APP下载

共享发展理念下西部农村人口市民化问题探讨

2020-12-19周茂春

现代农村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市民化务工人员人口

周茂春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云南 临沧 677000)

随着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逐步涌入到城市当中。作为农业大省的西部各省市,农村人口基数存量大,农村人口市民化问题也成为了当前城市化建设的重要问题。加强西部农村人口市民化管理,对于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1 当前西部农村人口市民化现状

1.1 自身素质低,难以适应城市生活。自身素质低下是当前农村人口难以融入到城市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从调查统计数据来看,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文化教育程度高达80%,在专业技能上多属自学成才,他们在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中从事着重体力劳动或技术含量低的工作或工种,获取低廉的劳动报酬。年龄偏大、学历低甚至无学历的农民工很难找到合适的、报酬较高的就业岗位。在城市务工的农民中,他们愿意和自己的老乡、亲戚、朋友一起工作、生活,且对法律法规不甚了解,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也不懂得保护自己,在城市就业大军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容易被排挤、淘汰和受欺负。同时,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同城市居民交流很少,城市居民对农村人口的言行也存在一定的偏见,从内心上不愿意接纳,这都阻碍着农村人口市民化的发展进程。

1.2 户籍制度导致落户困难。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得大量剩余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务工,目前,在城市务工的农村人口达八千万,由于城市的繁华、便利的交通、先进的教育与医疗等吸引着很大一部分农民工群体不愿意再回到农村。生活在城市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劳动,但他们仍然是农业户口,身份仍然是外来务工人员,享受不到居住地城市的社会福利、最低生活保障与社会救助。僵化的户籍管理制度、苛刻的城市落户政策、烦琐的落户手续,制约着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

1.3 农民工子女城市教育受阻。现行的教育制度与户籍挂钩,导致农村人口子女进城上学面临多重问题。农村人口子女要进入公立学校上学,需要提供各种复杂的证明材料,但受时间、精力和财力等的诸多限制,往返支付成本大,非务工人员所愿。一些教学设施与师资力量较好的私立学校,一般费用较高,农民工负担较大。可供农村务工人员选择的学校,因教育监管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办学硬件设施陈旧、学习氛围淡薄以及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农村人口子女在城市教育方面的限制,使其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受到直接损害,制约着农村人口城市化进一步发展。

2 农村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心理预期

2.1 融入城市愿望强烈。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便利的交通、健全的医疗与社会保障、多样化的休闲与娱乐,无一不刺激着农村人口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一般而言,多数农村年轻人更能适应城市生活,对生活在城市的愿望更强烈,其随迁子女也更愿意进城上学。随着进城务工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公共资源的紧缺,出现了交通拥堵、就业困难、救助不足等社会问题,城市人口认为城市资源被农村人口挤占了,对农村人口进城产生了排斥心理,但为了满足自身、家庭、子女生活所需,这些并不影响农民进城的强烈愿望。

2.2 渴望城乡户籍一体化。户籍制度是影响农村人口市民化进程的根本阻碍,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在身份识别、学历限制、技能要求等方面的规定,致使农村人口在城市的生存处于“边缘化”状态。由于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差异,农村人口在城市工作、生活不习惯,出现情感归属缺失,导致他们在城市择业的时候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不注重职业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虽然各地政府针对户籍制度作了多次的调整与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对农民迁移的制约。农村务工人员渴望消解城乡差异,实现城乡户籍一体化,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

2.3 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愿望强烈。农村人口在城市务工时存在同工不同酬、机会不平等、职业限制等方面壁垒,因为知识文化水平有限,他们的就业方向主要限制在制造业、建筑业这些行业内,这些职业技术含量低,劳动报酬低,与城市人口的技术性工作与收入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医疗保障方面,农民工因医疗保险的地域性,其医保在户籍地,生病住院需要返回户籍所在地就医、报销,而异地治疗需要支付更多的医药费,加上往返费用,成本很大,这些非农村务工人员所愿。农村人口在市民化进程中出现了文化接纳难、身份认同难、幸福感低等困境,这些都使得他们对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产生了强烈的愿望。

3 西部农村人口市民化具体对策

3.1 完善农村土地确权制度。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在农村人口市民化过程中,需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第一,明确土地所有权。为了保障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避免农村基层组织以城市化、规模化、现代化名义侵犯农户的土地权益,政府要统一对农村土地进行确权、登记,颁发土地确权证书,解决农村人口进城的后顾之忧。第二,有效规范农民土地流转。对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所承包的土地,村集体在上级政府的领导、指导下,通过政策引导,规范土地有偿流转程序,将农户剩余土地通过转包、租赁、入股、集约化经营等现代农业方式转移给他人或农业企业,而不是任由农户随意“撂荒”。第三,完善耕地补偿机制。为保护农业耕地红线,应完善耕地补偿机制,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和建设的长效机制,防止个别村干部或政府工作人员肆意侵犯农民土地权益,让农村人口成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

3.2 深化农村人口户籍制度改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政府需要不断调整户籍制度,采取多种措施放宽农村人口落户城市的条件,以增强农村人口市民化的归属感、幸福感。第一,探索动态户籍管理模式。当前我国人口流动呈加快、多元变动趋势,出现大量人户分离的现象,单纯的依靠原有的户口静态管理很难对流动人口进行有效监管。动态户籍管理模式可通过全国人口信息系统比对,将户籍模式逐步从原有的户口管理过渡到人口管理,探索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第二,探索建立一元户籍制度。政府建立统一的常住户口登记制度,逐步取消农业与非农业的二元户口划分,根据农村人口的实际条件,放宽学历、社保缴纳期限等入户限制,优先选择那些勤劳肯干、有能力、懂技术、合法纳税的农村人口转移为城市居民。第三,扩大住房公积金缴纳的覆盖面。政府制定相应的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引导企业为农业转移人口缴纳公积金,减小农业转移人口的购房还贷压力。

3.3 完善农民工子女入学教育机制。教育公平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内在要求。农村务工人员子女随父母进城生活与上学,这是民生所需,政府需要建立一个有效地维护教育公平的新机制。第一,加强教育制度改革。将中小学教育与户籍制度分离开来,加强对随迁农村人口子女的信息采录、建档工作,保障他们在城市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第二,健全完善公平公正入学机制。各地政府在中小学和幼儿教育问题上,要敢于打破地域限制,允许随迁农村人口子女在其务工居住地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地方政府可以试行居住地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制度,积极统筹协调,相应地新建或扩建校舍,增加师资力量,妥善解决农村人口子女在城市的入学教育问题。第三,加强对民办中小学校的监管力度。对于现有的城市民办中小学校,政府要加强政策支持、监督管理、财政扶持,使他们有能力向学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3.4 加强农村人口社会保障机制建设。农村人口积极融入城市生活,投入到对城市建设与社区生活当中,将自己当成这个城市的一份子,这是农村人口市民化的发展趋势。第一,建立有效的服务管理体制。政府通过提供交流学习、技能培训、就业岗位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农村务工人员积极与城市居民进行多方交流与互帮互助,促进农村转移人口从情感上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增强他们对于居住城市的归属感。第二,建立农村转移人口社会保险档案。对于辗转迁移的流动性农村转移人口,政府统一建立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社会保险档案或保险卡,确保他们在不同地区、不同城市都能及时缴纳社会保险金,根据累计缴纳保险的年份与金额大小,切切实实让农村转移人口能够享受到城市的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第三,享有与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对于在城市生活、工作的农村转移人口,要将其与本地市民一视同仁,共同享有城市居民的所有权益,以解决他们在养老、医疗、教育、法律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猜你喜欢

市民化务工人员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诗歌专列送务工人员返乡过年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山东省奖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出新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