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2020-12-19

江苏教育 2020年67期
关键词:史铁生群文文本

邵 然

群文阅读是聚焦一个主题,结合课内外教学资源,将多文本整合到一起,师生自由阅读思考并交流讨论,阐述自身对主题的理解和观点,进行互动评价,共同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群文阅读给学生创设了丰富的阅读资源环境,搭建了一个激发兴趣、促进表达、锻炼探究能力、培养独立思考与合作讨论习惯的平台。

一、高中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现状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以个人讲解为主,即使有了提问和回答等环节,学生整体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主动思考和归纳的意识。群文阅读教学可以说很好地满足了新课改的要求,符合当下学情的需要,但部分高中教师对群文阅读教学认知不够深入,态度上还不够重视。群文阅读要求重新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教师工作量大,对教师自身要求高,所以很少有教师愿意去尝试。同时,迫于高中学习时间紧张的压力,教师很难去改变现有的教学状态,家长和学生也很难理解和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方式。

群文阅读是基于议题统整下的多文本阅读,其阅读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其阅读本质是对比阅读,其阅读目标指向“达成共识”。群文阅读对改变现行高中阅读教学样态有积极意义和参考价值,但群文阅读作为一种阅读教学样态,有专有的范式要求:如何依据任务群要求设定学习专题并依据细化目标设计议题序列,如何依据议题选择组合文本,如何设计教学,如何评价教学效果等。教师如果不对群文阅读有专门的研究,很难有效地开展群文阅读教学。

如何通过对群文阅读精髓的合理解构,并遵循易理解、可操作原则,建构新的阅读教学范式,从而引领开展新样态的阅读?笔者根据学情,依据群文阅读的特点对此进行分析架构,建构了“整合主题—深度探究—互动评价—综合表达”的教学策略。

二、高中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整合主题—深度探究—互动评价—综合表达”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提升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整合主题”着眼于让学生在整体阅读之后遴选有研讨兴趣、有探究价值的话题;“深度探究”期望学生在聚焦主题的前提下紧扣文本和作者生活进行有理有据、有发现、有创见的探究;“互动评价”则意在提升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从阅读、思考、研讨到表达和倾听等各环节,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综合表达”意在给学生口头表达创设更多的机会,重视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提升表达的严谨性和缜密度。

1.整合主题,丰富学习资源。

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经典,教师可以教材为抓手,指导学生寻找同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发现文章的共同之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结合课内外阅读,遴选有价值的主题。

例如,在苏教版必修四“词别是一家”教学中,在阅读鉴赏李清照的《声声慢》、李煜的《虞美人》和柳永的《雨霖铃》时,结合学生自身的阅读经验和生命体验,整合学生遴选的有价值的主题,笔者跟学生一起确立了“愁的艺术”的主题:古典诗词中所写的“愁”多种多样,有漂泊在外、怀乡思亲的乡愁;有黯然销魂、难舍难分的离愁;有失去故国壮志难酬的忧愁;也有欲说还休、难以启齿的情愁。它沉甸甸地压在人的心头,让人难以割舍、难以逃避。诗人们将抽象、模糊的“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仿佛有了长宽,有了重量,请你进一步拓展对“愁”的艺术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利用课堂和课外时间阅读了李清照的《武陵春》和《一剪梅》、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李商隐的《代赠二首》、李璟的《摊破浣溪沙》、李煜的《相见欢》、秦观的《千秋岁》、贺铸《青玉案》等诗歌,学生围绕主题对诗词主旨和“愁”的审美价值有了深层次理解。群文阅读构建了开放性的学习情境,丰富了学习资源,让学生有了更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时既关注课内文本,也关注课外文本,尤其注意阅读主题的整合和提炼。

2.深度探究,改变学习思维。

新课程在教学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开展合作探究学习,而群文阅读教学正可体现这一转变。深度探究是侧重于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是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仍以上文所提到的“词别是一家”群文阅读教学为例,笔者和学生确立了“愁的艺术”的主题之后,学生通过阅读,不同学习小组进一步展开深度学习,分别从“愁之重”“愁之长”“愁之形”“愁之广”“愁之动”等纬度进行探究。比如“愁之重”,学生认为李清照用夸张的比喻来形容“愁”,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使抽象的“愁”变成了有重量的东西,愁出了重量,愁出了分量,愁得沉重压抑,愁得难以回避——“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极为感人,饶有新意。李清照将“愁”搬上了船,到了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放在马背上;而王实甫《西厢记》说:“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更把“愁”从马背上卸下来,装在了车子上。在“愁之形”的探究中,学生认为愁不仅有重量、有长度,而且有形状、有情态。张继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个“愁”寂寞、孤独、感伤,像渔火一样朦朦胧胧;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道出了愁的特点、愁的情状。唐代李商隐在《代赠二首》(其一):“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这里的“芭蕉”是蕉心未展的“芭蕉”,这里的“丁香”不是花瓣盛开的丁香,而是成结不开的花蕾,这就是愁的形态。学生这样的探究学习是深度的学习,是充满思维火花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

3.互动评价,创造多维视角。

群文阅读教学最好能让学生进行阅读交流,让学生自主阅读后交流观点,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交流、答辩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笔者于2019年9月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直播了一节“史铁生作品群文阅读”研究课。课前给了学生一周时间,让他们以《我与地坛》及《命若琴弦》为主要阅读篇章研读史铁生的文章,教学中设置了“在学校读书节中,为作家史铁生设置展板,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为展板确定一个主题,要求能反映史铁生的精神世界并阐明理由”的情境任务。课堂上,学生能深入地挖掘文本,更能多角度、多侧面地挖掘作品主题的争论点,解读人物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由感性的心灵触动向理性的文学鉴赏迈进。如某一小组阐释“具有零度写作的美”的主题词时,认为史铁生在创作中带有“零度写作”的理性,每一次对“零度”的回望就是对命运的思考。生命本来是虚无的,但在生命的追寻过程中又是有意义的,史铁生从“零”到“有”的追求过程又是充满感性的。于是有学生提出了“是什么力量让史铁生从零到有再回归本真”的问题,该小组围绕此问题进行了答辩,有学生从《我与地坛》里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中得出“是地坛、写作”给予了他力量,有学生从《合欢树》中深沉的母爱阐释“母爱和人性的温暖”给予了他力量,还有学生引用《命若琴弦》中开头结尾完全一致的艺术手法证明“对生死的彻悟”给予他力量……学生此时的思考已经超越了规定的文本,对史铁生的认识也不再是现成的规定性答案而是创造性的自我发现,思维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这样的交流与分享,让学生在交流中寻找知音,在讨论中完善自我,在质疑中学会思辨。

4.综合表达,提升思维品质。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的课堂中,教师教授一篇课文往往是“满堂灌”或“一言堂”,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主动思考。群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泛读、思辨、总结归纳的方法,从口头表达到书面表达,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能力。

笔者在“史铁生作品群文阅读”研究课上,除了鼓励学生小组交流、个人展示与互动评价之外,还专门设计了“写”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比如写下你对主题认识的个人“金句”。这个“金句”是对文本主题的阅读领悟,又是阅读提炼书面表达的结晶,需要做到思想内容准确、语言简洁精美等。这是一个极具开放性又具有约束性的问题,笔者摘录部分学生撰写的“金句”如下:

①逆境再长,也长不过你我的人生。

②只要你信仰战胜苦难的能力,你就不会成为苦难的奴隶。

这个环节调动了学生的审美经验,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加深了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文学素养,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猜你喜欢

史铁生群文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曹雪芹与史铁生的生命哲学比较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群文活动
史铁生作品的“形而上”特征及其对当下文学创作的启示
不 同
史铁生:心魂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