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教育新出现的问题和争议

2020-12-19江南大学人文学院万鑫仪李成蹊

亚太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内容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万鑫仪 李成蹊

随着媒介环境的快速更新和信息化社会的逐渐成形,儿童成长中传媒的影响作用日趋明显。除传统媒体外,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占据了人们的屏幕。小学语文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大众传媒的影响。抖音、快手作为月活跃用户数量最高的两个App,在当下社会具有代表性。许多用户选择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小学语文教育的相关视频,这些视频有不少达到了上万的播放量,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这样的模式给语文的教育教学带来了许多新问题。

语文的学习具有特殊性,它作为母语课程承载着中华文化。学生在浏览短视频时是浅阅读、碎片化学习,学习效果无法得到保障。且学生对于媒介的认识和理解也比较有限,因此培养媒介素养迫在眉睫。

一、媒介化社会呼唤媒介素养教育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协会这样定义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在各种环境中以适合自己的目的和需求的方式取用、分析、评估及制造媒介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的教育目标是使全民具备自主思辨能力与产生信息的能力,从而以批判性角度去解读各种媒体信息与新闻,是每个人都必备的素养。

如今的学生被称为“触屏”一代,他们用电子产品进行“拇指交流”,在智能电子产品与虚拟世界的“包围”中成长,是“数字原住民”。小学生心智还不很健全,置身于媒介高度发达的社会,对他们分析、处理信息和使用媒介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并没有做好应对互联网时代所需的准备。

对于学生而言,对有关媒介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孩子们学会批判性思考,成为信息的智能消费者。媒介的广泛使用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益处。身处媒介化社会中,学生掌握了大量的媒介技术,可以帮助他们利用媒介在任何地方学习,这种现象被称为“泛在学习”。大量的交互也呼吁新一代教师与学生一起使用媒介技术,使“教师教育能够在转变学校实践中发挥作用”。

二、抖音、快手的教育模式

短视频是一种新的互联网内容模式,融合了图像、声音、语言、文字等传播符号,丰富了受众的视听体验,融合了用户参与,满足了受众记录、娱乐、学习、自我展示等需求。抖音、快手巨大的用户活跃度赋予了它们典型性。

短视频上关于语文教育的内容呈现用户生产内容和专业生产内容两种类型。以“小学语文”“语文”“语文教师”为关键词,分别在抖音和快手进行检索,二者普遍呈现的内容是“资料合辑”,比如利用“清华学霸坦言语文从未低过130 只因背熟这套万能公式”“语文基础就靠这五张图,学好稳拿高分!”“小学语文写作小技巧!”等一些宣传有捷径可走、考试资料汇集的标题吸引用户注意,内容则多是小学语文必备成语、必会字词、必须知道的常识、考试的答题技巧等的整理、合辑等。此外,有培训教师进行针对某一个非常小的知识点进行约1 分钟的讲解,这些内容多集中在作文技巧和答题技巧,如怎么写好一段话、如何做阅读题等,呈现出一种简单的、口诀式的知识点,这是典型的PUGC 的内容生产模式。还有少量的内容是在职教师将自己上课时的一些视频放在抖音上,也就是个人账号使用UGC 的模式,这些视频内容时长约在3 分钟左右,相较于前两种,这一种的内容要更为真实与生动。

三、从媒介素养视角看问题与争议

媒介化社会下,媒介素养对于能力的要求和语文素养的培养要求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广义的语文外延是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的媒介信息都属于语文学科的范围。短视频作为媒介的一种,所反映出的媒介信息也属于语文学科的范围,对语文教育造成的影响也有利有弊。

(一)媒介与语文教育结合取得的成果

媒介的使用促进了语文的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从这个意义上讲,利用短视频进行语文教育教学是一种新兴途径。

1.语言生活的丰富

抖音、快手作为交互性极强的平台,增加了语言交流的途径。相较于日常用语和书面用语,网络语言对于使用者没有任何要求,它增加了青少年的语言学习和语言交流的机会。小学生通过积极的网络语言交流得到了同伴的认可,有利于不断对传统汉语交流进行更多的改编和创造。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丰富了其语言生活,在日常语言交流时能够让谈话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

2.媒介促进读写能力

传统语文教育主要基于书面语言和印刷文本来设计开发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而短视频媒介向受众传递信息的载体有各类文本和视频。英国学者莱恩·马斯特曼认为,新兴技术,特别是社交媒体,已经改变了写作的形式和类型。研究表明,教育上合理使用社交媒体有可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动机,增强他们对受众和作者的意识,并促进写作发展。

(二)媒介与语文教育的结合给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处在启蒙阶段,没有正式开设相关课程。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也为小学语文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争议。

1.信息碎片化的不利影响

抖音、快手上短短几十秒、几分钟时长的视频,其信息是碎片化的。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种表层学习,其特征是学习者被动接受内容、思想和信息,专注于评估所用的内容。学生作为短视频的受众,受到了海量信息的冲击,调查显示,当儿童被询问“网络上的新闻都是真实的吗”,近一半儿童选择了“是”。这意味着他们有可能会不加选择地接受这些信息,这对于学生自身认知以及教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不利于其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2.加深知识鸿沟

媒介化社会的崛起导致知识作为一种宝贵资源出现。在短视频的海量文本中不乏一些超前内容,一位ID 为“北京五中语文教师”的用户上传了自己上课时所教授的《史记》《离骚》等非课本要求篇目,这些内容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学生更多选择,能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但对于那些在信息和技术的获取和使用方面有差距的学生而言,其作用产生了质疑。学生作为短视频的用户,其在视频内容的选择、甄别上,本就受到了性别、地域、社会阶层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媒介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影响,非流动儿童更倾向使用媒介查找学习资料,而流动儿童除去查找学习资料外同样倾向于进行游戏等娱乐活动。媒介对于教育公平和教育高质量的发展尚未达到一种革命性的影响。

3.影响语文的教学目标

商业化的平台,决定了利益为上。学生面对多重信息而建立起的盲目“涨粉”追求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语文这一母语课程引领学生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的作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也影响了小学生语言使用的规范性和语言价值规范。

在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中,移动设备扭曲了知识本身的传播,它将知识转化为一种可消费产品。因此,抖音、快手上的“语文”关键词下基本上都是培训机构所发布的带有功利性质的视频内容,语文教育成了以考试为导向,对学生是一种负担,儿童被简单粗暴地纳入习题与功课之中。

四、启示

媒介化社会下,媒介素养成为每一个人必备的素养,媒介的迅速发展也对于语文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抖音、快手短视频App 入手,从媒介素养的角度分析了其对语文教育产生的各种影响。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短视频App 促进了语言和读写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学生学习碎片化、加剧了知识鸿沟等副作用。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加快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归根结底,媒介对于教育是一种辅助性工具。一方面,我们要利用好媒介这个平台与技术,充分发挥语文的影响力,推进学校和教育转型;另一方面,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课程,代表我们的文化,需要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