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校服面料质量与标准比对情况分析

2020-12-19

中国纤检 2020年11期
关键词:技术规范强制性校服

面料是生产学生校服的主要原料,其质量水平决定着学生校服的质量。目前,纺织服装已形成面料标准、成衣标准、通用性强制标准和推荐性产品标准并行的标准体系,但标准相互独立,技术指标关联度不强,常有面料质量符合标准要求,制成的成衣质量不能保证符合相关学生校服的标准要求。为掌握面料质量与学生校服标准的符合性,近日,宁波市纤维检验所组织了一次学生校服面料质量与标准比对。通过比对,分析其相关性能,了解学生校服质量存在的潜在风险,探索建立以GB/T 31888《中小学生校服》标准规定的技术要求、检验规则、选购面料的生产体系,为学生校服的质量提升提供技术支持。

一、样品及标准的确定

学生校服是中小学生在学校统一穿着的服装,穿着时形成学校的着装标志。因穿着者年龄普遍在14岁及以下,因此,对其安全性要求相对较高。本次质量比对强制性标准选用GB 31701《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和GB 18401《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推荐性标准选用GB/T 31888《中小学生校服》为比对判定标准。推荐性标准GB/T 23328—2009《机织学生服》、GB/T 22854—2009《针织学生服》因实施时间早,相对质量要求低于GB/T 31888《中小学生校服》标准,所以未列入比对标准。重点检测项目包括甲醛含量、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pH值、异味、染色牢度(耐水、耐汗、耐干摩擦、耐光、耐湿摩擦)、燃烧性能,纤维含量、尺寸变化率/缩水率、水洗后扭曲率、断裂强力/顶破强力、撕破强力、起球、单位面积质量、织物密度等。

比对样品在符合GB 18401《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的同时还应符合GB 31701《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GB 18401是针对纺织产品基本安全的标准,GB 31701是针对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的标准,后者考核指标更全面,安全技术要求高于GB 18401。符合GB 31701婴幼儿及儿童的纺织产品一定符合GB 18401,但符合GB 18401的产品不一定符合GB 31701。

本次共采购面料156批次,其中机织印染布85批次,针织成品布40批次,色织布31批次。样品采购以匹为单位,距离匹前端2 m以上处抽取全幅宽2m,样品数量能满足检验的合理需要。

二、产品质量分析

比对样品经检验,符合GB 18401《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151批次,不符合5批次,批次符合率为96.8%,符合GB 31701《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143批次,不符合13批次(含不符合GB 18401标准5批次),批次符合率为91.7%,符合GB/T 31888《中小学生校服》标准99批次,不符合57批次(含不符合GB 31701标准13批次),批次符合率为63.46%,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一)pH值不合格。pH值是反映面料酸碱性的一项强制性指标,学生校服若处于较强的酸性或碱性条件下不仅易受损,而且会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过敏、瘙痒等不适,对皮肤稚嫩的儿童有很大危害。造成pH值超标的原因很多,企业减少规定工序,印染加工后水洗不充分就烘干出厂,同时又未采取一定的中和措施,是造成pH值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本次质量比对检出5批次面料的pH值不合格,如某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涤棉混纺印染布,明示安全指标为GB 18401 B类,pH值的标准值为4.0~8.5,而实测结果为9.5,超标准要求1.0。GB 18401《国家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对“后续加工工艺中必须要经过湿处理的非最终产品,pH值可放宽至4.0~10.5之间”,但考虑到面料用途的多样性和学生校服穿着群体的特殊性,除在产品标识中特别说明外,学生校服面料的安全指标都应符合GB 31701标准规定,pH值控制在4.0~8.5之间。

(二)耐湿摩擦色牢度不合格。耐湿摩擦色牢度是重要的质量安全指标之一。耐湿摩擦色牢度差的产品在穿着过程中碰到雨水、汗水发生摩擦就会造成面料上的颜料脱落褪色,则其中染料的分子和重金属离子等都有可能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而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会使穿着在身上的其他服装沾色,褪色严重会影响消费者的穿着美观。GB 31701《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把耐湿摩擦色牢度纳入强制性检验项目,要求安全类别B类的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耐湿摩擦色牢度/级≥2~3,GB/T 31888《中小学生校服》标准要求耐湿摩擦色牢度/级≥3。

本次比对发现有22批次面料的耐湿摩擦色牢度不合格,其中不符合强制性标准GB 31701的8批次,不符合学生校服GB/T 31888标准的14批次。分析比对上述标准,耐湿摩擦色牢度有两个级别,一是国家强制性安全技术规范,B类,耐湿摩擦色牢度/级≥2~3;二是中小学生校服标准,耐湿摩擦色牢度/级≥3,后者对耐湿摩擦色牢度要求高于国家强制性安全技术规范半级,标准要求的不一致,从而出现面料质量符合GB 31701,制成的学生校服质量不一定符合GB/T 31888标准规定。原因主要是面料企业对强制性国家标准GB 31701《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和GB/T 31888《中小学生校服》等标准的技术规范不了解,产品质量停留在GB 18401《国家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上,有些企业缺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产品只求合格。

(三)耐光色牢度不合格严重。耐光色牢度是指染色物在日常光照射下保持原来色泽的能力,耐光色牢度虽然不是强制性指标,但对消费者的穿着美观有重要影响。耐光色牢度不合格主要是染料吸收光能后被激活,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使分子结构被破坏,导致变色和褪色。纺织品的耐光色牢度主要取决于染料的化学结构,以及它的聚集状态、结合状态和混合拼色的情况。

本次比对共检出50批次面料的耐光色牢度不合格。如某面料企业生产的米黄色“灯芯绒”印染布,耐光色牢度/级只有2级,GB/T 31888《中小学生校服》标准规定,耐光≥4级,耐光汗复合≥3~4级。

(四)水洗尺寸变化率不合格严重。织物的水洗尺寸变化率是指织物在洗涤或浸水后织物收缩或者伸长的百分数,它影响服装造型的稳定及服装的美观性,反映的是纤维性能、织物结构、生产工艺、洗涤护理等技术问题,企业对该指标要高度重视。

本次质量比对共检出35批次面料的水洗尺寸变化率不符合GB/T 31888标准要求。如某面料企业生产的机织印染布,水洗尺寸变化率标准规定机织类(长度、胸宽):-2.5%~+1.5%,实测结果为经向:-10.7%,纬向:-6.1%。又如某面料企业生产的针织成品布,水洗尺寸变化率标准规定针织类(长度、宽度):-4.0%~+2.0%,实测结果为直向:-8.0%,横向:+2.0%。用这样面料生产的学生校服将严重影响学生的穿着使用和舒适、美观度。

(五)起球。起球是指服装在穿着使用过程中,织物表面纤维不断经受摩擦、钩刮、磨断,露出丝头等现象,而这些露出的丝头、毛绒在长期的不断摩擦中不能够及时脱落,那么就会相互搓揉缠绕成一个个小毛球,而这些小毛球就是所谓的“起球”。织物起球超过标准值,将严重影响其外观质量,从而降低织物的服用性能。织物起球主要与纤维长度、纱线结构形态、纱线捻度、织物的组织结构、加工工艺、后整理等因素有关。

本次质量比对检出18批次面料的起球性能不符合GB/T 31888标准要求。如某面料企业生产的棉针织成品布,标准规定起球/级≥3~4,而实测结果起球/级≥2~3,低于标准规定1级。

(六)其他问题。本次比对有2批次面料的耐干摩擦,1批次耐汗渍色牢度不合格;单位面积质量标注不规范,不少企业用实际质量代替干燥质量。纤维含量因采样时企业未明示,检验报告中纤维含量出具了实测值,GB/T 31888《中小学生校服》标准规定,织物纤维成分含量明确校服直接接触皮肤的部分,其棉纤维含量标称值应不低于35%,本次质量比对未对纤维含量进行判定(见图1)。

三、质量改进措施及建议

(一)推进GB 31701强制性标准的贯彻执行。GB 18401《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要求》和GB 31701《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都是关于纺织服装的强制性标准,后者为2015年5月发布实施,适用于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的安全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该标准增加了耐湿摩擦色牢度、重金属、邻苯二甲酸酯、燃烧性能、绳带等安全指标。根据标准发布的时间及检验项目指标分析,GB 31701比GB 18401要求更加严格。面料作为中间产品,用途广泛,同一面料可以生产GB 18401/ GB 31701安全类别要求的A类婴幼儿纺织产品,也可以生产B类直接接触皮肤或C类非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产品,但标准选用不当,将出现合格与不合格完全不同的结论。

本次比对的156批次样品,5批次不符合强制性标准GB 18401,不符合检出率为3.2%;13批次不符合强制性标准GB 31701,不符合检出率为8.3%,不符合GB 31701的检出率高于GB 18401安全技术规范5.1个百分点。为保证学生校服质量,在两个强制性标准并存的情况下,应遵循从新从严的底线思维原则,学生校服安全技术规范必须执行GB 31701。标准GB/T 31888《中小学生校服》要求,安全指标符合GB 18401 B类,燃烧性能、附件锐利性、绳带、残留金属针要符合GB 31701。所以只有纺织面料安全、合格才能更好地保证学生校服等纤维制品的质量安全可靠(见表1)。

表1 各标准检验项目之间的主要区别

(二)建立依据成衣标准选购面料的生产体系。我国部分现行面料标准适用性不强,与纺织服装成品标准不匹配是不争的事实,面料用途的多样性也是客观存在的。监督抽查常出现面料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制成的成衣质量却不合格。这主要是标准选用问题,有些面料标准检验项目少,技术指标低于成衣标准。为保证学生校服质量安全可靠,企业要建立以学生校服标准要求的检验项目、技术指标采购面料的生产体系,严格控制面辅料的质量,执行GB/T 31888《中小学生校服》标准的产品,面料质量必须符合该标准要求。面料企业要明示产品的主要技术参数,如织物纤维成分及含量,甲醛含量、pH值、色牢度、异味、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重金属含量等理化检验指标。特别是品牌大型面料企业,更要提高产品质量主体责任意识,认真落实《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做到标识明,守诚信,保证面料质量,对“非最终产品”,要有警示用语告知使用者。如针织牛仔布明确后续要经洗涤褪色工艺处理的应明确告知使用者,该面料为“非最终产品”。又如单位面积质量即常说的克重,常用的克重(质量)有3种,即干燥质量、公定质量和调湿质量。干燥质量是在烘干至恒重的质量,公定质量是在干燥后质量加上相应于公定回潮率的质量所得的质量,调湿质量是在标准大气压下调湿后所得的质量。企业要明确告知使用者该面料单位面积质量,说明是干燥、公定或调湿质量,本次比对发现不少企业对面料的单位质量概念不清楚,而对照产品标准和贸易结算,该指标非常重要,企业要高度重视。要知道不同条件下单位面积质量会有差异,该指标超过标准要求时,对以质量为结算单位的针织面料可能存在短斤缺两、欺骗消费者的嫌疑。

(三)加快面料标准的制修订和完善。标准是判定质量的依据,质量即是产品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标准水平决定质量的高低,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提升技术创新标准水平,提高标准的适用性,增加标准有效供给,用标准引领学生校服的质量发展,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而我国面料种类繁多,用途广泛且多样,标准多且技术指标关联度不强,常有面料质量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制成的成衣质量并不能保证合格。

本次参加质量比对的156批次样品,不符合GB 31701的检出率明显高于GB 18401,检出57批次样品不符合GB/T 31888《中小学生校服》标准要求,不符合检出率高达36.5%,两组数据比较,充分说明我国现行的部分面料标准适用性不强,基础性指标要求不高,标准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势在必行。建议相关部门以学生校服标准为试点,研究制定学生校服面料标准或学生校服、面料标准合并统一,将学生校服检验项目纳入面料标准,提高面料标准的检验项目水平和标准的一致性,如强力、起球、水洗尺寸变化率等,对学生校服成品加强外观缝制质量、生产工艺、风格款式、舒适度的检验,探索强制性标准的统一,通过增加推荐性标准的检验项目和提高相关指标,实现产品质量的提升。

(四)以标准为中心,强化质量监督。标准是衡量产品质量优劣的主要依据,监督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方法。监管部门要通过监督抽查、专项检查、风险监控、质量比对等手段加强对纺织面料等中间产品的监督。质量监督在注重检验结果的同时,要强化过程管理,纺织品、服装只有每道工序符合相关技术指标,才能保证最终产品符合标准要求。

本次质量比对采购的156批次样品,明示执行标准的只有79批次,标准的不确定,导致对应的产品因检验项目少或缺项而存在安全风险。因此,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标准制定、组织实施标准以及监督的作用,监督企业依据标准组织生产和明示标准,以标准为中心,开展纺织面料等中间产品的监督抽查,通过对不合格产品、企业的处罚和曝光,促进面料企业落实产品质量的主体责任,努力使企业形成用标准、讲标准和对标准的敬畏之心,通过标准促进质量的提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猜你喜欢

技术规范强制性校服
《苏区研究》技术规范
记忆深处的校服
信号系统互联互通技术规范认证综述
校服·校腐
《杭州市行道树修剪技术规范》编制的必要性探讨
校服
我国将实施新版强制性产品认证规则
首批强制性气象国家标准发布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
天津:批准发布小麦良种繁育技术规范
2015年将出台车内空气质量强制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