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南路琴书代表人物王振刚的表演艺术

2020-12-18吴艳玲

北方音乐 2020年20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

【摘要】王振刚是山东琴书表演艺术家,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会员、菏泽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在其从艺四十多年的历程中,对于山东琴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琴书艺术上的高超造诣和独特魅力令人神迷,而且他的坠琴演奏艺术在菏泽地区起到了引领作用。他那质朴、自然、充满乡土气息的声音,展现了南路山东琴书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山东琴书;小曲子;王振刚;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J8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0-0221-03

【本文著录格式】吴艳玲.山东南路琴书代表人物王振刚的表演艺术[J].北方音乐,2020,10(20):221-223.

“山东琴书”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最早发源于菏泽,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其前身为“小曲子”。由于“山东琴书”唱词文雅,唱腔清丽,在曲艺艺术中有“琴筝清曲”之美誉,被称为“曲艺皇后”。“山东琴书”文化底蕴深厚,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中国古文学包括诗词文化、元曲、清小说的发展和传承起到重要的传播和推动作用。其对吕剧的发生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历史文化价值比较独特。

著名琴书表演艺术家王振刚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会员、菏泽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被授予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他唱腔吐字清晰、腔调苍润、尾韵醇厚,而且在坠琴上的高超技巧具有独特魅力,令人神迷。

一、王振刚的从艺经历和艺术成就

王振刚1951年正月出生在山东省鄄城县大雁乡苏楼大队(现今是苏楼行政村),八岁就随史思端老师学习琴书,先后学习扬琴、软功胡、二胡、京二胡等乐器。王振刚于1963年参加鄄城化妆坠子剧团。1966年“文革”开始,把文艺团体全部砍掉。王振刚又回到老家,跟随史思端老师在大队俱乐部开始学习和演出新戏,在这期间认识了另一个日后红遍全国的琴书名家孙秀霞,并和孙秀霞成了搭档,在日后的琴书演出生涯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度。

1970年底,成立鄄城曲艺队,王振刚在这里开始结识了胡化山,从这时起便开始了两人的搭档生涯,1975年他们二人同时被选进菏泽地区曲艺队。1976年全国汇演,王振刚、孙秀霞、胡化山、张萍、姚忠民、安郁芳所表演的山东琴书《梁山脚下》在北京获得巨大成功。1977年冬季,王振刚、孙秀霞、胡化山主演的山东琴书《田间怒火》在烟台演出,获得很大反响,受到谷牧、余秋里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81年全国曲艺调演在天津举行,王振刚、毕美、刘静、胡化山等表演的山东琴书《大林还家》获得文化部一等奖:创作一等奖、音乐设计一等奖、演出一等奖(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开始实行颁奖制度)。1985年和1986年分别获得山东省曲艺大赛、山东省曲艺中长篇书会演出一等奖;2007年10月參加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文联等单位共同组织的“华电十里泉杯”全国职工曲艺展演活动,荣获金奖;2008年参加山东省民族委员会、山东省文化厅等单位共同举办的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获二等奖;2009年,《新曲风》又获第二届泰山文艺奖曲艺二等奖;2010年5月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获得群众文化最高奖——“群星奖”。

2008年与老搭档胡化山合作出版了《山东琴书演唱作品集》,将自己改编、创作、演唱的代表作品尽收其中,为了山东琴书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得以保护和流传作出了贡献。

二、王振刚在唱腔方面的艺术特点

(一)“咬字”清晰是王振刚唱腔特点的第一要素

曲艺界有一种说法:“吐字不清,如钝刀杀人。”大意就是在表演中如果让观众听不清你演唱或者说的内容,让人很受折磨,就像用一把没开刃的刀子一点一点杀死人一样难受。王振刚老师的演唱最大的特点就是咬字清晰、腔调圆润、透人心扉。他能把每个字咬准,保持口型和位置不变,然后用气息把声音送出去。这保证了字头、字尾的统一和腔调的圆润,无论旋律如何变化,都能保证把每个字送到观众的耳朵里。这种演唱方法就避免了曲艺演唱的一种毛病——“腔裹词”,就是现在所说的“音包字”。

上面曲谱中“文”“寻”字展现了曲艺中的咬字特点,字头咬得准、狠、稳,咬住字头进行托腔,这样展现了独特的鲁西南风格。

(二)王振刚运用不同的声音来塑造不同人物形象

王振刚不仅对唱腔的咬字吐字要求严谨,而且对人物的刻画也总是那么自然、传神。琴书的演唱是一种声音的造型艺术,演员是通过声音刻画人物形象的。在《田间怒火》中,王振刚为了塑造了少年张善保,把地主少爷的张善保狡猾、阴险、从脚底坏到头发梢的奸诈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采用了“假嗓”的演唱方法。

王振刚老师不仅在表演现代的曲目中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传统的曲目表演中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特点,在传统曲目《白蛇传》中的《水漫金山》和《断桥》中王振刚老师成功地塑造了老法海和许仙这两个性格迥异、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在《水漫金山》中王振刚扮演老法海。王振刚运用苍劲有力、高亢而厚实的声音来塑造法海。在许仙被囚金山寺,白娘子前来搭救,并向法海苦苦哀求时。老法海的一句道白:“出家容易,归家就难了!”道出了老法海的无情、狡猾、伪正义的形象。

同样,在《断桥》中塑造许仙这个文弱书生时,王振刚老师选择了突出南路琴书的大腔大韵、铺开去唱的特点,用细腻的唱腔和旋律变化刻画许仙这个人物形象,声音流畅,符合人物形象和性格。虽然南路琴书给人一种豪放和洒脱的感觉,但是王振刚运用他质朴、自然的音色,运用真假结合的方法把唱腔细腻到每个音,对人物的感情进行深刻的分析、处理,成功塑造了性格刚强、坚毅、深爱白素贞的这一文弱书生形象。下面以《断桥》中的“小金钱”为例:

“小金钱”充分展现了南路琴书大方、细腻的声腔特点。最后一句“妻呀,丈夫我回来了”道出了许仙来到断桥见到白素贞的欢喜之情,同时又充满委屈(金山所受到老法海的囚禁)和对白娘子的又爱又怕。

三、王振刚讲究吸收众家之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

王振刚老师经常说:“我要求我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只是模仿我的唱腔、演奏啊,要创造出适合自己嗓子的声音,形成自己的风格,在沿袭传统的基础上,勇于改革和创新,不要刻意的模仿,因为每个人嗓音条件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唱段,不同的演员不会唱出一样的音色、一样的感觉……。”这也是王振刚形成自己演唱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刻意模仿,注重突出自己的声音特点,形成了质朴、自然、充满鲁西南乡土气息的天籁之音。

王振刚不仅继承了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还勇于创新和改革,在传统的“老唱法”“老演法”的基礎上不断地添入新元素,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现代琴书段子的创作和演唱中(如《新风曲》《大林还家》《田间怒火》)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另外,王振刚还注重吸纳其他各种姊妹艺术的长处,然后融会贯通,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如京戏的拖腔、山东梆子的吐字等)。“学习东西应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山东琴书虽然是发源于我们菏泽,后来沿袭到胶东和济南,但是王振刚老师多次在他的演唱中吸收济南东路山东琴书的唱腔,加入南路的风格、融汇一起。比如说《亲上亲》中老头的一句唱腔:“我拖着那没娘的闺女,强挣扎。”前半句是济南东路山东琴书的唱腔,没变;后半句就转到南路的的落腔上来,这还是南路琴书,形成了新的风格。

这种唱腔的变化让人感到新颖,有一种新鲜感,能调动观众的情绪,使观众更好地沉下心看戏,体会戏。这种多元素的吸收无疑是成功的!这也是王振刚艺术风格的另一个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去糟粕,取精华,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艺术表演中,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四、王振刚在坠琴演奏、伴奏上的艺术特点

(一)王振刚坠琴演奏特点

1976年,王振刚在北京演出《梁上脚下》获得巨大成功后,返回济南跟随姚念民老师苦练坠琴,学习坠琴独奏的演奏技巧和坠琴在“山东琴书”伴奏中的运用方法。是第一个摆脱坠琴在山东琴书伴奏中全部使用上把位、只按原谱演奏的技法,在菏泽开创了坠琴上、中、下三个把位的变幻演奏技法,运用了坠琴独奏的技巧,丰富了坠琴的表现力,使山东琴书伴奏乐队的演奏出现新的变化(复调结构)。同时,王振刚创造了自己的“八板之路”,“熟、好、巧、偷、闪、躲”,这六个字就是王振刚坠琴上的练习和演奏特点。在《小八板》演奏中,王振刚运用变奏的形式,使坠琴的演奏出现一种游离于主旋律之外的音乐色彩,同时在各种乐器的相互协作中使用“你繁我简,你简我繁”的合奏形式(扬琴演奏:,坠琴演奏:),大大丰富了乐队的音响效果,使伴奏出现了复调织体。

(二)王振刚对唱腔的伴奏特点

王振刚在对唱腔的伴奏中讲究“托腔送韵”,在演员演唱过程中,对演员的声腔进行“包腔”处理,从演员的所唱声腔的后半句“弱声”进入。随着演员的演唱做出情绪上的变化,起到了烘托气氛的效果,这就是“托腔”。

在伴奏过程中,王振刚非常注重如何给演唱者“送点”,使演唱者更舒服地表达作品,演唱者会更容易做到腔调到位、感情投入、表演完美。这样,演唱者和伴奏人员做到唱腔与音乐之间交融,使整个艺术的表现达到了完美的状态。例:

上面曲谱虚线部分充分展现了演唱者和伴奏人员之间的巧妙配合,使演员能更好地表现作品的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这段曲谱中的“过门”是两个曲牌进行转换的一个过渡,由1/4到2/4的一个转换,速度由快突然变慢。这不光是速度、牌子曲之间的变换,更是唱段感情情绪的转变,为后面的【汉口垛】做了速度、感情的铺垫(),这就是“送韵”,让演唱者和伴奏人员做到巧妙的配合。做到以上两点就做到了在唱腔伴奏的“托腔送韵”,这是一个长期练习、揣摩的过程,尤其对唱段的熟悉和理解都要深刻。

五、结语

王振刚是山东南路琴书的代表人物,他的唱腔吐字清晰、腔调苍润、尾韵醇厚,他的坠琴演奏激荡缠绵、技法变幻丰富,充满无穷的魅力。研究王振刚老师的表演艺术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也是研究鲁西南传统音乐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地域文化以地方音乐为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对地方音乐文化进行探索和研究,有利于加深我国民众的民族文化意识,有助于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创新,使之成为人类智慧精华中的上品。

参考文献

[1]曹正.山东琴书演唱家张鹤鸣[J].齐鲁艺苑,1982(4).

[2]辛力.山东琴书曲牌音乐的结构形态[J].齐鲁艺苑,1986(3).

[3]吴艳玲.山东琴书表演艺术对山东民歌演唱的启示——以南路代表人物王振刚为例[J].音乐创作,2013(1).

[4]吴艳玲.山东琴书的传承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0(4).

[5]曹萌.山东琴书唱腔音乐体制的研究演唱古典诗词的体会[D].上海音乐学院2007届硕士论文.

[6]张婷.濒临失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琴书[D].济南:山东大学,2008.

作者简介:吴艳玲(1977—),女,山东菏泽人,音乐学硕士,副教授。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