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本课堂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2020-12-18许雪松

教师博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学本数学知识教学内容

许雪松

(无锡市港下实验小学,江苏无锡 214199)

传统教育模式在时代发展过程中日渐展露出弊端,导致教学工作出现高消耗、低效率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成长为新时代高端人才。为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迎合新课改要求,教育领域提出了一种明确学生为课堂学习活动主体的教学理念,即学本课堂理念。该教学理念能够引领教学工作实现教学和育人方式的转型,让教学和育人联系更为紧密,很好地解决了教学课堂“高耗低效”的问题。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道路的基础,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学生今后发展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应当继承传统教育的优点,运用学本教育理念,探索出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本课堂理念的缺失

小学数学教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学生为课堂学习活动主体的教学理念明显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导致课堂内容没有重点,学生在课堂中不能快速掌握数学知识,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二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偏离,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教学资源,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三是信息技术没有在教学中得到有效运用,使得数学课堂变得枯燥无味,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四是课后巩固知识效果不理想,使得学生容易忘记所学的内容,不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学本课堂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制定阶梯式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属点,其相当于教学工作的灵魂,能够保证教学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有序开展。教师应当基于学本课堂理念明确教学目标,规范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为学生打造目的性较强的数学课堂。例如,教师在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知识点时,制定“三步走”的教学目标。第一步,让学生通过搭建积木或折纸方式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此时,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学会自主探索课程的关键信息。第二步,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图形的边长,然后分组进行讨论,比较两种图形的不同点,结合测量结果思考差异来源。这样能够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识图经验,将抽象知识变得直观,有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入思考。第三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物体,感受到学习和生活密不可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图形教学较为抽象,而小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较差,从学生“好动”的学习实际出发,将实践操作纳入教学目标中,能够调动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学生在合作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贯彻学本课堂理念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思想,善于利用小学生好玩、好动的天性,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投入数学学习中。

(二)选择个性化教学内容

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过于烦琐,课堂结构较为混乱、课堂实践较为肤浅,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未能完全吸收数学知识。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个性,设计出简约且深浅得当的教学内容,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多边形的面积”知识点时,可以利用简单素材,以由浅入深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多边形的计算方法。教师首先划分学习小组,给每个小组提供不同的多边形纸张,让学生动手裁剪纸张,将纸裁剪成学习过的三角形、梯形等形状。然后,学生自行测量裁剪出的每个图形边长,结合所掌握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算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接着学生分组探讨计算多边形面积的方式,学生能够在交流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大部分小学生喜欢表现自我,渴望得到同伴的羡慕,因此,学生都希望能够通过创新的解题方法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赞扬,满足自己的好胜心。学生在共同裁剪多边形的过程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问题思路,并很好地解决了教师设置的问题,从而树立了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信心。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强化数学知识,从而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三)运用信息化教学方式

活跃、有趣的教学课堂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强化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性。新时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的天性吸引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丰富教学资源,改变教学方式,还能够加强师生间、学生间沟通交流,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数学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在讲解“条形统计图”知识点时,可以采取“自主预习—学生演示—分组讨论”方式开展教学。教师要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相关概念、学会用条形图统计数据,针对教学目标制作教学内容PPT,并将PPT 发布至班级家长群,让家长下载下来给学生进行预习。同时,要给学生布置任务,收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或在网络上查找统计相关事例,绘制成相应的条形统计图。学生完成绘制后,由家长拍照上传至微信群,教师进行汇总整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设备随机抽选学生绘制的统计图照片,被抽到的学生则须向全班演示统计图来源及绘制方法。每个被抽到的学生演示完后,教师要及时做出合理评价,让学生分组对所有演示进行总结,分析统计条形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能够丰富教学方式,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直观、有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设计层次化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有助于学生巩固课本知识,但教师往往都是给所有学生布置相同的课后作业,不利于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些作业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比较简单,让学生没有深入思考问题,导致“学得快忘得快”;而对于未全面吸收课堂知识的学生来说,较难的作业会打击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数学作业产生抵触。“学本式”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观察、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设计课后作业时注意层次化。例如,教师在讲解完“因数与倍数”知识点后,将课后作业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已掌握所学知识的学生,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能力为目的。比如“假如机场每隔3 分钟起飞一架货机,每隔4分钟起飞一架客机,那么1小时一共起飞了多少架飞机?其中货机和客机各多少架?”另一类是针对未完全消化所学知识的学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求78 和26 的最大公约数,将102和117分解质因数,求24和36的最小公倍数,3的倍数就一定是9的倍数吗?”层次化的课后作业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巩固课本知识,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能够通过简单课后作业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生活实际相关的课后作业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数学现象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坚定贯彻学本课堂理念,了解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学本课堂理念的现状。唯有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个性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以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方式,实施层次化课后作业,才能充分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学本数学知识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教育寻真
渗透“学本”思想 构建有效课堂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整体·联系·学本
浅谈“学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观B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