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几种虾病的防治技术

2020-12-18瑞青袁航远

农业知识 2020年3期
关键词:漂白粉增氧机菌素

文/瑞青袁航远

一、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

病因该病病原是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球形,无囊膜,直径22纳米,属单链DNA细小病毒科的病毒。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可在宿主细胞核内形成包涵体。

症状患病幼体摄食减少,常浮于水面,甲壳出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濒死对虾体色明显变蓝,腹部肌肉混浊,病虾畸形,会在池中慢慢升起,静止一会后翻滚,接着腹面朝上沉入池底,几小时内重复此过程直到筋疲力尽死亡或被其他健康虾吃掉。成虾被该病毒感染后一般呈无症状带毒状。病虾的皮下组织、造血组织、触角腺、神经组织、淋巴器官等为主要靶组织。细胞内有嗜曙红的呈晶体状排列包涵体,染色质向边缘移动。

流行及危害该病主要危害对虾的仔虾期和幼虾期,该病的累计死亡率可高达80%~90%,但未见严重的急性流行。

诊断①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作出初步诊断。②取病虾靶器官,制成新鲜组织压片,用显微镜检查,发现细胞核肥大,核内有包涵体,可作出进一步诊断。③超薄切片,电镜观察,找到直径为17~27纳米对称的病毒颗粒,即可作出确诊。

防治方法①用漂白粉、强氯精彻底清塘消毒,对种苗进行严格检测,杜绝病原随苗种带入。②加强饲养管理,使用无污染和不带病原的水源,投喂优质高效的配合饲料。③保持虾池环境的相对稳定,用“活力菌素”“活嫩爽”“富藻素”调控水质。④加强巡塘,经常开启增氧机,当疾病流行时要停止换水。⑤科学投饲,少吃多餐。⑥用聚碘、戊二醛溶液消毒杀菌,严防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二、肝胰腺细小病毒样病毒病(HPV)

病因该病由肝胰细小病毒样病毒引起。

症状 病虾病理观察为肝胰腺上皮细胞的胞核肥大,核内有大而无定形嗜酸性包涵体,染色质着边减少,核仁着边。完整的包涵体常可脱落到肝胰腹管腔中,一般在肝胰腺远端管的F型和B型上皮细胞中常见。

流行及危害该病对幼体危害较大,往往在3~5天可造成大量死亡。在养成期,该病的累计死亡率最高可达90%以上,最低也有50%左右。

诊断①可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作出初步诊断。②在载玻片上加1滴1‰孔雀石绿水溶液,然后放入病虾的肝胰腺1小块,盖上盖玻片,压成薄片,在光镜下检查,如发现胞核肥大,核内有绿色的包涵体(核仁及脂肪滴呈淡绿色)可作为诊断依据。将病虾的肝胰腺或前中肠制备超薄切片,用投射电镜检查,发现细胞中有肥大的核,核质中有包涵体及球形病毒颗粒,可作出进一步诊断。③确诊可采取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试验的方法。

防治方法①用漂白粉或强氯精彻底清塘消毒,对种苗进行严格检测,杜绝病原随苗种带入。②加强饲养管理,使用无污染和不带病原的水源,投喂优质高效的配合饲料。③保持虾池环境的相对稳定,用“活力菌素”“活嫩爽”“富藻素”调控水质。④加强巡塘,经常开启增氧机,当疾病流行时要停止换水。⑤科学投饲,少吃多餐。⑥用聚碘、戊二醛溶液消毒杀菌,严防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三、对虾杆状病毒病(BP)

病因该病由对虾杆状病毒引起。

症状患病对虾摄食量减少,生长明显减缓,体表和鳃附着多种寄生或共生生物。肝胰腺和中肠上皮是BP 的主要靶器官。感染细胞的核肿大,染色质缩小和边移,核仁崩解。核内形成一个或多个包涵体,H-E染色嗜酸性革兰氏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为深染的四面体状。电镜下可见包涵体内或游离其外的病毒粒子,严重感染时细胞坏死、脱落,病毒粒子和包涵体释放至肝胰腺的腺管内,通过粪便排出体外。

流行及危害在无节幼体和糠虾期,常表现为急性死亡,累积死亡率达90%以上。PL-5期表现为亚急性或慢发病过程,4~8周累积死亡率超过50%。该病可通过健康虾吃了带病毒的虾感染而传播。

诊断①取病虾肝胰腺或前中肠,制成新鲜组织压片,用显微镜检查,发现上皮细胞内有金字塔形的包涵体(用伊红染色时呈桃红色),可作出初步诊断。②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如看到金字塔形包涵体或核质中有杆状病毒,可作出进一步诊断。

防治方法①用漂白粉、强氯精彻底清塘消毒,对种苗进行严格检测,杜绝病原随苗种带入。②加强饲养管理,使用无污染和不带病原的水源,投喂优质高效的配合饲料。③保持虾池环境的相对稳定,用“活力菌素”“活嫩爽”“富藻素”调控水质。④加强巡塘,经常开启增氧机,当疾病流行时要停止换水。⑤科学投饲,少吃多餐。⑥用聚碘、戊二醛溶液消毒杀菌,严防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四、呼肠弧病毒病(REO)

病因该病由呼肠弧病毒引起。

症状病虾蜕皮困难,附肢麻痹,游动缓慢,靠近池缘,反应迟钝。甲壳上有棕色斑点,鳃呈红棕色。肝胰腺坏死萎缩,在R 型和F型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嗜曙红到洋红染色的包涵体,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看到包涵体有直径50~60纳米的病毒粒子的集合体或晶体阵列。血淋巴液不凝固,神经系统有大量坏死的血细胞。

流行及危害该病主要危害仔虾,尤其在养殖密度过大时容易发生。

诊断可根据血淋巴液不凝固,甲壳上有棕色斑点等症状进行初步诊断。如发现R 型和F型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嗜曙红到洋红染色的包涵体,包涵体中有直径50~60纳米的病毒粒子可作进一步的确诊。

防治方法①用漂白粉、强氯精彻底清塘消毒,对种苗进行严格检测,杜绝病原随苗种带入。②加强饲养管理,使用无污染和不带病原的水源,投喂优质高效的配合饲料。③保持虾池环境的相对稳定,用“活力菌素”“活嫩爽”“富藻素”调控水质。④加强巡塘,经常开启增氧机,当疾病流行时要停止换水。⑤科学投饲,少吃多餐。⑥用聚碘、戊二醛溶液消毒杀菌,严防止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如发现该病时,应该将水池中的虾全部处理,并用“漂白粉”消毒24小时,彻底洗干净,养殖池曝晒数天再放养。

猜你喜欢

漂白粉增氧机菌素
漂白粉有效氯测定方法
多黏菌素B引起急性肾损伤1例
永磁叶轮增氧机增氧性能试验与分析
检测中生菌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法
印度用超强抗生素养鸡
废漂白粉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多指标测定黄曲霉毒素B1和伏马菌素B1联合毒性
如何挑选增氧机
渔用增氧机使用“5忌”
化学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