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莜麦新品种晋燕19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2020-12-18韩启亮王星醒张浩楠张成龙张姝鑫景玉川

山西农业科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莜麦试验站品系

韩启亮,王星醒,张浩楠,张成龙,张姝鑫,景玉川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五寨农业试验站,山西五寨036201)

燕麦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是禾本科燕麦属一年生草本作物。根据内外稃与籽粒的组织形态,通常有裸粒型与带稃型两类[1-2]。裸粒型燕麦在北方俗称莜麦或铃铛麦,是一种粮饲价值兼高的作物,播种面积占燕麦总面积的90%[3]。作为北方餐桌上的传统食粮,莜麦粉营养丰富,其氨基酸组成全面,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比较多,其中,赖氨酸含量比小麦粉高0.4%左右,比玉米粉高0.3%左右[4];燕麦亦是优质饲草,其茎、叶、秸、稃中含有丰富易消化的营养物质,对奶牛、羊乳量和奶质的提高作用明显[2]。

莜麦喜冷凉、耐旱、耐瘠,对无霜期较短、日照较长、气温较低的寒冷地区有很好的适应性[2]。主要生产区域集中在山西省的太行、吕梁山地区,河北省的坝上、燕山地区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阴山南北等地[5]。晋、冀、蒙三省播种面积占全国莜麦播种面积的70%[1]。莜麦主产区由于受气候干旱、土壤贫瘠、栽培理念滞后、商品化意识差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莜麦种植规模萎缩、生产效益下滑,影响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6];在实际生产中,莜麦商品种种类不多、适应范围窄、单位面积产量不高、品质良莠不齐、混杂退化严重等问题,进一步限制了莜麦的生产发展。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五寨农业试验站立足莜麦发源地之一——山西省五寨县,结合当下农产品市场发展趋势,把提升莜麦的高产、优质、抗旱、耐瘠作为新品种选育重点,采用常规育种方法,育成晋燕19号,2015年9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1 品种选育过程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五寨农业试验站以产量高、品质好、抗倒抗病、耐旱耐瘠、适应性好等因素作为新品种、新品系选育方向拟定了晋燕19号的选育方案。2004年,莜麦课题组研究人员以性状互补为原则,选用五寨农家种三分三为母本、皮燕麦原始材料健壮为父本,进行皮裸燕麦种间人工授粉杂交,采用大群体连续多代选择[5],经4 a的单株、株系鉴别筛选及3 a的品系测产鉴定和比较试验,于2011年出圃,出圃号为0413-2-2-1。2012—2013年连续2 a参加了山西省莜麦新品种区域生产试验。2015年9月,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定名为晋燕19号,编号为晋审燕(认)2015003。

2 主要特征特性

该品种生育期100 d左右,株高110 cm左右,幼苗直立,叶片上冲,叶色浓绿,生长势强,分蘖早。成株群体生长整齐,株形紧凑,上部叶短而宽。平均单株分蘖1.7个,主穗侧散穗型。小穗串铃形,颖壳黄色,无芒。主穗长16.7 cm,穗铃数22.5个,穗粒数56.5粒,千粒质量22.4 g。籽粒黄褐色,细长圆。化稍率0.2%,带壳率0.15%。茎秆坚韧,根系发达,抗旱、抗倒、耐水肥、耐瘠薄,抗坚黑穗病、秆锈病、红叶病。2014年7月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粗蛋白质(干基)含量为17.17%,粗脂肪(干基)含量为5.12%,粗淀粉(干基)含量为62.81%。

3 产量表现

3.1 品系测产鉴定

2009年在山西省农科院五寨农业试验站试验田进行测产鉴定试验,平均籽粒产量为2377.5kg/hm2,比对照晋燕8号(1 987.5 kg/hm2)增产19.6%,作为优良品系参加下一年品系比较试验。

3.2 品系比较试验

2010—2011年连续2 a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五寨农业试验站试验田进行品系比较试验,平均籽粒产量为2 280 kg/hm2,对照晋燕8号平均籽粒产量为2 060 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10.68%(表1)。

表1 晋燕19号的品系比较试验产量结果

3.3 区域生产试验

2012—2013年连续2 a在忻州市、长治市、大同市、朔州市等地进行山西省燕麦品种区域生产试验,有效试点共11个。其中,2012年晋燕19号平均产量为2 092.5 kg/hm2,比对照晋燕8号平均增产169.5 kg/hm2,5点增产;2013年晋燕19号平均产量2 022.0 kg/hm2,比对照晋燕8号增产192.09 kg/hm2,6个试点全部增产。2 a晋燕19号的平均产量为2 057.3 kg/hm2,比对照晋燕8号(1 868 kg/hm2)增产9.2%(表2)。

表2 晋燕19号区域生产试验产量结果

4 栽培管理要点

4.1 选地用地

莜麦属禾谷类作物,生产中需要吸取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且秸秆多数不实行还田,对土壤肥力的保持和补充不足。豆科作物的固氮作用及残根落叶较多,对土壤肥力状况有明显作用。块根块茎类作物如马铃薯,在寒冷地区收获时,其茎、叶枯萎掉落,分解腐烂快,地上有机部分能有效还田,对补充土壤养分作用明显[7]。因此,莜麦前茬选择以豆类、马铃薯为好[8],不宜重茬连作,应实行轮作养地。

4.2 种子处理

剔除霉变、损伤籽粒,选用粒大饱满、成熟度好的籽粒[6]。播前进行种子晾晒,灭活种皮表面病菌,以提高发芽率[9-10]。

4.3 整地施肥

莜麦多为旱作,土壤耕作要以蓄水保墒为中心[3]。一般耕作深度以25 cm左右为宜,但应因地制宜,如遇梁坡地,土层薄,以15~18 cm为宜;滩、水地则以20~25 cm为宜[1]。同时,配合耙、耱、压等作业,以达到保墒蓄水的效果。施足基肥是莜麦丰产的重要因素,可用过磷酸钙与农家肥3∶100(质量比)混合沤制做基肥,一般地块用量为15.0~22.5 t/hm2。

4.4 播期播量

夏、秋莜麦区适宜播期一般分别在3月下旬和5月中下旬,播量为120~150 kg/hm2,田间出苗率85%以上,成苗420万~450万株/hm2。具体的播期及播量要结合土壤基础墒情、整地质量、温度、降水变化趋势、播种方式及种子发芽率来确定[5,11]。

4.5 田间管理

苗期进行首次浅中耕,达到松土锄草、提高地温、减少水分蒸发的作用。分蘖阶段进行2次深中耕,诱导根系深扎,增强抗旱抗倒能力[12]。水肥方面要注意“饱浇分蘖水、晚浇拔节水、早浇孕穗水”[13]等3个关键点,同时可在抽穗前遇水追施尿素150~225 kg/hm2。

4.6 收获

当穗中上部籽粒进入蜡熟末期、穗下部籽粒进入蜡熟期[14-15],应及时收获,以防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落粒、倒伏、霉变,以致减产。

5 适宜区域

该品种适宜在山西省莜麦(裸燕麦)主产区旱地、旱平地种植。

6 推广应用

晋燕19号在2011年出圃前后的各级鉴定比较及区域生产试验示范期间,表现出综合农艺性状较好,遗传性状稳定,适应性好,未发生病害,丰产潜力大,受到当地农户的一致认可。2015年以来,在忻州市、朔州市、大同市莜麦主产区11个县累计推广面积300 hm2,按历年平均增产135 kg/hm2,增收405元/hm2计算,可增产4.05万kg,增收12.15万元。

猜你喜欢

莜麦试验站品系
南充综合试验站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
莜麦菜是莴苣的变种
南充综合试验站人工饲料研究进展
陕西 烤烟新品系通过全国农业评审
大豆新品系光合产能、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比较
宜宾综合试验站开展人工饲料小蚕共育试验示范
陕北生态桑综合试验站赴山西调研
大理州优质蚕豆新品系比较试验
一垄莜麦
甬优系列不同组合在江苏省淮北地区试种表现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