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及时空分异研究

2020-12-17金波宏

西部金融 2020年8期
关键词:熵值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摘   要: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本文通过建立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黄河流域九省区2009-2018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算,进而分析了各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发现,黄河流域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应当遵循因地施策与区域协调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发展规划,以促进黄河流域各省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时空分异;熵值法

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20(8)-0008-07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黄河依次流经我国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共9个省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流域面积达75万平方千米。黄河上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生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文明形成的核心区,经济基础良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黄河流域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系统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战略思想,给治理黄河指明了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专家学者对于黄河流域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主要集中于黄河水沙科学与泥沙治理、水资源配置及调控和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针对流域和区域发展等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刘昌明(2003)通过分析黄河流域水资源问题,认为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不断加深的趋势。覃成林(2010)通过构建区域经济空间分异机制理论模型,实证分析了黄河流域的经济空间分异机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受要素禀赋决定作用机制、分工传导作用机制和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的支配。左其亭(2019)结合黄河流域发展现状和现实需求,深入阐述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提出背景及目标定位,进而得出了涉及多学科研究方向的战略框架和实施计划。郭晗(2020)针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提出黄河流域应实施分类治理、系统治理和协同治理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并进一步完善流域分工体系和相关政策安排,通过高效的空间治理体系助推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相关文献较为全面地论述了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但如何从经济高质量发展视角对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进行阐释,则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分析其时空分异,以期为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黄河流域的空间经济特征

黄河流域的上、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进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前,首先对其空间经济特征进行分析。为此,本文选取黄河流域各省区GDP和人均GDP作为初步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并以2009-2018年为观察年份,对黄河流域的区域经济分布状况进行定性分析。

由表1可见,黄河流域九省区占全国GDP的比重从2009年的28.34%下降到2018年的25.10%,下降3.24个百分点,表明在这一时期黄河流域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国内其他地区。具体到流域内各省区的发展情况,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呈现出十分明显的阶梯型分布特征。2018年,上游地区的青海、甘肃和宁夏三省区占全国GDP的比重均小于1%,除四川外上游三省区GDP总和仅占全国的1.56%;中游地区的内蒙古、陕西和山西三省区占全国GDP的比重分别为1.76%、2.61%和1.74%,三省区GDP总和占全国的6.11%;下游地区的河南和山东两省经济体量较大,占全国GDP的比重均大于5%,下游地区GDP总和占全国的12.73%。

从发展趋势方面来看,黄河流域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近年来也具有一定的差异。上游各省区的经济规模相对较小,发展趋势也较为平稳。中游与下游地区各省区的发展则呈现出一定的分化特征。具体来看,中游地区的内蒙古和山西两省在2011年前后经济发展达到了最高点,但随后开始快速回落,而陕西省的发展速度相对比较稳定;下游地区的河南和山东两省分化特征更为显著,随着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和中部地区省份发展的整体向上趋势,河南的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而山东则有着较为明显的衰退,近年来经济总量占比不断下降。

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人均GDP方面黄河流域各省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2018年九个省区中只有山东的人均GDP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内蒙古和陕西相对比较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其余六个省区的人均GDP至少比全国水平低20%,甘肃的人均GDP甚至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0%。总体来看,黄河流域各省区不仅平均经济水平相对落后,而且内部也具有比较明显的区域差异。黄河流域整体上形成了以下游地区为核心、中游地区为外围、上游地区为边缘的东西分布“核心-边缘”空间结构。

三、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

(一)黃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

不同于传统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同时注重发展的“量”和“质”。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应当兼顾其发展过程、发展结果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通过参考相关文献并考虑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本文从经济运行、经济结构、资源配置、创新能力、对外开放和绿色发展六个维度共选取24个基础指标来综合衡量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如表2所示。

(二)数据的来源、处理与测算

本文选取2009-2018年为样本期对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算。相关数据均来源于对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黄河流域各省区统计年鉴。

评价体系中包含了涉及经济高质量发展多个方面的指标,首先应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统一量纲,以及对负向指标取倒数来统一指标方向。数据处理完成后采用熵值法来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熵值法通过计算熵值来判断各项指标的离散程度,离散程度越大,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就越大。熵值法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将多维度评价矩阵表示如下:

(三)测算结果及分析

通过上述方法测算得出的黄河流域各省区历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如表3所示。测算结果显示,2009-2018年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呈现出平稳上升趋势。就2018年来看,得分最高的省区是山东(0.782),得分最低的省区是青海(0.456),前者是后者的1.71倍,这表明黄河流域内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比较明显。除山东外,仅河南、陕西、四川和内蒙古4个省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高于0.6,分别为0.718、0.690、0.683和0.620,是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为领先的省区。其余四个省区山西、宁夏、甘肃和内蒙古的得分均低于0.6,表明这些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亟需提升。

四、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分异

(一)全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时空分异分析

1.全局自相关分析

黄河流域各省区在空间上具有邻近性,则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因此首先考虑借助空间计量方法对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分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以分析全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分异。这里采用Morans I指数对2009-2018年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分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黄河流域各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2009-2018年的全局莫兰指数I均为正,除2009年和2011年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外,其余年份均在1%或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表明被检验变量黄河流域各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空间维度存在正向相关性。从时间维度上看,全局莫兰指数I总体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其中2010-2013年出现了较小幅度的下降,但随后又重新步入了上升期,表明各省区间的经济联系在逐渐加深。

2.全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演化分析

依据上文中测算得出的黄河流域各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对上游、中游和下游三大区域各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分分别进行取均值处理,绘制全流域及上游、中游和下游GDP占比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分均值关系散点图,并分别拟合得出趋势线(图3),以对黄河流域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情况进行分析。

图3显示,全流域散点图在2009-2018年间呈现负斜率型延伸,上游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上低于全流域平均水平,中游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略高于全流域平均水平,而下游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远高中上游地区。上游地区拟合趋势线斜率为正,中游和下游地区拟合趋势线斜率为负且下游地区斜率绝对值更大,表明黄河流域三大区域中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体现在数量与质量上,而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则更多的来源于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

(二)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时空分异分析

1.局域自相关分析

为区分黄河流域各省区局部的空间聚集性质,分析某一省区与其相邻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联程度与空间分异特征,计算黄河流域各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分的局部 Morans I指数,并选取2018年的数据使用Arcgis10.2绘制LISA聚类图(图4)。

从图4中可以看出黄河流域各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性十分显著。青海和甘肃为低低集聚地带,河南和山东为高高集聚地带;四川和陕西两省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是与青海、甘肃、宁夏和山西等省份相邻,因此呈现出高低集聚;山西临近河南、山东等经济强省,故呈现出低高集聚。结合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的结果,可以判定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空间上存在依赖关系,即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相邻省区的影响。

2.流域内各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分布

为了更加直观地体现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分异情况,使用Arcgis10.2绘制2009-2018年黄河流域各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图,采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黄河流域九省区划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低水平区、中低水平区、中水平区、中高水平区和高水平区五种类型。限于篇幅,仅展示2009、2012、2015和2018年的绘制结果(图5)。

结合图5与全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时空分异分析中的散点图(图3),可以得出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考察期内始终保持“中上游低、下游高”的空间分布特征。第一梯队的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始终位于高水平区;第二梯队的四川、陕西和河南三省处于中高水平区,但河南省自2015年后开始迈向高水平区;第三梯队为内蒙古和山西,基本保持在中水平与中低水平之间;第四梯队为上游的青海、甘肃和宁夏,其中青海省长期处于低水平区,经济发展质量亟待提升。

五、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总体上看,近年来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出平稳上升趋势,形成了以下游地区为核心、中游地区为外围、上游地区为边缘的东西分布“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时间维度上各省区间的经济联系在逐渐加深,且上中下游三大區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有迈向更高层次的趋势。空间维度上看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即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相邻省区的影响,且各区域经济发展路径存在差异,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体现在数量与质量上,而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则更多来源于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这要求沿黄省区改变发展理念,摆脱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探寻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真正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政策建议

第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黄河流域尤其上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生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不可割裂的整体,二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应当充分调动流域内各项资源,推进实施南水北调西线等相关水利工程,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解除中上游相关地区发展的制约条件。同时要注意防范水体污染风险,做好对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工作,改善黄河流域的水污染问题。最终建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维护黄河生态健康,提升流域经济发展质量。

第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充分考虑上中下游差异。因受到诸多因素制约的黄河航运价值不高,黄河沿线也没有形成由铁路和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组合而成的综合性运输通道,黄河流域缺少类似于长江三角洲的门户地区,导致黄河经济带无法形成,黄河流域九省区经济发展各具特色,存在显著差异,沿用传统的区域发展模式不利于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的形成。因此,要提升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质量,必须充分考虑各地区在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上的差异。对于中上游地区应当以提升经济总量、保证公共产品供给、解决贫困问题为抓手推动自身经济发展;下游地区则应当主要关注经济结构优化问题,在流域内形成增长极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第三,建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协同框架。要想从整体上提升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可以考虑在管理机制上适当做出调整,在流域范围内将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主的区域管理方式转变为区域管理和流域管理相结合的动态管理方式。提出符合黄河流域实际情况的区域发展理念,建立健全跨省区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沿黄省区在重大战略上的利害权衡关系,促进跨省区经济交流和合作,以充分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相关需求。同时要合理划分区域与流域管理的权限范围,在流域发展稳步推进的前提下加强跨区域的协同治理。

参考文献

[1]郭晗,任保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机理诠释与现实策略[J].改革,2020,(04):74-85.

[2]金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8,(04):5-18.

[3]刘昌明,王红瑞.浅析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关系[J].自然资源学报,2003,(05):635-644.

[4]师博,任保平.中国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分析[J].经济问题,2018,(04):1-6.

[5]覃成林,李敏纳.区域经济空间分异机制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模型及其在黄河流域的应用[J].地理研究,

2010,29(10):1780-1792.

[6]魏敏,李书昊.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35(11):3-20.

[7]左其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框架[J].人民黄河,2019,41(11):1-6+16.

Study on Evaluation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Spatio-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JIN Hongbo

(Lanzhou Central Branch of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Lanzhou Gansu 730000)

Abstract:The Yellow River Basi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has become a major national strategy.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nine provinc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n 2009-2018, and then analyzes the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n each province.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We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local policies with regional coordination to formulate development plans, so a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rovinces and region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Keywords: Yellow River Basi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patio-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Entropy Method

責任编辑、校对:李美婵

收稿日期:2020-05

作者简介:金波宏(1995.04-),男,甘肃酒泉人,经济学硕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

注:本文为作者观点,文责自负。

猜你喜欢

熵值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
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成立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改进突变级数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绩效研究
灰色关联模型在白酒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黄河流域农田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污染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