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笔墨的客观性

2020-12-17王煜

书画世界 2020年10期
关键词:客观性人物画水墨

王煜

关于笔墨问题的争论,在中国画再认识的进程中不断被关注。有的认为笔墨是主观产物,是中国画成立的根,是与中国画的审美属性相匹配的标准之一,是中国画意象审美实现的载体。有的认为笔墨应是具体的产物,是因地制宜的,是由客体生发的。“笔墨是中国画造型的精神实质。……笔墨的运用不是先定的,是从对象来的,气韵生动也不是先定的,也是从对象来的。”蒋兆和先生所说的对象就是客观,对于水墨人物画来说就是具体的人,对于人的认知是前提。对于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来说,直接感动观者的,是经由造型和笔墨处理的活生生的震撼人心的感人形象,笔墨与造型在此都退居其次。形象的感人是首位。笔墨与造型都是实现形象的方法与工具。观者只有在感动之余,才能感受笔墨精妙与造型的精彩。由此可见,笔墨的地位属于技术认知的层面,对于艺术整体的感知层面是从属的。这样,“唯笔墨”者也许会不太认同此观点。继而,带来了“客观的笔墨性”与“笔墨的客观性”的问题,以及两者的关系与意义。笔墨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也不是纯粹主观的产物。早期的中国画,由于材料的限制,多在绢帛上绘制,以线的勾勒为主,墨的运用只在渲染的部分出现,可见笔与墨的关系又有分层与从属。“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韩拙)此时,笔是主体,线是笔的显现;线是骨,是支撑画面的主导;墨是附属,是烘托线的地位与画面整体气氛的附庸。笔墨是手段,而非目的。笔墨具有成就造型、构成意象、生成意境的功用价值。

客观的笔墨性在于笔与墨的实施应是客观的、精准的,不是滥觞的、无节制的,不应成为仅仅为了发挥笔墨语言的笔墨游戏。笔墨语言一直被当作中国传统文人画成立的最为主要的评判标准。笔、墨、水、纸的有机交融与配合,而产生多变性,在可控与不可控之间带来水墨韵味的审美结果。大家对于审美结果的认同,背后是千百年来的一整套的审美机制的要求与审美范式的支撑。在大部分审美认同的同时,许多人也会把笔墨神圣化、中心化,认为没有笔墨的中国画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笔墨语言在此时丧失了客观性,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与意义归属。“中国文人水墨画作为传统中国画的一种,坚持以笔墨为中心,无可非议,但是与此同时,不要忘记这笔墨规范有恒定的一面,也有变化的一面。而作为‘中国画这个大传统,就很难用‘笔墨中心来概括它的基本特征了,不论从美学的角度,还是从技巧、技法的角度。”由此可见,笔墨问题是客观的、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笔墨问题也是时代性问题,是随着不同载体、不同时代审美变迁而变化着的,进而产生不同的审美认知与意义。单就水墨人物画来说,人物的时代性凸显无疑,无论人物的服饰、环境、器物、饮食,还是人的审美品位与精神气韵等,都有异于古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审美变迁,而且此种变化还在过程中,是现在进行时。笔墨此时应有其客观性的一面,是针对现实客观物象而产生的属于现代人特有的笔墨语言。笔墨的方式方法,可以是传统的,而经过新的载体(现代人)的碰撞,就会产生不同于传统要求的笔墨范式。这也是新的笔墨规范生成与建构的过程,旧有的笔墨规范被激活了,同时延续了传统的笔墨价值,笔墨语言得到了良性的传承与接续。经由具体的现代人作为客观表现的对象,笔墨的表现同时也具体化了。人的具体而微的结构特点、服饰特征、环境道具的特质等,对于笔墨来说,都是具有新意的载体,笔墨此时是客观的、具体的。笔墨对于整个水墨人物画来说,是更好地实现人物画人本精神的工具,不再具有中心的主导地位与位置,是具有客观性的产物。

笔墨的客观性是指笔墨的出处是客观的、具体的。在水墨人物画中,笔墨是随着客观造型的形体而生成的,不是主观任意为之的产物。笔墨的好坏,也不是独立判斷的。笔墨如果失去载体,将会失去其本身的意义。诚然,如观宋人山水,每一笔、每一墨,都在其合适的位置上。宋人山水的笔法墨法也皆来自大自然,如斧劈皴、豆瓣皴、解索皴等,都是借用笔墨之法,比拟大自然的生长规律,概括总结出来的法则,是一种与自然的肖似。此时的笔墨对于宋画来说也是一种客观性存在。经由客观性的笔墨来表达画者对于自然的客观性的敬畏与认知。由此,来表达画者宏大的宇宙观与宽博的生命意志。

“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苏轼)由于“理学”观念的盛行与广泛传播,宋代铸造出具有客观意识、具体而微的审美精神。宋代的绘画,无论是花鸟画、山水画还是人物画,都代表了中国绘画的写实高度与特质。由此看来,笔墨的客观性在宋代绘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笔墨的客观性不是完全没有主观的成分,一张作品的出现,一旦有了形象的注入,就会有主观的处理与安排。就现代水墨人物画来看,我们面对活生生的人,怎样来面对他,通过怎样的笔墨与造型的方式转化到画面当中,都会成为现代水墨人物画面对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画者应放下头脑中惯有的概念式的笔墨与造型的认知,朴实地平视客观对象,从对象中发现特质,并生成与之匹配的笔墨,此时的笔墨是优质的、精准的、客观的。笔墨有了客观的载体,载体经过笔墨的造化而具有生命感。了解笔墨的客观性有助于我们敬畏自然与客观,避免陷入主观任意妄为的恶性循环。“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我们的盲目自信与自大,会使我们丧失观察的动力与发现的能力,如果没有发现、寻找、探究的动力,绘画也就失去了意义。面对新鲜的客观对象,我们稍有心,就会发现客观的生生之意,而“写生”的“生”,恰有此意,生生不息之意。此时,笔墨的实施,一定要伴随着“生意”,新鲜的笔墨感觉也会带来新的方法与规则,旧有的程式化的笔墨在新的客观面前会统统失效。正如前文所说,具有时代性的笔墨也许会出现,变化着的笔墨方式也会出现,水墨人物画的历史也会经由新的笔墨介质出现而传承有绪、延绵不绝。笔墨的客观性的认知有利于中国水墨人物画教学体系的完善与建构,培养学生对于客观的兴趣与发现,运用客观的笔墨语言表现客观精神,避免过于主观表现,进而形成良性的客观的笔墨观,有助于水墨人物画教学的现代性转化与发展。

对于优质笔墨关系的理解也是必要的。笔墨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中国画(文人画)的魂与根,绘画以笔墨的优劣为评判标准,讲究见笔见墨、笔清墨润,用笔须“平、圆、重、变、留”,用墨“清、润、沉、和、活”,而“板、刻、结、滑”皆为败笔,“浊、渍、死、污”皆为庸墨。同时,笔墨也具有形而上的价值体现,好的用笔要求有四势—“筋、肉、骨、气”,好的用墨讲究“水墨淋漓”“浑厚华滋”,由此带来了笔墨的文化审美象征意蕴。笔与墨对于画面来说不是分离的,“笔与墨会,是为氤氲”(石涛)。笔中有墨,墨中见笔,笔靠墨生辉,墨借笔出韵,两者并生互载、相映成趣。诚然,优质的笔墨会带来优良的画质,好的绘画是笔墨混合而成的,同时也是与造型、绘画精神等混合一体,并非独立存在。笔墨应是性情之产物,是跟随主体精神而生发的,主体精神随着客观的物象被激活而发生,在这里主客观进行有机的碰撞与融合。“笔墨之道本乎性情”(沈宗骞)。所谓的性情也是有载体的,是有的放矢的,不是所有放浪形骸、解衣盘礴才叫性情。同样,对万事万物的细腻关怀也是一种性情。“一沙一世界,一岁一枯荣”,经由客观展现体察万物之心,窥见对待万物的终极关怀,这也是艺术的功用所在。而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恰好是展现性情与内心最方便与简洁的工具。“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是以少胜多的代表。“笔精墨妙,这是中国文化慧根之所系。”(张仃)笔墨上升至形而上的美学机制层面,大而广之地看,笔墨似乎是可以代表中国绘画的审美规范和文化品格,继而由物质层面上升为精神表征。同时,笔墨的精神特质,一直与中国传统哲学系统紧密相连,以至与铸造人格的道德理想息息相关。也许对于传统绘画来说,笔墨可以作为绘画的重要审美标准,甚至可以作为底线守护。但对于现代中国画,特别是水墨人物画来说,笔墨不是绘画判断的唯一标准。成就绘画的要件元素有很多种,由造型要求、笔墨要求、构成要求、结构要求、色彩要求、情感要求等一系列要素构成,而且要素之间的比例成分也不是量变的、可计量的,最重要的是各种要素之间的协调与统一关系。画面直接的视觉力度、传达的感受性与图像结构似乎更为重要。笔墨对于开放与多元的时代性要求,评判不再是唯一,不再是主导。“随着现代社会的日趋开放和多元,随着水墨材料的现代性探索日益成为中国人赖以区别西方普遍主义艺术观的独特意义世界,笔墨对于现代人的‘现在时和‘将来时价值,必将在一部分注重艺术深度的艺术家那里得到更加自觉和多样的体现。”(卢辅圣)

综上所述,对于客观的笔墨性与笔墨的客观性的认知,就水墨人物画而言,使笔墨的价值得到充分而合理的利用,有利于形成良性的笔墨观,在水墨人物画教学中引领认知的示范作用,为水墨人物画教学体系的建构夯实宽厚、客观的认知基础。如何更好地运用传统的笔墨语言来表现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是水墨人物画的现代性的任务与出路。人物具有时代感,笔墨同样具有时代性。笔墨本身应顺应时代而进行更新性改变。笔墨会根据客观物象的特质,生成既能表现物象质感又具独立审美意义的新笔墨语言。客观地认知笔墨性,不放大化,不神圣化,把对于笔墨的认知还原到其应有的位置上。特别是对于水墨人物画来说,应把集中的表现力聚焦在人本身,笔墨是表现人的工具,笔墨语言应准确地符合现代人的气质与特征。笔墨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依附于人的载体、形的特质、神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人的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异于古人,笔墨也遭遇了时代多元化的问题,有了新的水墨要求,在与造型语言共生的基础上,不应失去笔墨的传统语言优势、直觉优势、变幻优势,不断演进新的笔墨语言形态、标准、性质等,解决新时代介质的问题。同时,我们应该更宏观地看待笔墨语言,笔墨语言是在发展的、更新的,是与时代同步的。“不执着于古典笔墨的外在形态,而在更深更广的层次上去延展作为传统绘画语言的笔墨,或许才是当代中国画的最好出路。”(林木)

当代水墨人物画教学是现代中国画学院的教育主要构成部分,我们应正确地理解笔墨语言的客观性与当代性,以及笔墨语言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与应用,进而树立客观的笔墨观。在当代水墨人物绘画中,笔墨的优质与否,不会决定一张优秀绘画作品的成败,但好的笔墨语言有助于成就一张好的绘画。笔墨语言客观性存在着,如何认识,以至如何运用是关键。再好的笔墨语言也抵不过带有绘画欲望的诉说,对于绘画,情感是前提,一切的表达都应围绕情感来进行,绘画也是传递的工具与手段。在感人的绘画面前,我们会忽略掉技术与方法,同时也会忽略掉笔墨的存在。

猜你喜欢

客观性人物画水墨
浅析历史的客观性
国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水墨
水墨人物
聚焦以能力立意的六种“客观性”函数问题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从《绸都·丝韵》谈非遗类纪录片的创作理念
韩伍古代人物画选
当代水墨邀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