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与时代的重负

2020-12-17张丽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4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笔墨书法

张丽

摘 要: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丰厚,与其它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相比有其独特的积淀。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几乎所有的墨客文人,都与其有着不解之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曾讲过:“中国人民的物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今日,有必要重新认识书法的艺术魅力和传承作用。

关键词:书法;笔墨;中华文化;传统;艺术

一、书法是写字的艺术

书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已经过三千多年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一座连绵雄浑的山脉,其作为一门抽象艺术,除了笔墨线条,还强调气、神 、韵、趣。对于书法确切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研究书法的发生及源流演变,通常要联系到中国文字的产生。汉代的《尚书.序》中有言:“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由是文籍生焉”,由此可见,是从伏羲氏开始有了文字,但我们知道,伏羲氏是神话中的人物,所以认为中华文字产生于此时代,只是一种观点而已,目前最认同和普遍的认识,是文字产生于黄帝时期,和沮诵、仓颉有关,也有观点认为,这两位史官是在人民大众的使用、创造文字的基础上,做了历史的总结,其后由古文到大篆,再从大篆到小篆,从篆书到隶书,再由隶书到楷书,再发展到草书,直到现代从繁体到简化字,无非也是这种情况。

元代學者郝经,在《陵川集》里写道:“夫书一技耳,古者与射、御并,故三代、先秦不计夫工拙,而不以为学,是无书法之说焉......道不足则技,始以书为工,后寓性情、襟度、风格其中,而见其人,专门名家始有书学矣”。可见当时人们还没有明确提出“书法”这一概念,那么书法做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从什么时期形成的呢?为什么历代书家都把先秦字迹视为典范楷模呢?

古人开始造字时,是“依类象形”、“博采众美,合而为字”的,而艺术正是生活美与自然美的结合,在古文中,已经有“悬针”、“柳叶”、“垂露”、“蜩虫”等书体,此书体往往是字画的形态。先秦的古人,在写字或刻字时“字画之工拙......不以为事”、“不计夫工拙”,所以其字淳朴大气,不矫揉造作,被后世奉为楷模。字体讲究的是统一、规范,以结构为依归;书体是以风格为标准,讲求的是灵活多变。在殷代甲骨文时期,便已经基本具备了书法的基础和原则,欣赏的艺术被从阅读中提炼出来,但是有目的的,有意识地使文字成为艺术品,是出现于东周春秋时代,而东汉是字体与书体发展演变的交接点。而毛笔的发明和应用,为书法艺术的形成创造了不可忽略的决定性契机。毛笔的锥毫,可扭转,提按,加之枯湿浓淡,随心宛转,为书法的深化发展提供了必然的物质基础。在汉末桓、灵时期,字体演变逐渐停止,书体则从开拓疆域发展到适应形势,至于秦朝隶书的产生,则对我国书法和文字的进步,起到不可估量的功绩。后来汉隶、楷书、草书以及行书全部是在秦隶的基础上变革而来,之后几千年来,这种变化趋势再也不曾改变。书法在文化堆积的压力下,选择了以法致道,夹缝求生,成为一项边缘艺术,在这个进程中,书法的发展经历了从广义到狭义,从混沌到清晰,从自然、纯朴进化为法由理生,理由道成。

二、书法的艺术形式因素

笔法、章法、墨法一直被认为是书法艺术的三个形式因素。

首先,笔法,即笔锋运动的空间形式,是所有法中之关键。关于笔法的讲究数不胜数,如“执笔”、“运笔”、“笔力”、“笔势”、“方圆”、“中侧”、“内擫”和“外拓”等等。究其规律,笔锋运动的空间形式包括三大基本范畴:平动、绞转和提按。平动是指纸平面上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的运动;绞转是指笔毫挨纸的侧面旋转变换。在隶书中,所派生的折笔、出锋以及S形的运笔轨迹,促进了绞转的自觉发展,进而又进一步带动了章草的起步和深化成熟。提按则被视为一种及其高度简化的垂直于纸平面的运动方式。之后,楷书被推上中华文化的历史舞台。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国的书法艺术发展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晋书、唐楷和唐草一直扼守着书法王国的雄关,后人虽然努力创新,但都囿于古人藩蓠,由此也给今人留下了打破僵固的挑战。

第二,章法。章法包括点画、结构、行气及谋篇等书法作品的空间构成方式。古代殷商甲骨文中,基本的书写格式是左式起笔,从上到下,从右至左的样式,点画平直整齐,字体匀称统一。作为书法中重要的美学特征,空间中的时间要素已在殷商文字中可体验和观察到。随着历史文化的演进,字形从古文(不规则的多边形)、到篆(长形)、到隶(扁形)、到楷(方形)、再到行草(不规则的多边形),使人们对字形、线条的掌控能力越来越强。到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时代,已标志着章法发展的高度成熟阶段。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王羲之“志气和平,不激不厉”;王献之“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当时独草与狂草盛行,笔意复杂多变,段落,重心可以自由错位,与此同时,章法的滋意变迁又引发了别开生面的欧、褚、颜、柳的笔法提升与充实,至此,笔法与章法的进化似乎都已经被开拓到极限。书法家开始致力于墨法的研究。

第三,墨法。墨法也就是书法黑白构成的方式,墨色表现力俗称浓淡干湿,是指黑白在笔(线)的实现时,所表现出来的层次变化,即浓淡润泽。笔以墨现,古人《书谱》中有“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之语。墨法是笔法和章法的强化及补充,尤其是宋人,将法散漫化,讲求高华滋秀,字形参差和墨色对比。墨法大量应用可见于怀素、张旭、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作品中,但更多的墨法,则是被应用于绘画作品当中,古人云“巧涉丹青,功亏翰墨”,即是如此。

从笔法,章法再到墨法,书法的形式因素发展到“矫饰性与表现性”两大对立面,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变革,可供选择的形式因素越来越多,书法家在各自时代的对立因素中,努力寻求自己的立足点,但前人成就及威摄力实在太大了,魏晋之后,唐代书法家将法规范化,元明人又将法精微化,到了清代后期,兴起崇汉魏,追周秦的风气,法的多元化随即兴起。由此可见,书法的形式因素是随着

社会审美风尚的变迁而高下分殊。笔法、章法和墨法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动态的灵活性。

三、书法的独特审美与价值取向

书法艺术如同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是现实社会中各种事物客观存在的“形体美”与“动态美”在书写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虽然书法不同于具象的绘画,但它同样通过文字的点画和字形的结构,使观者产生一种美与不美的感受。审美是实现人的个性对符号对象的评价,而美具有与真、善三足鼎立的地位。

我们对书法的各种形容如“神气”、“彩韵”、“个性”、“意境”、“情感”、“精神”等等,都是指书意的形态,这种形态,代表了特定的历史阶段的世界观及哲学思想,也可以从中识别出书法创作的价值取向。

当我们站在博物馆,面对远古时代的甲骨文或钟鼎文时,常常会感受到一股穿越历史震慑心灵的力量,那文字怪诞又浑莽,幼稚又深沉,蒙昧又睿智,打动灵魂,耐人寻味。我们被其那种严肃而奇妙的无与伦比的独特审美所征服,正如元代《书则》(韩性),中云:“三代之时,书以记事,未始以点画较工拙也;然而鼎彝铭志之文,俯仰向背,精入芒发,是岂有意于工拙哉?亦尽其理,不能不工耳。”钟和鼎上的铭文,分字凹下的和字凸起的,凹下的我们叫做阴文(款),凸起的我们叫做阳文(识)。钟鼎款识,使我们窥见了甲骨文、大篆及小篆的相继演变过程。今天站在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古时的文人写字即是书法,文章即是书法,书法是人们生命和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据《说文解字序》中记载的秦书八体及新莽六书,《古今文字志目》中记载的古书三十六种等鸟书、龙书、穗书等等并不是当今我们所言之书法,顶多可归属于现代的装饰性美术字,直到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形与法的研究)才步入正轨,此时的书艺讲求端庄、雄伟、朴拙、厚重,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言“神彩为上 ,形质次之”,可见,“气”、“韵”、“神”之類的标准被引入当时多维、立体的审美意识,在那个无须标榜书法家名头,无须把书法作品塞进抒情个性的狭隘框框的时代,南北书风朝“韵”和“趣”两个纵向维度发展,南帖清丽温婉,北碑峻美深厚,超越了俗世纯粹对大自然的顶礼膜拜和皈依,相对于后世,产生了一种难以逾越和模拟的人神和谐的传奇意境。

进入大唐朝后,书法审美出现了两个对立的方向,唐代盛行真和草,真书(以形)与草书(点画)有各自所依据的对象,一种如绘画之写实,一种脱离了具体对象,进行了大胆变形,写则得形,意则得神。通过这些认识,我们可以窥见隐藏于字体、书体背后的时代风貌。唐楷与唐草是书法艺术的辉煌成就,甚至可以说达到了人类书法艺术的极限。魏晋的书法以天人合一为平衡获得了中庸之美,隋唐则以两极互补而达到了极致之美。我们后人常把魏晋时代叫做书意的灵性化时期,隋唐则为书意的性情化时代。然而自魏晋唐时代书法艺术的勃勃生机及永往直前的拓展颠峰之后,书法艺术逐渐进入了沉寂时期,宋代以后的书法光芒始终没能达到晋唐的高度。元朝与唐宋相比显然底气不足,书法家更多关注于伦理,道德,“主静”盛行。书法成为被玩赏或怡情悦性、自娱安闲的体验,它可有可无,无关痛痒。这种状况对于个体的修身养性是有价值的,但对于人类及书法本身则失去了崇高、博大的超越自我的冲动。

至于明清,流派风格林立,守旧与创新并存,特别是晚清时期,碑学盛行,貌似光怪陆离,可是无人具有超越时代的力量。明清被称为书意的情感化时代,无论守旧还是创新,最终都殊途同归,创造了一个表现自我的自足时期,这种特点一直延续到现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关于书法审美的研究,理论却一 直落后于实践。而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无外乎“意境说”,“意象说”,“情感说”及“神采说”。我们应该意识到,任何艺术即使已经成熟化、系统化了,也决不可能长久独尊,只有唯一模式。历史在变革,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改变,而改变,才真正是书法艺术前进的动力。从魏晋、隋唐、明清至今,优秀的书法作品层出不穷,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重要一点是,在创新的同时,我们决不能排斥、舍弃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当今的中国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力量的雄厚,一定会被后代称为繁荣盛世,和谐社会。而书法美的实质就是和谐。书法艺术应在现实与理想、传统与未来之间找到适应当代人所迫切追求的有效张力,从历史的堆积层中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杨丹.“关于书法创作的思考”[J].中国书法,2018(5).

[2] 李明.“无意于书得于书”[J].中国书法,2019(1).

[3] 杨欢.“略论两晋南北朝时代的书法”[J].书法研究,2017(4).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笔墨书法
书法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书法欣赏
书法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书法欣赏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