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古族民歌的风格色彩区划分

2020-12-17陈晓芳

北方文学 2020年23期
关键词:长调民歌

陈晓芳

摘 要:民歌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经过历久弥新的不断变化,蒙古族民歌也逐渐形成了多种音乐风格。本文首先从蒙古族民歌的体裁进行简要阐述,其次结合乌兰杰老师对蒙古族音乐的民歌风格与地域风格的划分,对蒙古族民歌的地域风格划分以及成因进行分类说明。

关键词:民歌;长调;短调;风格色彩区

一、蒙古族民歌概述

蒙古族广泛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辽宁、吉林、黑龙江等8个省、自治区。另外,云南、河南、四川等省也有少量的蒙古族人口。由于局限于资料的收集,本文所写的蒙古族民歌只是以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歌为主。那么,研究一个民族的民歌色彩区划分乃至于民歌形态,首先要研究其体裁划分及科学分类问题。江明惇的《汉族民歌概论》书中这样写到:“基本的音乐表现方法和典型的音乐性格特征是民歌体裁问题的核心,”[1]以此为依据,也为了更为清晰地了解蒙古族民歌的体裁,将其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

(一)长调民歌的定义及其分类

著名蒙古族作曲家李世相根据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及音乐特征的现状,将长调民歌(风格)的概念总结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所创造的曲调气息悠长、并带有“诺古拉”等独特演唱方式的歌种。” [2]根据题材内容并将长调民歌分为三大类别,即礼仪类、咏情类和其它体裁的长调民歌。

礼仪类长调民歌即指在庆典节日等仪式类的比较重大场合使用的长调。如潮林哆、宴歌等。咏情类指通过情感的表达来体现折射出生活与生产劳动。咏情类长调民歌主要集中表现在思乡曲和爱情歌这两个类别的民歌之中。[3]思乡曲不同于宴歌,有一定的差别。宴歌激昂豪迈,思乡曲深沉凄婉,思乡曲更能体现蒙古族人民的内倾型格。其它体裁的长调民歌例如摔跤出场歌《都荣扎那》、长调叙事歌《巴尔虎的下夜人》、宗教祭祀歌、世俗生活歌等。

(二)短调民歌概念的界定及特点

蒙古族短调民歌又称为“包古尼道”,与长调民歌“乌日图音道”对立而言,泛指那些曲调短小精悍、具有明确节奏节拍的歌曲。

从总体上说,蒙古族聚居的所有地区,其实都存在短调民歌。近现代,由于清政府对内蒙古地区实行“移民实边”政策,肆意开垦草场,掠夺土地,使得大批蒙古族人民被迫脱离原来的游牧生活,逐渐过渡到农业化半农业化生产,走向定居。这种农业化和半农业化经济生活,促使短调歌曲大量涌现。

短调民歌的特征有较为明显的“马背文化”特点,例如在歌词内容中会提到关于马的相关内容。通过对马的描述来反衬出真实的想法等。如民歌《请安》中唱:“好马的碎步人人夸哟,全靠四蹄走天涯。……[4]

“马背文化”的节奏特点除了体现在歌词内容上以外,还有在旋律节奏上的体现较为明显。蒙古人民在创作民歌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就将这种对“马”的体验与理解融入其中,吸收了马步节奏韵律,并形成了“马步节奏”为核心的节奏特点。代表性的“奔马”节奏,前八后十六构成的马奔跑的蹄音,能形象的刻画出骏马在奔驰中的姿态。

二、蒙古族民歌的地域风格划分

乌兰杰老师在《蒙古族音乐史》中讲到,蒙古族音乐地区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从历史上看,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13世纪初以来,随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经过忽必烈建立元朝,这一阶段蒙古族所使用的方言和区域性音乐风格,经历了一场“由多而少”的发展过程,蒙古族原来诸多的方言与区域性音乐风格,逐渐趋于削弱或者消亡。第二阶段指元代一百年内时期,蒙古族音乐统一的民族风格基本形成,主要是三个地区风格,即中部音乐风格区、东部科尔沁风格区、西部斡亦剌惕(瓦剌)音乐风格区。第三阶段是元朝灭亡后,蒙古族音乐地区风格又经历了一场“由少变多”的演变过程。蒙古族民歌地域性风格的最终形成时期大体是在清代中期。

由于各部落的变迁、同各民族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差异,蒙古族各地区的音乐风格呈现出了不同的音乐特点。从总的布局上来看,以及参照乌兰杰老师对蒙古族音乐的民族风格与地区色彩的划分,笔者结合现有民歌的风格形成等诸多因素,按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域以及地理位置由东至西将蒙古族民歌分为六大音乐地域风格色彩区板块。

1.呼伦贝尔风格色彩区——自13世纪初以来,呼伦贝尔草原便是巴尔虎部蒙古人的故乡。布里亚特部蒙古人原先聚居在西伯利亚贝加尔湖沿岸,20世纪初,一部分布里亚特人才南迁至呼伦贝尔草原。从总的风格特征上说,巴尔虎和布里亚特蒙古族的音乐,基本上同属于一个色彩区。这里的民间音乐,相对于内蒙古其他地区来说更多的保留着蒙古森林文化时期的古老风格。羽调式向下属方向离调转调,经常会出现清角音,例如我们及较为熟知的长调民歌《辽阔的草原》。

2.科尔沁风格色彩区——聚居在哲里木盟、兴安盟地区的科尔沁部蒙古族,以及聚居在现今辽宁省阜新、朝阳地区的喀喇沁部蒙古族,其音乐风格大致都属于同一色彩区。科尔沁地区的民歌是调式尤为丰富,可以说是最为发达的风格色彩区,同时离调转调的手法也尤为多样。例如哲里木盟民歌《陶恩和》、《捷得尔娜娜》等,一开始的民歌有些调式思维模式与呼伦贝尔风格色彩区的相似度很高。

3.锡林郭勒-赤峰(昭乌达)风格色彩区——锡林郭勒草原处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自忽必烈建立元朝以来,这里一直是蒙古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从整体上来看,锡林郭勒与赤峰(昭乌达)的民歌风格色彩相似度很高。由于昭乌达地区紧邻科尔沁地区,因此昭乌达古老的民歌中也可见到羽调式向下属离调转调的例子,如昭乌达民歌《从军的僧侣》[5]。

蒙古族民歌地域风格的划分,可以发现每个地域的民歌都有一定的特色,而且长调与短调是并存的,但是侧重点不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的产生受其所处地域的影响很大,那么形成这种独特的地域风格的原因是什么呢?

三、蒙古族民歌形成独特地域风格的主要成因

首先,调式问题是最先注重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地域性音乐风格的鲜明特色,一般大多通过某些独特的调式体现出来。比如呼伦贝尔风格色彩区常用的转调离调方法就是羽调式向下属方向离调转调,在科尔沁风格色彩区也可以看到这种转调离调方法的民歌。

其次,地域特色问题。在内蒙古乃至中国,民歌的创作者和演唱者通常都是生活在当地的农牧民。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的生活习俗还是有所差别的,民歌创作者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此外,蒙古族民歌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各个地区的独特风格,无论在生活习俗、语言、習俗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对于地方音乐风格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结语

蒙古族民歌是有其独特的音乐文化内涵,也是蒙古族音乐的代表之一,因此通过学习地域风格的划分可以培养、增强大家热爱蒙古族音乐的情感及其民歌的审美能力,学习掌握了蒙古族民歌的地域风格划分,由此也可以能进一步分析、鉴赏不同类型的风格和体裁。弘扬优秀的蒙古族民歌,使更多的人能成为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传承者,让蒙古族民歌得到更好地传播和发扬。

参考文献

[1]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27

[2]李世相.蒙古族长调民歌概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8.

[3]乌兰杰,马玉蕤,赵宋光.蒙古族民歌精选99首[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3:207.

[4]李世相.蒙古族短调民歌的基本艺术特征[J].内蒙古艺术,2010(02):83-86.

[5]昭乌达盟文化局.昭乌达民歌:上册[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37.

猜你喜欢

长调民歌
草原的长调
论民间女歌手在长调传承中的贡献
草原长调
蒙古族青年长调歌者——都兰
畲族民歌
藤县水上民歌
长调
长调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十送红军》不是纯粹的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