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雨飘摇一叶舟

2020-12-17夏俊杰

北方文学 2020年23期
关键词:日瓦戈矛盾性博爱

夏俊杰

摘 要:《日瓦戈医生》这部小说将人物生活置于恢宏、变化激烈的历史背景中,战争是其历史背景的主旋律,描写知识分子在动荡残酷的战争年代中的命运。日瓦戈是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本文主要论述在战争的环境下日瓦戈的人生经历,并从他对革命的变化态度、自身的矛盾性以及他拥有的博爱精神三个方面来探讨日瓦戈如何在动荡年代坚持自我个性与生命的神圣性。

关键词:日瓦戈;革命;矛盾性;博爱

《日瓦戈医生》是在以战争为主旋律的政治历史背景形成的,作品展现了十月革命前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建设。”[1]尤里·日瓦戈在他不到四十年的短暂人生中,几乎经历所有上述复杂的动乱阶段并对这些做自身独特的反应。这是一部多主题小说:对基督教义的评论,对生与死的思考,探讨自由与真理的关系,历史、大自然和艺术的联系等。这些问题都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即十月革命前后俄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尤里·日瓦戈医生折射着一代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命运[2]。

日瓦戈在知识分子环境中长大,受过良好的教育,精通本专业。他是一名外科医生,外科手术的实践使他养成对人对事严谨客观的态度。他善于思考,对任何现象都有自己独立的判断。日瓦戈认为,一个人应该在实际生活中做些对社会有用的事。因此,尽管他热爱诗歌,却选择了医生这门职业。他与拉拉虽然近在咫尺却忍受住相思之苦。在与好友戈尔东和杜多罗夫长谈后,离家出走,在坐电车时,心脏病发作,猝死在路上。

在动荡的历史洪流中,日瓦戈如同一叶扁舟饱受时代与革命的摧残,但却始终坚持自我个性和生命的神圣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革命的态度

日瓦戈的人生选择经历了从内心渴望革命到精神上逐渐背离革命,转而关注内心、保持内心独立的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瓦戈应征入伍,亲眼看见软弱无能的沙皇和社会的种种弊端而渴望革命。十月革命前夕,物质匮乏,日瓦戈虽为寒冷饥饿所困扰,但他相信“俄罗斯注定会是争取社会主义统治的第一个国家”[3]。他高呼十月革命“多么高超的外科手术啊!一下子就巧妙地割掉了发臭多年的溃疡!直截了当地对习惯于让人们顶礼膜拜的几百年来的非正义作了判决……这是空前的壮举,是历史上的奇迹!”[4]然而,日瓦戈所赞颂的是摧毁罗曼诺夫王朝的革命的行动力量本身,而不是十月革命的精神取向。十月革命后,人们饱受饥饿寒冷与病痛的折磨,日瓦戈一家在弟弟的帮助下离开莫斯科来到瓦雷金诺躲避战乱。日瓦戈在漫长的旅途中亲眼看见了战争的惨象,认为这不是生活,而是一场破天荒的荒唐梦。他对革命充满失望,批判革命者置百姓的生活于不顾,而热衷于动乱。他厌恶红军和白匪之间的残酷斗争,他反对一切具体的暴力行为。“我是非常赞成革命的,可是我现在觉得,用暴力是什么也得不到的,应该是以善为善。”[5]此时的日瓦戈与革命越来越格格不入。日瓦戈在瓦雷金诺的平静生活很快被打破,他被“林中兄弟”劫去当军医,跟随游击队出没于西伯利亚十八个月,亲身经历过战争的残酷与血腥,他更加厌恶一切暴力活动。此时日瓦戈已经完全背离革命。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日瓦戈孑然一身返回莫斯科,他的家人已被驱除出境,许多拥护新政权的科学艺术界人士都在莫斯科安身立命,而日瓦戈却生活十分艰苦,他宁愿独善其身干粗活糊口,也不愿改变自己的思想投靠新政权。

日瓦戈渴望革命并赞叹革命是因为旧政权千百年来“发臭的烂疮”以及百姓苦不堪言的生活使他对革命充满了渴望。他疏远并背离革命是因为革命的暴力破坏了生活,他厌恶一切暴力。他既没有提出任何政治纲领,也没参加任何宗教活动,他只求个人的温饱和精神生活的满足,并保持个人道德品格的完善统一。

二、充满矛盾性的日瓦戈

日瓦戈本身就是一个矛盾性的综合体现。作为富商的儿子,他本该过着富裕的生活,但幼年时期却被父亲抛弃,继而丧母。富裕的家庭和孤独的成长环境便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在实际生活中做些对社会有用的事。因此,尽管他热爱诗歌,却选择了医生这门职业。对于这个选择,也是经过矛盾的思想斗争后的结果。他认为“正如天赋的乐观或者天生的郁闷不能成为一种职业一样,艺术在这个意义上也难完成它的使命…在实际生活中应当从事对公众有益工作”[6]。他不想随波逐流,却徘徊其中无法自拔。面对周围环境的变化,面对充满暴力的战争,他无法改变现实,但又不愿意迎合以暴力方式统治的事实,因此他选择保持精神上的独立,追求尽可能地在内心建立一个自认为完美的精神世界。他想恪守基督教的教义,忠于妻子忠于家庭,却无法抗拒拉拉的魅力而表白心迹。一方面他对冬妮亚的爱是受理性和道德支配的,另一个方面他对拉拉的爱是一种真挚情爱。日瓦戈恪守传统道德,心灵饱受折磨,不忍心抛弃妻子,认为应该回到妻子的身边。但是却也离不开拉拉,因为拉拉是他生命的寄托,是他心目中理想的象征。他是一位想保持内心独立与精神追求、探索的人,但现实却让他走向了毁灭。“生与死、理性与原欲的冲突”[7]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博爱的思想

拥有博爱思想是日瓦戈的另一显著特点。他的历史观和伦理观以“仁慈博爱、自我牺牲、人性至上、道德完善为基础”[8]。他重视个性价值和自由,但并不是主张仅仅关心自己,而是主张要爱别人,呼唤大家尊重每一个性。日瓦戈的这种博爱精神,是受他的舅舅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韦杰尼亚平的影响。日瓦戈与拉拉之间的爱更是一种超脱世俗的爱,是一种舍己为人的爱。虽然,日瓦戈知道拉拉正如其本人所说的是“心灵受了创伤的人”,但却仍然无私地爱着她。他们彼此关注对方的幸福,都鼓励对方回到自己的亲人身边。日瓦戈冒着生命危险,解救并放走了少年白卫军谢廖沙。在游击战斗中,他不得不向走进伏击圈的白军士兵射击,可是心有不忍,因为迎面而来的是年轻且神圣的生命,其中还有在精神、道德、教育和观念上与他相近的孩子。无奈,他只好把子弹射向开阔地带的树木。这是他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对生命怀有的崇敬。在危难中把无家可归的孩子瓦夏带到了莫斯科,并设法将他送进工艺美术学校学习,这些都是他的博爱精神的体现。

四、结论

在动荡浩瀚的历史进程中,日瓦戈如同在风雨中飘摇的一叶扁舟,但却矢志不改古肠热道。

日瓦戈的人生选择经历了从内心渴望革命到精神上逐渐背离革命,转而关注内心、保持内心独立的过程。其自身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性特点。残酷的战争没有剥夺他爱他人,爱自由,爱生命的博爱精神。个性自由的宗教观使他饱受残酷现实的煎熬,成为孤独的精神流浪者。日瓦戈的精神是让人敬佩的,生活的苦难与精神上的折磨并没有摧毁他保持独立的精神意志,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他都坚持个性的独立与自由。他的追求是一种呼唤人性完善和崇尚个性价值的追求。支撑他坚持下去的力量就是他的信念,是他矢志不渝的宗教观。他是二十世纪知识分子的典型,也是人性追求的象征。

参考文献

[1]刘守平.《日瓦戈医生》:主体命运的反思[J].国外文学,1998(04):104.

[2]高建华.论《日瓦戈医生》的生命体验与启示录精神[J].当代外国文学,2013(01):130.

[3][4][5][6]帕斯捷尔纳克 . 日瓦戈医生 [M].藍英年,张秉衡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77,189,259,62.

[7]谢周.论《瓦戈医生》悲剧精神[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04):36.

[8]童真.论《日瓦戈医生》的自传性[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56.

猜你喜欢

日瓦戈矛盾性博爱
《日瓦戈医生》漂流记
《日瓦戈医生》:每个人都是一个时代
互动体验营“博爱星” 周键文
《大大方方的输家》:一部先锋性与矛盾性并存的小说
以爱博爱 倾我所有
自尊在网络成瘾与矛盾性的家庭环境中的中介作用
博爱之歌
《日瓦戈医生》的叙事艺术赏析
英美法系对价原则的矛盾性及其解读
经典与经典的对话——小说与电影中的日瓦戈形象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