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以“时代楷模”朱有勇为代表的新时代云南农业大学精神的培育
——以云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宣讲团为例

2020-12-17周慧芳杨凡佳

关键词:宣讲团农业大学云南

周慧芳,黎 文,杨凡佳

(云南农业大学 党委、校长办公室,云南 昆明 6502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大学精神是高校的灵魂所在,也是一所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独特精神气质,它不仅连接着历史,更承继着未来。大学精神所反映的是高校在不断发展中滋养出的品格与情怀,更是师生共同认可并传承发扬的血缘和命脉,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变化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大学精神的传播与培育,也要紧紧贴合时代要求,以贴近师生的传播方式,将传统价值理念与时代元素紧密结合,不断激发其内在生命力。在云南农业大学精神(以下简称“农大精神”)的当代传播实践中,党的创新理论大学生宣讲团成了一个重要载体。云南农业大学党的创新理论大学生宣讲团(以下简称“大学生宣讲团”),是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根据党的创新理论宣讲需要组建的宣传教育学生社团组织,它如同播种机,在师生心中种下了云南农业大学“开学养正,耕读至诚”的大学精神传承的基因,进而生发为全体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从办学之初张海秋、蔡克华、诸宝楚、段永嘉、徐天骝等先辈们筚路蓝缕地躬耕疆域,到以“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为代表的新时代农大人兢兢业业扶贫攻坚和献身科研教学,农大精神沿着服务国家民族农业教育事业和地方发展需求的道路薪火相传,大学生宣讲团的宣讲实践为培育和弘扬新时代云南农大精神搭建了平台,为追寻云南农业大学人从哪里来、探索该往哪里去打开了一扇窗。

一、大学生宣讲团传播大学精神的优势所在

(一)“以青年声,说青年事”更易被接受

高校是传播、实践、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前沿阵地[1],要将看似生硬、抽象的理论成果内化为学生的所思、所想、所追求,需要充分把握尊重人的本质的教育规律。大学生宣讲团的宣讲者和它面对的听众都是学生,它的宣讲互动是在新时代语境下,顺应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国家社会发展需要而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2]。大学精神对于高校师生具有凝聚、导向、激励、调适、辐射的功能,将大学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本身思想活跃,有自己的想法见解,有强烈的表达诉求,是传播和弘扬大学精神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大学生宣讲团成员来源于学生,对学生的思想需求和关切最为了解,其价值观念与行为形态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最为直接,因此也最能在宣讲内容的选择上贴合学生实际进行挖掘,用同龄人生动活泼、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弘扬大学精神,用大众化的朋辈教育替代命令式、权威式的思政教育,突破了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被动接受型教育,真正做到“以青年声,说青年事”,使大学精神脱离抽象的外壳而更容易被师生理解、认同和实践,实现了从“坐而言”到“起而行”的升华。

(二)将创新融入宣讲使大学精神的传播“活”起来

1.宣讲形式的创新

与传统单一的理论宣讲不同,大学生的创造力决定了大学生宣讲团在宣讲形式的选择上可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大胆创新,综合运用各类舞台技术和效果,将情景剧、声乐、舞蹈、快板、相声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融入宣讲中。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展现自己的多才多艺,另一方面也能使大学精神的宣讲脱离传统宣讲单调呆板的形式,变得更加生动鲜活、通俗易懂,也更易被大学生群体普遍接受。

2.内容的创新

弘扬大学精神不仅要在历史中追寻一直以来支撑大学发展的精神根源,还要梳理大学精神随着时代发展注入的新内容、新能量。大学精神源于高校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常常以抽象的形式存在,因为时空的隔绝往往与当代大学生产生隔膜。大学生宣讲团能够在把握丰富多彩的校史内容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采用当代大学生熟悉的的话语体系,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大学精神宣讲中,让大学精神在新时代的呼唤中焕发新的活力。

(三)讲学相长效果明显

宣讲归根结底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大学生宣讲团成员宣讲的过程也是自我接受浸润教育的过程。在宣讲过程中,宣讲团成员需要结合大学精神内涵,把想法和设计变成鲜活的宣讲内容,宣讲团成员除了本身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外,还需要通过查阅资料、座谈和访谈等形式丰富自己的宣讲素材,甄选出与宣讲主题最为匹配的事例或案例。从对大学精神有所了解到不断学习体悟,学生不仅培养了个人能力,同时能够接受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从真学、真会到真懂、真用,将大学精神内化成推动自身不断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除了自身成长,大学生宣讲团这一特殊群体也不断影响着身边人,以点带面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使宣讲实现了从教育主体到客体的双向互动,延伸和扩展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使大学精神这一高校师生的普世价值追求落地生根。

二、云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宣讲团在农大精神宣讲中的实践启示

大学精神是大学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积淀着大学师生深层的精神追求,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是学校应该牢牢守住的根本和精神命脉[3],大学精神对于广大师生有着最广泛而深刻的号召力和影响力[4],把大学精神纳入大学生宣讲团的宣讲体系中,是党的创新理论与高校精神文化建设融会贯通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点。云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宣讲团自2012 年成立以来,按照“跟得上、贴得近、要管用”的总要求,紧扣大学生的思想关切,在理论融入、贯穿、转化上下功夫,将“开学养正,耕读至诚”的农大精神自觉融入宣讲过程中,用大学生自己的语言,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云南农业大学大学精神的丰富内涵得以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获得认同、传承和创新,为在实践中传承和弘扬农大精神带来启示。

(一)把农大精神的培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挖掘精神内涵促进价值认同

云南农业大学创建于1938 年,其“开学养正,耕读至诚”的大学精神,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代代农大人80 多年来扎根云岭大地,接续奋斗、矢志耕耘的结果,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情怀和担当熔铸并不断擦亮的。要将农大精神讲清讲深讲透,大学生宣讲团成员就必须首先对大学精神有深刻理解与体悟。云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宣讲团在实践中坚持将农大精神内涵的挖掘与校史、优秀校友故事有机结合,把农大精神的传递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中。如同水中着盐,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也培育了农大精神。在“爱国—铸人之魂”的主题宣讲中,宣讲团将云南农业大学诸宝楚、段永嘉、蔡克华三位老先生在旧中国读书求国、从教救国的故事融入其中,通过讲述诸宝楚78 岁高龄仍为学校教学农场建设操心奔波、段永嘉92 岁高龄递交入党申请书[5]、蔡克华90 大寿把一生积蓄捐献给学校设立奖学金的小故事[5],凸显出他们“舍小家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情怀,而爱国也正是云南农业大学“开学养正,耕读至诚”这一大学精神的鲜明底色。在“敬业—尽人之责”的主题宣讲中,宣讲团将老一辈学者张海秋先生敬恭桑梓亲自带领学生开展野外实习和调研、新时代科研工作者“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带领团队扎根扶贫一线将论文写在扶贫攻坚主战场的故事有机融入宣讲,突现出农大精神中一脉相承的“耕耘”特质。在“友善—为人之美”的宣讲主题中,宣讲团以张海秋先生古道热肠变卖南京房产慷慨资助成绩优异的贫困学生赴美留学的故事为引,讲述了学校多个学生社团持之以恒开展爱心支教、志愿服务的故事,由此突出云南农业大学精神中的“厚德”特质。通过对校史、校友故事的深度挖掘,农大精神不再抽象和遥远,而变得有温度和力量,自然也更能入脑 入心。

(二)充分整合资源,强化宣讲成员自身体认促进思想认同

宣讲内容是宣讲的灵魂,好的宣讲离不开优质的内容。大学生宣讲团坚持把内容作为农大精神宣讲的“源头活水”,深度挖掘宣讲资源,聚焦党史国史、脱贫攻坚、环境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等组织宣讲内容。与传统意义上宣讲团成员选拔更关注语言表达、外在形象不同,大学生宣讲团更关注成员本身的代表性和故事性,强化成员对宣讲内容的思想认同。以“学习新思想·我与祖国共成长”主题宣讲为例,讲述“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的宣讲员是来自独龙江乡的独龙族学生,他亲历了在党的关怀下父辈与自己在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对党饱含感恩之心,他的宣讲在质朴中蕴含深情,使宣讲现场的师生多次感动落泪。讲述“把论文写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宣讲员是“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的学生,她亲历了老师立足平凡、创造不凡,躬耕力行,扎根脱贫攻坚一线的感人事迹,她的宣讲以丰富真实的细节给予现场师生强烈的心灵震撼。讲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宣讲员来自洱海边,她亲历了洱海保护治理的点点滴滴,并由此坚定自己要学以致用,为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贡献自己专业所长的信念,使现场师生深受鼓舞。宣讲团成员中还有长期从事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等相关活动的同学,由于宣讲内容来源于自身,加之手绘、情景剧、声乐等丰富的表现形式,就使其变得更加鲜活可信,更能让师生听得懂、听得进、记得牢,真正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

(三)形成长效机制促进行动认同

大学生宣讲团要能持久地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就要形成科学长效的经费保障、队伍建设、宣讲机制等运行机制。云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宣讲团自成立初始,就不断健全完善宣讲团相关机制,除给予充足的专项经费保障外,还积极发挥学科优势,聚焦热点领域,不断强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在每个学院选拔1~2 名理想信念坚定、综合素质突出的教师担任宣讲团指导教师,定期进行培训和研讨,充分参与到宣讲过程各个环节中。在宣讲机制上,宣讲员在正式宣讲前,都会在所在班级和学院开展若干次试讲,并结合师生意见不断丰富和调整宣讲内容,在扩大宣讲受众范围的同时,也使更多师生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滋养。学校还积极通过校报、官方微信等媒体平台对宣讲内容进行专题报道,打通线上线下立体化宣讲渠道,营造深厚的舆论氛围,强化宣讲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以大学生宣讲团为抓手培育和实践以“时代楷模”朱有勇为代表的新时代农大精神的对策建议

朱有勇院士是2019 年受到中央宣传部表彰的“时代楷模”[6],他的精神在全社会引起了巨大而强烈的反响,在朱有勇院士引领下涵养的当代云南农业大学精神在传承传统农大精神的基础上具有自己的特质,而这一鲜明的特质在云南农业大学的改革发展实践中,以朱有勇院士“强农兴农”的初心使命、“顶天立地”(朱有勇提出科学研究敢于“顶天”、特色农业甘于“立地”的科研精神)的科研格局以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精神为承载,将云南农业大学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在中央、云南省委发起向“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学习号召的契机下,应该更加充分地把大学生宣讲团的“大学精神播种机”作用发挥出来,进一步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农大精神。

(一)将大学生宣讲团作为培育和实践以“时代楷模”朱有勇为代表的新时代农大精神的有效载体

推进大学精神的传播,对于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增强师生校园文化认同、凝聚师生合力、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弘扬大学精神,依赖于有效的传播载体。大众传播理论认为,意见领袖可以成为传播的重要信息和影响来源[7]。云南农业大学的实践做法表明,不同于常规的宣传和教师直接讲授,大学生宣讲团成员本身就是学生群体中的优秀代表且具有一定的故事性,他们对于大学精神的理解也更能激发起学生更多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借助大学生宣讲团这一载体,可以将学生的身边人身边事进行凝练提升,在讲好农大故事的同时将大学精神转化成更加具象、实在、可践行的行为模式,引导学生对大学精神由接受到理解,再到从身边点滴做起,在主动践行中不断传承与丰富大学精神内涵。

(二)以大学生宣讲团为载体培育和实践以“时代楷模”朱有勇为代表的新时代农大精神要与国家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大学生宣讲团在宣讲中要分专题宣讲农大精神,围绕历代云农人栉风沐雨、艰苦奋斗、耕读不辍的精神,以朱有勇为代表的新时代农大人献身“三农”践行初心使命的精神以及当代新农科建设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等设计宣讲专题,在宣讲时始终应遵循的主线是要与国家和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教养之道,农桑学校而已,1938 年时任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先生认为“吾滇现为后方重镇,农业人才之培植及生产方式之改进,尤为不可缓之要图”[5],农学院应运而生,即云南农大的前身。农业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要致力于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把理论成果最终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实践,云南农业大学精神“开学养正,耕读至诚”里的“耕读”即且耕且读,体现了农大一脉相承的耕耘精神、实践精神,“至诚”即至真至诚,包含求真务实做学问的态度以及爱国报国的胸怀,云南农大自成立以来,一直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同向同行。朱有勇院士多年来“以为农民做点事,让农民过上好日子为初心,以响应党的号召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为使命,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本分”[8],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指示的积极回应[9],也给广大科研工作者作出了表率。大学生宣讲团在宣讲中,要着重宣传和学习朱有勇院士模范践行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政治品格和矢志创新、科教报国的奋斗精神[10],同时要面对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新要求,将打造天蓝山青水净、食品安全、生活恬静的美丽幸福中国的新农科建设纳入宣讲体系中[11],主动关注粮食安全、生态保护、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等时代命题,在新时代引导全体师生将农大人“耕读至诚”的初心使命转化为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生动实践,这样才能使宣讲有的放矢,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三)以大学生宣讲团为载体培育和实践以“时代楷模”朱有勇为代表的新时代农大精神需要全员全过程参与

大学精神要能得到有效传播,只依靠大学生宣讲团成员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宣讲团作用的发挥依靠的是各种优势资源的有效聚合,传承和实践大学精神,需要构建全员全过程参与、多层次、立体化的宣讲体系。在组织建构上,要充分调动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的主动积极性,除校级层面宣讲外,还应点面结合,强化班级宣讲、学院宣讲、党支部团支部宣讲、社团宣讲,使宣讲不断常态化制度化;在队伍建设上,既要考虑各年级、各专业的均衡性,又要考虑宣讲团成员本身的代表性和说服力,此外还要选好、用好教师宣讲员,形成“思政课教师+新农科学科(专业)带头人+退休教授”的教师宣讲队伍,同时要通过专题培训、平台搭建等为成员提供持续的锻炼提升机会,提升成员整体素质;在渠道拓展上,除校内宣讲外,也应积极将宣讲活动延伸至基层农村、各扶贫点和科研教学一线等,强化学生的全过程参与感,例如:朱有勇院士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的“农民院士”,大学生宣讲团应当拓展和朱院士一样到扶贫点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宣讲模式,组织包括宣讲团成员和学生听众在内的宣讲小分队深入到扶贫点,才能使大家深刻体会朱院士强农兴农的初心使命和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精神,从而增强作为农大人所肩负的粮食安全、生态保护、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的时代责任感,使宣讲更具生命力。

(四)以大学生宣讲团为载体培育和实践以“时代楷模”朱有勇为代表的新时代农大精神需要持续探索和创新

大学生宣讲团面对的主要受众是大学生,这就要求宣讲团成员要紧跟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表达特点和流行的传播方式,不断创新表达模式,力求能够时刻以大学生欣于接受的话语体系和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方式,将以朱有勇为代表的新时代农大精神与鲜活生动的案例相结合,使宣讲内容既通俗易懂又内涵丰富,能够触动学生心灵并激发他们的行动愿望。同时,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除现场宣讲外,大学生宣讲团也应充分运用新媒体资源,通过线上直播、制作“时代楷模”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及崇高精神微视频等方式,提升宣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除此之外,还应当发挥好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让大学生宣讲团走进思政课课堂,专题讲授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及其崇高精神,积极拓展宣讲的阵地。或是以大学生宣讲团牵头组织“我与时代楷模”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从普通师生的视角讲述对“时代楷模”的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激励引导全校师生在以朱有勇为代表的新时代农大精神的引领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作为。

猜你喜欢

宣讲团农业大学云南
关工人入选老兵宣讲团
湖南农业大学通知教育中心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省委宣讲团走进国资系统
张振、李杰作品
湖南农业大学“中非农业发展与合作基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举行集体备课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