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敦煌的女儿
——走近樊锦诗

2020-12-17郑晓童

小学生必读(中年级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樊锦诗荣誉称号洞窟

○郑晓童

2019年8月19日,第四届“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公布获奖者名单。这项正能量奖的得主,是一位81 岁的中国老太太——樊锦诗。

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但对于敦煌莫高窟,所有人一定不陌生。

它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在这里相遇。

小小资料卡

姓 名:樊锦诗

性 别:女

国 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1938年

职 业:教师

职 务: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主要成就:

200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7年获得甘肃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获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在进行产品测试时测试软件主要完成测试环境确认,测试资源的检查和复位;产品供电及工作时序的控制;产品输出信息的接收、存储和实时显示;产品测试项目的检测和判读。测试仪对产品参数进行动态检测的过程中,能够实时显示系统测试状态、测试数据和测试曲线,并直观显示测试的最终结果。

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

余秋雨曾在《莫高窟》中这么写道:“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在这儿……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的瑰宝,但其正以一种缓慢的、不可逆转的态势慢慢消逝。有一个叫樊锦诗的姑娘,在最美好的青葱岁月来到大漠深处,用自己一生的时间来守护敦煌,为莫高窟带来了“永生”。

樊锦诗从小对历史文物有浓厚兴趣,初中课本上对于敦煌的描写,让她的心里种下了一个关于敦煌的梦。凭借着热爱,樊锦诗顺利考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24 岁那年,她作为北大的学生,如愿以偿去到敦煌实习。

在那片砂石纷飞的戈壁大漠中,当敦煌艺术作品真正呈现在眼前时,她惊呆了,一个又一个洞窟,那是琳琅满目、云蒸霞蔚的佛国世界。樊锦诗沉浸在洞内神仙世界、艺术殿堂,忘记了洞外飞沙走石、黄土漫天。

洞外,樊锦诗住的是破庙泥屋,吃的是最简单的杂粮,喝的是盐碱水,缺水断电,更别说洗澡了。白天去洞窟,必须要爬蜈蚣梯,因为害怕,每天樊锦诗都会在身上揣几个馒头,尽量不喝水,避免要去厕所攀上爬下。晚上睡觉,半夜保不齐还会有老鼠从房梁上掉下来。

这样艰难的环境,让本就瘦弱的她没待到3 个月就病倒了,不得不提前结束实习。可命运自有安排,在毕业分配的时候,她再一次被分配到了敦煌。樊锦诗不顾家人的反对再次踏上通向敦煌的路,这一次,她再没有离开。

为了方便洗漱,节约时间,樊锦诗将头发剪成短发,再也没留过长发。这几十年来,她走遍了大大小小735 个洞窟,看遍了每一寸壁画,每一寸彩塑,每一幅画。在《开讲啦》上,撒贝宁曾经随意放出几张飞天壁画,每一张图出来,她能够第一眼便认出是哪个窟,是哪个朝代,是什么风格。

她带领科研人员在石窟考古、佛教美术、文献研究等很多领域都取得了新成果,这些学术研究成果至今影响着考古领域。

她提出了“数字敦煌”,用数字技术使不可再生、不可永生的文物得以永存。已是年过半百的年纪,她带领敦煌研究院的成员,建立数字中心,为每个洞窟、每幅壁画和每尊塑像建立数字档案,用数字技术让莫高窟容颜永驻。这期间她付出无数心血,但她从未犹豫,也从未想过放弃。

终于,在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了,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免费欣赏到敦煌独一无二的美。那一刻,什么都值了。几十年来,与亲人分离,在风沙大漠里潜心研究,在黄沙飞扬中默默扎根大漠,在布满烟尘的简陋病房里生孩子。这一切,是她的奉献,是她的初心,是她的守护,是她对敦煌纯粹的爱。

人们称她为“敦煌的女儿”,因为敦煌已经融入了她的生命。她说:“最后就埋在莫高窟的前头,还守望着莫高窟。”这守护的信念融进了她的灵魂里:愿倾尽所有,为敦煌奉献一生。

正如樊锦诗给北大新生写的信那般:“我几乎天天围着敦煌石窟转,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值得。我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无怨无悔。”樊锦诗为敦煌付此一生,度过了自己别样的人生,像敦煌一样精美绝伦的人生。

猜你喜欢

樊锦诗荣誉称号洞窟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荣获第七节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荣誉称号
一份来自客户的肯定:广日电梯获中梁地产“长期合作供方”荣誉称号
樊锦诗学会了遗忘
学会遗忘
“‘一国两制’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
洞窟惊魂
洞窟惊魂
敦煌,第245号洞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