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龄茶园栽培管理新技术

2020-12-17刘琴玲谭礼强杨雪梅文维奇

四川农业科技 2020年9期
关键词:幼龄茶苗行间

刘琴玲,谭礼强*,杨雪梅,文维奇,唐 茜

(1.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成都 温江 611130;2.四川省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场,四川 雅安 625101)

幼龄茶园是指从茶苗移栽到正式投产的茶园,这一阶段一般3~4年。幼龄茶园管理过程中基本没有产出,但在除草等环节投入较大,定型修剪技术难以掌握,且对茶园产量有长期影响。因此,幼龄茶园管理一直是茶树栽培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利用现代农业技术科学优化幼龄茶园管理,实现降低成本、提早投产和丰产,是提高茶农收入和更换良种积极性的突破口。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幼龄茶园管理方面的一些新技术、新经验,供茶企或茶农参考。

1 幼龄茶园定型修剪技术

1.1 传统定型修剪技术

幼龄茶园在成园前通常进行3次定型修剪,茶苗移栽后进行第1次定型修剪,离地高度约15~20cm剪去主枝;第2次一般在第1次修剪后抽发2轮梢或1年后的秋季进行,苗高普遍达45cm以上,在原剪口的基础上提高10~15cm剪平;当茶蓬高度到达55cm时进行第3次定型修剪,在原剪口基础上再提高10~15cm。在四川茶区,定型修剪一般都在每年的秋冬季进行,3次修剪后基本可达到初投产标准。

1.2 修剪与打顶结合技术

唐茜等[1]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修剪方案,将两次修剪和两次打顶相结合,配施复合肥使茶园在其他过程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可提前一年投产。具体操作是在常规的第1次定型修剪后,增加两次打顶,第1次在春梢停止生长的4月下旬至5月中旬,待茶苗长出的新梢长到12cm以上高度时;第2次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茶苗长出的夏梢停止生长时,两次打顶皆是在原剪口基础上保留8~10cm长的新梢,摘去新梢顶端的1芽2叶。因各枝梢生长快慢不同,每次打顶又可分两批次,其间间隔10~20d。打顶结束后,按照常规方法进行第2次修剪即可。需要说明的是修剪与打顶结合技术要求茶树有较好的生长势,因此需加强肥培和病虫草害管理。在施肥方面,建议配施茶树专用复合肥,方法为:移栽次年4月下旬,待茶苗长新根后进行第1次追肥,在小行内穴施入复合肥,施5~8kg/667m2;7月中下旬进行第2次追肥,施肥量增加2~3kg/667m2;在9月中旬至10月中上旬,在大茶行距茶苗5~10cm处开7~10cm沟施肥,施10~15kg/667m2。

2 幼龄茶园耕作与施肥

2.1 幼龄茶园耕作

幼龄茶园行间空隙大,常进行5~10cm的浅耕松土可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防治杂草,茶园耕作与施肥结合起来进行可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但茶园耕作费时费力,有的茶园执行免耕管理,导致土壤变硬结块、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机械耕作可以把茶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近年来,市场上常见的浅耕机械通常采用1~2KW的发动机,结构轻简,可在茶园中灵活进行5~10cm浅耕,如KM1S-30型微耕松土机、SIRZ-35型浅耕除草机等。丁文芹等[2]以免耕为对照,研究茶园多种机械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表明单螺旋颗粒肥耕作施肥机作业效果略优于单螺旋有机肥耕作施肥机;C-6耕作机耕作宽度最宽,对0~10cm土壤总容重降低效果明显。

2.2 幼龄茶园施肥

施肥技术可直接影响幼苗成活率、生长势、成园时间及其投产后产量和品质。李伟等[3]以新植第2年的幼龄茶园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肥料、不同追肥方式对茶树生长势及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施肥成本及效果,幼龄茶园沟施(在小行间挖5cm深沟,均匀施入肥料后覆土)茶树专用复合肥效果最好。杨清霖等[4]在春季种植茶树,连续3年在浙江省嵊州市进行田间试验,比较了滴灌系统施水溶性无机肥料(N-P2O5-K2O=20%-20%-20%)、常规开沟施尿素、菜籽饼和普通复合肥(N-P2O5-K2O=15%-15%-15%),结果表明,采用滴灌施肥后,即使在化肥减量25%的情况下,树高、主干直径、树幅都显著增加,促进快速成园。

滴灌具体施肥量为:①新植当年,N、K2O和P2O5均施67.5kg/hm2。②新植第2~3年,每年施N、K2O和P2O5分别为112.5kg/hm2、67.5kg/hm2、67.5kg/hm2,其中有机肥占总养分的20%。在10月初开沟施基肥有机肥,分别于3、5、6、8月初,1、9月底,2、3、4、5、7、8、9、10月中旬施肥,可根据茶树品种养分利用率将施肥次数控制在7~14次。滴灌系统虽需投入成本,但能明显降低劳动成本、减少施肥量,综合计算仍能明显减少施肥成本。

3 幼龄茶园杂草防治

幼龄茶园地表裸露面积较大,容易滋生杂草,一旦暴发草害,茶树将变为劣势种群,失去生存竞争力,不利于茶树早期的生长发育和树冠培养。常规的防治方法包括人工除草、地膜覆盖、化学除草剂和“以草抑草”等。

3.1 物理防治

有机栽培的茶园需要人工除草,用工量和成本较高。石昌伟[5]在贵州黎平县通过观察幼龄茶园生长情况,发现茶园中有适量杂草的茶苗长势反而好于除尽杂草的茶园,茶苗成活率最高可达95%以上。由此提出“懒人”除草法,即第1年只在大伏天后的9~10月除1次,第2~3年每年除两次,分别在5~6月和9~10月。但该方法需根据地块的具体情况,恶性杂草较多的区域不一定适用。对幼龄茶园裸露地面进行物理覆盖是一种相对经济、省力的办法。郑旭霞等[6]在2年生茶园中比较了黑膜、白膜、无纺布和覆草4种处理,综合比较各种覆盖材料在降低土壤温度、提高土壤含水量、控制杂草生长及降低除草成本方面的效果,发现黑膜处理效果最好,其次是无纺布和覆草处理。在覆盖地膜时,需要注意将茶苗根茎处10~12cm范围内的土壤露出,防止气温过高烧根。

3.2 化学防治

化学除草虽可一定程度上解决人工除草成本较高的问题,但由此带来农残和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且幼龄茶树对大部分除草剂较为敏感,需谨慎使用。高万君等[7]对比评价了4种常用除草剂对茶园主要恶性杂草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与草甘膦相比,草铵膦起效快施药14d后对野老鹳、续断菊、小飞蓬等杂草的防治效果好,且在土壤中降解较快,可能是替代草甘膦的较优选择;乙草胺作为封闭型除草剂,能够抑制禾本科杂草出苗,且在土壤中消散较快,可作为禾本科杂草和其他杂草的苗前处理剂。需要注意的是,幼龄茶苗对化学除草剂敏感,需尽量少用,施用时要避免接触到茶树及根际土壤,否则会显著影响茶树生长势。

3.3 以草抑草技术

以草抑草技术是指利用生态位原理在茶园中引种对茶树无明显影响的低矮草种,迅速生长占领茶行间以抑制其他危害更大的杂草蔓延。与清耕茶园相比,以草抑草技术能改善茶园土壤质量、光、温、湿等小气候条件,将是今后茶园,特别是幼龄茶园和有机茶园杂草管理策略的重要方向[8]。目前有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两种模式。人工种草方面可选择鼠茅草和小叶型地稔,这两种草种已分别在安徽省和广东省的茶园有较大面积推广,取得了较好的除草效果,与人工除草相比节省了成本[9]。鼠茅草为一年生越冬型禾本科植物,6月中下旬结籽后倒伏在地表形成较厚的天然草毯,抑制杂草生长,9月份草籽开始新一轮生长,1次播种可以持续3~5年。地稔则为多年生常绿植物,能形成平整致密的地被层有效改善茶园生态环境。自然生草茶园是指,在茶园人工除去芦、白茅等恶性杂草外,其他矮生、匍匐性杂草自然生长,以马唐、伞房花耳草为优势种,一年割草一次,割下来的草覆盖于园面。

4 幼龄茶园防冻抗旱

幼龄茶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做好抗旱、防冻保苗尤为重要。在易发生旱害的地区,选用耐干旱抗热害品种,及时浅耕除草和进行茶园灌溉,做到薄肥勤施,种遮阴树、间作绿肥、行间铺草,以预防为主防治病虫害[10]。幼龄茶园常见的防冻处理(行间铺草+防风障、搭建小拱棚、行间铺草)均可维持冬季茶园较高的空气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其中以搭建小拱棚的防护措施对幼龄茶树的保护效果最好;防风障+行间铺草和行间铺草的效果差异不显著[11]。在四川海拔在1000m以上的高山茶区,需要考虑栽培抗寒性强的品种,栽种时尽量避免迎风坡、低洼地块和山脊等易受冻害的地方;要增强防冻意识,加强田间管理,如种植茶苗后务必覆土压实,必要时可采用行间铺草等措施,及时清扫茶园积雪等;如果遭遇冻害,需要及时将受害枝条修剪掉,以促使重发新枝。此外,研究表明间作桂花等树木或蔬菜、绿肥等,行间铺草等方法均可有效预防冷冻灾害[12]。

5 幼龄茶园间作、套作

幼龄茶园没有或少有产出,茶园地表裸露面积大,茶树的根系较弱、无法保水固土。利用其覆盖度低的特点套种其他作物,科学合理的间作保证了茶园的正常运转,支撑低龄茶园尽快投产赢利,同时改善茶园土壤微生态。但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以茶为主,茶叶主业优先,套种植物不与茶树争水、争肥、争光,不影响茶树生长为,并尽量缩短两种作物的共生期。

党永超[13]在信阳市新植第2年的低龄茶园进行研究,比较了间作花生、红薯和白三叶草的效果,结果表明,间作花生的茶树树幅增长量最大;间作花生提升茶苗成活率效果最好,达94.7%;间作物对茶叶产量提高的影响最大的为白三叶草,其次为红薯,最后是花生;间作的低龄茶园的茶叶在持嫩性、味道和香气等主要品质指标上都得到改善;间作茶园0~40cm土层含水量比相应对照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以间作红薯效果最佳;间作茶园比不间作茶园提早3~7d达到开采标准,使幼龄茶园提早一年开采。吴志丹等[14]连续3年在幼龄茶园覆盖豆科绿肥,以茶园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肥力和茶树生长情况为指标,结果表明,匍匐型绿肥较适宜在幼龄茶园行间套种,如爬地兰、威恩圆叶决明。需要注意的是,新垦茶园根瘤菌较少,可使用根瘤菌剂接种,接种活菌后尽快播入种子。另外,食用菌、大豆、魔芋、西瓜等植物都经田间试验证明为适用于幼龄茶园套种,均能减少化肥使用量,节约人工开支,提高茶农收入,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栽培技术简单、易于掌握,可以在幼龄茶园推广。

举例说明常见套作植物大豆的管理技术[15]。①播种:3月下旬左右,结合春季除草播种。在大茶行中间套种两行大豆,开穴3.6万个/hm2左右,确保每穴播种3~4粒。播种后用潮湿焦泥灰覆盖1~2cm。②田间管理:豆苗高15cm左右时,结合中耕,施石灰粉450~600kg/hm2,在分枝期进行第2次中耕,施复合肥75kg/hm2。③刈青和利用:一般大豆适宜的刈青期为大豆盛花期至终花期,或青豆采收完毕。刈青后,就地覆盖厚度8~10cm的鲜秸秆。

猜你喜欢

幼龄茶苗行间
基于多光谱图像的幼龄白木香含锌量无损诊断
行间生草模式对阜城梨栽植地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
浅谈幼龄动物的营养与免疫
行间种植油菜增加梨着果率和改善果实品质
浅谈微生物制剂在幼龄反刍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贵州省福泉市:抢抓时节育茶苗
参观2018书刋国博会
新建无性系茶园“三改”快速成园技术
提高茶苗移栽成活率的关键技术
脚背上有两个消气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