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岑巩县蚕桑产业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2020-12-17赵玲玲诸葛翀徐群英

蚕桑通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小蚕蚕种蚕桑

郑 军 ,赵玲玲 ,,诸葛翀 ,徐群英

(1.岑巩县农业项目服务中心,贵州 岑巩 557801;2.建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建德 311600;3.建德市农业农村局,浙江 建德 311600)

贵州省岑巩县在发展蚕桑产业实践中,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以提高贫困户参与率,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为目标,通过整合项目资源,积极探索服务体系带动发展、优势区域率先发展、蚕茧优质推动发展、人才培育提升发展、技术优新促稳发展的路子,在发展中坚持集中连片、持续稳定的发展原则,以建设优质桑园基地、蚕桑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区等为抓手,经过3年的努力,全县发展了桑园471.33 hm2,建立了蚕桑服务队5个。2020年,饲养蚕种1851张,总产茧量88.8 t,蚕桑产值532.8万元,覆盖贫困人口3500余人,带动贫困群众直接参与蚕桑产业发展1000人次以上,吸纳就业2万人次,贫困户参与人次达到30%以上,贫困户获益218.9万元。现将贵州省岑巩县近年来蚕桑产业发展的探索与今后发展的思考介绍如下。

1 岑巩县蚕桑产业发展的探索

1.1 坚持服务体系带动发展

岑巩县把建设蚕桑服务体系作为推动蚕桑产业发展的助推剂和粘合剂,成立县、乡、村、组四级行政服务体系、组织服务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系统、操作性强适应蚕桑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

1.1.1 建立行政服务体系

县级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并与乡镇政府有效结合,注重发挥各级政府的行政职能作用,在蚕桑产业发展规划、蚕桑产业扶持政策以及蚕桑产业技术推广等方面做出正确判断和决策,引领蚕桑这一扶贫产业向正确方向发展。

1.1.2 建立组织服务体系

根据各乡镇具体情况,因村而异,因地制宜建立组织体系,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蚕桑专业合作社,培养大户,形成一定的组织保证。通过发动村两委、党员、大户带领贫困户的“三带模式”,把分散的蚕农组织起来共同参与蚕桑发展,把良种、良苗、技术、信息、生产、收购等有机结合,依靠整体力量解决一家一户生产中办不好和办不了的事。组织服务体系职能主要是负责生产管理,上连企业、下连农户,从规模化的土地整合,物资配套服务,统一技术措施,合同售茧,协调公司和蚕农利益等方面做好系列服务,形成以镇带村,以村带组,以组带户的层层组织体系。

1.1.3 建立技术服务体系

以县农业农村局蚕桑业务技术干部为骨干,乡镇农技员为基础,村组联络员为补充,建立蚕桑技术服务体系。蚕桑业务技术干部负责全县蚕桑产业的发展规划、技术指导,指导本县蚕桑产业深层次技术问题,联络员、业务干部负责技术培训、蚕种催青和安全领发、安排科技试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乡镇农技员负责本乡、镇范围内的村级蚕桑联络员的管理,蚕种的领发,蚕桑技术辅导,及时上报蚕桑重特大突发事件等;村组联络员负责服务区域内农户的查桑订种、上门辅导,普及生产技术,代购蚕用物资,统计有关数据,宜传有关政策,反映群众意见等。全县现已建立蚕桑技术服务队5个,蚕桑联络员37人,联系养蚕户858户,实现了5个蚕桑发展乡镇全覆盖。

1.2 坚持优势区域率先发展

按照“稳产、增收、调结构”的思路,积极调整粮经作物结构,选择在其他作物效益较低的区域发展蚕桑。以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日照充足、环境友好、交通便利的天星乡为蚕桑发展重点乡镇,辐射周边大有、羊桥、凯本、龙田等乡镇,到2020年共发展桑园471.33 hm2。在天星乡建立集桑苗供应、蚕种催青、小蚕共育、技术服务、蚕茧收烘于一体的蚕桑综合服务中心和蚕桑标准生产技术示范区,以示范带动推进全县蚕桑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

1.3 坚持蚕茧优质推动发展

在蚕桑园区栽植优良的桑树品种并配套排灌渠道,增强桑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单位面积桑园的桑叶产量和质量。创新养蚕模式,推广“小蚕共育”技术模式,着力提高小蚕饲养水平、降低蚕桑生产成本,切实解决小蚕饲养操作粗放、加温补湿达不到要求、小蚕饲养成本高等问题。在全县全面推广大蚕地面育、1日3回育、条桑育等省力化饲养技术,省去除沙时间、提高喂桑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全县大蚕地面育推广率达100%;全面推广方格蔟营茧、自动上蔟技术,标准化方格蔟营茧技术应用率达100%,促进蚕茧质量和蚕茧收购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进而增加蚕农效益。

1.4 坚持人才培育提升发展

1.4.1 引进来走出去,壮大蚕桑技术人才队伍

引进建德市蚕桑专家到岑巩挂职,传授蚕桑专业知识、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经验;引进建德蚕桑土专家进村入户手把手传授养蚕技术。选派乡镇农业干部和村两委赴建德蚕桑发展重点乡镇学习。几年来,引进建德蚕桑专家2人,土专家42人次,赴建德学习干部21人。

1.4.2 开展技术培训,构建人才培育体系

围绕桑园管理、小蚕共育、大蚕饲养、方格蔟营茧等蚕桑技术,邀请浙江省农科院蚕研所、杭州市蚕桑技术推广总站及建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专家,到岑巩举办蚕桑实用技术培训,深入田间地头传授蚕桑种养技术。目前,已邀请省市农业技术专家和民间专家45人次来岑巩举办培训班30余期,累计培训达4000余人次。

1.5 坚持技术优新促稳发展

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强桑1号”优质桑品种,“秋丰×白玉”、“菁松×皓月”、“农科5号”等优新蚕品种,推广普及现代化蚕种催青技术、小蚕共育技术、大蚕省力化饲养和方格蔟自动营茧等优质茧生产技术,合作社或大户示范连续化多批次养蚕技术,以科技为先导,促进岑巩蚕桑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2 对岑巩县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通过在岑巩发展蚕桑产业的探索,我们深刻体会到,蚕桑产业谋划要有清晰的思路,发展要有持续的动力。

2.1 必须把科学的工作理念和清晰的发展思路作为谋划蚕桑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

在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急需投入少、风险小、见效快、收入有保障的扶贫产业助其脱贫。相比其他产业,蚕桑产业链条长,能带动一二三产,且可长短结合。因此,必须把握精准扶贫大方向,将蚕桑产业作为扶贫新主力,纳入扶贫产业规划,加大政策、资金倾斜力度,助推精准扶贫。

2.2 必须把科技创新与技术应用作为提升蚕桑产业水平的重要任务

必须加快良种培育、引进、试验、示范,加快现代化蚕种催青技术、小蚕共育技术、大蚕省力化饲养和方格蔟自动营茧、消毒防病等实用技术的推广使用,把先进生产理念、科研成果转化到蚕桑产业发展中,促进技术集成化、经营信息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提高蚕桑产业水平。

2.3 必须把建设服务体系作为推动蚕桑产业稳定发展的推动力

传统的一家一户蚕桑发展模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已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必须建立服务体系把分散的蚕农组织起来,形成蚕桑服务网。在技术服务上坚持“1+10+100+N”蚕桑生产经营和技术服务模式,即把县、镇两级农业公司、10余个村级专业合作社、100个养蚕大户、N位普通蚕农有机结合在一起,按“统一蚕种供应、统一小蚕共育、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蚕茧收销、统一利益分红”模式推进。

2.4 必须把政策扶持作为蚕桑产业发展的先导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必须整合各类资源,加大蚕桑发展扶持力度,集中对建设标准化小蚕共育室、大蚕饲养厂房以及养蚕设施设备、水电等配套设施进行政策性补助。出台激励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规范运作,创新经营,给贫困户创造就业机会,以“帮、带、扶”贫困户增收脱贫致富。

猜你喜欢

小蚕蚕种蚕桑
攀西蚕区小蚕共育质量的提升措施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散卵蚕种收蚁新方法——白纸袋收法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川山×蜀水”小蚕人工饲料摄食性改良研究进展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