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音隐喻产生的原因

2020-12-17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长江丛刊 2020年34期
关键词:源域相似性语义

田 蕾/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人们早期对于隐喻的研究是归于修辞格一类的。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对隐喻进行过解释:“用一个表达某事物的词来借喻他物。[1]”在《韦氏词典》中对隐喻是这样定义的:“辞格的一种,并以此来暗示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似性或类推性;是一种凝练的明喻,明确揭示一种隐含的比较。”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metaphor”中的“meta”意为超越,“phere in”意为转移。

早在1999年Why Iconity就提出了“phonetic metaphor”这个概念。在文中他总结出三个原则:(1)表达的情感与特定的发音方式相对应。如表达的情绪平和,则发音器官松弛,声响小;若情绪紧张,则发音器官紧张,元音被缩短,有些辅音会被延长。(2)身体会与发音器官呈相同运动趋势。情绪高涨时,身体反应出亲近或友好的态度,否则身体会往后缩。(3)言语的速度反应出不同的情感。Branko Vuletic 在2003年发表的 Phonetic Metaphor 一文中将语音隐喻定义为:“不同意义通过各自能指的相似性或相近性进行联想。”其中所谓的“联想的基础”就是基于语音的“相似性”或 “所指的相似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语音隐喻的生成机制。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语音隐喻是如何产生的。

一、从隐喻理论角度来看语音隐喻的产生

Lakoff &Johnson提出隐喻是无处不在的,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本质上就是隐喻的,而以一物来理解或体验另一物是我们认知世界的一种基本方法[2]。我们正是在相似性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将现实世界与认知世界这个两个不同的认知域联系起来。正如Lakoff &Johnson所说的”to say one domain in terms of another。”

(一)语音隐喻中的冲突

Lakoff 认为隐喻中源域与目标域存在着寓意冲突。因为源域与目标域分属于不同的认知域,正是由于这种冲突的不一致性才会导致隐喻的产生。源域与目标域的冲突是隐喻产生的先决条件。当人们不能从字面来解释某一个词句的意思时,便会根据各自认知领域在相似性的基础上在另一个认知域寻求解读。这两种域在此过程中产生了映射,隐喻便形成了。从这个层面上来讲,隐喻是一个自我毁灭而又自我重塑的产物。Rogers 的张力理论恰好解释了这个先破后立的过程。他提出在一定的语境下,人们大脑中基本和第二性的过程先后被调动起来,产生一种向心张力,从而大脑充满了强大的相像。这种张力的基本来源就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越大,联系越不紧密,张力就越大。

图1

在这副漫画中,两个人似乎以常见的“How are you?”“I am fine,and you?”“I am fine too.”互相问候,但仔细一看图中的“fat”替代了“fine”。两个词在语音上非常相似,即使替换掉,一下也感觉不到一点违和感,然而二者在语义上的巨大差异让源域与目标域的不同性得到夸大和凸显,再加图上两个漫画人物的体型。“fat”在字面意思的毁灭重塑了“fine”的意义,达到了特殊的语义效果,令人不禁莞尔一笑。

(二)语音隐喻中的相似性

语音的相似性是语音隐喻的天然优势。语音由于自身的灵活性,多变性,自接性,能够通过自身来映射他物,语音隐喻更加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认知行为里。卡希尔在《象征形式哲学》里指出,语言在获得其独特的形式并获得其内部自由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模仿阶段,类推阶段和真正的符号阶段。而模仿阶段主要就是指语音上的模仿。如汉语中对于自然界各种声音的模仿:模仿雨声的有“沙沙沙”,“滴滴答答”,“哗啦啦”等;模仿动物声音的有“喔喔喔”,“吱吱吱”,“咯咯哒”等。这称得上是语音隐喻最原始的一种形式。人们通过对周围声音的模仿来反映出对世界的认识,这是人们对世界最朴素的理解,也是我们的概念系统最直接的来源即我们的感知。中国古代的训诂学就是采用“因声求义,音近义通”的原则来进行研究的。而隐喻意义的完整表达需要源域与目标域的相似性来得以实现。2020年,有一个新词“funny mud pee”被收录进了牛津词典,该词条用于回应网上针对性的不实言论,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就语音上来看,英语母语国家的人很难理解到它的语义。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纯粹的语音相似性完美地成为了源域到目标域的投射基础。也让某些外国网友在翻查字典的同时了解到该词条想要表达的意思,感受到说话人的态度和情绪,产生相应的语用效果,因此在该词条出现不久就被词典收录。

二、从心理学角度看语音隐喻产生的原因

20世纪50年代产生了第一代旨在摆脱行为主义的革命,第一代认知科学就此产生[3]。认知心理学便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流。而正真的认知科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第二代认知科学。诸多学者就思维和语言的关系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和研究。Sapir说过“言语是通向思维的唯一途径。”然而早在19世纪中叶Steinthal就指出:“人们可以不用词汇进行思维。”事实上,人类在产生语言前就会用各种方式来表达思想了。中国人经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种现象,同时也显示出日常交流不一定非得需要语言文字来完成,这也给语音隐喻的应用创造出了实用空间。如婴幼儿,在会说话前就可以用各种声音,表情,动作等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

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隐喻产生的原因。Rogers将Floyd的理论引入了隐喻的解释机制,认为隐喻是被压抑的不自觉的直觉冲动通过神秘的象征形式的表达,隐喻语言提供了重组个人世界的工具。而大众心理有着追求“新奇”,“新意”的倾向。隐喻的实用能带来新鲜的,特别的语言效果,使人感到耳目一新。总体上来说,语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丰富,这种丰富不仅仅是词汇量上的丰富,更多的还表现在旧词新用,多用上。而这种在趋势会在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作用下,产生语音的多样性。有学者曾经提出隐喻是发展扩充词汇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现象在几乎所有语言中都存在。隐喻可以填补词汇的空白,转换词类,是反映语言历史的活化石。

三、从语言学角度看语音隐喻产生的原因

语言自身就具有独特的个性。Langacker在Saussure符号模型理论的基础上认为语言包括三个单位:语音单位,语义单位,以及由这两者构成的一个象征单位[4]。他用[DOG]/[dog]来表示象征单位dog。[ ]内的大写字母表示语义单位,小写字母表示语音单位。因此语言学家认为的跨域投射可以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种是语义单位层面上的投射,另一种是语音单位上的投射。从这个层面上说,语音单位可以单独游离出来生成比本身更多的语义或者语用效果。这也难怪无论哪种语言都会存在着所谓的一词多义,同音同形异义词,同音异形异议词的原因吧。

就汉字来看,语音隐喻更显得突出。汉字是一种由象形文字不断演化而来的文字,形式上以方块字为主要特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了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为汉字提供了拼英注音。汉语拼英只有21个声母,39个韵母,再加上四个声调,得到一千多个音节。根据1988年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录有 3500 个字[5]。更不用说我过几千年文化积淀下的约10万个汉字。同音异议的现象就在所难免了。

四、从人类自身的行为习惯来看语音隐喻产生的原因

人类在认知行为的过程中遵循着经济的原则[6]。人们在传统语言的基础上,通过数字,谐音,符号等的相似性,简化出相应的词语或用法,且这些用语由于其快捷,易懂,甚至由于其在各种语言的通用性在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Goatly曾经分析过英语词汇的隐喻模式。在语言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会运用想象力来寻找概念间的关系,或者就是借用旧词来表达新意,这便形成了一词多义现象[7]。如果语言中没有了隐喻,哪怕只是没有了语音隐喻,也很难想象语言的词汇量将会多么得庞大,人们的交流将会多么地无趣啊!

社会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网络技术,智能手机发展和普及,更是催生出大量的网络用语。伴随着高强度,快节奏的交流需求,简洁,明快,充满活力的新隐喻大量出现,其中大量的是语音隐 喻。 如:“3Q”就 是“thank you”,“you are” 即“u r”,“这样子”即“酱紫”,“表”即“不要”。某些中英文夹杂的用法最近几年也开始流行起来了:“duck不必”即“大可不必”,“笑blue齿”即“笑不露齿”,“book思议”即“不可思议”等不甚枚举。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不同语种之间,也出现在了同一种语种下的不同方言之中。这些夹杂着字母,中文,英文,数字还有表情符号的惯常用语赋予了语言更多的生机。语音,语义以及语言符号的完全剥离,给了追求简单,方便的人类更多的自由组合和搭配,让游离于语义和符号系统外的语音单位有了更多的活力。

五、结语

虽然隐喻研究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在正真意义上开始, 而对语音隐喻的研究最近这二十年才开始的。在这个领域有的学者已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后来的人起到了灯塔般的指引作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语音隐喻比比皆是,对这种现象的分析和解读还不能在最大程度上反映它的本身。对其来源,认知机制,发展进程,语用效果,跨语言融合等方面进一步的研究仍然需要更多人付出艰辛的努力,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揭示,反映语音隐喻的本质。

猜你喜欢

源域相似性语义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隐喻相似性问题的探讨
12个毫无违和感的奇妙动物组合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浅析《离骚》中的跨域映射现象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潜析结构 把握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