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武汉疫情事件新闻报道中人文精神的阙失与重构

2020-12-16吴航行赵修茗

新闻传播 2020年21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重构人文精神

吴航行 赵修茗

【摘要】文章以武汉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中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新闻报道中的人文精神进行审视和分析,总结出了武汉疫情事件新闻报道中人文精神阙失的五个具体表现,并提出了人文精神重构的五条路径方法。

【关键词】武汉疫情事件;新闻报道;人文精神;阙失;重构。

2019年12月8日,武汉出现第一例不明肺炎患者。2020年1月31日凌晨3点30分,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赛宣布武汉新型冠状病毒事件为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截至目前,武汉疫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患者基本得到有效治愈。在近半年期间,相关事件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平台报道不断,数量空前。

然而,在这些关于武汉疫情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出现了大量人文精神阙失的稿件。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核心,实质在于对人的本性、平等、自由及精神追求的尊重。而新闻又是人文学科,新闻报道应公众的需要而产生,为公众的需要而发展,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应倡导人文精神的回归与重构。下文结合武汉疫情事件相关新闻报道,对其人文精神阙失的五个具体表现进行分析。

一、对人文关怀的认知不够深刻

在此次武汉疫情事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各个省市、各个地区,甚至各个国家之间都在新闻报道方面呈现出了“你追我赶,不断超越”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各个省市、各个地区甚至各个国家之间开始了对新闻报道盲目攀比的局面。报道重心偏移,价值观念扭曲,人文关怀认知不够,大肆开展道德绑架。各大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强硬地把一些事情附上自己所谓的一些意义,把一些人强行地拔高,塑造出高尚纯粹的人设,树立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英雄个体,却忘掉了身处疫情之中的亿万普通百姓,严重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和人文关怀的基本要求,那么这样的新闻报道还有什么意义。

在疫情早期,个别省份的“硬核”领导顾全大局意识不够,在武汉全民陷入疫情危机的时刻,不去积极开展互补互助,而是隔岸观火,甚至还通过各大媒体不断进行领导个人的自我宣传以及包装,并时有让其他省份“抄作业”的新闻出现,一时间在各类攀比中获胜的“硬核”领导们纷纷上了热搜和头条。在疫情中期,各个省份又不断报道出“孕妇上前线”“扔下钱就跑”之类的新闻。在疫情后期,中国基本得到控制,国外却越来越严重。这时竟然连人民日报公众号也发出了“中国以外87182例,反超了!”的新闻标题,犹如在全球开展了一场病毒大赛。由此可见,在整个疫情期间,各级各类媒体在新闻报道时对人文关怀的认知不够深刻,进而使得新闻报道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初心。

二、对弱势群体的关照严重不足

新闻不仅是一门“事学”同时也是一门“人学”,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贴近弱势群体的心理和情感,进而通过新闻报道传递爱心和关心,关注和关照弱势群体的真实生活状况。然而,一些媒体在疫情事件中面对弱势群体时,却表现出了一副截然相反的面孔。在此次疫情新闻报道中,对生命的尊重,就是对逝者最大的尊重和对生者最大的抚慰。面对这场全球性的疫情灾难,不管是嘲笑其它省市、其它地区甚至其它国家的疫情蔓延,还是猛夸自己省市、自己地区甚至自己国家的疫情功绩,其实都是对灾难和逝者的亵渎。反观近期的新闻报道,却总能看到媒体对生命的轻视,对死亡的麻木,对弱势群体的冷漠甚至利用弱势群体炒作牟利。因此,在疫情事件中,新闻报道对于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关照严重不足。

比疫情更可怕的是人心。在武汉疫情事件中,我们时常也会看到一些对于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然而这些新闻报道却把重心放在了一大堆表示关心的官员身上,用了较大的篇幅刻意地去讲述领导如何亲临现场开展帮扶或指导工作,但基本听不到这些弱势群体自己发出的声音。其实,相比普通百姓,疫情对于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影响则更加深远。从生理上来说,这些弱势群体本来就不占优势,缺乏抵抗力。从心理上来说,这些弱势群体则更是极其脆弱,缺乏安全感。因此,媒体记者在做疫情新闻报道时,应该给予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更多的人性观照,关注疫情中生命个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真实生存状况,同时更多地去发掘和宣扬各个事件中所蕴含着的人性真善美主题,这才是媒体人文主义关怀理念的体现。也只有将报道的焦点锁定在“弘扬善良人性”,同时在新闻报道中做好对弱势群体的关照,才能使得新闻报道真正的打动读者。

三、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不够重视

隐私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至关重要的~项权利。特别是公民的个人信息隐私,则更是可以看作为公民的一种私人财产。因此,未经允许,任何人都不能随意的对其进行采集和利用。然而在疫情事件相关的新闻报道中,特别是在新媒体平台上,我们能够看到从最基础的新冠肺炎患者详细信息、一些医护人员的家庭信息、甚至一些热点话题当事人的亲人和朋友等私人信息在各大媒体中时有暴露。这样一来,不仅给相关当事人的隐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侵犯,同时还深刻地影响着当事人的基本工作和日常生活。比如随意透露或者公开患者隐私以及个人信息,进而造成患者出现精神创伤等现象在疫情期间就表现得尤为突出。

针对一些热门事件的报道,有些媒体为了博眼球,一味追求新闻报道的传播,却忽略了新闻报道的质量,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个人隐私。一些媒体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在新闻的取舍和当事人的隐私上,不重视保护当事人的各项权利,而是采取了不道德的行为公开披露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如对当事人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父母姓名、家庭住址甚至毕业院校等当事人不愿公开披露的内容进行全面公开报道。在一些新媒体和自媒体平台上,更有甚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一些信息技术,通过人肉搜索等方式深度挖掘当事人信息和隐私,把其变为赤裸裸的透明人。有的自媒体从业人员甚至采用偷拍等隐性采访的形式用一些不太道德甚至欺骗的手段套取当事人的信息和隐私之后公布于众,因而给其带来了严重的伤害。为此,《光明日报》也在近日发表了《岂能借防疫之名随意收集公民信息》的文章,可见个人隐私的泄露已经不止在疫情新闻报道中存在,而是存在于整個疫情事件的各个环节之中,这就需要高度重视。

四、对灾难报道的方式不尽人意

疫情期间,比真相更可怕的是一直看不到真相。各大媒体在疫情事件的报道中,出现了多起假新闻事件,如“一场雪地照片引起的争抢”“出生20多天就会说话的双胞胎”等新闻报道。同时,未经证实的各类谣言也在各大媒体、包括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时有出现。面对疫情灾难,一些新闻报道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假新闻、谣言等问题不断出现。与此同时,在一些新媒体和自媒体平台上不时又出现大量文章被和谐和删除的现象,使得公众和真相的距离越来越远,同时也使得公众对于媒体的报道水平、能力、方式等产生了疑虑,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给公众带来了更大的恐慌。

在当下,媒体的公信力越来越重要,它是媒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媒体至关重要的内在品质,也是媒体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因素。新闻报道传播正能量没有错,但请不要忽视人民群众的智商,当“植物人露出了笑容”“住在方舱医院不想走”的新闻大量在电视上曝光的同时,新闻报道者的确是应该要有所反思。疫情面前,媒体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传递真相,而不是制造一些這样的新闻来检验公众的智商。以上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但不能起到媒体正面的宣传效果,而且恰恰相反,正是媒体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坑。

五、对女性报道的角度出现歧视

此次疫情事件中,女性作为一个重要的群体,特别是医生和护士群体,为防疫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与此同时,各大媒体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似乎都一味地过分强调了“女”而忽略了其它,这种对于女性性别歧视的新闻报道在疫情期间不断涌现。正是因为这种歧视女性的心理,使得一些记者在采访时经常先入为主,带着明显的主观色彩和个人偏见。在与女性相关的疫情话题新闻报道中,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到不尊重、不平等和歧视的意味。比如2月15日,媒体报道15名女护士在出征仪式上被集体剃去长发;2月12日,媒体报道武汉一名女护士在流产10天后重返一线工作岗位;2月8日,媒体报道怀孕九个月的武汉女护士依旧战斗在疫情第一线; 2月初,媒体报道一线女性医护人员缺少卫生巾,如此等等。

女性作为新闻信息源和媒体受众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存在,新闻报道却因各种因素不断有意无意地忽视女性甚至歧视女性,这种现象对于新闻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消极影响。从疫情期间以上列举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被新闻报道的同时出现了严重的性别歧视。剃长发也好,流产、怀孕也好,甚至缺少卫生巾也罢,这些词汇中哪一个又可以正真的体现出新闻的价值呢。因此,作为媒体新闻记者,在新闻中一定要科学公正、积极健康地报道女性形象,而不能哗众取宠,没有职业道德和人格底线。

针对以上武汉疫情事件新闻报道中人文精神阙失的五个具体表现,我们对其提出了人文精神重构的五条路径方法。

一是要重视报道普通人和普通事

在疫情事件的报道中,新闻记者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彰显人文关怀,树立大局意识,讲好中国故事。要用一颖真诚的心、博爱的心去关注疫情中的普通人和普通事,去关注疫情事件中公众最关注的话题,并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出新闻记者“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也才能采写出感人肺腑的报道,创作出富有人情味的作品,进而更加深刻地彰显新闻中的人文关怀。

二是要关照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

武汉疫情事件发生以来,无论是社区独居、孤寡老人,还是残疾人、儿童等,生活都受到了较大影响。因此,新闻报道一定要紧盯养老、救助、儿童福利、卫生医疗等机构和举措,通过媒体传达困难群体的实际需求,将工作进一步做细做实,开展深度报道、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应避免关怀与伤害的同时发生,进而不断增强弱势群体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力量。

三是要尊重被报道者的个人隐私

在任何新闻报道中,作为一名专业的新闻从业者都应该充分尊重他人隐私。在面对疫情等灾难新闻报道时,记者更应该在报道时将公共兴趣原则和公共利益原则有机结合、恰当处理。如果当事人的隐私和信息与新闻的主题关系不大,就应该优先考虑当事人的隐私权,以免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困扰。更不能为了猎奇和八卦,去深度挖掘当事人个人隐私和信息,对其进行公开曝光。

四是要加强灾难报道的应对能力

灾难当前,新闻报道最重要的是传播真相。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一时间公众恐慌属于正常现象。但是作为媒体记者,一定要头脑清醒,思维清晰,一定要勇于深入现场一线开展调查和采访,将真相不断地传递出来,而不能一味的哗众取宠,人云亦云,甚至跟风传播虚假信息和谣言。只有不断挖掘并传递真相,不断增强应对灾难报道的能力,才能做好让读者满意且有实际价值的新闻。

五是要避免报道中存在性别偏见

女性作为媒体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记者应该对其有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报道。在女性相关的新闻报道中,应该消除思想认识上的性别偏见,淡化女性在新闻中的表象,而要更多的思考表象背后,对其事件进行深入报道而不是一味简单地突出女性性别,从而令报道对现实和公众有更深刻的意义,真正发挥出新闻报道在疫情事件中监测环境、协调行动的作用。

结语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日子里,我们看到了一线记者们的辛勤付出和敬业奉献,同时也看到了关于疫情的新闻报道中依然大量存在着人文精神的阙失。在此,希望文章中的观点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同时也呼吁广大记者,一定要在做好新闻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坚守人文精神,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做有温度和质感的新闻,重现新闻人文精神本真。

参考文献:

[1]马守敏.新闻报道中的性别歧视[J].新闻记者,2000年第6期.

[2]向才志,人文关怀:当代大众传播的时代使命[J]当代传播,2003年第3期.

[3]李娥.平民化新闻与记者作风[J].新闻前哨,2004年第1期.

[4]郝雨.新闻学:世纪性开拓与重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l1月.

[5]赵曼珉.灾难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研究[D].湖北大学,2014.

[6]闫伟华.浅谈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在新闻报道中的融合与运用[J]中国报业,2017年第17期.

[7]贺飞,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J].新闻传播,2018年第16期.

[8]李若愚.弱势群体新闻报道中社会与大众传媒互动研究[J].新闻传播,2019年第5期.

【作者简介】吴航行,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新传媒与艺术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赵修茗,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新传媒与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理论。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校内科研项目“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之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发展探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KJ-03);同时系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校内教改项目“省属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产教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阶段成果。以上两个项目主持人均为吴航行。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重构人文精神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长城叙事的重构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重构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