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频脉冲电疗仪联合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

2020-12-16胡玲

医疗装备 2020年21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肢体脑梗死

胡玲

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江西南昌 330001)

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血液流量、含氧量缺失而出现的脑组织坏死情况,其后遗症较多,如肢体功能障碍,表现为肌张力异常,严重削弱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影响生命质量与预后[1]。康复护理是在患者神经恢复的黄金时期内采取多种有效的护理措施以降低致残率,但多数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欠佳,且恢复过程缓慢,难以达到预期效果[2]。中频脉冲电疗仪通过中频电流刺激患肢,激发骨骼肌被动运动,达到增强患肢肌力、促进肢体功能改善的目的。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中频脉冲电疗仪联合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96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40~73岁,平均(56.35±3.21)岁;病程15~28 d,平均(21.05±2.37)d。对照组男26例,女21例;年龄41~73岁,平均(56.40±3.27)岁;病程15~30 d,平均(21.16±2.40)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3],并经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患者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存在肢体功能障碍。排除标准:有重大外伤手术史,造成肢体功能障碍;颅内感染、肿瘤及出血倾向。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环境干预、进食指导、用药指导以及基础康复训练等,其中康复训练以关节被动运动为主。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中频脉冲电疗仪联合康复护理,具体如下。(1)中频脉冲电疗仪[企晟(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ZP-100DIVA]:将电极板分别固定在上下肢存在运动障碍的收缩肌起止点皮肤处,上肢为冈上肌、肱三头肌和腕伸肌,下肢为股四头肌和胫前肌群,电流强度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并维持在患者能够耐受且肉眼可见存在较强肌肉收缩时,25 min/次,2次/d,4周为1个疗程。(2)康复护理: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制定阶梯型康复训练计划,卧床期间指导患者于床上进行体位变换训练,利用健侧位翻身,保持患肢功能位,2 h/次,同时按摩肢体障碍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选取15°~30°卧位进行卧位平衡训练,逐渐增加训练角度,10 min/次,3次/d;待患者能够坐立后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协助其进行站立平衡训练,待站立平衡后协助其进行缓慢行走训练,10 min/次,3次/d;针对存在上肢障碍的患者可指导其进行功能训练,如独立洗漱、进食、旋转排球等简单运动,待肢体功能有一定恢复后逐渐增加训练强度,训练场所物品的摆放应便于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保证地面平整干燥,训练过程中应有家属陪护,防止跌倒;此外,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问题,并给予详细解答,使其了解自身病情及治疗方案等,指导家属做好患者情绪疏导工作,促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积极参与康复护理。

两组均干预1个月。

1.3 临床评价

(1)肢体功能: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 assessment,FMA)量表从上肢反射活动、屈肌共同运动、分离运动、正常反射活动、腕稳定性等方面评估两组上下肢功能,总分100分,上肢66分,下肢34分,分数与肢体功能呈正相关。(2)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从洗澡、穿衣、行走、如厕及上下楼梯等10个方面评价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总分100分,分数与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肢体功能

干预后,两组FMA 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肢体功能比较(分,±s)

表1 两组肢体功能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t P对照组 47 40.27±7.11 54.19±7.78 9.055 0.000观察组 47 40.28±6.93 60.22±8.83 12.179 0.000 t 0.007 3.513 P 0.995 0.001

2.2 日常生活能力

干预后,两组ADL 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s)

表2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t P对照组 47 30.27±5.46 53.09±8.42 15.590 0.000观察组 47 31.12±5.53 58.86±8.11 19.374 0.000 t 0.750 3.384 P 0.455 0.001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肢体功能障碍是脑梗死的常见后遗症,多是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造成脑神经细胞受损、运动传导路径出现障碍所致[4]。临床常规护理仅对患者进行一般性指导,对肢体功能训练不足,加之部分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欠佳,致使康复效果不够理想。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FMA、ADL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频脉冲电疗仪联合康复护理能够促进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中频脉冲电疗仪是一种无痛苦、无不良反应及安全性高的康复干预仪器,利用中频电流刺激患肢进行被动运动,促进肌肉进行收缩训练,激发代偿肢体功能,纠正肢体异常运动模式,预防肌肉萎缩,改善肢体肌力。长期的中频电流刺激利于增加患肢肌力、肌张力,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减轻肢体功能障碍对生活的影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5]。康复护理基于神经系统可塑性原理,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训练,可强化肌群的控制能力及肢体的协调性,提高神经系统结构、功能的重组能力,促进神经元再生,促使肢体恢复正常运动模式,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同时,给予患者体位变换训练维持生理舒适,按摩肢体障碍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康复进程;此外,采用人性化的理念进行心理护理,使患者充分认知康复训练在恢复肢体功能中的重要性,利于提高康复训练依从性,促使其积极参与到康复护理中,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中频脉冲电疗仪联合康复护理能够促进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肢体脑梗死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