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对脑动脉瘤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的影响

2020-12-16段伟业李优文

医疗装备 2020年21期
关键词:夹闭术开颅栓塞

段伟业,李优文

江西省于都县人民医院 (江西赣州 342300)

脑动脉瘤是由脑动脉血管壁受到较大压力后膨出所致,也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因素之一,该病病死率与致残率极高[1]。手术是临床治疗脑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手段,其中开颅夹闭术较为常见,该术式能彻底清除脑内血肿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减轻血管痉挛,但需开颅操作,创伤较大[2]。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属于微创术式,操作相对简单且创伤小,能弥补开颅手术的不足,目前逐渐应用于临床。本研究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动脉瘤患者,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对脑动脉瘤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女18例,男22例;年龄56~77岁,平均(63.21±2.63)岁;病程0.20~1.10年,平均(0.76±0.15)年。对照组女15例,男25例;年龄53~78岁,平均(63.14±2.37)岁;病程0.30~1.20年,平均(0.81±0.1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发病至手术时间≤72 h;经临床检查确诊为脑动脉瘤。排除标准:精神疾病患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传染性疾病患者;心源性休克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患者;不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接受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抗血管痉挛等常规治疗。

试验组在全身麻醉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术前行全身肝素化处理2 h,协助患者取仰卧位,静脉泵注尼莫地平,避免发生血管痉挛;行股动脉穿刺造影,检查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态等;以Seldinger 技术穿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经颈内动脉/椎动脉置入6F 动脉鞘,经微导丝引导插入微导管至动脉瘤腔中部;选择适宜弹簧圈栓塞动脉瘤,使其完全位于动脉瘤内,并填塞小一号弹簧圈,直至瘤腔完全闭塞。

对照组在全身麻醉下行开颅夹闭术:气管插管后,静脉滴注尼莫地平,以避免发生血管痉挛;行CT 血管造影,检查动脉瘤的位置,以Yasargil 翼点入路,经颧弓上耳屏前1 cm 发际线内做一8 cm 弧形切口至中线部位;分离皮瓣后,于颅骨钻孔,采用铣刀铣出骨窗,切开硬膜,打开侧裂池,打开颈内动脉池、视交叉池、颈内动脉池,引流脑脊液,确认血管关系;充分暴露脑动脉瘤瘤颈,用血管夹阻断动脉瘤血供,并使用适宜的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止血,确认无出血点后,留置引流管,缝合切口。

1.3 临床评价

(1)术前、术后3个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总分42分,包括手肌力、意识、步行能力、上肢肌力、语言、面肌等,评分高低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成正比。(2)术后6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估两组预后:死亡为1分;植物生存,仅存在眼睛睁开等最小反应为2分;重度残疾,日常生活需专人照料为3分;轻度残疾,能独立生活并可在保护下工作为4分;恢复良好,存在轻度缺陷,但正常生活恢复为5分。(3)比较两组术后尿路感染、肺部感染、脑积水、发热、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NIHSS 评分

术前,两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试验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NIHSS 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NIHSS 评分比较(分,±s)

注:NIHSS 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3 个月 t P对照组 40 15.89±3.75 9.65±2.06 9.224 0.000试验组 40 15.94±3.68 5.28±1.85 16.369 0.000 t 0.060 9.982 P 0.952 0.000

2.2 预后

术后6个月,试验组预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预后比较(例)

2.3 并发症发生率

试验组出现肺部感染、发热、尿路感染、严重电解质紊乱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4/40);对照组出现肺部感染2例,脑积水1例,电解质紊乱2例,尿路感染2例,发热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7.50%(11/40)。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1,P=0.045)。

3 讨论

脑动脉瘤是发病率仅次于脑血栓、脑出血的脑外科疾病,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动脉硬化、先天性因素、感染、创伤等有关,患者以动眼神经麻痹、脑血管痉挛等为主要表现。一旦脑动脉瘤瘤体发生破裂,可导致患者短时间内出现昏迷、呕吐、头痛等症状,甚至因继发性脑干损伤而死亡,危害性极大,需尽早治疗[3-4]。脑动脉瘤治疗的关键在于阻断动脉瘤血供,避免再出血,确保脑组织血运正常。开颅夹闭术是临床治疗脑动脉瘤患者的常用手段,可改善患者病情,但需开颅操作,创伤较大,易诱发蛛网膜下腔反复出血,且该手术空间受限,手术操作难度明显增加,易延长手术用时,增加失血量和并发症发生风险,直接影响患者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术后3个月的NIHSS 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的预后优于对照组,提示脑动脉瘤患者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更佳。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是利用微导管将弹簧圈置入动脉瘤,阻断动脉瘤血供,无需开颅,手术创伤相对较小,可减少出血量,且术中不会牵拉神经,利于保护神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5-6];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能同时处理双侧动静脉瘤,缩短手术用时,最大限度降低手术对患者心理与生理所致的不良影响,且治疗后动脉瘤不易发生破裂,可有效避免患者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预后恢复提供良好条件。

综上所述,与开颅夹闭术相比,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患者的安全性更高,并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预后。

猜你喜欢

夹闭术开颅栓塞
显微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小骨窗开颅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12例的临床体会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七氟醚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控制性降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