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贴敷疗法+翳风穴傍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

2020-12-16胡静焦永伟赵莉庞青民王承惠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15期
关键词:面瘫针刺穴位

胡静 焦永伟 赵莉 庞青民 王承惠

(1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针灸理疗科 河南郑州450007;2 河南省郑州市骨科医院正骨科 郑州450099)

周围性面瘫具有起病急骤、病情进展快等特点,据相关研究显示,其一周内临床症状即可达高峰[1]。恢复期患者多存在口角歪斜等症状,易遗留面肌痉挛、瘫痪肌挛缩,极大地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常规西医治疗以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为主,但因周围性面瘫恢复期具有病程长等特点,西药的不良反应、禁忌证等因素均影响长期使用。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是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所致,恢复期患者治则调节气血、祛风散寒、化瘀通络。本研究选取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80例,旨在探讨穴位贴敷疗法联合翳风穴傍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的临床效果,为指导临床制定中医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选取2017年6月~2019年5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8~71 岁,平均年龄(56.97±4.26)岁;体质量指数17~25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2.31±1.08)kg/m2;发病部位:左侧24例,右侧16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9~72 岁,平均年龄(57.41±3.87)岁;体质量指数17~24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2.04±0.95)kg/m2;发病部位:左侧23例,右侧17例。两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发病部位)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神经病学(第3版)》[2]中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并处于恢复期;(2)既往无周围性面瘫病史;(3)存在多泪、鼻唇沟变浅等临床症状;(4)既往无药物贴敷禁忌和本研究药物成分过敏史;(5)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针灸不耐受者;(2)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所致面瘫者;(3)耳科疾病所致面瘫者;(4)外伤所致面瘫者;(5)肿瘤所致面瘫者;(6)合并内分泌、循环、呼吸等重大基础疾病且病情危重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以常规西医治疗,强的松(国药准字H34020009)口服,30 mg/次,1 次/d;阿昔洛韦片(国药准字H10983074)口服,0.2 g/次,3 次/d;地巴唑(国药准字H32023044)口服,20 mg/ 次,3 次/d;维生素B1(国药准字H45020407)口服,20 mg/次,3次/d;维生素B12(国药准字H11020520)肌肉注射,0.5 mg/次,1 次/d。1 周为一个疗程,治疗4 个疗程。

1.3.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穴位贴敷疗法联合翳风穴傍针刺法。翳风穴傍针刺法,选择直径0.25 mm、长40 mm 针灸针,常规消毒,于翳风穴直刺一针,于翳风穴后侧0.5 cm 位置斜刺第2 针,深度约25 mm,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予以中度刺激,留针30 min,1 次/d,连续治疗5 d,休息2 d 后再继续治疗,穴位贴敷疗法药方组成:红花20 g、白附子12 g、生甘草12 g、金蝎12 g、没药10 g、僵蚕12 g、乳香10 g、黄芪30 g、防风20 g、桃仁20 g,研磨为粉状,使用醋勾兑为稠膏状;穴位贴敷取穴为患侧太阳穴、翳风穴、牵正穴和双侧足三里穴,针刺完成后取坐位,将贴敷药物置于3 cm×3 cm 空白无菌敷料上,制成直径1 cm、厚度0.1~0.2 cm 药饼,贴于上述穴位,留药2 h,隔日1 次。1 周为一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

1.4 疗效评估标准 临床痊愈:治疗4 个疗程后,症状、体征完全消失,House-Brackmann(H-B)分级Ⅰ级;显效:静止时面部双侧对称,运动时存在轻微功能障碍,H-B 分级Ⅱ级;缓解:静止时面部双侧基本对称,运动时不对称,H-B 分级Ⅲ级;无效: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甚至出现明显面部肌肉痉挛、外形不对称,H-B 分级Ⅳ~Ⅴ级。临床痊愈、显效、缓解计入总有效。

1.5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2)比较两组症状评分,采用四级评分法(0~3)分评估两组治疗前后口角歪斜、面部表情异常症状严重程度,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3)比较两组躯体功能和社会生活功能评分,采用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估两组躯体功能(FDIP)、社会生活功能(FDIS),FDIP 评分越高表明躯体功能越好,FDIS 评分越低表明社会生活功能越好。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2.50%(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口角歪斜、面部表情异常症状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口角歪斜、面部表情异常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分,±s)

面部表情异常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对照组组别 n 口角歪斜治疗前 治疗后4040 tP 1.98±0.342.07±0.381.1160.2680.71±0.151.34±0.2115.440<0.0012.17±0.362.24±0.340.8940.3740.80±0.181.27±0.259.649<0.001

2.3 两组治疗前后FDIP、FDI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FDIP、FDI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FDIP 评分较对照组高,FDI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FDIP、FDIS 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FDIP、FDIS 评分比较(分,±s)

FDIS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对照组组别 n FDIP治疗前 治疗后4040 tP 17.31±1.7218.05±1.981.7120.09128.74±2.1524.67±2.048.685<0.00116.37±1.5917.46±1.722.9430.00410.67±0.8412.31±1.027.850<0.001

3 讨论

目前,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临床主要采取药物等保守治疗,西医认为周围性面瘫发病机制为寒冷刺激、病毒感染等,常规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虽可缓解临床症状,但长期使用西药易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降低患者耐受性,影响临床治疗效果。

周围性面瘫属于中医“经筋病”范畴,由正气亏虚所致。本研究对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予以穴位贴敷疗法联合翳风穴傍针刺法,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2.50%(P<0.05),与莫松雅[3]研究结果一致。翳风穴傍针刺法取穴为翳风穴,翳风穴具有开窍益聪、祛风通络之效,恢复期患者病邪已去,采用傍针刺法可有效达到“气至病所、通则不痛”目的[4~5]。现代医学认为,翳风穴傍针刺法能使针感迅速产生、扩散、成倍增强,发挥针刺双向良性调节和镇痛作用,并能产生局部松解、减张、减压作用[6~7]。穴位贴敷疗法药方中含有红花、白附子、生甘草、没药、黄芪等中药成分,具有祛风通经络、活血止痛、益气等作用,取穴为患侧太阳穴、翳风穴、牵正穴和双侧足三里穴,可综合中药学、经络学功用,起到双重作用,促使药效充分发挥。现代医学认为,穴位贴敷疗法能提高面神经兴奋性,加快其传导,促使受损神经恢复[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口角歪斜、面部表情异常症状评分较对照组低,治疗后研究组FDIP 评分较对照组高,FDIS 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说明穴位贴敷疗法、翳风穴傍针刺法联合治疗能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躯体功能和社会生活功能。综上所述,穴位贴敷疗法联合翳风穴傍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躯体功能和社会生活功能。

猜你喜欢

面瘫针刺穴位
中医针灸推拿与中药联用治疗面瘫的临床分析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清明的雨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影响穴位埋线减肥效应的研究进展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夏季穴位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