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洲猪瘟疫情下猪育种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2020-12-16王怀禹

猪业科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长白种猪公猪

王怀禹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南充 637131)

自2018年8月以来暴发的非洲猪瘟疫情给我国种猪育种和生猪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育种体系遭受重创,很多育种企业蒙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严重打乱了育种工作计划,育种进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非洲猪瘟造成能繁母猪存栏量急剧下降,种猪资源形成巨大缺口,给生猪复产带来了新挑战。养猪业是畜牧业的支柱产业,良种是生猪生产的基础,当前甚至未来一段时间如何快速提高良种覆盖率是我国生猪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抗击非洲猪瘟是一场持久战,科学有效开展非洲猪瘟下的育种工作也必然是一场持久战,这是关系到国家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

1 非洲猪瘟对我国种猪育种体系的影响

1.1 基础母猪存栏量下降,种源严重紧缺

非洲猪瘟疫情导致大批种猪死亡,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大减,种猪供应量大减。据调研了解,2019年非洲猪瘟导致全国100家祖代猪场中的60%~70%清栏,核心群至少损失20%以上。在猪育种的金字塔结构中,核心群能繁母猪的数量会影响到商品猪群。一般核心群减少20%,意味着未来3~5年因为核心群的减少会影响到数千万头商品猪群生产性能,这对于猪的品种改良是非常大的影响。

1.2 引种工作受阻或暂缓

非洲猪瘟导致频繁引种会带来安全风险,因此,2019年全国范围内原种猪引种量大减,引种量仅1 000头左右,较2018年同比减少87%,较前10年平均量减少90%,导致当前国内父母代以上种猪数量缺乏。即使2020年以来一些育种企业加快了从国外引种步伐,目前已达10 000头以上,但经过原种猪、曾祖代、祖代、父母代的后备、妊娠、哺乳周期,也需要约36个月时间才能形成商品代仔猪供应,41个月后才能形成生猪供应。因此,当前种猪的缺乏状况或将持续2~3年时间。由于我国种猪供应断崖式下跌,所以自2019年开始,很多公司被迫采取二元、三元母猪回交的方式弥补种猪产能的不足。

1.3 种猪测定工作开展停滞

从国家核心育种场上报数据来看,2019年杜洛克、长白和大白新增生长测定记录仅为2018 年的57.2%,繁殖记录数为2018 年繁殖记录数的 67.9%。非洲猪瘟形势下,很多养猪企业把精力放在如何做好生物安全细节、非洲猪瘟疫苗研发进展、降低造成的生猪损失等方面,而猪场的育种工作似乎已无人问津。

1.4 育种目标发生变化

以前猪育种中人们重点关注猪的生长速度、料重比、背膘厚度、产仔数等性状,非洲猪瘟形势下,由“调猪”向“调肉”转变,育种的重点从而转向肉质,并更加关注屠宰后性状,如产肉能力、系水力、冰鲜肉质量、肉色等。随着大型屠宰企业的占比提升,也将使育种根据分级标准调整选育重点,如屠宰率、背膘、均匀度等性状指标。

1.5 面临种质资源丢失风险

非洲猪瘟高传染性、高死亡率的特点对优良种猪和地方种猪资源造成了一定危害,发病猪无明显的品种、日龄和性别的差异[1]。我国丰富的地方猪种资源是育种的良好素材,如果这些品种资源多样性遭到破坏,必然影响到我国猪育种进展和育种目标的实现。

1.6 育种技术手段发生改变

非洲猪瘟导致我国种猪资源缺口变大,会加速引种的步伐,必然会对我国猪育种工作进程产生推动作用,同时促进育种技术手段发生改变,从常规育种转变为基因组育种、抗病育种等,如广泛使用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可以对低遗传力性状、不易度量的性状及不能早期度量性状进行有效选择,提高种猪选育的速度和准确度,缩短世代间隔,加快遗传进展,降低测定成本,防止近交衰退[2]。

2 非洲猪瘟形势下育种工作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种猪行业基本完成了以引进吸收、改良提升为主的转变,步入了以创新追赶、自主选育为重点的新时期,我国猪育种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具备了与国际品种同台竞技的基础。但我们在猪育种上存在测定量少、选择强度低、数据积累时间短,与国外差距大、联合育种难度大、选择准确性差、育种效率低、育种的针对性差,企业自主育种能力不高等诸多不足。进入2020年以来,非洲猪瘟在我国的传播已被基本控制,但仍有零星散发病例出现。非洲猪瘟对猪育种工作带来的影响仍未消退,传统猪育种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

第一是种猪测定难度加大。育种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测定数据,根据测定的数据,经过复杂的模型计算进行选育。没有数据,育种工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生物安全和动物疫病防控需要,测定人员活动范围受限,种猪测定的次数大幅下降,经过培训的专业测定人员也存在严重的流失。一些企业被迫使用二元猪回交选留后备猪,甚至使用商品猪。第二是遗传进展变缓。前期非洲猪瘟导致母猪存栏的大幅降低,当前处在恢复生猪生产的关键时期,为保证生猪产能,降低了母猪的淘汰率,再加上公猪的使用年限延长,增加了世代间隔,减缓了遗传进展。第三是遗传交流受限。当前国内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叠加,全球情况更加复杂,跨省、跨国调运存在较大生物安全风险,且程序繁琐,影响了种畜禽及其遗传物质的跨区域交流。第四是由于种猪销售渠道不畅、生物安全防控费用增加等原因,导致核心场资金链紧张,核心场需政策、资金持续支持。

3 非洲猪瘟形势下猪育种对策

产业升级和长远发展,种是源头;复产增产保供给,种是保障。在非洲猪瘟的影响下,猪育种工作的整体策略既要保障当下种猪供应,又要着眼长远,保证种猪可持续生产,满足我国养猪业的需要。

3.1 快速增加种猪供应,解决种猪供应燃眉之急

种猪决定了未来的生产力,2020年种猪市场继商品猪之后成为了新的必争之地。各大企业争相从国外引进种猪,据不完全统计,今年(2020年)以来全国共计进口国外种猪达到10 000余头。但限于非洲猪瘟形势及成本因素,短期内仍然无法满足种猪市场的需要。因此,除了引种外,可以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解燃眉之急。

一是生产三元母猪留种。我国种猪供应断崖式下跌,预计能繁母猪缺口在1 000万头以上。所以自2019年开始,很多公司被迫用三元母猪留种,来解决母猪的来源问题。三元母猪虽然较二元母猪生产性能上有一定差距,每一胎健仔数相差2头左右,但在目前形势下也实属无奈之举。选留三元母猪时,由于配种成功率较低,需要多选留20%。选留的三元母猪后驱不能太丰满,还要注意对其外阴、乳头数及四肢的选择。与三元母猪配种的公猪用大白猪或长白公猪,以生产繁殖型三元母猪(含75%大白和长白的血缘)。繁殖型三元母猪较三元母猪在配种率、产仔数、泌乳力等方面会有一定提升。

二是二元母猪轮回生产二元母猪。用大白或长白公猪与二元母猪轮回配种,则二元母猪大白、长白的血缘各占50%。再次用大白或长白公猪轮回配种所得二元母猪其大白的血缘占到75%,长白占25%;或长白的血缘占到75%,大白占25%。即不用二元母猪生产商品猪,而是用二元母猪再轮回去生产二元母猪,其繁殖性能(回交二元母猪)会比传统的二元母猪在杂种优势上损失一点点,但比繁殖型三元母猪要好很多。

综上所述,用大白或长白公猪与商品母猪或二元母猪配种,尽管在生长速度、瘦肉率方面会有一点损失,但繁殖性能、产仔数会有改善,根据目前市场的价格,产仔数增加带来的经济价值足以弥补其生长速度下降造成的损失。

3.2 利用新技术加快育种进展,在短时间内快速帮助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

非洲猪瘟危机下,加速选育速度,提高生产效率,快速帮企业实现更大的效益势在必行。在常规育种中猪的世代间隔已经控制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选育技术的提升也很难对其进行大幅度缩减。但通过全基因组技术(GS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可以在提供选择准确性方面获得额外的遗传进展,尤其在低遗传力(产仔数)或活体难以测量的性状(肉质性状)方面更有优势;另外,利用GS技术可以实现早期准确选择,帮助企业降低公猪转商品猪的销售损失。我国不同地区销售转商公猪的损失有一定差异,一般每头转商公猪的销售价格较肥猪价格低200~400元不等。一个1 000头核心群种猪场,如果不采用GS技术选育,每年需测定3 000余头公猪,而通过GS技术的早期准确选择,至少可减少2 000头常规测定的公猪,那么企业每年至少可多增加50万元的销售收入。目前,一些大数据育种、基因组评估技术、抗病及肉质育种、CT测定技术、基因组编辑技术以及多组学的分析等新技术,正在猪育种中得到试验和应用。所以在非洲猪瘟的危机下,我们不仅要持续育种,我们更应充分利用分子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加速猪育种进展,为企业甚至国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3.3 精准进行遗传资源保护及利用

利用地方资源与引进品种杂交合成培育新品种已成为我国种猪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洲猪瘟形势下,不仅商业品种生猪的安危受到波及,同时我国土生地方品种猪只也未能安全逃过此次危机。种质资源是推动现代种业创新的物质基础,我国拥有丰富的优良地方猪品种资源,在非洲猪瘟的危机下,我们不仅要加速猪育种选育进展;另一方面也应未雨绸缪,将我国优良的地方资源进行合理保护。2019年5月20日,农业农村部也发布了关于农业种质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三年行动方案。在进行遗传资源保护时,应充分利用现有分子技术,更加精准地了解群体亲缘关系,明确保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以保证遗传资源保护的有效性。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文件中也倡导应充分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强家畜地方品种精液、胚胎、体细胞、干细胞等遗传材料采集与超低温冷冻长期保存,定期开展冷冻保存效果评价;加快地方猪遗传材料采集、超低温保存工作,力争做到应保尽保。

3.4 注重抗病育种研究及推广应用

抗病育种是猪育种的重要途径之一,已有不少研究报道,如通过基因编辑手段获得的猪蓝耳病抗性猪效果尤为明显,今年在非洲猪瘟抗性研究中又有可喜的发现。陈腾等[3]研究发现,经过近20年杂交选育的非洲猪瘟抗性猪“蓝思白2号”(LS-2)猪,通过实验室非洲猪瘟病毒(ASFV)强毒攻击试验,分析其抗感染特性和免疫应答特征,发现LS-2猪对口服感染106.0TCID50ASFV SY-18株具有明显抗性。结果表明,和普通家猪相比,LS-2猪对ASFV人工感染具有明显抗性,这是我国发现的唯一抗非洲猪瘟大白猪品种,该研究提示,有望通过抗病猪的扩繁和推广消除非洲猪瘟,这在目前还没有有效非洲猪瘟疫苗免疫的情况下保障生猪生产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也为消除非洲猪瘟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4 结语

育种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未来几年,出于对生物安全的考虑,种猪场会尽量减少猪群流动,步入自我更新,这亟待需要新技术的支撑,如已在国际上应用比较成熟的基因组选种技术,在目前常规表型测定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可使我国猪育种短时间内提高育种效率,为我国猪育种提供新机遇。另外,“调猪”到“调肉”的转变将使猪育种更加关注系水力、肉色等指标,大型屠宰企业的占比提升,也将使育种根据分级标准调整选育重点,联合育种更加困难,转向发展企业化育种、专业化育种,同时也是地方猪产业向规模化养殖、专业化发展、集团化迈进、品牌化经营快速转变关键期,利用地方资源与引进品种杂交合成培育新品种已成为我国种猪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育种工作将更加规范,育种水平会得到显著提升。

猜你喜欢

长白种猪公猪
长白老林
2022年中国种猪信息网全年计划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部分地区种猪跌破2000元/头
天邦股份种猪事业部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二)
2020年种猪进口或创历史新高
种公猪使用年限缩短的原因及延长方法
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