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震撼的刘村跑花灯

2020-12-16本刊通讯员张淑民

电脑迷 2020年4期
关键词:灯罩方阵铁丝

本刊通讯员 张淑民

“跑花灯”是刘村的传统习俗,历时久远。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秦将白起在刘村屯兵,跑花灯便由军伍传授而来。

古时候打仗以锣鼓造势助威,鼓舞士气,午夜操练士兵用火把照明,后人为方便,以灯笼代替火把,将这种操练方式传承了下来。现在,跑花灯已成为当地群众欢庆富裕生活的一种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刘村跑花灯节奏明快,铿锵有力。入场锣鼓舒缓有度,鼓声为“咚咚锵锵、咚咚、锵锵”。进入快节奏时,鼓声变成“咚咚咚且且且,咚咚咚”。最后为摆方阵。方阵如同古代的阵法,形式以汉字形状为主,内容根据时代变迁而变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方阵字形主要是“大干快上”,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特征之一。

记得小时候,每年一到春节,村里的青壮年就开始报名,为“跑花灯”活动做准备。首先是做花灯,找材料。花灯的材料并不复杂,主要是小木板、铁丝、红头绳、麻纸和蜡烛。将木板锯成高低2cm,直径15cm左右,作为上下底板。在木板上钻4个小孔,拿铁丝串进去,用钳子扭紧。灯笼高低有30cm左右,上小下大,再用铁丝扭个吊钩,便于携带。在底座上方的铁丝上,拿红头绳打一个拇指能套进去的小环,再用麻纸比量一周,用糨糊粘好做灯罩。还有的在灯罩上贴个红“喜”字,那更好了。最后将蜡烛粘在底座小木板上,再套上麻纸糊的灯罩,灯笼就算做好了。这种花灯简单快捷,村里的人大都会做。跑花灯的人,头上包着白毛巾,上身穿红毛衣,下身是运动裤,脚上是那种军用胶鞋。他们右手手心朝上,将灯笼放上面,四指紧扣住灯笼底,大拇指则钩住那个红头绳环,左手插腰,保持平衡。表演起来上下翻飞、虎虎生风,可见他们手上的功夫有多硬气。

岁月的轮回成就了一代代刘村人的无穷智慧,也陶冶着他们的艺术情操,人们的创作潜力在实践中不断迸发出来。农业合作社时,冬季土地封冻,刘村人收拾好农具,开始准备排练跑花灯唱大戏。春节一过就开始装饰舞台,只等元宵节唱戏了。那时候,每天晚上戏开演之前,先加演一场“跑花灯”助兴。台上挂着汽灯,唱戏的、说“跑花灯”词的一排排站在舞台上,从高到低,整齐有序。台下更是热闹非凡,本村的、邻村的、老的少的,人山人海,自觉围成了一圈。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爬到篮球架上、树杈上、房屋上面观看。随着锣鼓声起,汽灯瞬间熄灭。跑花灯的人雄赳赳、气昂昂地入场了。有手掌花灯者,左右摇摆,先走一圈,把场地打开。随着鼓点的节奏,跑花灯表演开始了。大队人马不停地变换阵容,串着花灯。随着鼓点的加快,跑花灯进入高潮,开始点放花筒。

所谓的花筒,就是用火屑、硫黄、柳树木炭等配制而成的粉末,装在一个用生铁铸成的葫芦样的容器里,里面插一根细捻子,再用泥巴封住口。花筒有专人点火,从一小火珠逐渐变成树状,最后形成一根火柱。火珠噼里啪啦直冲云霄,在空中散开,倾泻而下,瞬间洒向地面。这时候,跑花灯的人丝毫不敢怠慢,他们手掌花灯,竭尽全力向前奔跑。随着快节奏的锣鼓声和花筒排山倒海的火珠雨,人们惊叫着、喝彩声,声音此起彼伏,瞬间回到了古战场,人们的心绪一下子激荡了起来。

刘村的跑花灯带人领悟历史的刀光剑影、鼓角争鸣,也见证新时代的人文变迁。作为刘村人民珍贵的民俗文化和文化遗产。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刘村人一定会将这一文化精粹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灯罩方阵铁丝
孤独的夜晚
医护方阵
自给自足,灯罩里的植物园
最强大脑:棋子方阵
铁丝的幽默世界
“小奶狗方阵”
两长两短
穹顶吊灯
倾斜的灯罩
实力方阵 璀璨的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