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的远方在哪里

2020-12-16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G1902班

新作文(高中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李兰娟花种读万卷书

@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G1902班

你的远方,是哪里?

是神秘圣洁的世界屋脊,还是繁华喧嚣的地球另一端?是嫦娥独居的广寒宫,还是宇宙黑洞的另一端?

但我的远方,一定是那个80年后仍能满面笑容拥抱世界的自己,是历经一生努力,终将到达的生命极限。我的远方,将不是绚烂空间中,我的足迹所至之处,而是时间长河里,我终将到达的生命终点。

庚子伊始,一场新冠肺炎疫情使中国工程院84岁的钟南山院士、73岁的李兰娟院士站在了战斗第一线。钟南山出身医学世家,年轻时北上京城,壮年时漂洋过海只为求学。无论是面对SARS疫情还是新冠肺炎疫情,危急关头他都挺身而出,南下北上、连线海外指导抗疫,其基于仁心仁术发出的声音振聋发聩,拯救无数生命,国人赞他“国士无双”。李兰娟由浙江乡村的一名赤脚医生,奋斗成医学泰斗,这位娇小温柔的女性,不顾危险不顾高龄坚守武汉60天,直至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凯旋时,同行高呼“女神”为其送行。

危难时刻,我们终于明白,那些仗一张漂亮脸蛋,就去往所谓远方,逐步将国籍更改、将家遗忘的人,不能被称为“女神”“男神”,而那些能坚守初衷、以一己之力承载人类命运、守护民族前途的人才是“神”,是人民的守护神!

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皆是于去往时间远方的路上,播下花种、洒下汗水,拥有希望能使精神之花永不凋谢。

屈原知道追求理想,虽“路漫漫其修远兮”,但仍“上下而求索”;文天祥为坚持操守、信念而决绝赴死,终是“留取丹心照汗青”;董存瑞舍自己年轻之躯,换战友前行坦途;袁隆平一生埋首田间地头,研究出杂交水稻,推广至全世界,带领十多亿人走出饥饿。

希腊城邦早在两千年前已陨灭,罗马帝国也已成为昏黄史籍上的一页。但古希腊之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罗马之律法、基督教,却跨越时空仍生生不息,至今还深刻影响欧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一座城,一个国,它可以被摧毁,但其有顽强生命力的民族精神,将会使城市文明永恒不朽。

我们一生都在行至时间远方的路上。

虽有人感慨“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但也有人精神抖擞地“站在每一座峰顶,向往更高的山峰”,更有人豪迈地高歌道:“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道阻且长,是风景还是荒芜?仅取决于每个人怀着怎样的信念去闯。时间公正而无情,当我们走到自己的生命尽头时,它会用历史给出一份评价。

创作感言:

最开始说起远方,我想到的就是空间上的远方。因为喜欢天南海北地去旅游,所以我对空间的转换一直充满了向往;再者,受父母的影响,我从小的梦想就是长大了要出国留学,把遥远的大洋彼岸的学府作为奋斗目标,我觉得那就是远方!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改变了对“远方”这个词的理解。这次抗疫中有两个人格外吸睛,一位是被冠以“国士无双”的钟南山院士,一位是李兰娟院士。钟院士到了远方吗?到了,他出国留学数年,但最终还是回到家乡,回到空间上的原点。李兰娟院士则是除了偶尔出国交流之外,一直扎根在浙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院士。但绝无人敢说,他们是在原地踏步,因为他们在医学的道路上已经走得很远很远。于是我突然明白过来:空间上的远方是无意义的,真正的远方,是经历世事、丰富学识、沉淀精神后的自己。是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在时间里成为强者。那些走过的路,看过的书,都是在时光的路上撒下的花种。等我们到达时间的远方,那些花儿早已盛开,或美丽或丑陋,或盛大或贫瘠,都是自己种下的。

基于这一顿悟,我给文章定下了主题:对于个体而言,时间上的远方比空间里的远方更为重要。虽然每一个人都会走到时间的远方,但并非每个人都能走到人生的远方,尤其是要走到事业成功的远方——那必定是一段艰辛的历程。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一个文明同样如此!

我又想起那一个又一个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下的古老文明,它们分明就在原地,但那些智慧和光明已照亮了漫长的时光。

远方固然是一个抽象概念,它可能是指空间的远方,也可能是指历史发展的远方,但它更是现实与梦想间的距离,实现了梦想,你就到达了远方。

厘清了这些概念,我就动笔了。

猜你喜欢

李兰娟花种读万卷书
胡美杰:田野上播撒电商花种
小学生收到李兰娟院士回信
李兰娟与郑树森 比翼双飞四十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儿子眼里的李兰娟院士
李兰娟
全家过年抢红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典出何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3则
花与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