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农业科技协同发展研究

2020-12-16李玲玲聂有亮

四川农业科技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双城成渝科技成果

李玲玲,罗 永,杨 坤,聂有亮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都市现代农业与信息研究所,成都 温江 611130)

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科技协同发展基础

1.1 产业基础相近

产业基础是农业科技协同发展的本底。成渝地区自然环境、文化底蕴等方面相似度高,优势主导产业相近,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与应用。农业主导产业有粮油、生猪、蔬菜等,优势产业涵盖柑橘(含柠檬)、中药材、泡菜调味品等。如,在成都蒲江、眉山仁寿、资阳雁江、重庆长寿、奉节等区域,已形成长江上游柑橘产业带;资阳安岳与重庆潼南、大足的柠檬产业占据全国半壁江山;成都郫都川菜产业、德阳什邡泡菜产业、眉山泡菜产业、重庆泡菜产业等各具发展优势;成都金堂黑山羊、资阳乐至黑山羊、重庆大足黑山羊呈现差异化发展态势。成渝地区较为相近的农业产业本底,有助于在更大区域范围实现大产业、大协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科技协同发展提供了便利与基础。

1.2 科技资源富集

成渝地区科技创新资源富集,创新成果丰硕,是我国西部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较为集中的区域。据统计,成渝两地有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66个,作物学、生物学等已纳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合作平台6个、国家级科创中心和综合实验站86个、国家岗位科学家63名、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创新团队18个、省级以上学术带头人和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19人。中国农科院的3个科研机构已落户成都,并且正在建设成都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丰富的科技资源和创新成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科技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3 合作基础良好

近年来,成渝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等一直在不断探索加强互联互通,区域合作基础不断积累,科技合作不断加深,产业合作初见成效。如,在产业发展方面,中柑所(西南大学柑橘研究所)与资阳、眉山等地的柑橘园区、基地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西南地区柑橘产业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与西南大学共建农业部、教育部《西南大学—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在项目申报、粮油、蔬菜新材料选育、农机装备等方面展开了密切合作。良好的合作基础是成渝双城经济圈农业科技协同发展的加速器。

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科技协同发展存在不足

2.1 协同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成渝地区区域间合作缺乏统筹协调,尚未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产业链、创新链等对接融合还不够充分,高效的产业和技术梯度转移对接路径尚未建立。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观念上还未从竞争意识转化为合作意识。由于诸多历史原因,成渝地区农业发展依然更多局限于自我利益,产业分工协作的内生动力不强。二是产业同质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研同质化。成渝地区间、园区间产业同质化现象突出,相同学科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但横向协同较少,科研同质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三是政策协同机制尚未建立。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机制尚未建立,支持区域创新合作的政策体系和制度环境有待完善,以科技协同创新引领产业、市场等的全方位协同的效用未得到有效发挥。

2.2 要素流动性不足

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地区就某些领域也开展了较为密切的科技合作。但总体来看,成渝地区尚未形成区域统一市场,各类要素资源很难突破区域限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一是要素高度集聚在成渝两地。成都、重庆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两核,是西部经济中心、商贸中心,通过虹吸效应集聚了科技、人才等丰富的要素资源。二是要素区域流动性不足。成渝地区科技创新资源合理配置机制还未形成,导致区域内的科技人才、资本、技术、科技成果和产权等创新要素过于集中,跨省市流动和开放共享程度偏低。

2.3 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成渝地区科技基础条件发展水平不同,隶属行政区划不同,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与目标,客观原因造成跨单位、跨学科、跨区域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一是缺乏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成渝地区尚未搭建农业科研创新平台或组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协同创新还局限于建立专家大院、科技小院,或者某一细分领域的合作,其深度广度远远不能满足两地科技和生产需求。二是缺乏高层次创新协作团队。成渝地区科研院所、高校、社会力量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合力,高层次创新优秀人才的大协作团队尚未完全建立。

3 经验借鉴

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经过多年的协同发展,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

3.1 区域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京津冀三地农科院共同签署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农业科技合作协议》,确立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种业科技创新、农业与农村信息化、都市农业等七大合作领域,构建起京津冀农业科技协调发展机制。长三角三省一市农业科学院整合各自的科研力量,联合建立长三角农业科技合作与发展基金,成立了长三角乡村振兴联合科技服务团,集中四地科研成果为一地服务、一地科研成果转化落户四地,跨区域实施乡村振兴科技兴农服务,共建长三角乡村振兴研究院[1]。

3.2 科技创新平台共建共享

京津冀秉承以北京为创新中心、天津为孵化基地、河北为应用支撑区的思路,成立了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搭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蔬菜科技示范网络平台”“小麦籽种产业化平台”等区域专业领域创新平台。长三角利用农业信息技术共建共享的体系与体制,重点研究农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建立农业科技专家咨询库、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信息库等共享数据库,构建供各地农业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协作研发的网络平台[2]。

3.3 科技创新联盟实体化运作

京津冀成立了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制定并发布了联盟规划纲要,同时成立了“京津冀果树产业创新联盟”等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下的专业联盟,加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技术的集成配套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长三角成立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鲜食玉米品种试验联合体”,加快长江中下游地区鲜食甜糯玉米新品种选育和推广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建立了“杂交粳稻区域性生态协作育种网络平台”,长期开展杂交粳稻联合育种、技术示范和推广[3]。

3.4 成果转化机制不断创新

长三角区域成立长三角农业科技成果交易联合服务中心,探索整合资源、连接市场,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和模式,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广“院—区(县)协同创新模式、院—院(校)协同创新模式、院—企协同创新模式”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创新探索“农创路演”转化模式,成立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路演联盟,实现科研工作者、投资者、农业生产者之间“零距离”沟通,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4]。

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科技协同发展建议

4.1 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发展机制

机制协同统一是农业科技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完善机制,强化成渝地区农业科技“政产学研用投”协同创新,促进农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再创新和高效转化。

4.1.1 完善协同发展工作制度体系 由农业农村、科技主管部门牵头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科技协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聚焦共建创新要素与资源共享平台、深化细化区域分工与布局、促进成渝地区高校、院所、企业协同创新。

4.1.2 制定完善科技创新扶持政策体系 以服务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产业为思路,向上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同时联合制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科技协同发展支持政策,确定重点科研攻关方向,联合设立产业发展科研基金,建立农业基本科研投入和重大研发项目竞争立项相结合的支持模式,促进成渝地区农业科技“卡脖子”技术攻坚克难,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4.1.3 建立农业科技资源共享机制 从科技成果、科研团队、科技人才等方面,针对政府部门、科研单位、教学单位、社会公益等不同的目的和用途,形成资源共享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成渝地区农业科技资源共享网络,搭建农业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共同构筑科技资源集聚的载体。

4.2 共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

结合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产业布局,发挥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提高产业发展能级、集聚高端人才、整合创新资源,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事业高质量发展。

4.2.1 共同建设西部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以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和成都国家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为依托,主动对接重庆市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共同建设西部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构建服务两地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围绕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快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的研发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在两地转化应用,引领带动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实现高质量发展;秉承研发在成渝、应用在四川的思路,发挥成都在全省的首位城市作用,充分利用服务全川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积极引入重庆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发挥平台作用,依托农业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共建科研基地,发挥成都市农业科技资源集聚优势,促进两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率先在成德眉资开展示范应用,打造西部农业科技高地。

4.2.2 组建西部农业科技创新联盟 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以品种培育、技术集成、成果转化、技术培训、品牌创制、示范基地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市内科研院所为依托,引进重庆科研院所团队,市州科研院所为补充,组建“两地五院+N”(五院即:四川省农科院、四川省畜科院、重庆市农科院、重庆市畜科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N即四川省内其他地市州农科院、重庆市区县农科院)的区域科技联盟,促进区域农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4.2.3 打造现代农业创新团队 围绕我省“10+3”和重庆市9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布局,共同组建粮油、蔬菜(食用菌)、茶叶、渔业、生猪(家禽)、农产品加工、林竹等创新团队,配套完善创新团队选拔、考核、资金支持政策,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才支撑作用,促进两地优势特色产业同研发共发展。

4.2.4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依托成都农交所、重庆农交所、两地科研院校,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配套完善成果转化评价、交易服务、利益分配等两地一致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大力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供需有效对接,促进两地农业科技成果交易转化。

4.3 开展“硬核技术”联合攻关

集聚两地农业科研人才资源,整合科研力量,通过共建重点实验室等方式,共同申请和实施国家农业科研重大项目,加强关键技术协同攻关,打造“硬核技术”。一是共建西部种质资源库,发挥成都邛崃天府现代种业园、重庆荣昌畜牧科技城种业发展优势,加强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开发,开展优势特色产业联合育种,建设川渝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共享平台,力争将邛崃天府现代种业园种质资源中心库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二是推动“毗邻产业”技术攻关,市内科研院所主动对接中柑所、重庆市畜科所,积极推动柠檬、生猪等毗邻产业,开展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试验和示范,促进毗邻产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双城成渝科技成果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成渝客专提质达速接触网改造施工技术研究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河南: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治保障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科技成果精准转化的“科创365”
提高科技成果持续供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