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活动模式,铸造高效课堂

2020-12-16江苏徐州市公园巷小学

教书育人 2020年19期
关键词:统整目标教材

张 宁 (江苏徐州市公园巷小学)

2011 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统编版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内容,呈现出鲜明的整体性和序列性,充分彰显了教材范例性和载体性的效能。因此,语文需要优化课堂结构和方式,借助思维含量更加充分的学习活动来替代机械烦琐的教学环节。

一、覆盖辐射,保障学习活动的广阔空间

语文教学需要搭建言语活动平台,将课堂教学内容、资源支撑起来,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事实上,当下的语文课堂,这种格局并不常见。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课文,仅仅是为了寻找回答问题的语句,教学环节指向单一,效果可想而知。这就需要教师将这些环节进行统整,设置覆盖面较广的活动,保障语文学习活动和思维能够得到舒展。

以统编版第一篇小古文《司马光》为例,由于学生对这篇小古文讲述的故事并不陌生。为此,教师设置了“为弟弟妹妹讲述故事”的情境目标,并将其作为学习这篇小古文的实践活动。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将活动分解成几个板块:首先,组织学生讲自己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其次,引导学生辨析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与之前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不同;最后,教师相机渗透理解小古文的方法,借助教材中的注释,将故事的细节理解得更精准、更通透。

上述三个板块,看似联系并不紧密,但如果将其放在“要为弟弟妹妹讲述故事”的活动背景下,就不难看出这三步都在为落实这一目标而助力:讲述之前了解故事,便于明确后续学习的重点;对比语言形式,为运用白话文讲述故事提供转换平台;关注教材注释,为了把故事讲述得更加清晰。教师所设置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充足的写意腾挪,留下广阔的空间。

二、重构统整,保障学习活动的适切资源

语文教学材料一旦以单维方式孤立出现,价值的合力就难以形成,教师要依托教学目标和学生内在需要,挖掘适切而复合的教学内容,遵循编者的用意,将同一单元的文本进行统整、重构,形成系列文本,将语文教学从始终局限于单篇雕琢的泥潭中抽离,以更广阔的视角设置活动。

统编版三上第六单元编选三首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展现了祖国不同地域的优美风光,复合成勾勒祖国大好河山的宏伟画卷。同为写景古诗,但创作手法不尽相同,教师紧扣三首古诗复合而成的内容,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策略互文阅读:首先,基于理解,感受三处景物的不同特点,整体把握古诗大意;其次,借助多维朗读,体悟三位诗人蕴藏在古诗中的不同情感,与景物柔美俊秀和磅礴雄浑,形成对应匹配;最后,对比,还原诗人的观察视角,从“天门山”“洞庭湖”的远望与“西湖”的近观,感受不同观察视角下,对景物的不同选择和描摹。

整节课的教学结构,打破了传统单篇、逐个的教学模式,变割裂为重构,在对比、辨析性的学习活动中来回穿梭,引领学生的认知朝着全新的高度迈进。

三、循序渐进,保障学习活动的有序层级

统编版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使单元中人文内涵和训练资源,和谐而又无痕地蕴藏在教材文本中。教师要善于解读编者的用意,从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中明确单元学习目标,架构单元学习阶梯,让学生在单元学习中循序渐进,逐步朝着单元教学目标迈进。

以统编版三上第六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为了达成这个语文要素,教师利用这个单元中《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三篇课文的编排顺序,设置了达成目标的三大阶梯:第一阶梯,小试牛刀,认识“关键句”;第二阶段,拾级而上,辨析“关键句”;第三阶段,从读到写,运用“关键句”。在了解了关键句及其作用后,教师可以在第三篇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学习中,为学生搭建运用“关键句”进行随文练笔平台,从而将本单元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方法,通过实践练笔的形式得以转化和落实。

纵观这个单元的教学,教师以语文要素为主线,运用不同的课文设置不同的活动层级,推动了单元目标的达成。

基于统整思维下的学习活动,将更多的学习权利和空间交给学生,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搭建了思维活动平台,为铸造高效语文课堂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统整目标教材
统整教学的策略研究
教材精读
构建适合学科核心素养转化的课程统整设计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统整经典细品析 多维阅读提素养
对小学数学学科统整的探索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