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智能媒体时代主持人传播力的提升

2020-12-15曲甜甜李伯冉

新闻传播 2020年20期
关键词:传播力主持人

曲甜甜 李伯冉

【摘要】智能媒体的出现标志着传媒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为行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主持人,在信息统合能力、人格化传播、交互场景应用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日渐明显。本文针对智能媒体背景下节目主持人传播力的提升,提出了适应人机协作关系、打造专家型主持人以及凸显人格魅力等三种对策。

【关键词】智能媒体;主持人;传播力

一、智能媒体时代传媒行业的新变化

(一)信息采集能力大幅增强

以往的新闻信息采集主要依靠记者在现场的实地采访,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智能媒体时代,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以物代人”的可能,即智能媒体终端的应用逐步推动了新闻信息采集工作主体的改变,从“人力采集”变为智能设备协助甚至代替人力进行采集。“未来有望通过智能设备、传感器等数据更好地理解人的行为与状态、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等”,也就是说在信息采集阶段这一趋势还将会为媒体带来更多更新的资源。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技术是人的感官和肢体的延伸”,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在信息采集过程中建立新的感官环境,进而将捕获信息的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增强了人类的信息获取能力。

(二)内容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内容生产的自动化是智能媒体的一大特点。这一技术最初在文字新闻中应用较为广泛,随后人们开始借助“媒体大脑”“人工智能主播”等工具探索视频生产智能化的路径。与此同时,内容加工方面呈现出两个显著的特征,即“可预测性”和“深度剖析”。所谓可预测性是指计算机根据已知事实来预测未知、着眼于未来的新闻报道能力。颇具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是2014年央视和百度合作的《据说春运》系列节目。该节目依托百度地图的LBS技术,首次通过可视化大数据的方式呈现春节期间国内人口迁徙情况,实现了依靠数据分析更好感知社会情绪、洞察社会影响的效果。所谓深度剖析则是指依靠智能媒体对新闻事件背景、诱因、发展及影响等作出全面的分析。例如财新网于2015年推出的《情仇中东》专题新闻,利用动态交互式的信息图表,以历时性的眼光将中东地区多年来政治纠葛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呈现出来,避免了因信息时间分散所造成的阅读困难。

(三)传受协作关系日趋重要

互联网赋予了受众前所未有的与传播者平等对话的权力。由于传受关系的转变,传统媒体时代占主导地位的“PGC”模式已更多为“UGC”所取代。而未来智能媒体时代传受双方的协同化生产将成为大势所趋,智能化协同平台也将成为协作关系构建的重要手段。例如近来兴起的“区块链”技术让基于平等对话权力的个体受众重拾信任,使用户能够贯通新闻采集、生产、传播、反馈等多个环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闻生产领域因“去中心化”而造成的信息杂芜现象,为传受双方的协同生产提供了可能。

二、智能媒体时代主持人传播力亟待提高

(一)信息统合能力不足

“国庆阅兵”“两会报道”等重大新闻事件的特别报道往往能够最大程度上体现主持人的信息统合能力。然而受人力物力所限,多数节目主持人还只能在节目中完成较为简单的信息内容传播,难以实现高附加值的信息深度加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相关技术还未达到多维信息高效协同生产的水平,无法依靠自动化生产完成对信息的深加工;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主持人信息统合能力方面的不足,导致信息呈现效果分散且浅显,无法呈现出内容的最佳呈现效果。而随着智能媒体时代信息采集能力和内容生产能力的提升,信息数量的和报道角度将在诸如MGC新闻等新兴技术的支撑下大幅增加,因此对主持人信息统合能力的要求更为迫切。

(二)人格化传播效果不佳

传统媒体节目对于主持传播的规范性有着较高要求,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持人的个性色彩。而在新的媒介环境中,最能吸引受众的恰是传播者的个性化程度——不再苛求所有人的青睐,而是以传播者自身性格特质吸引具有某些相同偏好的用户,进而形成社群,优化传播效果。尤其在智能媒体时代,受众地位决定了其信息选择主动性会进一步提升,因此更需要主持人通过改进主持风格,利用社交化媒体等多种途径展现和提升自我的魅力,改善人格化传播效果。

(三)交互场景应用不够

进入智能媒体时代后,仅依靠当下常见的短信问答、弹幕互动等交互方式将无法完全满足受眾在接受信息时的参与需要。尽管技术的迭代升级会催生出更多的交互场景和交互手段,但目前在主持人演播创作中体现的仍然十分有限。其原因除了技术使用成本过高之外,同样也受制于从业者对技术改革的主动性不强。随着5G技术的应用以及传播者受众意识的不断提升,交互场景的应用将日趋广泛,熟悉和驾驭交互场景是主持人未来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

三、智能媒体时代主持人传播力的提升路径

(一)明确信息服务定位

智能媒体时代信息过载的环境要求主持人不仅是一位知识广博的“杂家”,而且需要致力提升自身信息判别与研读能力进而成为“专家型”主持人。电商直播节目《向美好出发》虽然同样是当下流行的“主播带货”形式,但主持人汪涵选择了用更多的时间介绍每款产品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站在品牌方以及背后庞大生产链的角度带货,给予直播带货新的思路。在节目中汪涵表现的出的前瞻性和人文底蕴是“专家型”主持人的一个缩影。在受众信息选择能动性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主持人更需要加强对某一领域的深入了解和学习,进而完成既有可信度又有权威性的主持传播。

(二)适应人机协作关系

智能媒体时代,主持人可以通过与智能技术构建良性合作关系的方式来提升自身传播力。智能技术善于对内容进行深度剖析与预测,主持人不仅可以借此减轻前期准备过程中的工作压力,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分析与处理信息的能力。2018年底诞生的人工智能主播已经在某些领域得到了应用,在智能化主持主播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新型入机协作关系建立的基础是让内容自动化生产成为“第一落点”,让主持人的情感优势与人格魅力成为“第二落点”,这就需要主持人在把握主控权的同时通过协作关系的构建实现信息的高价值、高效率传播。

(三)强化自身社交属性

2020年4月,来自央视的新闻主播朱广权与网红李佳琦合作进行了一场跨界公益带货直播。在直播中,朱广权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妙语连珠,李佳琦则展现了一贯出色的带货技能,两人合作的直播氛围轻松愉快。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这场直播吸引了1.2亿网民围观,卖出了超过4000万元的湖北农产品。作为新闻主播的朱广权在直播中充分展示了自身的人格魅力,即兴的段子创作、自然的交流互动都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主持人与受众的距离。主持人真实的性格色彩往往能为节目加分的原因就在于它满足了受众对传播者“真实”的期待。同样对于主持人来说,在完成节目主持创作的同时,也强化了自身的社交属性,使得“本我”特征成为形象记忆点。

(四)提高交互意识与能力

得益于智能技术的赋能,媒体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快速便捷地获取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反馈信息,并依靠自动化生产技术形成新的传播内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一改提前设置议程的传统方式,转而依托互联网海量大数据整理热点舆情,并创造性地引入在线虚拟观众随时进行在线直播互动。这一变化要求主持人要及时对节目进程进行必要的调整或跟进,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完成二次传播,实现传受双方之间的有效互动。在智能媒体时代,还将出现更多依靠VR、AR、MR等数字技术建构的虚实结合的交互传播场景。这一发展趋势也提示主持人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交互意识和能力,以适应未来媒体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彭兰,增强与克制:智媒时代的新生产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48(04):132-142.

[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55周年增订本).何道宽,译江苏: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04-01.

[3]彭兰.变革与挑战:智能化技术对传媒业的影响卟信息安全研究,2019,5(11):966-974.

[4]王俊斌.浅谈“AI合成主播”替代主持人的可能性[J]传播力研究,2019,3(04):103-104.

[5]傅丕毅,徐常亮,陈毅华.“媒体大脑”提供了怎样的深度融合新模式U]新闻与写作,2018(04):11-15.

[6]高贵武,中国主持传播研究[M].杜晓红主编.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0-01-01.

[7]张琳莹,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互动能力研究[D],東北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曲甜甜,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生。李伯冉,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由辽宁省教育厅青年项目“人工智能主持传播的应用场景与传播效果研究”支持(项目编号:WQ2020016)。

猜你喜欢

传播力主持人
阳原县第四实验小学
《苍梧晚报》:多元跨界的空间与效益
山东《支部生活》:党刊如何提升“四力”
新余广电新媒体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新闻网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影像的力量源于用心交流,用爱拍摄
《承德日报》:舞好“指挥棒”定好“风向标”提升传播力
荧幕主持人 妙趣造型四问
小蛇圈圈绕的答疑会
咖喱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