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厦门地区大棚辣椒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措施

2020-12-15杨威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22期
关键词:发生规律病虫害

杨威

摘要    本文总结了厦门地区大棚辣椒目前常见的辣椒灰霉病、青枯病、病毒病、白粉病、烟粉虱、蓟马、茶黄螨等7种病虫害的危害特点和发生规律,并提出了绿色防控措施,以期为解决当地大棚辣椒生产正确选择和使用化学农药的关键问题及促进厦门地区大棚辣椒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棚辣椒;病虫害;发生规律;绿色防控措施;福建厦门

中图分类号    S436.4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22-0098-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辣椒(Capsicum annuum L.)是茄科辣椒属一年或有限多年生草本植物。目前,茄果类蔬菜在厦门以越冬大棚种植为主,2018年茄果类蔬菜总产量占全市蔬菜总产量的22.8%,在厦门市设施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大棚辣椒因其温室种植环境适宜多种病虫害发生,同时因大棚辣椒具有连续结果、多次采摘的特性,对农药使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绿色食品的认证过程中,规范农药使用是确保产品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重要部分。因此,根据厦门地区大棚辣椒近年来常见病虫害发生情况,总结符合绿色食品认证的植保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推荐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均符合绿色食品生产允许使用的农药和其他植保产品清单。

1    辣椒灰霉病

1.1    发生规律

在厦门地区灰霉病常于2—4月发生,低温、高湿、多雨、光照不足的早春季节容易导致灰霉病的发生及蔓延。厦门大棚辣椒一般于10月初定植,12月中旬至翌年6月连续采收,早春季节辣椒植株已成熟。灰霉病病原属于真菌中的葡萄孢菌,为弱寄生菌,多数情况是先从花器开始侵染,花器染病则花瓣出现褐色小斑点,花蕊附着灰色霉状物,残花落至下层叶片上易导致叶片发病和进一步蔓延。

1.2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综合防治。湿度对辣椒灰霉病的发生影响较大[1],应采用高畦覆膜栽培方式,同时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棚膜采用无滴膜[2]。在早上应等待棚内温度达到28~30 ℃后开始放风,降低湿度,将棚温保持在23~28 ℃之间、相对湿度在75%以下。当傍晚温度达到18~20 ℃时,及时关闭通风口,提高夜间棚温[3]。灰霉病病菌产生的孢子体积小、数量多、易传播,应做好棚内清洁工作,在生长期间应及时对病花、病叶等进行清理,在辣椒坐果后将下部侧枝全部打掉,及时摘除老叶、黄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4]。这些病叶、侧枝都需带出烧毁或深埋,不可随意乱扔。注意整枝打杈不应在低温、高湿的气候下进行,避免伤口遭到病菌侵害。在夏季休耕期,可进行高温闷棚,在强光照射下使土壤温度升至60~70 ℃,杀灭土壤中残留的病菌,减少下一次种植季节的各种土传病害初侵染来源[5]。二是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若遇到持续阴雨天,不应使用喷雾,可在傍晚使用10%腐霉利烟剂点燃放烟,夜间封棚。其他可用的药剂还有异菌脲、啶酰菌胺、咯菌腈及以上几种药剂的混配剂。在配好的药液中,加入0.1%的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后,再进行蘸花或涂抹花梗,能有效防止花期灰霉病的发生[6]。同时,应严格控制每季最多的施药次数和安全间隔期。

2    辣椒青枯病

2.1    发生规律

辣椒青枯病是土传细菌性病害,为青枯假单胞杆菌属细菌。苗期不显病症,在厦门地区常于11月开花坐果后开始发生,最初病株在中午因蒸腾作用强而萎蔫,傍晚后可以恢复;遇到持续的高温和干旱,则整株枯萎且不可恢复而死亡,病株仍保持绿色。切开茎部可见维管束变褐,将茎部泡在清水中30 min可见白色菌脓溢出。高温高湿、土壤酸性、连作带菌等是辣椒青枯病流行的主要原因,病菌通过灌溉、地下害虫等从根部伤口侵入。

2.2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综合防治。选用高抗青枯病品种;对发生严重的地块可结合整地,撒施适量生石灰或草木灰,一般施生石灰750~1 500 kg/hm2,使土壤pH值呈微碱性,抑制病菌生长[7]。在农事操作,如追肥等过程中避免损伤根部造成伤口,切忌大水漫灌,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带出烧毁,并在穴内撒施生石灰进行土壤消毒。二是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使用3%中生菌素、荧光假单胞杆菌进行灌根。针对细菌性病害,也可以使用噻森铜、波尔多液、氢氧化铜等铜制剂进行灌根杀菌,但应注意遵守绿色食品每年铜使用量不能超过6 kg/hm2的标准。若病菌已入侵到维管束造成维管束变褐,则难以治愈,建议及时拔除,并进行土壤消毒,防止健康植株被侵染。

3    辣椒病毒病

3.1    发生规律

辣椒病毒病在定植后的幼苗期即可造成危害,高温干旱天气有利于大棚内以烟粉虱为主的刺吸式传毒害虫繁殖,造成辣椒病毒病的传播。受害植株矮化,叶片凹凸不平,出现不规则黄绿相间的花叶斑驳,结果畸形、偏小。2019年,厦门冬季连续3个月无有效降雨,大棚烟粉虱发生严重,导致辣椒病毒病蔓延。

3.2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综合防治。辣椒病毒病无特效化学农药防治,应以农业综合防治及物理防治为主,预防为首要措施。发现病株应及时铲除,并带到大棚外进行掩埋或烧毁。大棚通风口使用孔径为60目的防虫网进行物理隔离[8],大棚内利用蚜虫、粉虱的趋黄性在植株顶部悬挂黄色粘蟲板。二是药剂防治。化学防治仅可在发病前和发病初期进行病毒的抑制与诱导植株抗性。绿色食品辣椒可用的病毒抑制剂有宁南霉素,增抗剂有香菇多糖、氨基寡糖素、低聚糖素等。

4    辣椒白粉病

4.1    发生规律

辣椒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在发病初期造成叶片正面褪绿小黄点,背面出现白色粉状物。后期叶片正面形成不规则褐色坏死病斑,背面布满白色粉状物,造成叶片干枯早落。白粉病在10~25 ℃均可发生,较高的湿度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入。高温干燥有利于分生孢子繁殖和病情扩展[9]。2019年冬季厦门地区出现干燥气候,白粉病成为过度密植通风不良的大棚内发生的主要病害,一旦发生几乎100%感病。

4.2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综合防治。因地制宜选择抗(耐)病品种,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严格遵守《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T 394—2013)中规定的“无机氮素用量不得高于当季作物需求量的一半”,如果偏施氮肥,植株徒长,抗病性下降。二是药剂防治。白粉病病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孢子萌发后即钻入叶组织内,在叶片内扩展,直至产生繁殖体才在叶背面显示病症,所以白色粉状物出现就已经是受害的晚期[10]。一旦发现,应及时用药,确保病害不扩展,新叶不再发病,可轮换使用多菌灵、异菌脲、吡唑醚菌酯、嘧菌酯、戊唑醇、三唑酮。王改改等[11]研究表明,单质硫熏蒸对日光温室辣椒白粉病有明显防效,防效为60.80%~82.48%。硫黄是绿色食品允许使用的植保产品,在生产中用于杀菌、杀螨。

5    烟粉虱

5.1    发生规律

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寄主范围广泛,在福建可以露地越冬[12],周年发生。以成虫及若虫积聚在叶片背面刺吸汁液,造成叶面褪绿变黄,植株衰弱,危害严重时分泌的蜜露造成煤污病。同时,在刺吸过程中传播病毒病。烟粉虱温室中世代重叠,卵、若虫、拟蛹、成虫等各虫态在同一时间同一植株上均存在。目前缺少对各虫态皆理想的单一药剂,因而在施药后往往造成杀死的成虫落满叶面。然而,不久后孵化的若虫和羽化的成虫又将大量出现。大棚辣椒连续结果、多次采摘的特性使绿色防治烟粉虱成为必须重视的问题。笔者观察发现,2019年冬天厦门地区长时间的暖冬干旱天气使烟粉虱危害严重,符合烟粉虱在高温条件下发育历期缩短以及产卵率、存活率提高的特性[13]。

5.2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综合防治。防虫网应全程覆盖,在定植后应在通风口及四面围裙覆盖60目防虫网,张秀霞等[8]研究指出,60目防虫网具有较好的阻隔效果,同时兼顾设施蔬菜降温、通风和光照的要求。羽化后的成虫具有趋植株上部嫩绿组织习性和趋黄习性,可在大棚内设置3~5块黄板检测虫口密度。当虫口密度增加时,在植株顶端上方20 cm处悬挂黄色粘虫板。李青超等[14]研究认为,黄色粘虫板对丽蚜小蜂具有防效高、投入产出比高等优点。摘除下部老叶、黄叶,由于烟粉虱趋嫩绿组织的习性,孵化后的1龄若虫只能短距离行动,2龄后即固定刺吸直至羽化,故在植株垂直方向上分布的烟粉虱从上到下虫龄依次增大。老叶、黄叶上的卵、老龄若虫(包含拟蛹)等较多,可适时在拟蛹羽化为成虫前摘除。二是药剂防治。在苗期或定植初期虫量达到3~5头/株时,应及时进行药物防治,可用内吸性较强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吡虫啉等控制初侵染来源。生物源农药可使用苦参碱、印楝素、球孢白僵菌等。此外,可配合使用对卵及若虫有效的噻嗪酮、吡蚜酮、螺虫乙酯等药剂[15],也可使用保幼激素类杀虫杀卵剂吡丙醚或使用具有物理杀虫机理的矿物油。烟粉虱繁殖能力强,易产生抗药性,应注意轮换使用不同杀虫机理的药剂,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此外,也可单独投放目前已经商品化的天敵昆虫丽蚜小蜂,同时在放蜂期间避免使用黄板和杀虫剂。

6    蓟马

6.1    发生规律

大棚辣椒蓟马1月即可开始发生,以成虫、若虫锉吸生长点、花器、果等,造成叶片扭曲皱缩、落花及果实疮疤。与烟粉虱的刺吸式口器不同,蓟马的锉吸式口器会在花器、叶、果上形成褐色条状斑,后期果实上的疤痕会随着生长而扩大、木栓化,影响商品性。蓟马虫体小,怕强光,昼伏夜出,喜欢隐蔽在花器中。化蛹场所多在土壤裂缝中,也可在花器中。蓟马在干燥温暖的环境下危害严重,在阴天多雨、湿度达到100%、温度达到31 ℃时,会造成若虫死亡[16]。

6.2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综合防治。利用蓟马对蓝色的趋性,可在植株生长点附近悬挂蓝色诱虫板。地膜覆盖地面可以阻挡蓟马若虫进入土中化蛹,降低虫口率。蓟马寄主范围广泛,为害葱、黄瓜等多种露地蔬菜,可用60目防虫网隔绝外来虫源。二是药剂防治。蓟马虫体小,世代重叠,发生和危害期可以贯穿整个大棚辣椒种植季,容易产生抗药性,应轮换使用不同机理的杀虫剂。根据蓟马昼伏夜出的习性,应在傍晚施药。可使用烟碱类杀虫剂,如吡虫啉、噻虫嗪、噻虫啉、啶虫脒等;其他杀虫机理的绿色食品可用杀虫剂还有高效氟氯氰菊酯(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螺虫乙酯(季酮酸类杀虫剂)、吡蚜酮(吡啶类杀虫剂)、氟啶虫酰胺(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抗生素类杀虫剂)等;也可使用生物源杀虫剂,如多杀霉素、乙基多杀菌素、苦参碱等。

7    茶黄螨

7.1    防治方法

茶黄螨与烟粉虱、蓟马等同属于个体微小、繁殖能力强、寄主范围广、抗性发展快的小型害虫,是大棚环境内发生的主要虫害。茶黄螨以成虫及幼虫刺吸植株新叶、幼果等幼嫩部位,导致叶片变小、皱缩、褪绿黄化,叶片背面粗糙而有油质光泽。果实受害则会导致表皮变粗糙,形成灰褐色的木栓化组织,影响商品性。大量繁殖后会在新叶之间结网。茶黄螨危害易与病毒病混淆,耽误防治时机。应注意的是茶黄螨危害时,叶片背面呈油性光泽、粗糙,病毒病则无此症状。通过显微镜或放大镜可以检查叶背面是否存在茶黄螨。茶黄螨在温室大棚中周年发生,高温环境下危害严重。

7.2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综合防治。应清除大棚周边杂草,摘除老叶、病叶,集中烧毁,减少虫源。可通过及时浇灌,适度提高湿度可以抑制茶黄螨等螨类的繁殖速度。二是药剂防治。可使用已经成熟产业化的捕食螨作为天敌昆虫,在茶黄螨发生初期达到以虫治虫的效果。化学药剂可使用唑螨酯、螺螨酯、联苯肼酯等,药剂必须喷到植株中、上部叶片背面,要求重点喷施幼嫩的叶背、嫩茎、花蕾及幼果等,对于田间发病中心要适当加大喷药量和喷药次数[17]。

8    参考文献

[1] 李明远,魏世义,李固本,等.北京郊区春季蔬菜灰霉病发生调查[J].植物保护,1980(5):4-6.

[2] 彭晓飞.郓城县大棚青椒常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7(15):74-75.

[3] 程道双,赵英.大棚早春辣椒灰霉病的发病特点与防控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2):65.

[4] 孙红梅.日光温室辣椒越冬茬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15):18-20.

[5] 胡俏强,李英,卢国强,等.高温闷棚技术对设施辣椒连作障碍防治效果的研究[J].辣椒杂志,2015,13(1):23-25.

[6] 肖建強,徐克兰,蔡勤,等.辣椒灰霉病的显微镜检识别与综合防治[J].植物医生,2019,32(2):52-55.

[7] 吴丽华,康倩.辣椒青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J].西北园艺(蔬菜),2016(6):34-35.

[8] 张秀霞,周仙红,毛晓红,等.不同孔径防虫网对设施蔬菜害虫隔离效果的影响[J].吉林农业,2018(9):57.

[9] 朱峰,秦小庆,陈艳丽,等.辣椒白粉病的综合防治[J].西北园艺(蔬菜),2016(6):32-33.

[10] 李明远.李明远断病手迹(五十四)诊断甜椒、辣椒白粉病[J].农业工程技术,2015(4):66-67.

[11] 王改改,贾润成,周军,等.单质硫熏蒸对日光温室辣椒白粉病的防效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9(21):114-115.

[12] 姚凤銮,郑宇,丁雪玲,等.福建省露地及设施蔬菜烟粉虱越冬种群密度及耐寒性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9,27(6):825-835.

[13] 杨益芬,闫芳芳,张瑞平,等.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增刊1):101-103.

[14] 李青超,王立达,武琳琳,等.设施蔬菜温室白粉虱的绿色防治集成技术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5):67-70.

[15] 王少丽.烟粉虱抗性强  科学用药来预防[J].农药市场信息,2019(10):62.

[16] 张健.保护地辣椒蓟马防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果菜,2019,39(6):65-66.

[17] 贺桂英,罗桢彬,乔智军.日光温室辣椒病毒病和茶黄螨区分与防治[J].西北园艺,2019(2):53-54.

猜你喜欢

发生规律病虫害
探析森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策略
浅谈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南方甘蓝主要病虫害防治安全用药表
林业的病虫害及生态防治研究
黑绒金龟子在玉米上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双叉犀金龟在豫南的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
核桃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梨病虫害防治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