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改革策略研究

2020-12-15陈月玲

青年时代 2020年27期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陈月玲

摘 要:本文首先说明了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改革中的问题,然后重点分析了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改革与发展对策,以推动校企合作进程,实现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实践课程离不开实践平台的支撑,而实践平台是校企合作的表现形式。通过校企合作双方的共同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更加接近市场需求,人才的综合能力更强。学生毕业后适应速度快,专业技能高。因此,校企合作是电气自动化专业改革不可缺少的路径,也是校企深度合作达成长远合作机制的必要依托。

一、校企合作推进电气自动化专业改革的优势

高职院校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但在实践经验上、教学资源上以及师资力量上还需要企业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培养出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近年来,国家出台一些政策来引导校企加强合作,就是看到该模式在人才培养上的独具魅力,给校企合作提供法制保障,校企合作培养出能力更强、技术更强、应用更强的社会有用人才。所以,校企合作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优势。这种合作模式可以突破单独培养的技术壁垒和资源缺乏问题,使学生在校学理论,在企学技术,回校再深造,回企再夯实,最终实现高职院校出人才,企业吸收人才创新发展的双赢局面。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改革中的问题

(一)对校企对合作认识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虽然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双方并不重视,使得合作成果较少,又影响深度合作,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不了了之。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不重视合作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直接将学生推向企业后就不再问之,错误的人为只要学生放在企业就是实践学习。另一方面,企業方面的合作意识不强,诚意不够,接收实践学生只用于生产,对于学生的指导不够,学生成为廉价劳动力。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流于表面,无法为学生提供真正的指导、学习、创新、提升作用。

(二)校企合作体系不完善

校企合作的初衷是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给企业输送所需人才,实现“双赢”。但在合作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制保障,校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没有得到明确,监管体系不完善,合作细节落实不到位,合作进程缓慢,校企合作没有安全感,均不敢投入过多的精力,导致合作过程中无法实现各自的合作目标,合作效益降低,久而久之合作关系趋于终止。

(三)校企合作目标不统一

校企合作是在优化、互补、自愿的基础上达成的。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校企合作出现障碍,导致学生专业实践受限,最终影响人才培养目标。而且,校企合作需要寻找合作的基点,才能达成深度合作。但实际两者在供需上不协调。如企业需要电气维护人员,而高职院校则注重利用合作机制来培养设计人员,使得企业得不到想要的人才。这种合作机制表现出明显的不健全和缺陷。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改革对策

(一)校企合作科学规划实践课程

电气自动化专业需要一定的实践课程穿插在教学中,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电气自动化知识和技能,才能在就业后提高应用技能和安全习惯。因此,课程设置时,要将实践课程作教学基础,理论教学作补充,才能收到理想的人才培养效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加强沟通合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大合作深度、合作强度、合作层次,构建电气自动化实践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课程和实践机会。课程优化时,学校与企业精英要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中去,完善课程内容,更新课程案例。同时,以企业需求为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课程优化和完善培养有能力、有专业、有技能、有创新的专业人才,能够为企业工艺创新、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注入新的活力。除上述外,学校还要积极引入专业讲座课程,逐渐打造产教融合教学模式,落实实践课程,探索行业发展趋势,以优化的课程培养新时代综合型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

(二)校企合作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经验对教学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努力构建“双师型”教育团队,使电气自动化理论与实践两手一起抓。首先,教师科研与教学一起抓的同时,要本着终身学习的态度,挤时间争取深入到企业一线前沿接触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积累经验,为教学和科研拓展能力和知识。其次,学校要以“双师型”教师团队为主要人才发展方向,积极聘请企业骨干或社会精英到学校兼职,构建双师队伍,通过耳濡目染带动本校教师能力的提升,最终建设成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校企合作构建多元化培养模式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实践与理论结合,才能培养出能力强,专业强的人才。工学结合模式能够更好地将职业与专业结合,促进学生知识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实践创新能力的训练。工学结合的模式也是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要体现。因此,构建多元化培养机制至关重要。首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科学合理,满足企业和社会发展需求,校企共同探讨和优化方案,使学生实战实习机会增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思想品质。其次,毕业设计要与企业项目融合起来,使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完成毕业论文,参与实际项目,体会电气自动化的实践应用效果,拓展眼界和思维,提高动手能力。最后,人才培养模式转向订单培养模式,主要以社会或企业发展需求为根本,从课程体系到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科学调整,将学生实践能力与实际需求相融合,实现专业技能的实际转化,提高学校和专业影响力。

(四)校企合作开展实训平台建设

校企合作时,需要双方共同致力于培养实用型人才,共同建立实训平台,使更多学生能够有实践机会。实训平台内要能够操作电气自动化设备,数控实训、制图测绘等,使专业相差的内容和实际生产的环节都能在实训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迅速提高。实训过程中,不但本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操作,企业精英和聘请的专技人才都可以拓展学生的操作技能,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社会经验,从而解决实际难题,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发展策略

(一)完善校企合作监管体系

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需要更广的实践舞台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这个舞台的搭建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入沟通,探索长效合作机制,才能共同参与到教育中去,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首先,要从法制层面给校企合作一个法制保障,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企业也要依法参与职业教育。其次,地方政府要加强引导与服务范围,出台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从获得企业发展的扶持资金和扶持政策。高职院校要与政府加强沟通,将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遇到的问题反馈给地方政府,强化地方政府的调控、监督及管理作用。

(二)校企合作开展技术研发

校企长效机制中,创新驱动是核心部分,只有技术创新才能开拓市场,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走向创新发展。首先,校、企合作时,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智力因素較强,是企业创新发展所缺少的力量,而企业平台则是市场前沿,是学生进入市场的门槛,也是创新用武之地。因此,校企合作要在创新基础上,实现深度合作,如人才定向培养、企业生产工艺创新研究、企业设备节能研究、企业新产品开发等,使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有技术、有创新、有能力、有信心,能够为企业打造专业化强,创新力高的服务团队。其次,校企合作中项目法的运用是长效机制的灵魂。在企业发展项目中,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不但可以开阔眼界,开拓思维,开拓知识层面,拓展应用技能,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致力于专业技能的提升上和创新上,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校企合作建立科研机构

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还需要共同组建研究机构,使双方合作更加深入,更加有层次。研究机构由高职院校出人才,由企业出资金,双方约定权利和义务,对研究机构有对等责任。研究机构建立后可申报行业研究项目,如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新功能的研发项目,设备智能化运行系统的研发等。在研究机构,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参与到项目研究中,实践机会大增。同时有了研究机构也多了一个校企合作的实践平台,对学生而言是十分有利的合作形式。

(四)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校企合作中离不开网络数据的共享。由于大数据技术可以挖掘出数据的新价值,给电气自动化专业提供创新方向。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高校,都非常重视数据信息的开发,促进双方在实践创新、技术开发、岗位调整等方面科学调整,从而使人才培养数量、质量、方向等与企业深度融合,做到供求平衡,实现就业新增长。在共享数据的前提下,学校按企业发展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规划。对企业而言,企业可以积极改进内部资源的调配,开拓新的发展领域,使企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更加匹配。

参考文献:

[1]黎一强,林彩梅,曾繁玲.电气自动化技术特色专业建设探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8-30.

[2]兰子奇.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电气专业校企双元育人的探索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6):25-27.

[3]何海龙.浅谈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J].科技视界,2019(30):151-152.

猜你喜欢

电气自动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变电站电气自动化中分散控制系统的应用
关于电气自动化在机械采煤中的应用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