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探析

2020-12-15王豪

青年时代 2020年27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产教融合

王豪

摘 要: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专业人才的使命,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研究了如何利用高职教育的社会经济作用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并以服务区域建设为指向实现高校的自身发展。

关键词:高校职业教育;区域经济;产教融合

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是新时代下对高校职业教育的最高要求,是高校职业教育发展的指路灯。我国不仅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建立了多元化办学体制,但是长期以来的传统化教学模式使得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出现一些问题,高校人才输送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不均衡日益显著。基于此,积极研究高校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创建良好的互利共赢关系。

一、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一)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直接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等学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为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各大高校必然会致增加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增加了政府及高校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刺激消费的形式拉动区域的经济增长,增加基建投入的同时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高校的扩招也要求高校配备更多的师资力量,能够促进高校教师的就业,同时高校师生的日常生活消费能够带动高校周边区域的经济增长,形成以高校为中心的商业圈,这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一个不可忽视的增长点。

2.间接影响

高校具有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实力雄厚的特点,并且聚集着大量的科技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高校具有天然的优势,所产生的科学技术成果也是推动区域科技进步,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培养的不只是技术人才,更是培养了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通过学历教育向本地人才市场输送了很多高素质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在工作岗位上,承担着管理者、研发者、高级技术人员等的重要角色,成为企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校的影响

区域内高等教育的投资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十分显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投资与高等教育的基础建设必然就多,反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用于投资高等教育的建设必然受影响。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必然导致工资待遇、生活水平和发展空间的巨大差异,经济发达的地区为人才提供的工资待遇和发展环境较好,能够满足人才的物资和精神的需要,高校就可以抓住政府红利的机会,大量吸引人才,实现自身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也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区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毕业生也能享受更好的薪资待遇实现良好的自身发展。

二、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的概念与特点

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学校的简称,随着“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等政策的提出,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扶持越来越大,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质量专业人才的责任,高校培养的人才不只是技术工人、工程师和熟练的劳动者,更是在教育创新基础上培养出的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高校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地方,必须与区域经济结构紧密结合,突出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并且对区域经济社会变化迅速作出反应,实现与区域经济建设的共生发展。所以高校具有地方性、应用型和服务性的特点。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的需求分析

高职院校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有用人才是指从事实际工作的专业性人才和操作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具有高校的特殊性,人才培养目的无论是专业性人才,还是操作技能型人才,都有别于学术型的人才,即应用型人才。由于地方高校具有区域性特点,只有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培养,才能与区域经济建设的要求相对接。区域企业人才的继续教育,也需要地方高校大力支持,地方高校拥有高层次专家和学者,具有较为先进的教学资源和设备,区域企业可以利用高校的有利条件为企业员工提供继续教育。

三、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清晰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应该注重职业性的特点,为企业提供应用型人才,但是目前一些高職院校模仿国家重点高校,按照本科类院校设置专业,将重心放在学历教育上,尚未形成自己的具有职业性特点的办学特色。一些高职院校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重视理论基础的学习,导致一些高职院校提出的产教融合理念和订单式培养模式成为空谈,无法落实。以至于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劳动力供需关系进一步失衡,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二)高职院校培养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脱节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置上应该根据自身学校的特点,应该以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需求为基础,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并开展相关专业,合理安排教学课程,但是现在很多的高校盲目设置专业,根据国家新政策和重点扶持项目设置新专业,而不考虑自己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能否满足新专业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也存在严重的跟风现象,把一些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拿来稍加改动变成为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全不考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日常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点讲授专业知识,轻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企业要求。

(三)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投入不够

职业教育不同于学术教育的特点之一是操作能力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具有完善的实训设施和具有实际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这类的培养就要求高职院校投入更多的成本,增加更先进的设备。但是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有很多还存在着师资不足、设备老化、资金短缺等现象。这一现象的存在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资金不足造成的,已经严重制约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来源于政府拨款,学校进行社会服务的收入、企业、社会团体、个人捐赠或者金融资本的投入所占高校经费来源比例非常低。高职院校除了有隶属于政府的院校之外还有一部分是私立民营高校,政府的扶持相比与公立院校更是不足,民营高校资金条件较差,对实训设施的建设相对应也较差。

四、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的对策

(一)调整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要投入到就业中去,所以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和专业的设置上,应依照企业的需求,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的办学方针。丰富人才的培养方式,从传统的教授式教学向产教结合的方向转化,根据行业岗位需要进行调整,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满足企业岗位对人才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规范和职业操守的要求。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优秀人才的同时,降低企业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成本,拓宽高职学生就业渠道。

(二)高校、政府、企业加强合作,促进三方互利共赢

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取决于高校、政府和企业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区域经济与高职院校实现良性互动,必须协调好高校、政府和企业的关系。

三者良性关系的建立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三者相互作用的强弱对比和相互制约能够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政府应当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建立健全企业的管理机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应实现校企互惠互助,建立人才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合作共享平台;政府与高校之间应当以激励和扶持为主,制定扶持政策和奖励条件,加大政府对高校的投入。

(三)加强政府的协调作用,促进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培养的应是具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较强的市场适应性人才,所以学校不应是人才培养的唯一主体,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利用院校与企业的两种资源和两种思想共同培养人才。高校的专业设置个人才培养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企业也应积极配合高校,提供实习场地和设备,以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而这种状态需要企业的积极配合和参与,但是目前情况下,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的状态严重影响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政府的协调作用只强制性的出台一些政策以推动企业行业参与到教育教学中去,而缺乏利益的驱动,导致企业表面参与了高职院校的教育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教育中实习实践环节的完善。因此,需要政府转变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职能,明确各方的利益关系,推动企业参与教育教学,提高高职院校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对接程度。

参考文献:

[1]方玉娟,魏代礼,魏东坡,张坤,尹文榮.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探析[J].汽车实用技术,2019(2):185-186.

[2]毛艺林.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策略探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24):77-79.

[3]汤颖,唐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创新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9):225.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