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涪陵区融入重庆“一区两群”协同发展研究

2020-12-15鲍旭源

商情 2020年45期
关键词:涪陵区协同发展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为新时代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遵循。重庆“一区两群”协同发展战略是促进重庆市各片区发挥比较优势、彰显本土特色、实现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涪陵区应立足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充分发挥主城都市区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打造“一区”连接“两群”的重要节点,在全市发展大局中实现更大作为。

【关键词】“一区两群”  涪陵区  协同发展

一、深刻理解重庆“一区两群”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重要增长极

重庆作为中西部唯一直辖市,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截至2019年年底,重庆下辖26个区、8个县、4个自治县,常住人口3124.32万人。由于山地众多,重庆单位面积人口密度较大,是西部地区人口最为稠密、产业最为集中、城镇密度最高的区域。因此,“一区两群”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提升了区域资源有效利用水平。在高质量发展的助推下,通过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完善重要节点城市专业化服务功能,实现劳动力素质稳步提升、传统制造业升级转型、城镇化扎实有序推进,最终有利于重庆成为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有利于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

在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中,双向投资取得积极突破,实际利用外资从1983年起步时的39万美元增长到2018年102.7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2.5亿美元),连续8年保持了100亿美元的利用量;更重要的是,重庆各类外商投资市场主体超过6000家,在渝世界500強企业287家,备案对外投资企业390家。“一区两群”协同发展战略能够加强长江黄金水道和对外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深化区域合作,落实国家西向发展、向西开放的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延伸带动战略,建成推进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枢纽,国家西向开放战略的门户和枢纽,助力重庆形成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新格局,为实现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作出新贡献。

(三)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按区域看,东部10个地区生产总值511161亿元,占51.6%,而西部12个地区生产总值205185亿元,仅占20.7%。协调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必由之路,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一区两群”协同发展战略为探索解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提供了可行方案。“一区两群”特别是“一区”,要参与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中,参与到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必须要有竞争的实力、合作的能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内在需要以开放的心态、以互利共赢的理念加强与“一区两群”各区县的联系,在功能上实现互补,在产业上发挥各自优势。

二、在认清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中正视问题短板

(一)涪陵区显著的区位优势

涪陵地处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心,处在“一区”连接“两群”的节点上,是重庆主城联系传递“两群”的门户枢纽。2019年10月9日,市委书记陈敏尔赴涪陵区调研时强调涪陵是主城都市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一区连接‘两群的重要节点,在全市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三个重要”战略定位中重要支撑是形成重要节点、占据重要地位的前提和基础,重要节点的功能发挥有赖于重要支撑和重要地位的共同作用,只有重要支撑这个基础和重要节点这个条件充分实现,涪陵的重要地位才能得以彰显。因此,涪陵区要把握重大机遇,充分发挥重庆地理平衡中心的区位优势,以建成区域经济中心为目标,把地理上的“节点”打造成交通上的“枢纽”,把地理平衡中心打造成区域经济中心,真正实现对“一区”的支撑引领、“两群”的强力带动。

(二)涪陵区多元的产业优势

2018年,涪陵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进入“千亿俱乐部”行列,是主城以外首个千亿区县。2019年涪陵区生产总值1178.66亿元,较上年增长8.5%。作为西南地区工业重镇、全市工业大区,涪陵区制造业门类齐全,工业增加值总量跃居全市第一,增幅居千亿规模工业园区县前列,已加快迈入工业中后期发展阶段。页岩气、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内河船舶等产业在全国知名、在全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服务业增加值排名渝西片区第1位,全区各类金融机构总数居主城区外区县首位,上市挂牌企业数38家,上市企业数保持全市第1位。成立全市第一家区块链研究院,农产品朔源在全市率先示范。此外,涪陵区是全国最大的中成药、榨菜生产加工基地,榨菜产业是全国县域范围内单一蔬菜品种种植规模最大的特色产业,“涪陵榨菜”品牌价值位居全国第一。

(三)涪陵区存在的问题短板

(1)产业发展层次不高。以资源型、粗放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工业占比大,新兴产业总量较小、处于价值链低端。五大支柱产业尚未形成一个500亿级产业集群;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法人单位占比较低;农业“接二连三”产业体系未有效建立。工业园区布局缺乏系统性、前瞻性,主导产业不清晰、产业关联度不高,没有有效形成“区中园”、“园中园”。自主创新能力和意识不强,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缺乏科技创新的平台和载体,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2)区域竞争力有所减弱。涪陵产业自成体系,与周边区县产业协作较少,产业关联度不高,地域空间经济发展战略缺乏有效对接,在区域中的战略地位有所弱化。医药、装备制造和信息技术等工业部门在区域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服务业发展水平与渝中区、江北区、万州区等存在较大差距。农业除榨菜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外,其余农产品在全市竞争力较弱,农旅融合效果不明显。

(3)内外通道不足不畅。连接东西南北的对外大通道未完成形成,高速公路密度不够,高速铁路、航空运输、城际铁路、轨道交通仍是空白,乌江航道通航能力不高,龙头港的作用和功能未得到发挥。铁路货运不发达,现有铁路货运能力与全区货运需求量相比严重不足。内部通道结构不尽合理,普通公路总量不高,等外级公路占比大,新老城区之间、城区与乡镇之间的通道不便捷,内部高速路网、快速环线路网未形成,离“内畅”的距离和标准还较远。

三、在补足短板和科学规划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一)融入“一区”:形成主城都市区发展的重要支撑

(1)发挥经济支撑作用。一是打造重庆东部第一增长极。从结构看,要促进城乡、区域、产业之间、实体经济与金融、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等协调、联动、融合化发展,在此基础上保持有效供给,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二是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聚焦各类要素资源的产出效率,不断提高资本效率、劳动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物流效率等,用较少的投入形成更多有效产出,形成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水平提高。三是打造创新驱动引领区。坚持创新驱动,转变要素投入粗放型发展模式,突出解决环境资源约束和边际要素报酬递减等深层次问题,更多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市场导向作用,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不断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效益。

(2)发挥产业支撑作用。一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化、集群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做大做强五大主导产业,培育一批五百亿级、六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积极打造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发展,以丰富业态提升现代金融服务水平,以品质提升深化全域旅游发展,以提档升级拓展时尚消费和生活消费,以发展通道经济做强现代物流,以推进“健康涪陵2030”建设,大力培育康养产业,打造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商貿服务、文化旅游及康养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集群。三是加强区域产业合作。构建产业联动发展机制,发挥工业大区优势,带动“两群”地区参与产业分工协作,发展配套产业,形成区域产业高度分工、紧密联系、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

(3)发挥城市支撑作用。一是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关键环节,以规划创新引领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城市规模能级、一体化水平。高水平建设现代化的新城区,突出产业集聚、对外开放和交通集散功能,建成涪陵高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对外开放门户和创新引领中心。高标准重构人文厚重的老城区,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城市有机更新,促进居住环境改善和生态环境修复。二是促进区域一体化建设。紧密依托区位优势和地缘联系,在重庆率先推动涪陵—长寿一体化发展,加强两地要素流动和经济联系,谋划基础设施和快速通道建设,合力打造东部核心城市区,形成涪陵—长寿互联互通、共享共建的格局。三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启动涪陵城乡深度一体化建设,促进李渡街道、蔺市镇、清溪镇等与城区形成半小时交通圈、生活圈和工作圈。面向区域服务,结合交通站点和枢纽设置,实现公共服务、就业岗位和基础设施均衡化布局,延伸城区经济腹地,形成一批具有经济规模的特色小镇。

(4)发挥生态支撑作用。一是筑牢绿色屏障。着力构筑以山区为生态屏障、以水系为生态廊道的“两廊一环”生态空间格局。筑牢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的绿色本底,打造城市山系水系生态魅力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推进全域国土绿化。二是建设绿色家园。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大力推进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全面提升城市基础承载能力,实施精细化智慧城管,构建城乡高度融合、互为一体的生态城市。推进武陵山区生态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强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保护和监管。三是发展绿色产业。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因地制宜发展技术含量高、就业容量大、环境质量高的绿色产业,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积极发展循化经济和绿色环保型企业,推进绿色化生产。

(二)辐射“两群”:打造“一区”连接“两群”的重要节点

(1)打造区域枢纽重要节点。一是构建“互联互通”综合交通体系。以更高规格和全局视野规划布局涪陵大通道建设,加快构建“一枢纽九干线”铁路运输网、“一环十射”高速公路网、“两江五港区”水运网综合交通体系,推动由“人”字形向“米”字形四面八方放射型格局转变,加快完善与中欧班列(重庆)、长江黄金水道、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对外大通道互联互通,打造成渝城市群、重庆大都市圈与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顺畅衔接的东部桥头堡。二是加快建设多元一体城际交通体系。积极谋划轨道交通通达涪陵中心城区(江南城区和新城区)、重庆主城,实现高铁站、客运枢纽、各大商圈、行政中心等客流货流主要集散地全覆盖。加强与长寿、丰都、垫江、武隆等周边城市市政道路建设,以涪陵为中心,打通由里向外环形城际交通循环,努力构建联结“一区两群”的城际交通体系。三是着力提升综合枢纽能级。加强铁路港、公路港建设,强化与龙头港功能对接,推动“三港”联动发展。积极争取江北空港异地航站楼落户。完善高山湾客运枢纽基础配套设施,提升涪陵北站客运综合枢纽服务功能。

(2)打造人才流动和吸纳的重要节点。一是积极吸纳外来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一区”连接“两群”区位优势,大力吸引东部发达地区回流人口,积极承接“两群”地区人口转移。实施更积极的人才引进和利用政策,完善税收、保险、住房、就医、子女入学、安家、奖励等配套措施。大力发展高端人才市场、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生动局面。二是推动城产人融合互动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发展吸引人口集聚,以人口素质提升促进产业升级,构建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人口发展格局。实行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在引进中高端企业项目时,更加注重引进拥有先进技术的人才团队,实现城产人三者良性互动。三是完善人口流动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与户籍制度脱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推进城乡、区域、人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口有序流动、自由迁徙。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供给规模与人口分布、环境交通相适应,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对人口集聚和吸纳的支撑。

参考文献:

[1]余长明.协调共促 协同共建 协作共享打造“一区两群”发展格局新的增长[J].重庆行政,2020,21(01):4-6.

[2]郭晓静.构建“一区两群”城镇空间格局[N].重庆日报,2014-09-03(006).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委托课题项目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CQSYWTKT2007;2020年涪陵区社科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SKGHHQL202002。

作者简介:鲍旭源(1989-),男,硕士,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

猜你喜欢

涪陵区协同发展
分析重庆市涪陵区旅游产业发展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