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传承与融合

2020-12-15杨义荣

北方音乐 2020年22期
关键词:民族声乐多元文化

【摘要】在整个经济全球化的良好氛围下,民族声乐教育正逐步朝着多维度、多层次的道路发展。各国的民族声乐文化相互交织融合,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教育也必将面临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此,本文将以多元文化为研究背景,针对民族声乐教育中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探討民族声乐教学的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多元文化;民族声乐;教育探究

【中图分类号】 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2-039-03

【本文著录格式】杨义荣. 浅谈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传承与融合[J].北方音乐,2020,11(22):39-41.

前言

民族声乐主要指民歌演唱,其起源于戏曲,是我国艺术领域中的瑰宝,独具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声乐与西方美声唱法相结合是声乐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声乐汲取传统民间唱法的艺术特点与欧美唱法的优点,蕴含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与地域风貌,是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重要产物。民族声乐教育是以民族声乐唱法为教授内容,深入挖掘民族声乐作品内涵和特点,将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及歌唱技巧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歌唱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充分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并将民族声乐演唱发扬光大。

一、发扬民族声乐教育的意义

现如今,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民族声乐屹立于世界音乐领域,已然成为世界音乐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也要求教育者在开展民族声乐教学活动时,不仅需要积极吸收国外优秀的声乐唱法,更要提炼我国民族唱法的精髓,将国内外的唱法整合到一起,取长补短,实现中西方声乐演唱方法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而且在引入国外优秀歌唱方法的同时,将我国民族歌唱方法传承下去,有效提升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因此,如何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科学地运用西方的美声唱法,并积极做好民族音乐的传承工作,全面推动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工作的开展与进步,使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工作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与国际声乐教学相接轨,对发扬民族声乐是极具意义的。

二、民族声乐教育工作的开展现状

民族声乐又称“民歌演唱”。从理论视角来讲,民族声乐中的许多民歌作品来自民间,由非专业人士创作而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与民族特点,其演唱的方法也独具特色,发声方法自然、淳朴。但是这种民间流传下来的歌唱方法对嗓音条件有很高的要求,而且长期以来延续了“口传心授”的学习方法,限制了民歌的发展。

从20世纪20年代起,欧洲文化被引入我国,以欧洲美声唱法为代表的演唱风格与发声方法逐步在我国学院派声乐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独特的演唱训练方法。在声乐教学日益推进的过程中,这种训练唱法被实践运用到我国传统民歌的演唱中,二者相互融合,在歌唱理念和歌唱方法上对民族声乐教学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既彰显了西方美声唱法的精髓,又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的传承。

在传统民歌演唱中运用美声演唱训练方法的根本目的是为提升我国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美声唱法在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切不可完全照搬,而是要科学、合理地加以运用。传统民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具有我国文化的特有风格和属性,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与西方文明之间呈现一种相互独立的状态。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无论是在传统习惯上还是在文化风俗上,或者是在语言表达方式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歌唱中的咬字吐字、音色音量、情感表达等也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直接将西方美声唱法直接运用到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是并不适合的。

毫无疑问,西方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我国民族声乐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西方美声唱法长期以一种专业性、科学性的唱法自居,在歌唱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而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唱法却逐步面临发展的困境。不少学术研究人员纷纷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过于注重美声唱法在歌唱中的运用,会破坏民歌作品本身所具备的民族特性,缺少了民歌的风格和韵味,导致我国民族声乐逐步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而且我国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之间所产生的碰撞是我国原生态民歌与西方美声唱法之间存在差异性的重要表现。自西方现代文明思想产物流入我国以来,具有西方特色的产物成为“科学”“专业”“先进”“规范”的代名词,在我国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兴起异常“崇洋媚外”的不正之风。直至今日,我国社会群体对西方文化产物所产生的盲目崇拜心理依然存在,导致西方美声唱法在我国声乐教学中呈现一种“一枝独秀”的发展状态。

现阶段,在民族声乐教学活动中,仍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往往只是关注到学生对西方美声唱法技巧的运用水平,完全忽视民族声乐作品所富有的内涵与特色,导致我国民族声乐本身具有的独特性无法充分发挥出来,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难以落实。而民族歌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传承千年的重要链条,需要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各项教育工作中全面提高对民族声乐的重视,才能使民族声乐文化蓬勃发展。

三、现阶段民族声乐教育工作的困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民族声乐教学工作迎来了新的挑战,主要为该通过什么方法、途径来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工作的前进,如何在传承和革新之间搭建桥梁,如何有效地将美声和民族唱法融合在一起的挑战。毋庸置疑,美声唱法有其可取之处,但要选择其适合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精华,使民族声乐的发展有属于中国的特色和民族的韵味。如果过于重视发声技巧,而完全忽视了我国民族声乐特点,将会使我国传统文化处于一种失落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呈现一种“千人一声”的演唱局面,那么民族声乐的未来将会走入困境,优秀的人才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民族声乐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自然无法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所以,只有合理地借鉴和融合才能更好地对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一)主体文化缺失

现如今,我国广大社会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度不断提升,对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意识也逐步增强,但是传统文化处于一种逐步衰落的局面是不争的事实,致使我国传统文化处于严重的生存危机。如:一些少数民族中原生态的唱法及歌曲、一些手工艺品的制作正在逐渐失传等。所以,民族声乐教育者在开展民族声乐教育活动时,如果完全不了解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语言特色、民族风格及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仅是运用西方美声唱法进行民族声乐演唱,必导致民族声乐演唱缺少中国文化的传统特色,不能很好地表现出中国各地区传统民歌的韵味,主体文化缺失。

(二)个性表现缺失

想要做好民族唱法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就必须将民族声乐的特色彰显出来,准确地抓住民族声乐的演唱特点,循序渐进,不断提高民族声乐的影响力。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形态与生活习惯,演唱者想要将民族声乐作品完美地呈现出来,不仅需要拥有独特的嗓音条件,还需要了解民歌的地域特点及语言的咬字吐字、韵味并结合属于自己的演唱风格,防止在声乐演唱过程产生“千人一声”的现象。因为在实际的民族声乐教学工作中很普遍的是,有的教育工作者组织学生进行统一的声音训练,按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导致学生在长期的练习中形成统一的声音,没有将学生的个性及特色表现出来。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民歌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如北方的山歌高亢嘹亮、南方的小调委婉悠长,还有号子、呼麦等都极具个性。所以切不可用一种方法、一种声音来演唱所有民族歌曲,使其缺少了音乐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内容的缺失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有些教师长期运用美声唱法对学生进行民族声乐演唱教学,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单一,由于对技巧的过分看重,导致将民族声乐的特色遗失。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虽开设了民歌、戏曲等音乐课程,但只是显浅的了解,没有针对民族声乐演唱的技巧、语言的发声、曲调的变化和歌曲风格掌握等方面的训练,导致学生对民族声乐的认识长期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系统地进行学习,不能由外而内地探究民族声乐的核心,演唱没有特点,千篇一律。

四、现阶段多维领域中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策略

要想使中国民族声乐在百花齐放的世界艺术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不仅仅要依靠少数歌唱家的支撑,为确保本领域可以万古长青,就必须从发展理念、核心、思路等多个角度对民族声乐教育的传承与融合进行全方位研究和推广。

(一)转变民族声乐教育理念

基于多元文化背景开展民族声乐教育,需要注重民族风格的鲜明性,发声方法的科学性。那么,如何在让学生学到专业的声乐知识的基础上还能保持特有的民族声乐特色,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进行“杂交”,迸发出不一样的火花。这一点尤为重要。但是,在民族声乐实际教学中看出,许多教师无法合理把控民族风格与发声方法之间的关系,导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中国民族声乐要想拥有更大的舞台,面向更多的听众,就需要将传统的东西拿出来,与美声结合,与流行结合,才可以将我国民族声乐的文化价值不断提升。

那么,从专业的声乐教学角度来看的话,美声唱法的引用的目的是提升演唱的“高级感”,提升演唱的技巧,使演唱的声音圆润生动,其核心是强调发声方法的运用,但是如果能与民族歌唱方法相结合,必将彰显民歌的独特魅力,使中国声乐的发展将提升一个大境界,成为中国文化中流砥柱的一个部分。所以说,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需要明确一点,民族特色摆在第一位,其次再渗透美声唱法,达到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民族声乐演唱训练,将特色与方法巧妙地结合到一起。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对民族声乐教学进行创新的过程,需要保留原有曲式风格,不可脱离现民族声乐作品的特点,使民族声乐创新成果不仅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能够具备先进的时代精神。

(二)深化民族声乐教育研究

民族声乐教育工作的发展需要以科学理论为依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发现,从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不断利用新资源对原始资源进行丰富扩大,并巧妙地整合到一起,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完美结合。从民族声乐教育研究视角来看,民族声乐教师在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时,其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在歌唱方法的训练方面很有经验,但是对不同地域的民歌演唱的技巧及韵味的灵活把握和运用方面,缺少了实践演唱经验,导致民族声乐教学演唱缺乏了表演性,学生无法将学到的技能切实运用到民族声乐表演中。而民间歌手拥有丰富的演唱经验,他们的演唱具有很强的随意性、特性、表演性。所以,邀请他们参与到民族声乐教学中,让学生面面对面地感受民族声乐演唱的魅力,而且也很好地促进了民族声乐教师与民间歌手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民族声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解决缺乏演唱特色的问题呢?很显然,邀请民族艺术家或者民间歌手走进课堂与学生们进行深入交流,将民间歌手的艺术之路真情讲述,相信会令很多学生产生共鸣,在充分感受民族声乐魅力的同时,勇于大胆地去演唱和表现民族声乐作品,得到多方面的提高和进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种思路的展开,不仅能帮助学生拓宽思维,而且将能促进民族声乐文化的发展,这是学校与社会的一种联动教学,能充分将民族声乐老师的专业知识和民间歌手的丰富演唱经验进行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育出更多的民族声乐演唱人才,传承传统文化,引领世界舞台。

(三)培养多元化发展的民歌人才

在文化艺术不断发展的趋势下,传统民族声乐教学已经无法适应这个大环境,需要中国民族聲乐教育工作者积极冲破原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禁锢,不断将新思想、新方法引入到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工作中,实现中西方艺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民族声乐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进行革新与拓展,使民族声乐的教学走向多元化、灵活化,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使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焕发勃勃生机。同时,要积极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学习中传承,在传承中探索,为民族声乐的发展开创新的思路,培养出多元化、专业化演唱人才,使民歌声乐艺术的发展更具活力。这样,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形成良性互动,灵活地将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发声技巧与歌曲韵味转化成演唱成果,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实现对传统民族声乐的发展与创新,并有效提升民族声乐的发展进程,强化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使更多的人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民族声乐的学习与推广活动中将民间大量的民歌瑰宝挖掘岀来,充分发挥其艺术魅力,在展示民族特色的同时,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走上舞台,推向世界,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培养多元化人才。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开展民族声乐教学工作时吸收借鉴西方美声的发声方法,并与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相结合,是促进我国传统声乐不断发展,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能够让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为此,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充分认识到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转变声乐教学观念,深化声乐教学研究,使我国民族声乐发展更具活力。

参考文献

[1]宾薇婷.浅析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民族声乐教育探索[J].黄河之声,2019(04):16.

[2]崔一骞.论多元文化视野下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取向[J].北方音乐,2019,39(02):1-3+16.

[3]黄文专.多元文化视野下高校声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改革与开放,2018(16):126-127+131.

[4]马笛.浅析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民族声乐教育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1):194+196.

[5]何娇娇.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声乐教育探索——评《声乐教育学》[J].新闻与写作,2016(08):126.

[6]吴红歌.基于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民族声乐教育研究[J].北方音乐,2015,35(22):27.

作者简介:杨义荣(1973—),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民族声乐多元文化
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的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略论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民族声乐教学中男高音歌唱的技术训练与能力扩展
论民族声乐的科学训练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