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同宗民歌比较研究

2020-12-15吴思宇

北方音乐 2020年22期

【摘要】《小看戏》在河北地区流传广泛,形成了至少三首以上的变体,其音乐材料的选用略有不同,但旋律骨架相同,其乐句结构、节奏素材改变不大,偏音的选用使其调式具有不同的特性。造成以上同宗异流现象的本质是河北民歌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各地域民间音乐文化和中国传统音乐思维的影响。笔者希望本文能给读者带来些许启示,在音乐学习与创作中将音乐现象与其背后的文化本质相融于一体。

【关键词】河北民歌; 小看戏 ;同宗异流

【中图分类号】J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2-0028-03

【本文著录格式】吴思宇.河北同宗民歌比较研究——以《小看戏》为例[J].北方音乐,2020,11(22):28-30.

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中民歌以其流传广泛、流变性强的特点得以留存,成为中国传统地域音乐文化的一个显著标志。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倡导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扶持与保护,在音乐方面体现为对民间群众音乐的重视,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河北省文化局等音乐组织以歌曲选的形式整理出版了河北民间歌曲。现如今,文化自信吹响了新时代的号角,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之下,弘扬传统音乐是当代文艺工作者的必然选择,民歌的研习则是坚定文化自信道路的重要途径之一。

燕赵之地历史悠久,地貌丰富,民风多元,诸多因素为河北民歌的流变构建了复杂的背景,使得河北民歌具备多元化的同宗异流特征。在同宗系河北民歌中有很大一部分为同名民歌,《小看戏》即是如此。《小看戏》源于明清时调剪靛花调,东北小看戏较为民众熟知,在唱腔衬词上融入了东北二人转的特点,河北地区的小看戏区别于此,带有不同的地域音乐文化色彩,颇具燕赵风情。

本文中的三首小看戏(图1)分别摘于河北省文化局编撰的《河北民间歌曲选集》和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整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编撰的《河北民间歌曲选》,分别探録于冀中深泽县、冀东唐山、冀北张家口。这三首小看戏互相区别,各有不同特点,但统一于相同的音乐语言之中,相较而言,乐句结构无大的改变,只在音乐材料的选用上略有不同,调式同一,但偏音的加入使三种调式具有不同的特性,节奏上由于三个地区的方言习惯有些许的变,旋律骨架相同,但其高低音点的位置、间隔距离与峰值差构建出不同地区的旋律特色。这其中的异同是由于河北民歌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各地域民间音乐文化和中国传统音乐思维的影响。形成以上各方面异同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从传播途径来看,民歌的流传具有局限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民歌植根于经济基础较差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中,人口流动相对较小,因此,民歌的流变存在地域性和区域性的局限性。民歌是在演唱的过程中逐步流传开来的,其流动与传承方式多为口传心授,缺少系统的传教,规范程度不高,音乐内容受到再度创作的可能性极大,在流变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音高、节奏等方面的变化。

从区域文化来看,不同地区不同的文化特点致使当地人民在音乐交流中无意识地对音乐进行了二次加工,不同地理外貌上的人文风情、方言土语的语音语调等方面都会导致民歌的异流性。冀北地区多草原,音乐风格粗犷豪放,冀东地区面向渤海,音乐风格质朴高亢,冀南地区比邻山东与河南,民歌中的音调多受鲁豫风韵的影响,西部地区背靠太行山,民歌多為悠远的山歌。

从音乐思维来看,中国传统音乐的构思方法是线性思维而非数理逻辑思维,更注重于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内涵,非常讲究横向的起伏与变化,不注重于音乐本体的框架结构特点,所以,在音乐流传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往往是民歌的核心内涵与意义,而音乐本身的曲体逻辑、调式框架、节奏类型、旋律起伏会随着流传的广度而改变。

下文将就以上三首《小看戏》进行比较研究,探求其结构、调式、节奏、旋律方面的本体异同。

一、结构比较

小看戏为四乐句结构的单段体小曲,第一、第二乐句唱词节奏相比较窄,第三第四句唱词节奏相比略宽。第四句为第三句的重复,第三第四句中插入一个衬词句,因此也有学者认为此结构类型为五句体乐段。三首小看戏的音乐材料相近,结构方式略有不同之处。

从表1可以看出,深泽小看戏与唐山小看戏的结构相同,都是abcc形式,但衬词句的结构不同,深泽小看戏的衬词句材料来自于第一句和第二句,唐山小看戏的衬词句材料来自于第一句和第三句,并延长两小节,构成6小节拓展形式的衬词。张家口小看戏为aabb形式,衬词句材料来自于第一句,是第一句的变体。

二、调式调性比较

民歌不依靠和声力度,仅靠支点音构建结构力,明确乐句的语气、乐句之间的呼应。支点音,即乐句落音,影响着乐句之间的结构力关系,支点音的不同形成了乐句之间的对比,往往还使乐句之间具有同宫系统内的不同调式特性。我国传统音乐不似西方音乐使用结构严谨的调性布局,而往往以强调支点音的方法加重音乐的语气,以体现其结构力度,这就造成了同宫系统内乐句与乐句之间的调式对比。

在三首民歌中,第三、第四乐句都结束在徵音,从而可以将小看戏看作开放性的徵调式民歌进行比较(深泽小看戏、张家口小看戏也可看作宫调式,详见下文),但由于第一句与第二句结束在商音并且多次出现的羽音对其起到的上方五度支持,使歌曲上两句构成商调式结构,与后两句的徵调式构成调式上的五度关系,衬词句材料多源于第一句,支点音也为商音,夹在第三、第四句中形成商徵呼应。虽然三首民歌都为徵调式,但由于不同偏音的加入使其调式特点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偏音在衬腔衬词中使用时会丰富调式的色彩,但如果在重要位置出现,就会有特殊的作用,使原调式发生改变或者具有双重调式特点。唐山小看戏只在第一句第二小节宫羽音之间加入了一个偏音变宫作为经过音使唱腔更加圆润,不影响乐曲整体的五声性特征;而深泽小看戏把变宫音放在了第三、第四乐句结束前的音节位置,与结束音徵音构成了大三度,颇有变宫为角之意,形成异调煞尾之用,使之具有宫调式特点。张家口小看戏在加入变宫音的同时还在结束音下方加入了另一个大二度偏音,使第三、第四句构成了完整的七声音阶,其位置的特殊性也使得乐句具有双重调式特征,既可以看作七声清乐徵调式,也可以看作七声燕乐宫调式。这种异调煞尾的手法看似收拢,实则打破了调平衡,并不影响民歌的开放性,反而对于原调来说具有更加开放的意义。

三、节奏比较

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与语言节奏、心理节奏、生活节奏、表现内容等方面息息相关。小看戏为生活类民间歌曲,内容欢快且具有叙述性,因此其节奏组织规整、较为简单,更易于表述音乐内容。三首小看戏的节奏没有很大不同,主要体现在节奏类型的细微变化,这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衬词衬腔的不同参与导致节奏类型的简单与复杂。以第一句为例,相比深泽小看戏,唐山小看戏在第三小节加入一个衬字“那”,张家口小看戏在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分别加入了那字,使原来的双八节奏型变为前八后十六,二分音符的节奏划分为两个八分音符;第二,民歌的传唱自由增大了节奏类型的摇摆幅度。民间歌曲多为口传心授,其传播过程中更易发生流变,经常会发生小幅度的节奏搖摆。比如第三句第一节第一拍深泽小看戏张家口小看戏都是双八节奏型,而唐山小看戏是小附点节奏型;第三,唱字行腔的繁简程度拉开了节奏的变化程度。长驱直入的唱法一般会形成简单的节奏,转圜迂回的唱法则产生复杂的节奏。例如第二句的结尾处,深泽小看戏的节奏型要比张家口小看戏和唐山小看戏复杂得多。

四、旋律比较

图2为以拍点为横轴、音数为纵轴生成的旋律走向对比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三首小看戏的旋律走势趋同,有许多相同、相近之处,三首之中至少有两首始终保持着类似的运行轨迹。结合谱例1进行分析,其旋律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骨干音大多相同

前文已述,三首民歌的第一、第二乐句的支点音均为商音,再看乐句其他骨干音则由上下方的五度音羽、徵两音构成;第三、第四乐句骨干音变为商、羽两音,徵音为支点音并且上下有二度或三度环绕音。不同的是,张家口小看戏中后两句徵音的环绕音为偏音,另外两首则为五声正音。

(二)“高抛低落”的典型特征

三首民歌的第一、第二乐句都有高抛低落的典型河北民歌特征,第三、第四乐句的低落特征更为明显,衬词句则根据其音乐材料而显现出不同的特征。这种高抛低落的特点使三首民歌的旋幅都比较大,张家口小看戏的旋幅为十一度,另外两首的旋幅更是达到了十三度,但这多是由不同乐句上形成的间接的旋律幅度,并未构成直接的宽距离音程,没有明显的动荡起伏。前两句旋律的整体音高位置明显高于后两句,这在整体音高结构上也构成高抛低落的特征。

(三)“峰谷”错落

在起伏趋同的旋律中,共有四处旋律点的差距较大,形成了旋律的“峰”与“谷”的对比,且这四处对比皆为唐山小看戏与另外两首之间的对比。造成这种旋律上对比的原因是唐山小看戏的第一句结尾处出现了八度的大跳音程,在衬词句中更是形成了十度的大跳音程,与另外两首顺势而下的旋律走向形成强烈的对比,富于戏剧性。虽然每次的对比持续的时间不长,但这种旋律的极大落差感成为互相区别的一大特征。

五、结语

民歌的同宗现象的原因是民间文化的差异作用于音乐本体致使其产生了流变,历史变迁、人口流动将民间歌曲散落各地,不同地区时代性、区域性的文化特质潜移注入于民歌本体,造成了民歌的同宗异流性特点。《小看戏》在河北地区流传广泛,形成了至少三首以上的变体,结构、调式、节奏、旋律等方面的异同不仅表现出河北民歌在区域内具有一致性、丰富性的特点,而且反映了民歌流传过程中会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特色与中国传统音乐思维的影响而导致其音乐形式上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笔者希望本文能给读者些许启示,在音乐学习与创作中将音乐现象与其背后的文化本质相融于一体。

参考文献

[1]马凌云.河北民间音乐[M].秦皇岛:燕山大学出版社,2017(10)

[2]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10).

[3]冯光钰.中国同宗民歌散论[J].人民音乐,1997(07):19-22.

[4]胡小满.民歌研究的一例“学案”——《河北民间歌曲选》采集与编辑研究[J].音乐研究,2016(01):20-32+2.

作者简介:吴思宇,燕山大学,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