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若干问题

2020-12-15王世伟

图书与情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数据驱动智慧图书馆公共图书馆

深化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若干问题

——再论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

王世伟

(1.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  上海  200235)

摘   要: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如何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问题,第一是信息文化环境持续向好,包括数字蝶变的重大机遇、城乡图书馆规模与密度、持续推出的人工智能政策举措、导入人工智能的技术自觉等;第二是发展人工智能服务的升级版,包括发展人工智能服务升级版是题中應有之义、构建全程智能服务链、助力图书馆服务提质扩容、赋予图书馆员超能力、赋能图书馆文化治理现代化等;第三是抗击新冠肺炎带来的启示,包括图书馆服务新蓝海、异地智能互联、图书馆服务的智性与韧性、读者服务应与时俱进等。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人工智能;智慧图书馆;数据驱动;图书馆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TP18;G25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20048

Some Problems of Deepen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Library Renewal--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Library Renewal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further deepe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library renewal from three aspects. The first is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including the great opportunity of digital butterfly change, the scale and density of urban and rural libraries, the policies and measur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technical consciousness of introduc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second is to develop the upgraded vers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ervices, 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hole course intelligent service chain, to help library improve service quality and scale, to endow the librarians super ability,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library culture governance. The third is the inspiration from the fight against the new crown pneumonia, including the library's new blue sea, the intelligent interconnection of different places, the intelligence and toughness of library services, and the reader service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Key words public librar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mart library; data driven; 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 modernization of governance ability

面向未来的中国公共图书馆应当不断追寻国内外最新最好的技术为图书馆服务和管理所用,而人工智能无疑是目前全球创新发展中令人称奇且最为聚焦的前沿技术之一,是引领并带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应视为对未来的公共图书馆发展带来决定性影响的创新理念,这一命题应超越前沿技术和实用方案的思考逻辑,将其从图书馆的技术支撑层面上升至图书馆创新发展的战略视野加以思考与谋划,作为对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进行追问与研究。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和图书馆实践的不断发展,如何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命题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新思考,需要我们通过深入研究来予以认知和解答[1]。

1   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信息文化环境持续向好

人工智能被认为是照亮一个新时代的火种,随着智能革命的不断拓展与深化,为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创造了持续向好的信息环境与文化氛围。

1.1    迎接数字蝶变的重大机遇

数据已成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驾齐驱的五大生产要素之一,人工智能伴随着的数字蝶变正在全面渗透扩散至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提供了服务和管理创新发展的广阔蓝海,带来了经济社会形态的急剧变化,也正在对图书馆服务的走向和流程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图书馆服务转型升级的关键推手。当前公共图书馆面临的挑战是,图书馆自身的服务效能和管理效益需要通过创新转型来予以提升;读者的阅读和学习习惯正在发生变化,对信息技术环境以及新颖化和个性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诉求并怀有不断向好的期待,深度智能化服务的新需要正在崛起;全新的智能服务体验不仅正在吸引着大量忠诚读者,还将吸引并培育数量巨大的潜在读者并唤醒多年静默的沉睡读者;读者的新需要和新期待将催生并倒逼图书馆深化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驱动着图书馆的文献流、信息流、知识流、人才流和读者流,拓展并开辟图书馆资源与广大读者之间的服务通道。现在与未来公共图书馆服务能级的提高和服务潜力的释放,不仅仅在于馆藏文献的多寡、图书馆建筑面积的大小和馆员人数的多少,更主要的是取决于服务资源配置共享的效能和效率的提高,而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不断推进与深化正是这样的驱动力和带动力,是撬动未来图书馆创新发展和增量攀升的一大支点。以公共图书馆现在每年进行的常规业务统计数据为例,持证读者数、总流通数、书刊文献外借数、举办活动数和参加活动读者数等,全国数以千计图书馆的年度总量大都在千万级,举办活动数和参加活动读者数达到了亿级;而率先进行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图书馆,即使是单个的馆,通过数字化、智能化与网络化的深度融合,其汇聚的信息赋能力量已经为图书馆带来数十万和百万的增量;而智能更新的未来发展,寓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千万乃至亿万级的读者新增量、阅读新生态和读者活动新场景都是具有可能性的新效能,也将同时带来图书馆优质资源的跨时空深度均等化。全国公共图书馆网站2019年访问量已突破了20亿,公共文化云访问量和网络直播访问量均达到了亿级规模;国家图书馆2019年网站点击达8亿次,手机门户点击量近1.3亿次,国家数字图书馆统一用户平台注册读者实名用户近1200万人[2],这些数据背后体现的正是网络和智能的力量,这是前人工智能时代无法想象的。适时地把握数字蝶变带来的机遇,使传统的图书馆文献资源服务驱动转变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价值创新的转变,通过人工智能的巨大动能充分释放图书馆服务的巨大潜能,必将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进一步转型升级。

1.2    城乡图书馆规模与密度的社会文化条件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城乡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已基本建成,为中国城乡带来了相当规模的图书馆密度。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2月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所提供的数据,2019年中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819个[3]。而近年来在全国城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城市书房、百姓书屋、民宿书吧、城市阅读空间以及此前已在全国农村广泛布局的农家书屋等,其规模和密度更为可观。人工智能的一大特征就是万物互联,城乡图书馆巨大的数量规模与空间密度、城乡图书馆线下与线上已初步构建的共享网络、图书馆服务主体与服务客体在各类信息技术方面的广泛普及应用,这些都为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创造了万物互联的良好信息文化环境;全国数以百计的智慧城市建设和进行了数十年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不断推进,也为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技术条件。在这样的信息与文化环境下,通过协同共享构建智能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共同体已成为创新前行的必然逻辑。线上线下、城市乡村、白天夜间,亿万读者的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文化消费正在形成并不断扩容,精神文化需求呈持续旺盛并不断升温的状态,都为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深化提供了良好的催生土壤。在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的基础上,全国公共图书馆应乘势而上,重点开展深化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试点示范,加速图书馆全程智能应用模式的落地生根,努力在全国形成全程智能首馆、图书馆智能互联网首馆、5G服务應用首馆等一批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创新标杆、应用案例和技术解决方案。

1.3    持续推出的人工智能政策举措

2020年初以来,国家在原有诸多政策利好的情况下,又相继推出了人工智能持续利好的相关政策举措。

2020年1月21日,教育部等三部委印发了《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着力在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理念思路、推动策略和具体举措上取得进一步的创新突破[4]。2020年1月23日,国家科技部分别发函,支持重庆、成都、西安、济南四城市各有侧重地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5]。2020年2月25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三部委联合向社会发布了16个新职业,其中包括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连锁经营管理师、供应链管理师、网约配送员、人工智能训练师、全媒体运营师、无人机装调检修工等[6]。这批新职业虽然多与工业经济领域相联系,但对于图书馆与人工智能更新中的图书馆如何实现传统岗位的变化更新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新基建”则成为促进人工智能建设与应用的重要国家政策新信号。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明确了加快5G商用步伐和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于2020年3月4日召开会议,强调了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7]。从而形成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的概念。为配合“新基建”,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20年3月分别发布了《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和《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还在2020年3月共同印发了《关于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伍浩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指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指出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8]。以上三个方面大都可与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深化联系起来。如“新基建”中的5G就是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新型基础设施,技术驱动的潜力巨大。刘炜[9]曾于2019年撰写了《5G与智慧图书馆建设》一文,富有创意地总结了5G技术已经和将要带来的无感借阅、云课堂、导览导航、精准推送、超清全景互动直播、机器人服务、智慧书房、智能安防监控等新服务与新场景。可见,让5G点亮图书馆的新服务具有极大的想象力。我国将在2020年底实现全国所有地级市覆盖5G网络[10],可以期待的是,未来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图书馆服务5G应用场景落地。同时,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在内的数据驱动也成为近年来最为聚焦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实践与研究热点。对于“新基建”所启动的人工智能的快车,图书馆完全可以顺势而为,借力前行,通过结合本地和本馆的实际,积极谋划并创造条件进行试验试点,在国家加大基站站址资源支持的政策背景下,有条件的大型城市图书馆应当积极联系微小基站的建设,力争早日跻身于庞大的5G行业应用矩阵,丰富5G在图书馆服务的应用场景。同时应推进图书馆大数据中心建设,以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更高质量发展。

不仅如此,2019年以来,从文化科技领域观察,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人工智能以及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政策:如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19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科技部印发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工作指引》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2019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印发的《关于促进“互联网+社会服务”发展的意见》(2019年12月)等,这些政策都为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深入推进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文化治理支撑。

1.4    图书馆服务导入人工智能的技术自觉

一直以来,公共图书馆业界始终对更新迭代的信息技术具有好奇心和敏感度,人工智能也不例外。人工智能已成为打开公共图书馆新服务大门的钥匙,近年来在东中西部众多图书馆已广泛导入了图书馆智慧大脑的智能屏管理,许多图书馆通过新馆新开或老馆新开,图书馆服务数据呈现出一体化、公开化、数据化、网络化、即时化、可视化、互动化、场景化的智能计算特点;各类服务机器人得到了普遍应用,在入馆识别、参考问询、书刊消毒、书刊分拣、书刊查找、书刊运送、服务导览等方面,智能机器人正在发挥图书馆服务的重要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图书馆服务导入人工智能的技术自觉在公共图书馆界既具有东部地区图书馆技术先发和领先的衍生优势,同时也具有技术导入区域全覆盖的普遍性,中西部地区的图书馆同样具有技术应用的敏感度和率先试水的主动性,这得益于当代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全空间扁平化的发展机遇。

以东部地区2019年12月对读者开放的苏州第二图书馆新馆为例,该馆极具创意打造的国内首个大型智能化立体书库,可以看作是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全新模式,也是该馆最具创意的亮点与特色。这一智能化立体书库可容纳近700万册藏书,建有书刊自动存取、分拣传输系统的全智能化管理,每天智能处理图书可以万计;它将智能书架与搬运机器人融为一体,实现了便捷的读者借阅和图书调配功能并能满足总分馆体系运转需求,在书书相联和书人相联的智能化进程中带动了大规模的图书馆物联网业务,在全球的都市图书馆书刊典藏存取与分拣传输的智能化领域,已经跻身于第一方阵[11]。人工智能带给图书馆的更新,同时推动了服务力的跃升,苏州第二图书馆开馆以来的最高日接待读者量已高达4.2万人次[12]。

再以西部地区2019年9月对外开放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为例,该馆积极把握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发展机遇,并结合本地本馆特点,以智能化为核心,从文献资源保障、服务效能提升、管理体系构架方面进行了总体规划和部署,致力于为读者提供全新的阅读体验和科技感受。如通过馆内的智能自助设备,读者可享受自助办证、“刷脸借阅”、电子图书借阅、智能书法练习等智能化借阅和学习体验。《中国日报》曾以“智能化设备助力新疆图书馆正式开放”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13]。

环顾中国各地区各层级的公共图书馆,“人工智能+新服务”的创新模式正在成为普遍的服务新形态,充分彰显了公共图书馆读者为本、服务社会的文化使命,充分体现出公共图书馆人在迎接数字蝶变进程的文化自觉,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每一家图书馆都可以有自己人工智能服务的独特主张和策划。

2   发展人工智能服务的升级版

2.1    发展人工智能服务升级版是题中应有之义

我国公共图书馆正处在文化大发展、大转变与大繁荣的发展期,正处于更新优化数据智能一体化服务结构流程的攻关期,正处于迈向更高质量发展并逐步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转型期,各类体制性、技术性、制度性、专业性、社会性问题相互交织迭加,需要通过发展人工智能服务的升级版来破解发展瓶颈并实现纲举目张的高质量发展。本文讨论的人工智能服务的升级版,就是要在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初步试水的基础上,进一步谋划传统服务如何全面提升能级、新技术服务如何试点培育、创新模式和形态如何着力打造、具有智能技术的图书馆员如何抓紧培养等,从而不断形成读者服务的新增长点、新支撑点、新活跃点和新爆发点。

2.2    构建全程智能服务链

何谓“全程智能”?概括地说,就是将智能元素渗透融入图书馆的方方面面,实现图书馆服务的全面赋能并提升整体服务能级[14],以构建起图书馆全程智能的新形态。在全程智能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上,图书馆将实现全域服务中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网络空间中图书馆全资源要素、全业务链环、全空间数据的全面互联互通。这样的全程智能服务链将极大地提高公共图书馆供给侧所能释放出的服务数量、质量、种类与服务响应的敏捷度,并可即时为图书馆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有效精准对接提供信息对称的通道。

在推进图书馆全程智能的进程中,既要统筹谋划全链条智能的齐头并进,左右协调;也要勇于在某一链环、某一空间、某一场景上的重点突破,以点带面,通过深化更新中形成的新的不平衡达到更高质量基础上的新的平衡。在全程智能建设中,加强大数据云平台基础建设是重中之重。应积极并持续地导入先进的人工智能各类技术,将其与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进一步发展并完善国家图书馆和省市地县(区)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大数据中心和服务监测信息网络,加强对注册读者、文献典藏、书刊借阅、移动阅读、讲座展览、阅读推广、总分馆网络、安全保障、绿色发展等信息的统计监测。应建立读者服务创新信息报送的统筹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大信息数据集成力度,提高图书馆综合研判和宏观决策水平。通过人工智能与图书馆的持续更新,使原有的图书馆数字服务平台能级不断提升,使无所不达的书书连接、无所不在的人人计算、无所不及的物物智能成为可能,形成一个全新的感知型图书馆,使全程智能的新理念与新实践发挥出全局意义上的图书馆服务和管理的统筹协调机制、开放共享机制、内外互动机制、完善更新机制和安全保障机制。在国家图書馆的统筹协调下,省市公共图书馆作为承上启下的服务枢纽,在全程智能构建中,既要担当省域的门户馆,又要成为迈向连接全域空间的枢纽馆,既要连接和辐射并配置全国乃至全球的服务资源,又要指导并服务省域分馆和众多服务节点,应成为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中坚力量;而有条件的地县(区)图书馆同样可以各赋其智能,成为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排头兵和领头羊。

2.3    人工智能助力图书馆服务提质扩容

人工智能为读者和馆员提供了图书馆的全新打开方式,为图书馆服务带来了全面提质扩容的新机遇,但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地提高图书馆智能管理水平,真刀真枪地解决服务中的实际问题。

2.3.1   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图书馆互联网

20多年来的数字图书馆以及智慧图书馆建设已经为公共图书馆带来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服务基础。在深化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进程中,需要推动各公共图书馆升级改造自身的内网,将原来相对内部的数字图书馆互联网服务上升至人工智能的图书馆互联网开放平台服务,逐步形成深度智能化的大数据中心和一体化平台,以开放的胸怀共建数据价值联盟,汇聚整合图书馆服务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大数据资源,提高图书馆多样化数据采集技术、数据价值挖掘技术、数据标识解析技术等的水平和数据资源管理能力,通过人工智能为书找人和为人找书;让基于人工智能的图书馆互联网深入各阅览区、各服务设施、各服务流程,将所有服务资源联为一体,形成更高质量的局域网络;推动在一体化平台基础上总分馆和各服务点人工智能新技术的支撑能力,培育和构建覆盖全域空间的智能创新和应用的服务生态体系;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5G等技术的全面融合,实现图书馆全资源链和服务链的优化组合和高效应用,重构图书馆服务格局,使传统的图书馆互联网服务从主体驱动型、资源单体型、网络主导型、批量规模型向需求引导型、资源整合型、人机互动型、个性定制型转变,最终构成从文献数据采集加工、文献典藏存取、读者服务管理、服务资源互联互通的运维优化的闭环,将智能要素全面融入图书馆肌体的主动脉和全身的毛细血管,实现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升级版。这样的图书馆互联网服务,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图书馆服务深度融合所形成的集成应用,是实现人工智能助力图书馆服务提质扩容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

2.3.2   云端服务应成为图书馆服务新常态

图书馆服务正在逐步进入“无所不云”的新形态,这是深化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提出的服务新命题。图书馆的线下服务向线上服务转型的趋势愈益明显,云端的梦想服务空间正在成为现实场景。如果说,以往的图书馆“云服务”是偶而为之作为补充的话,那么在深化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进程中,“云服务”将成为图书馆服务的新标配和新常态。

云端服务通过移动互联网,使移动终端成为服务主干道和重要载体,通过读者手边的服务微创新撬动着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大服务。“云服务”中的直播正在成为信息技术催发的社会新形态的重要呈现形式。据淘宝新近公布的统计数据,2020年2月,该平台新开直播的商家数环比增长719%,每天有约3万新的直播商家入驻。直播商家的订单总量平均每周以20%的速度增长[15]。通过直播的图书馆“云展览”“云讲座”“云音乐会”等有助于积累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黏性。传统讲座和展览的直播试水,并非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应视为迈向深化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重要一步。如同21世纪第一个十年前期图书馆的讲座展览曾经从边缘业务走向核心业务一样,当下图书馆的云端服务也将从附加业务走向核心业务。因此,图书馆应当更有远见地定位云端服务,努力加强云端服务的策划与研发,让“云服务”行稳致远。图书馆的各类服务活动的开幕式、协作共享的签约仪式、主题服务的发布会等,也可以因时因地制宜地采用云模式,既打破了时空束缚,又节约了场地、布置以及人力成本,還给人以别样的精彩,何乐而不为?如2020年3-4月间由山东省图书馆等举办,以“阅读·与爱同行”为主题的第十五届山东省读书朗诵大赛活动就均在“山东公共文化云”线上平台举行[16]。此外,在云端智能服务中,还应谋划同时让“盲道”也能成为智能互联网的标配,使残疾读者群 也能一起享受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所带来的文化获得感。

2.4    人工智能赋予图书馆员超能力

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正在使成千上万的图书馆员与人工智能技术共生成长,使他们成为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图书馆转型升级赋能的创造者,成为具有想象力、研判力、洞察力的人脑智慧与具有学习力、计算力、记忆力的机器智能相融合的图书馆新型驱动力群体。

2.4.1   人工智能对图书馆员职业能力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

从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观察,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取代一些重复性(如简单的常规咨询问答)、繁重性(如运送传递书刊文献)、危险性(如文献消毒和书库存取)、劳累性(如24小时安全巡视)等体力劳动和低层次的工作,而且借助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进步,人工智能还将取代原来图书馆中较为复杂的岗位和智力劳动,如图书馆服务中的各类统计数据的复杂计量,现在已由智能大屏实时呈现;读者某一时段和时期的阅读状况、阅读趋势、各读者群的阅读特点和偏好等的分析,人工智能往往能比以往图书馆员做出更好的计算效果。因此,人工智能不仅开始取代一些简单的图书馆岗位,还将使图书馆中的一些复杂岗位发生变化。对于这样越来越紧迫的挑战,现在的图书馆员和未来的图书馆员不应过分担忧,而应积极面对,在踏准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节拍中,顺应人工智能对图书馆服务的倒逼态势,使自己更为灵巧流利地与机器智能对话,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于自身,将智能化的挑战作为发展自我的机遇。

2.4.2    形成图书馆员的超能力

要从全程智能的定位和维度培训图书馆员并赋予图书馆员的超能力。不少图书馆服务和管理岗位是人工智能难以替代的,因为图书馆各类数据与不同载体资源背后的为什么与原理、图书馆服务的创新想象能力等问题必须由图书馆员的人脑来分析解答。如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策划馆员、图书馆各项业务的研究馆员(如古籍整理研究等)、文旅融合的创意馆员、图书馆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图书馆数据开发和保护的专业馆员、图书馆人工智能专家和机器人工程师、图书馆业务更新再造系统操作和运维馆员、图书馆新服务培训师等,这些难以替代的人才智慧与不断增强的机器智能的结合,加上图书馆员更加注重未来能力中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推理能力、协调能力、科技能力的培养,必将形成图书馆员的超能力。借助于图书馆员的这种超能力,通过公共图书馆云端和线上的联接,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全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人才资源的地区不平衡和高端人才稀缺的难题。

2.4.3   积极应对岗位的新变化

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许多图书馆的岗位将发生变化,对人工智能等数据素养的需求正在大幅度增长,成为图书馆人才资源建设的重要命题。未来的图书馆人才培养应该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各类颠覆性技术发展紧密结合;同时要积极创新交叉人才的培养,提高图书馆员的岗位综合能力,学习并掌握人工智能服务和管理的新技能。岗位的新变化带来的新问题可谓层出不穷:如何从一个服务主题内容的创新入手,找到智能技术的表达方式,然后在全域服务中走向广大读者;如何对各类载体的服务资源按需分类圈出并进行服务标注;如何通过智能技术生成文本摘要并以直播方式为读者介绍并推荐新书;如何让传统的音像文献通过智能技术转换成高清文献;如何通过“云参考”进行读者咨询难题的远程会诊应答,帮助读者利用即将落地的5G技术实时连接专业参考咨询馆员;如何为读者提供办理云读者证并方便读者智能式入馆;如何通过智能工具在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游戏机等多媒体载体中进行服务资源和和服务互动的自由传递和自由切换;如何运用智能技术设计出图书馆为读者服务中的各类深度沉浸式智能体验运动和游戏,如智能跳绳、智能骑行、智能划船、智能动感单车、智能魔方、智能赛车、智能玩具积木等;如何通过智能连接方式将智能语音和智能图像推送到读者身边;如何在云平台上进行全景虚拟导读导览并进行360度全景和720度无死角的阅读新体验;如何在升级后的图书馆互联网平台担任出镜阅读推广的“主播”、网络录播和直播展览的讲解员;如何成为线上远程读者教育的培训师并注意实时讲授时间中的关麦与禁言;如何通过可视化呈现成为网上文创产品的宣传推广员;如何策划适应宅在家中的广大读者的阅读内容的新组合并满足读者点播需求;如何通过技术合作以针对各地方言发音及语义特点来调整机器智能的算法与模型;如何将真人图书馆从线下移至云端;如何在视频大行其道的5G时代策划并制作更多的读者可视化服务产品以顺应读者认知方式的转变;如何在图书馆传统著作权保护的基础上注重人工智能作品著作权的保护,如此等等。这些岗位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应用到各类智能技术,而这正是深化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在人才资源方面带来的新问题。

2.5    人工智能赋能图书馆文化治理现代化

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转型升级需要逐步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人工智能为我们在这一进程中进行腾笼换鸟提供了新神器,为我们在数据、算力、算法、场景、融合等诸要素中提升服务能级赋予了独特的技术力量。

2.5.1   以智谋治

图书馆公共文化云的深度智能化再加上即将落地的5G赋能,将使图书馆的智慧大脑更加强大和更加敏捷。图书馆智慧大脑每时每刻都正在生成海量数据,如何实现数据与知识的结合、高效分析并运用好这些数据,是评价并体现图书馆文化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应善于将纷繁复杂的各类杂乱数据进行有序地梳理,将各类新颖数据与历史数据和常规数据进行组合,通过分析计算后,从中发现服务中的内在趋势和规律,为图书馆服务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公共文化云正体現出与以往数字图书馆不一般的能力超凡和神奇表现。以城乡图书馆的总分馆为例,需要对区域内的总分馆的服务数据进行立体网格化的计算、处理与呈现,将许多不可见的问题予以可视化并且做到智能预测。这种智能化的可视网络和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改变了以往传统图书馆一个个阅览室和一个个图书馆的手工统计记录与滞后的数据汇总,而是即时地提供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各类数据并可据以进行精细化的预测、预警和预报。人工智能也将为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带来诸多新思路:如公共图书馆可以在全年的春节假期、图书馆宣传服务周、夏天暑期、国庆长假等策划不同主题的人工智能服务季;智能玻璃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建筑带来了福音,将有望解决个别图书馆玻璃幕墙下为避光而撑伞看书的痛点;人工智能带来的无人服务,也为未来的图书馆读者餐厅和咖啡吧带来了新思路,通过机器人可以为读者提供自助型的做餐、配餐、取餐以及咖啡服务;运用人工智能的智能网络,也将为图书馆优质服务资源在区域与城乡的深度均等化和公平化方面按下“快进键”。

2.5.2   以智促治

在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进程中,应逐步实现公共图书馆的数据治理。中国公共图书馆无论是单个公共图书馆还是区域总分馆,目前都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的短板和弱项。以单个馆而言,办公室、业务处、数据中心、各业务部门,对于同一服务的统计数据和口径往往各自为政且互有参差,需要通过人工智能促进图书馆多表合一的数据统计的一体化智能管理。从全国公共图书馆整体观察,也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智能互联的图书馆互联网大数据的管理、服务和安全体系,成千上万的图书馆互联网节点数据资源存在孤立、分散、封闭和标准规范不一等问题,海量的服务数据价值尚未能得到更有效和更高质量的应用。2019年10月18日,国家图书馆与华为全面合作签约仪式在国家图书馆举行,“国家图书馆华为联合创新实验室”同时挂牌成立,旨在为整个图书馆以及公共文化行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发展摸索和建立起一套更为完善、科学、严格的标准体系,为整个公共文化行业树立一个智慧化的典范[17]。这一创意举措体现了国家图书馆在人工智能重塑图书馆进程中的组织力量和治理能力,但这样的创新举措与人工智能发展的趋势与机遇相比较,还是太少了点。应实行以智促治,通过全国互联互通的图书馆互联网,连接国家、省市、地县(区)的服务体系端口,把握供给侧与需求侧数据信息的云端互联,实现全国范围内数以千计的公共图书馆与亿万读者之间的实时数据的快速精准对接,运用边缘计算和并行计算,使每个图书馆和每个图书馆服务岗位都可以能动有效地提高服务主体与服务客体的互配效率,改变现阶段尚普遍存在的供求互配较为粗放的局面。通过图书馆智能化的一体管理,实现线上与线下、馆内与馆外、读者与馆员、印刷与数字、大屏与小屏的同网互动和同频共震,形成图书馆高质量品牌服务矩阵的聚合效应。

2.5.3   以智善治

近年来,全球一些学者先后撰写了用数据决策的著作,如瑞典学者汉斯·罗斯林等[18]共同完成的《事实:用数据思考,避免情绪化决策》、日本学者深泽真太郎[19]撰写的《用数据说话:决策、说服、表达中的数字力》,美国学者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20]撰写的《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等,这些著作均阐述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数据与决策之间的关系,也为图书馆以智谋治提供了理论思考。在图书馆实现人工智能更新的进程中,将面临对服务数据治理和用服务数据治理的命题,即在图书馆建立一个以人脑智慧统筹的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要在构建并完善图书馆数据中心中科学区分核心数据、普通数据与共享数据;要通过图书馆数据大脑的精准感知的深度分析,努力实现未来图书馆服务创新的精准化,包括读者的精准调研、个性化服务的精准设计、未来读者新需要的精准预测、服务资源优劣的精准研判、服务发展趋势的精准决策等;要深耕细分不同场景,及时提炼总结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经验并形成服务规范和标准;要利用平台化网络化的技术手段推动解决方案的模块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新模式,适时推广具有示范效益和成熟的解决方案;要将公共图书馆以往的事后服务数据追溯转变成事前服务数据管控和事中服务数据跟踪。

区块链技术以其分散、可靠和安全的特点,正在进入拓展应用阶段,将带来更多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智能应用和合作场景。条件允许的图书馆,可通过区块链技术更新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应逐步推行图书馆区块链技术中的共识加密算法,打造更加符合未来公共图书馆要求的自主可控区块链平台,促进更多可信智能的应用落地,铺就图书馆数字化的可信基石,并据以提升各层级图书馆和区域总分馆的多中心管理服务协作效率;可积极对共识机制、智能合约、分布式存储、数字签名、文献的防伪盜版溯源、服务项目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等相对成熟技术予以导入;也可以推进数据确权、可信交互、合规变现,推动海量数据共享有序流通和智能版权管理;还可以加强图书馆互联网数据收集储存安全、平台数据处理应用和传播安全,在数据价值的有效释放上下功夫,并据以破解多年来在借阅中读者与馆员之间就是否借阅或是否逾期等服务纠纷的难题,克服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中造假和侵权的痛点,据以建立读者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个人信息安全梯度的保护制度。而更多的区块链应用以及规避区块链的服务速度、数据冗余、监管方式等短板,还需要我们脑洞大开的创新思路与实践探索。

3   抗击新冠肺炎带给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启示

3.1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图书馆服务新蓝海

据艾媒咨询公司2020年2月发布的远程办公报告的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中国有超过3亿人远程办公,国内开展远程办公的企业已经超过1800家[21]。非常时期逼出了智能阅读推广的新思路和图书馆服务场域和服务重心的转移。在抗击疫情的日子里,云上直播、网上推送、线上借阅、隔空互动此起彼伏,使非接触服务成为新增长点,图书馆服务互联网和智能社交平台成为公共图书馆各类线上综合服务的新赛道。对整个公共图书馆界而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图书馆服务可以说是一次文化风险治理能力的大考,全国各地各层级图书馆可谓各显神通,新在线服务呈爆发性涌动,推出了各具特色的一系列线上服务资源、服务举措、服务通道,各类全新服务模式和内容纷至沓来;而远程办公、无人服务、智能检验,也点燃了图书馆服务热情。

3.2    异地智能互联成为读者服务新路径

深化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为异地图书馆的协同互联开辟了新空间,为图书馆服务的提质扩容打开了新通道。2020年2月,在抗击疫情期间,沪鄂两地的公共图书馆富有创意地穿越千里空间构建起了 “上图方舱数字图书馆”,通过湖北省图书馆方舱数字文化之窗的“浦江伴读”频道,把上海图书馆优质资源送进武汉方舱医院的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手边。其中有名家寄語资源包提供九十多位各界名家的手书寄语和名家的电子书1万多种,2万小时的听书资料,3500部阅读视频以及4500多本英文原版书,在线“上图讲座”500多场,2万余种期刊、近1000万篇文献和80余万幅图片;而湖北省图书馆针对疫情特别推出的“方舱数字文化之窗”中,接入了8万册电子图书、42万个图书音频、8000多个视频、10万首古诗词、1000多册连环画、3万节专业课程等丰富的数字资源[22]。这一案例充分证明:以智能手机为载体通道的公共图书馆异地协同的跨时空服务,完全可以通过智能技术激活并整合跨时空的图书馆原有的服务资源。这一案例的启示是,图书馆服务提质扩容可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发展空间,使过去诸多不可能的服务成为可能。

3.3    人工智能为特殊时期的图书馆服务融入智性与韧性

在抗击疫情中,充分展现出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智性与韧性,使公共安全紧急事件中的公共图书馆应对服务雏型初现。依托人工智能等技术,防疫期间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正在逐步形成“远程可上班、资源可组配、书刊可查询、网上可推送、云端可参与、文献能溯源、线上可互动、安全有监控”的图书馆智能化综合服务新模式和新形态。

在服务智性方面,图书馆员在成为海量知识散布的输出者的同时,正在更高层面思考与实践如何成为知识导航的引领者。在信息疫情同时爆发的背景下,图书馆的传承文明和服务社会使命对人们提升终身学习和理解世界的能力至关重要。许多公共图书馆根据特殊时期读者服务的新需求进行创新的服务策划,推出了众多抗疫与公共卫生、抗疫与情报信息、抗疫与历史文化、抗疫与宅家学习、抗疫与核心价值等精彩纷呈的主题服务内容,并以读者喜闻乐见的智能表现形式予以传递推送。这些度时定制的服务主题体现了图书馆服务资源定位与组合的思路转换。

[7]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运行重点工作[N].人民日报,2020-03-05(1).

[8]  李金磊.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基建范围 将从四方面促进新基建[EB/OL].[2020-04-20].http://news.cctv.com/2020/04/20/ARTIQcaLN2GfVWBl9GFpYLru200420.shtml.

[9]  刘炜.5G与智慧图书馆建设[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5):42-45.

[10]  力争明年底地级市5G全覆盖[EB/OL].[2019-12-24].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19-12/24/c_1125380411.htm.

[11]  苏州第二图书馆成功入选第18届苏州十大民心工程[EB/OL].[2020-03-21].http://www.szlib.com/SzlibInfo/Content?articleId=4614.

[12]  王伟健.一个来了还想再来的图书馆[N].人民日报,2020-01-07(11).

[13]  智能化设备助力新疆图书馆正式开放[EB/OL].[2020-03-2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5157240368428537&wfr=spider&for=pc.

[14]  王世伟.论面向未来的公共图书馆包容性发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2):4-16.

[15]  李嘉宝.“直播经济”加速向我们走来[EB/OL].[2020-03-16].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0-03/16/content_1976450.htm.

[16]  关于组织举办第十五届全省读书朗诵大赛的通知[EB/OL].[2020-03-11].http://whhly.shandong.gov.cn/art/2020/3/10/art_100579_8901540.html?from=timeline.

[17]  国家图书馆与华为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EB/OL].[2019-10-18].https://culture.sina.cn/2019-10-18/detail-iicezzrr3150497.d.html?sinawapsharesource=newsapp&wm=3200&from=groupmessage.

[18]  (瑞典)汉斯·罗斯林,欧拉·罗斯林,安娜·罗斯林·罗朗德.张征,译.事实:用数据思考,避免情绪化决策[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9.

[19]  (日)深泽真太郎.张培鑫,译.用数据说话:决策、说服、表达中的数字力[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

[20]  (美)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马慧,译.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17.

[21]  李司坤.中国云和欧美云哪家更高[N].环球时报,2020-03-21(4).

[22]  李婷.上图、鄂图联手为方舱医院送去文化资源[EB/OL].[2020-03-22].http://epaper.gmw.cn/zhdsb/html/2020-03/04/nw.D110000zhdsb_20200304_4-02.htm?div=-1.

[23]  郑海鸥.武汉图书馆播撒书香助抗疫(服务不打烊)[EB/OL].[2020-03-16].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0-03/16/content_1976466.htm.

[24]  喜马拉雅发起古籍唤醒计划打造全网首个音频古籍知识库[EB/OL].[2020-03-22].http://science.china.com.cn/2020-03/20/content_41097470.htm?from=timeline.

作者簡介:王世伟,男,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数据驱动智慧图书馆公共图书馆
基于网络与数据智能化的数码印花产品设计定制模式研究
数据驱动理念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应用
大数据背景下的警务模式创新研究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Beacon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
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改探讨
RFID技术在我馆的应用及其局限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