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性命相托 用仁爱连接起生命之线
——北京世纪坛医院心血管专家彭建军主任访谈录

2020-12-15

中国医学人文 2020年10期
关键词:心血管病人医生

本刊记者/ 陈 宏

彭建军,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内科主任、心内科副主任、心导管室主任。社会兼职:第九、十、十一届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员,第四届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委员,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生物与医药专业委员会委员。学术兼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委员、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心脑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基层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心血管急救分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介入心脏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青年冠脉专家沙龙常务理事、美国SCAI学会国际会士。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优秀人才项目等省部级课题共计8项。发表论著60余篇,参编学术专著4部,副主编1部。

初夏,在微风拂煦中,我来到了坐落于北京西站附近的世纪坛医院。因彭主任正在进行手术,在等待了一个多小时后,我在彭主任的办公室里见到了他。刚从手术室回来的彭主任着一身翠绿色手术服,额间还挂着些微汗水,非常真诚地表示了歉意。访谈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进行。当听到我的来意后,带着儒雅气质的彭主任娓娓道来,自信和宽厚写在脸上,让我感受到了彭主任在行医过程中对患者的仁爱之心。

彭主任:1997年我毕业后来到北京朝阳医院求学。当时朝阳医院是国内比较早进行介入手术的。那时,我还不到30岁,精力旺盛,也很有奉献精神。当时的上班节奏可以用音乐简谱来形容:1212……上一天、休一天,一周上班72小时。

要想成为好医生,我认为首先要打好医学基础。

那时学介入治疗时,得先从造影检查开始。为了能尽快掌握相关技术,我每天利用晚上的时间把医院里以前的影像结果都调出来学习。由此练就了看影像片的硬功夫,现在拿到一个片子,不到10秒我就能很准确地看出病灶,这应该是当时在朝阳医院打下的坚实基础。一开始,我跟着专家学做手术,每天都有小进步。等真正自己独立开始做手术时,更多的却是焦虑,总担心做不好。在第一次手术的前一天,我反复详细地看了病人的所有病历资料,在心中做好各种预案,包括术中该怎么去做,万一出了问题该怎样处理。由于各项准备工作做得充分,第一次手术很顺利地做完了。没有老师在身边指导,自己独立完成,感到很自豪。

其次,要练就“准”的功夫。病人出于对医生充分的信任,才会把自己的心脏交给你。人体是一个“黑匣子”,不可能把病人的身体打开来找病因,若想给病人准确诊断就需要有足够的医学知识。而准确诊断,就需要练就过硬的本领。

第三就是吃苦耐劳。自到介入科工作后,我就要求自己勤学苦练,不怕吃苦。刚加入介入团队的时候,只要有急诊(经常是夜里两、三点),我就会立即赶到医院,与病人家属谈话,为病人做术前备皮(那时介入手术是在腹股沟做穿刺)。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我不怕脏累、不嫌麻烦,把别人不愿意干的琐碎事都包了下来,备皮所用的肥皂水、刀片等物品在哪里,我都一清二楚。主刀大夫做手术时,我就用心观察、学习。手术结束后,立即开始写病历、做记录,把病人推到病房去。所以,当我开始学东西时,很容易得到大家的帮助,也获得了比别人更多的机会。

最后,最关键的是做手术是用脑子而不单是用手。我会认真记录下每台手术的经过,并会经常去翻看、总结如何能做得更好。我是全国最早开展桡动脉穿刺手术的医生之一,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也没有机会去国外看看,更没有那么多的学术资助,只能靠自己去摸索,不断地总结经验。为了使手术精准到位,我刻苦练习,直至让自己手上有“触觉反馈”。通过努力终于掌握了这项技术,迄今,我已成功完成了近万例桡动脉手术。

记者:结合您多年的从医经验,请谈谈对医学新生代而言踏入心血管领域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手术后,您经常不顾个人劳累,到监护室看望术后的病人,嘘寒问暖,您对病人的这种人文关怀初心是什么?

彭主任:作为刚踏入心血管领域的新生代,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要在工作中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时刻本着“一切为了病人”的执业理念和“做精做优每一台手术”的工作目标,用更多灿烂的微笑服务患者。

先天性上睑下垂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先天性眼病,也是上睑下垂最常见的一种。其主要表现为单眼或双眼上睑提起困难、睑裂狭小,主要由动眼神经发育不全或提上睑肌发育不良所致。研究[1-2]发现,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常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同时罹患先天性心脏病的情况以及这两种疾病的关系。

新生代踏入心血管领域应具备的素质。一是要有韧性、有毅力。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把别人打游戏、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在医学院校学习阶段,会学习30多个学科,每个学科的很多知识都需要背下来;在入院工作后,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介入医生,更是要把心内科的危急重症等烂熟于心。只有基础扎实了,才能干好这项工作。

二是要练就过硬技术。患者带着希望来,当然是希望你能挽救他,需要你有好的手术技巧。

三是要镇定。作为手术医生,手术台上一旦出现意外情况,一定要保持镇定。在工作中要逐渐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四是要有同理心。给病人看病,不仅是看病,更要看到人,一定要站在病人的角度去想问题。这样就会相对减少一些沟通的障碍,也会减少医患矛盾和纠纷。

五是要善于和病人沟通,关注病人的心理健康。每次做完手术后我都会去看望病人,除了观察有无并发症外,更重要的是安慰病人。有很多重症病人抢救过来或是植入支架后,容易产生心灰意冷的情绪,甚至出现严重的焦虑、抑郁、睡不着觉等现象。医生需要及时关注病人的心理状态,给予病人心理关怀。通过沟通、交流,让病人知道术后好好恢复,病人仍可以游泳、爬山,基本接近正常人。病人来复诊时,对家属反映的病人心理问题,也提醒了我们要给病人更多的人文关怀。手术治好了病人的心脏病,不能让他再出现“心病”。

记者:近日,从电视上看到您在《健康大讲堂》中讲授关于冠心病的“防治健康常识”。您呼吁:冠心病重要的是预防,而不是治疗。您倡导的心血管疾病“预防为主”思想体现了大医“治未病“的理念。在临床工作中您采取了哪些举措向患者及公众传达“预防为主”的思想?您认为应该如何提高广大民众的防治意识?

彭主任:心脑血管疾病强调防治,防重于治。中医说大医治未病,西医也是一样,不要等生了病再去治。现在大数据预测,将来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的负担是非常重的。首先,心脑血管病是危害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超过恶性肿瘤。肿瘤不可预防,但心脑血管病可预防。二是现在每年有500万心脑血管病人,到2030年会增加到2 500万,而医保和整个社会可能承受不了这么大的负担。所以对当下来说,未来这些病人的发病是可以预防的。以美国为例,在启动“胆固醇”计划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下降,而我国却逐年上升。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较多,像抽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30岁以上人群或多或少存在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如能把这些危险因素控制好,就会大大减少发病率。这样或许到2030年心脑血管病人就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因此,希望每个人都能有预防意识。建议3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体检,这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一个很有效的措施。吸烟会增加肺癌、冠心病的发病率。我的导师、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还兼任戒烟协会的会长,他一贯呼吁大家要戒烟。

我在查房时也会给病人宣传预防知识,但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就是病人在得病时“依从性”很强,会按照大夫说的做,一旦病愈,就不再顾忌了,结果导致病情反复。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家庭和全社会的力量一起去宣传,做工作。让老百姓不仅知道预防的重要性,还要转化为行动。应让抽烟者看到烟在慢慢变短,然后联想到其实生命也会这样,从而主动戒烟。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高热量的饮食。现在许多人是吃得越来越多,运动却是越来越少,这些人群都是“冠心病”的候选者。

记者:您作为华医心诚医生集团医学信息部主任,具体负责医生集团的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在践行“华医为民,心诚笃行”的服务理念中,为让患者更满意,您认为医者应具有什么样的人文情怀呢?

彭主任:华医心诚医生集团是一个新生事物,在这个集团里,有许多心脑血管方面的医学泰斗和专家。我在集团里负责医学信息化工作。这项工作,首先可使偏远地区的病人获得高质量的医疗。集团发起人霍勇教授的初心就是要帮扶一些偏远贫困县域医院进行心血管学科建设,包括门诊、查房、手术带教等。而数字医疗、远程医疗的手段,可更高效率地去帮助他们,实现即时对当地大夫进行指导,也使偏远地区的病人享受到与北京、上海一样的医疗服务。在数字医疗方面,华医心诚做了许多事情,如开发了可穿戴设备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医者应具有的情怀是“心有大爱”。我每年手术约在500例以上,90年代开始飞遍全国各地,给各省市三甲医院进行带教,培养了30多位介入骨干。把他们从一张白纸,培养成介入骨干,为我国的(心血管)介入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2016年原国家卫计委派医疗队到加勒比海地区援助做手术,签了两年的援助协议。当时,派去的都是国内最顶级的大夫,项目的最后半年是我去的,在那里帮助做了较多高难度手术。我们国际医疗队也得到原国家卫计委的表彰。

二十多年来,我在死亡线上挽救了许多危重病人。2018年有一位在其他医院做过支架植入和冠脉搭桥术的病人,血管又堵了。慕名找到我,我就帮他做了手术,治好了他的病,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为此,他还专门写了感谢信,这封信至今还摆在医生办公室。给病人看病,帮他们解除病痛,挽救他们的生命,让我很有成就感。正是这种成就感支撑着我,完成了一个个高强度的工作。

作为一名医生,还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有仁心。尽管我们现在还存在医疗技术水平薄弱、医疗理念匮乏等不足,但我们却可以不断地提高,让医生们的医疗水平和理念得到提升,这样老百姓的健康才能得到保障,才会使心血管疾病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其实,“医生的一生都是个担当和修行的过程”,救死扶伤,就是一种生命相托,性命相依,这也是作为医生应有的厚重的责任感。

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进行素质教育,提升健康素养,让健康增值,让大家形成健康的理念,让生命足够的长。这也是我们做医生的最大的心愿!

【后记】

采访结束,时间虽已至午时,但彭主任还要去参加一个会议。一个多小时的采访,我真切感受到了一位医生对患者的仁爱和善良,感受到了医者对生命的敬畏与呵护。望着忙碌的彭主任,我在想:是啊,有多少医护人员每天就是这样为了患者而忙碌、付出,他们用仁爱为患者搭起了一条生命之路。

猜你喜欢

心血管病人医生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谁是病人
最美医生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病人膏育
还能活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