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亡还是涅槃

2020-12-14王晓

锦绣·上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宗教哲学艺术

摘要:近现代以来,艺术以各种各样创新的方式、多元的面貌呈现出来,也在不间断的发展着,人们开始质疑艺术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并讨论艺术是否走向消亡?这个问题成为艺术界人们关注的焦点。黑格尔“艺术的终结”命题,不过只是说“终结”,从哲学意义上讲,是“扬弃”、“转化”,而不是如大众所说的“消亡”,黑格尔的艺术解体论是指艺术在经历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三个艺术发展阶段后走向了解体,让位于宗教与哲学。那么艺术会不会像大众理解的那样,消亡而走到尽头?还是会像黑格尔所说的,向着宗教和哲学转变?艺术存在既有价值,艺术的价值主要在于实现人们审美和创作的需求,并且從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及求知的满足,除此之外,当然还有教化、认识及娱乐等多种功能。假若艺术对人们是可有可无的话,那么,艺术也就没有产生和存在的必要了,当然,艺术也就没有任何价值可言了。

关键词:艺术;宗教;哲学

一、艺术与宗教、哲学的关系

宗教、哲学和艺术,追溯起源,三者都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是属于相同的门类,虽然以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各自的心灵活动,但也都是人类追求精神生活的体现。人们通过宗教、艺术和哲学与人们思维中最高的知觉认知和理性认知进行沟通,实现生活的真正意义,探索现实世界。因此,人与宗教、人与艺术和人与哲学的关系在情感上相互共鸣,以及心灵互通的关系。黑格尔指出:“艺术的描述对象是真实存在的事物,即意识的绝对对象。因此,艺术从内容和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与宗教以及哲学都处在同一基础上”。 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观点,但是两者并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尽管说法有失客观,但是也从侧面反映了艺术与宗教不可分割的关系。

最初艺术是借助于宗教的题材与内容,早期的艺术活动都是来体现宗教活动的,人们创作艺术作品,展现宗教思想向人们传达的情感活动,进一步汇聚人们对宗教神圣的向往,从而再次流露出强烈的宗教气息,反映人们对宗教的崇拜感,因此这些作品都指向宗教本身。中外美术史中,在相当大的篇幅中展现了艺术与宗教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描绘的就是基督教新约圣经记载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也正是由于随着时代的变化,宗教的发展,艺术才有了源源不断的前进的动力。

其次,宗教对于艺术表现力的发挥和形式的组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被佛教包涵着的禅宗,对中国文人和美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唐代的诗人、画家王维对禅宗有着深入的研究,使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尊称为“文人画宗师”。美学家蒋勋也非常重视禅宗对于中国绘画产生的深刻影响,他认为禅宗在绘画上启发了笔简形具之创作,推动了艺术理论的发展,以气韵为主的禅画由之兴起。可以说,中国的山水画受禅画的影响,在当时达到了艺术创作的巅峰,同时也推进了中国审美思想的进步。

但是,作为上层建筑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哲学和艺术,在一般人的心中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艺术表述的是感情,哲学表述的是理智。艺术是以具体的、宣泄在媒介上的具象为表现形式,而哲学却是植根于人们头脑之中的系统的、逻辑的抽象表现形式等等,这些现象的不同难免会让人们产生一些误解。

哲学作为上层建筑的体系之一,是各个具体科学的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并经过一系列的系统化、逻辑化的处理。而艺术家通过创作艺术作品,并把它们当做是探究生命本质和精神内涵上的方式,他们倾注大量的情感去创作艺术作品,以此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与观点。因此,在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中或多或少都会保留艺术家对于自身观念、看待世界角度等哲学方面的精神内涵,而作品的赏析、评判依据是作品本身所反映出的哲学信息。因此,艺术与哲学的相互渗透,是不言而喻的。哲学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其价值,使艺术作品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又能够体现出更深的含义,艺术作品在哲学的熏陶下表达出更深层次的哲学意蕴。

在艺术与宗教、艺术与哲学、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对比中,毋庸置疑,艺术与宗教、哲学相比差异是最大的。在全球范围内,各个宗教派别之间不时会有激烈的矛盾和冲突,甚至还有因宗教信仰不同而爆发的战争,而哲学由于不同的地域、习俗和民族特性,在人们认知中也并没有统一一切整体的共识,而艺术,由于是对客观事物在头脑中加工改造,融入艺术家情感体验后宣泄在媒介之上,相对于宗教和哲学而言最具有包容性,也最容易被接受,而宗教与哲学都是经过系统的整理并且规范化、逻辑化后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这个方面来看,艺术与它们之间看似截然不同,但实际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即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且,黑格尔认为,艺术在生活领域和自然领域中有比它超前的一个阶段,也有比它落后的一个阶段,这就是说,也有超越以艺术方式去认知和表现绝对的一个阶段。因为艺术本身有一种局限性,因此艺术要超越这局限而达到更高形式的认知,艺术必须要自己超越自己。

艺术在与宗教、哲学的对抗吸收中不断完善自己,同时也在不断否定自己,从而达到对艺术自身的扬弃,使之成为宗教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哲学的一部分。艺术、宗教与哲学的关系是并列存在的,宗教的产生与艺术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同样地,哲学思想影响着艺术的发展,又能被艺术在作品中体现其价值,同时宗教又能够提升哲学思想,所以说,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是密不可分的。黑格尔又把哲学界定为宗教与艺术的统一,从黑格尔的言论可以看出,他认为“显现理念”的艺术虽然“终结”了,这并不是艺术消亡,而是艺术在螺旋上升的整个逻辑体系中会向着更高一层级发展,艺术的张力只不过是延伸到更高层次的精神形式,艺术并没有走向消亡。

艺术所表达的最有价值的部分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向社会展示出通过情感经验获得的人生体验以及被连带出来的新的艺术表达方式,而这种“新的方式”正是当下人们所需要的,所以才构成了达到可以与真实价值所交换的价值,从而形成交换链。新艺术形式的出现依靠于对原有的旧的艺术在方法论上的改造,源于有思想的创作者对其所处时代的感知以及对当下文化和环境的卓尔不群的认知能力。同时,作为欣赏者,同样也要具有足够的文化修养、艺术素养及感知世界的能力才能有效地感受到艺术作品的价值。

二、艺术的存在即被需要

在论述艺术是否会像大众所说的走向消亡之前,有必要先清楚,艺术存在的意义。人类在得到物质满足时,必然会有精神生活上的需求,而艺术正是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形式之一,所以,黑格尔的“艺术消亡论”有待考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经过研究,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提出人类的行为源于动机,而动机则源于需要。社会对艺术是有需求的,艺术创作是因社会的需求才产生和存在。艺术是人对自我情感的输出。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体验中往往会产生对生活各种各样的感受,这种感受非常的抽象化,人们最开始想不到合适的方法去表达,无法用语言描述,而文字表述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于是产生了壁画,可以记录场景也可以记录事件。经过人们长期的探索,演变出架上绘画、架上雕塑、音乐、歌剧等等形式。在艺术的漫长发展过程中,艺术家们通过技巧将客观世界的种种事物注入自己的情感,以活跃的情感带动了原本相对静止的事物。一件艺术品或一场艺术活动能够感染受众,是因为受众能感受到作品中保存的情感。艺术使情感持久化、具体化,让珍贵的情感体验得以保存,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不再受时间和距离的限制。艺术存在的意義,简单来说,就是出于人们和社会的需要。

艺术家往往把真实的生活体验作为创作的源泉。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会按照自己想象的理想画面去重构自然与社会的形态,使创作作品呈现较之生活本身更有情意、更有意蕴的艺术画面。对于艺术作品而言,艺术家是主观能动的去表现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但艺术作品却包涵和寄托着艺术家深切的热情和对生活的欲望,艺术超然于艺术家与生活的关系,使人可以忘却与某种外物的相互关系。这其实也就是人类创作的欲望和需求,即艺术的功能从人类精神需求的角度决定了艺术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人们需要通过艺术来实现自己的创作需求,从中获得精神的愉悦,而社会也需要通过艺术来反映和记录当下时代的发展变化。唐朝国力兴旺,由于商业十分发达,城市日渐繁华,社会水平提高,收藏和鉴赏书画成为上层统治者的主要爱好之一。在这一时期,佛教渐渐地世俗化,禅宗兴起并迅速风行,取代了印度佛教的地位;文学艺术高度发达,唐诗成就达到最高峰;书法中楷书盛行,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楷模;“画圣”吴道子的“天衣飞扬、满壁风动”,均记录了唐朝这一时代发展的盛况。

17世纪前荷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那里有比较广泛的言论自由和信仰自由,至17世纪,荷兰成为贸易强国,是荷兰的“黄金时代”。它继承了15、16世纪尼德兰民族艺术的传统,很少受到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巴洛克风格的影响。主要服务于市民阶层的荷兰小画派的艺术作品尺幅通常较小,市民用于装饰墙面使用。可以看出,艺术具有很好的记录、反映当下时代情况的作用,社会也需要通过艺术这个特殊的载体,反映这一时期的发展程度,也使得历史得以清晰的摆在后人面前。而社会也从某种程度上反作用于艺术,使得艺术可以以更加多样、宽泛的形式发展。如果没有这些艺术作品作为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见证,那么后世人们研究的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变化,无疑是困难、片面的。

由此可见,艺术由于被需要,所以才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自然也就不会走向消亡。假若艺术对人们是可有可无的话,那么,艺术也就没有产生和存在的必要了,当然,艺术也就没有任何价值可言了。所以,黑格尔所说的“艺术走向消亡”是值得怀疑的,并不是泯灭黑格尔的价值,只是我们应该一直保持怀疑的态度,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探求学问的路上有所收获。

结语:

本文从艺术与宗教、哲学的关系和艺术的存在即被需要两个角度出发,并以历史为例进行了探索研究。人类从来就不是为了吃饭而活着,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就会追问宇宙和人生的意义及追寻精神世界的满足,而且在当前越来越富裕的生活下,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精神生活,艺术、宗教和哲学是人类用来满足这类需求的基本途径。如果像目前许多人仅仅把艺术理解为某种技法的体现,或者说达到某种功利性的工具,而忽略了艺术的思想和本质,那艺术可能就真的走向衰败和死亡了。

参考文献:

[1]《美学》[德]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著 重庆出版社

[2]《美术概论》邓福星/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简介:王晓(1997),女,汉族,山东省淄博市,学生,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

猜你喜欢

宗教哲学艺术
纸的艺术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