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城市社区教育的重构

2020-12-14杨佳吕玉莹

锦绣·上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社区教育重构

杨佳 吕玉莹

摘要:社区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城市社区教育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我们的生活秩序带来冲击,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暴露出我国当前城市社区教育的短板和不足。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完善社区教育功能是我们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重构城市社区教育。本文将论述城市社区教育现状、剖析后疫情时代重构城市社区教育的动因、提出重构城市社区教育的路径选择。以期为提升我国城市社区教育水平提供思路。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社区教育;重构

2020年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疫情给我们的生活秩序带来冲击,因应疫情变化,适时推进常态化防控,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社区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社区起着阻击作用。虽然当前国内疫情得到阶段性控制,但是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却是至关重要的,其中,社区教育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们城市社区教育在此次防疫大考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因此,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我国城市社区教育急需重构。

一、城市社区教育的现状

(一)社区之殇:教育主体性要素缺失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是构成教育的三要素,于社区教育而言,亦是如此。笔者认为,社区教育应是社会工作者、专职教师、志愿者教师组成社区教育者队伍,社区教育者通过中介系统,如社区组织教育活动服务人员、教育场所以及实施教育的载体对受教育者——社区居民进行教育影响,使得受教育者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然而就目前城市社区教育状况而言,主体性要素是缺乏的。具体表现为:从社区教育者来看:社区教育者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社会工作者参与不足,志愿者教师队伍未建立起来。从社区受教育者来看,社区居民参与意识低。(3)从社区教育中介系统来看,社区服务人员未能有效组织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硬件设施缺乏。作为我们学习和汲取知识最有效的场所——图书馆,在城市社区的设置几乎是没有的,我们有省级图书馆、市级图书馆、区级图书馆,但是社区图书馆的数量是微乎其微的。

(二)社区之痛:教育能力不足

纵观我国城市社区的教育模式,无不是自上而下,由此所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居民参与不足,自我组织能力差。长期以来,城市社区教育体现出“家长制”的特点,社区教育活动基本上都是由社区统筹安排居民进行学习,居民被动参与,参与积极性不高。社区居民在社区教育方面的主动性是缺乏的。社区没有去调查和了解社区居民真正的学习需求,也没有根据社区居民不同的职业和年龄需求进行社区教育内容的安排,体现出社区教育能力的不足。

(三)社区之难:教育内容短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社区居民个体需求呈多样性发展趋势,为更好的提高个人对于工作和社会的适应能力,我们都在追寻能够切实提升自己的教育。然而城市社区教育活动的单一性和同质性使得和实际生活不接轨,因此,社区教育实质性内容是短缺的。在部分城市社区中,设置了老年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但是对于社区主体居民——青年群体来说,社区并没有为他们提供增强生活技能、疏导心理压力、提升职业能力的相关课程,因此,我们就可以看到社区组织培训活动,青年却寥寥无几的现状,因为教育培训内容对于青年的吸引力不大。

(四)社区之愁:教育理念缺乏

“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国家和民众所共知的学习理念,但是在社区教育中,对于终身学习理念的贯彻是缺乏的。首先,对于社区教育组织者来说,社区教育方面的工作开展,主要承接上级党委下派的政治思想任务,他们对社区居民的教育主要体现在思想引领上。其次,社区居民自身也没有将社区教育视为自己终身学习的主阵地,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会将学校作为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即使想通过其他途径提升自己,也会选择网络课程或者图书馆,很少有人会把社区与知识性学习联系起来。

二、城市社区教育重构的基本动因

(一)风险社会迎来新挑战

随着疫情在全球传播,世界格局与秩序加速转变,此次疫情已经发展为一场全球性风险事件。贝克指出:“在風险社会中,未知的和意外的后果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1疫情发生的后果和影响在我们每个人的预料之外。城市社会空间碎片化,城市社区居民原子化,城市社区人口流动大,面多更多的不确定性,不同群体的居民心理受到的影响也是有很大差异的,显然,社区目前对于居民的心理建设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不仅体现在对社区居民在危机中心理状况了解和掌握程度的缺乏,更表现在社区居民心理教育体系的不完善。

(二)人的需求呈现多样性

马斯洛于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需求层次理论做了系统的阐释,他认为人的需求可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此次疫情爆发后,社会秩序被冲击,人们的各层次需求表现出未被满足的现状。从新冠肺炎爆发后到后疫情时代,笔者认为城市居民的需求可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对于健康的需求,在疫情爆发后,病毒传染速度之快、传播之隐蔽让人畏惧,因此我们不难看到人人自危的情况。自疫情发生以来,城市社区,社区建立大数据+网格化治理的新模式,可以对社区居民有效监控,也取得良好成效。虽说城市社区通过拉条幅、发放宣传页对大家进行知识普及,但是社区居民对于自身健康的防护意识还是不够,疫情期间,我们不难看到,全国各地社区居民和社区防疫人员之间大大小小的冲突。

其次,是与人交往和亲近的需求,疫情肆虐,居家隔离,在这段特殊时期,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家庭交往增加,而社会交往直线下降。工作被按下了暂停键,回归家庭生活,维系家庭中的各种关系,被工作和应酬夺去的家庭时间重新开始。与此同时,大部分人的社会交往也被迫暂停,虽说网络的迅猛发展完全可以实现大家随时交流的需要,但是我们发现,城市居民真正需要的是与人亲近,与人交往。

最后,是接受新知识的需求。受疫情影响,全国大中小学生全部都在上网课,这一部分学生群体因为有学校教育的支持,所以虽然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但是依旧可以通过学校网络教育接受新知识。但是对于社区其他群体而言,虽说可以通过互联网提升自己,但是资源却是有限的,尤其对于老年群体来说,更是不易。从疫情开始到现在,社区防疫措施都集中在保障居民身体安全上,对于社区居民新知识的学习却未给予重视。

(三)陌生社会带来距离感

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社区居民因“业缘”聚在一起成为新居民,仅仅是地域上的整合,并无真实的社会联系,也没有做到真正的融合,居民之间缺少真正的亲近感和协调感。社区教育未能将城市“陌生人社会”转变为“熟人社会”。在此次防疫中,相较于城市社区,乡村社区的防疫集聚了更多村民的力量。从社区防疫工作统筹者来看,村长不仅是村庄里威望最高的,和村民的日常生活也是密切联系的,情感交流更加丰富,所颁布的命令,也能得到大家的积极相应;而城市社区由于居民忙于自己的工作,社区成为一个“办事处,盖章”的机构,对于大部分居民的关注度不够,社区教育欠缺联络居民感情的活动。

三、城市社区教育重构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社区教育新内容

后疫情时代,我们的社区教育应增添新的内容,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更好的应对新的挑战。一是完善基础知识内容的学习,从社区教育切入,我们发现居民对于法律法规、健康卫生知识的掌握较为匮乏,社区可以利用社区网格群、发放宣传页、开展讲座等形式为居民普法、讲解卫生健康知识,当网络上出现谣言时,就会自发辟谣。二是进行职业技能的提升,线上教育、网络会议发展非常迅猛,出生在网络时代的年轻人对于互联网的运用已经很是熟练,社区中的中老年群体却感觉跟不上网络社会发展的速度而赶到被淘汰,社区应为这部分人群开展网络培训,使他们能够在后疫情时代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三是开展提升生活质量的娱乐休闲活动,目前的大部分社区,为居民设置的活动中心基本上以老年人为主,棋牌室、舞蹈室是我们最为常见的居民活动场所,大多为打发时间,社区教育若要健康发展,休闲娱乐就不能只是停留在居民消遣时间阶段,而是应注重提升居民生活品味和生活质量。四是树立正确价值理念,依托社区防疫志愿者,也会为我们基层治理助力,社区应设置公益性岗位,与各地区慈善总会联系,组织公益活动,促使正确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五是重视行为交往的培养,社区教育应从理论和实践上增强这部分的学习,为居民讲授行为交往礼仪,为居民增加社区互动的机会。

(二)形成社区教育新模式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而社区教育却被看作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补充。就现状而言,家庭教育水平因个人的差异而参差不齐,学校教育仅将适龄学生群体视为主要教育的对象,其他社会群体则处于“教育无归属”的境地。

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应形成社区教育的新模式。首先,“覆盖全体居民”,一是从户籍入手,城市社区人口流动性大,应将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都纳入社区教育的范畴,二是从年龄入手,将不同年龄段的居民都纳入社区教育;其次,“发挥社区教育基础性作用“,社区教育是人再社会化的重要手段,社区教育不应只是对其他教育的补充,而应该是其他教育的基础,定期分享家庭教育相关知识,提供教育指导,举办促进家庭关系的教育活动,依托社区教育,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最后,”为学校教育助力“,社区则可以增加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侧重于对能力和兴趣的培养,提供社区教育大空间。

(三)树立社区教育新理念

在后疫情时代,社区教育应转变现有思路,树立新理念,可以更好地助力社区治理。第一,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的重要作用 ,社区教育从线下向线上转移。因为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可以接受网上教育,即使足不出户,也能紧跟教学节奏。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打造“虚拟社区教育网络”,城市社区的居民大多由于工作原因,很少有共同的时间可以聚集到一起,转变理念,将社区教育活动转移到线上进行,则可以最大程度提高居民参与率。第二,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重视成年人的教育,树立终身教育的目标。终身学习是我们国家所倡导的,也是我们每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根本要求,社区应建立一套连续性地教育培育体系,适应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发展。“课程大纲”、“考试大纲”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学习指南,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就有一套完备的教育体系去引导,每一个年龄段该接受的知识和要达到的能力有十分明确的说明,但是这套科学的指引从一个人毕业,到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开始,就断层了,虽然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成年人已经拥有自己的学习掌控力,但是正因为大家接受的教育不同,才出现年龄越大,文化差异越大的现象。

四、結语

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的生活秩序带来冲击,我们发现陌生社会带来距离感,风险社会带来新挑战、人的需求呈现多样性。为使我们更好地应对,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应重视社区教育。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存在教育主体性要素缺失、教育能力不足 、教育内容短缺、教育理念缺乏等问题,国外社区教育的制度、课程、设施给我们建设社区教育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因此,构建社区教育新内容、形成社区教育新模式、树立社区教育新理念可以为我们的社区教育发展提供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李克强 《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5月22日

[2]朱素芬,与社区深入互动:社区教育运作理念与发展策略——基于温州的实践思考。成人教育,2020年第1期.

[3]国卉男, 赵华, 李珺. 比较视野下社区教育的均衡化发展*[J]. 中国远程教育, 2019, (3):50-57.

[4]李燕.国外社区教育均衡化发展的经验及价值.[J].继续教育研究,2019:88-95.

[5]赵小段. 国外社区教育研究脉络与范例分析[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 (2):111-113.

[6]陈云, 陈国玲, 王信芳. 国外社区教育对我国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启示[J].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 (1):1-5.

[7]Ulrich Beck.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Modernity.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2:22

作者简介:杨佳(1995-),女,汉族,籍贯: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社会治理;

吕玉莹(1997-),女,汉族,籍贯:内蒙古赤峰市,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社会治理

猜你喜欢

后疫情时代社区教育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重构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数字化阅读:社区教育的创新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论高等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动合作
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的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