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恐惧与知识

2020-12-14武金歌

锦绣·上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原子恐惧

武金歌

摘要:卢克莱修的《物性论》作为最早最完整的唯物主义原子论的代表作以六音步长诗的形式简明地阐述了伊壁鸠鲁学派的理论结构和伦理观念。他将知识追求作为实现幸福的实践路径这一思想也影响了许多学者。本文以《物性论》中几次提及的恐惧情感为重点,着重分析卢克莱修幸福观的叙述路径。同时将这一观念放置在当代背景下,寻求其对当代研究的啟示。

关键词:卢克莱修;原子;恐惧

一、作者介绍和创作意图

从泰勒斯开始,古希腊自然哲学经历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等人的延伸,到卢克莱修(约公元前99-55年)时期已发展成为具有相当完整、清晰理论脉络的哲学思想,并且,在此后也一直影响着包括斯宾诺莎、启蒙主义者和马克思等在内的诸多思想家。据传德谟克利特曾创作了大概五十二种著作,伊壁鸠鲁也曾撰写了大量作品,但是现在都仅留下一些残篇。由卢克莱修创作的《物性论》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关于古希腊罗马唯物主义原子论的作品。全书以诗歌的方式简明地阐述了原子论思想下的物质结构、物质运动、人与宗教、人类文明的起源等,试图对整个自然和人类社会做一个总的概括性解释。阎康年曾评价卢克莱修的历史地位:“卢克莱修作为伊壁鸠鲁学派在古希腊罗马时代最后一位著名代表人物,被认为是全面地继承和发挥了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并且以厚厚的一本《论物性》的长诗系统地阐述和宣传了伊壁鸠鲁原子论,并用以广泛地说明了世界万象。正是由于这本长诗,古希腊的原子论,特别是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才得以全面地保存下来,并光耀于近代。”[1]

卢克莱修以六音步长诗的方式来创作《物性论》的目的在书中第一卷就有所涉及:“由于我的论说对从来未尝过听我的人/看来一般地是有些太苦严,大家总是厌恶地避开它,所以现在我也希望用歌声/来把我的哲学向你阐述,用女神柔和的语声,正好像是把它涂上诗的蜜汁,——如果用这个方法我幸而能够/把你的心神留住在我的诗句上,直至你看透了万有事物的本性,以及那交织成的结构是怎么样。”[2]在赞颂了伊壁鸠鲁的勇气和智识之后,卢克莱修对明米佑(这首长诗就是献给他的,他和卢克莱修同为伊壁鸠鲁的信徒。)表达希望通过诗的方式来吸引人们对伊壁鸠鲁学派思想的关注。“卢克莱修的诗歌令伊壁鸠鲁的思想开始似乎是诱人的,只有当我们深入阅读之后,我们才会真切地意识到它令人难过的特性——到那时,完全可以希望我们已开始从中受益。”[3]

二、作品主要结构

全书六卷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世界运行的基本理论、人类灵魂的相关论述和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以及人类幸福问题。

首先,卢克莱修分析了物质的组成结构、物质的运动性以及原子间的秩序。在他看来世界仅由两种物质组成,一是始基,二是虚空。事物既不是从无中生出,也只会把一切东西再分解为它们的原初物体,以此来看物质是具有永恒性的。同时,没有物体或是没有虚空都无法产生运动,物体是运动的主体,虚空是物体运动的场所,而世界的变化则产生于运动。而人的行为与事物的运动相比又有不同,它联结了事物、空间和时间,因此,行为之间能互相触发,万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第二卷以原子为主要描述对象,集中辩述了原子的运动、形状、数量以及分合规律。每个原子是单一不可分的,它们运动于物体的自有边界之内,而每个物体又运动在一个万物互相联系的场域。原初物体之间的冲突、撞击使自然产生万物,而这种冲突则源自原子在自身轨道的偏斜。不同形状的原子构成不同部分,所有的部分共同形成一个协作的整体来进行知觉作用,而只有切实符合规律的部分的协作才能形成一个可知觉的整体。无限的原子在无限的空间内相遇因而产生了世界。

论及人类灵魂问题,卢克莱修尤为重视恐惧对人产生的影响。第三卷除了论及无知与恐惧的产生、对死的恐惧以及知识的力量,主要描述了心灵、灵魂和身体的关系。卢克莱修认为心灵和身体在快乐和痛苦上彼此独立,而心灵和灵魂是彼此连接、结合的,但心灵的理性部分(“我们称为心灵或智力的理性”[4])是一切的中心,灵魂受心灵的理性部分与感情部分推动。卢克莱修理论的物质性表述为原子化,在他看来心灵和灵魂这两者都是物质性的,因此存在心灵原子。卢克莱修认为心灵比灵魂对于生命更重要,心灵统治更多的生命,灵魂可以先于心灵流走或被剥夺,但心灵仍能够提供支撑。(以眼睛瞳孔为例[5])第四卷主要描述了肖像和各种感觉的原子状态。其中包括物的肖像原子、心灵肖像原子、特殊的心灵肖像——梦、五感和情欲。卢克莱修特别指出心灵能看到的肖像所具有的独特之处:投射作用。这种作用使“看见”不再受外物、光照、距离等的影响,也使心灵为了“看见”而不得不失去其他一切,只除了它全神贯注的那东西,。也即想象,在这里他敏锐地解析出想象中的意象的那种随时随地即在目前的呈现,以及想象对人的思维认识的扰乱。因此,卢克莱修警惕地说:“有时我们从小小的迹象/却推论出重大的大事的意见,并把自己卷进自我欺骗的陷阱中。”[6]

第五卷主要关于世界的形成与非永恒、动植物的生命起源以及人类文明的产生与问题。世界的诞生既不按照心灵作为也不遵循某种谋划,而是在各式原子携带自身重量、遵循自身特性做一种偏离运动,原子之间又相互撞击,因而原子在运动中尝试各种组合,经历亿万年时光的诸多作用中形成的。世界的始基和运动自无限久之前就已经存在,因而世界的规定性其实早已确定,但是又在原子的偏离中和偶然共同作用了世界的形成与运行。第六卷诗人分析雷电、雨等自然现象还有瘟疫等,希望用知识和理性来免除心灵黑暗和苦恼焦虑。他标出了“容器”的毒害,进而提出了以知识和规律来消除生活徒劳的忧苦。恐惧的情感作为他所提及的快乐、痛苦、忧愁、焦渴等等人类情感中的一种,都藏于这个有毒的“容器”中,我们对知识的认识也要由这个“容器”或者像卢克莱修所说的与身体相连的心灵的理智部分来完成。

三、恐惧与心灵幸福

作品第一卷序诗中,卢克莱修就表明自己将证明“关于神和天的最高定律”[7],包括日月运行的规律,利用推理论证自然的规律。物质的始基和构成方式,原子的分布、运动到人类灵魂、身体,人类社会的构造,这一切也都依定着某些法则,诗人对规律或者说对知识的追寻贯穿了全书。与此追寻相对应的是无知的状况,光明与黑暗是《物性论》中时常出现的一组意象,用以表明知识的力量和无知的状态。“因为正如孩子们发抖而害怕/一切在不可见的黑暗中的东西,同样地就是我们在光天化日之下/有时也害怕那么多的东西,它们其实半点也不比孩子们颤栗着/以为会在黑暗中发生的东西更可怕。能驱散这个恐怖,这心灵的黑暗的,不是初生太阳炫目的光芒也不是早晨闪亮的箭头/而只是自然的面貌及其规律。”[8]而在无知和无知的诸多情绪化表现中,卢克莱修敏锐地察觉到了情绪尤其是恐惧这种情绪和受控制状态之间的联系。当然在这样一部简明易懂的著作中他是以诸多的例子来表明恐惧和被支配状态之间的关系的。

猜你喜欢

原子恐惧
与内心的恐惧交朋友
想象中的恐惧
原子究竟有多小?
原子内部的秘密
原子可以结合吗?
带你认识原子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恐惧与勇气
表达恐惧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