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视角下的中法民族文化差异研究

2020-12-14李菁

科学与财富 2020年28期

李菁

摘 要:如何尊重他国文化并在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重新定位本国文化是当前跨文化研究的主要课题。基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差距、不确定性的规避、男性化社会与女性化社会以及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五个维度对比中法两国民族文化的差异并试图分析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中法民族文化;差异研究

荷兰社会心理学家霍夫斯泰德对分布在五十多个地区和国家的国际商业机器有限公司(IBM)员工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得到的数据按照国别和地区分别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差距、不确定性的规避、男性化社会与女性化社会以及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五个维度上进行评分,最后绘制成表给查阅者最为简单和直观的文化特征比较。中法两国在五个维度上的评分总结如下(见表1)。本文将逐一对各维度进行比较分析来探讨造成两国民族文化差异的原因。

表1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视角下中法民族文化在五个维度上的评分①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文化主张社会由群体组成,自我是群体的一部分,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不可分割的联系,集体目标和利益优先于个人目标和利益的实现。相反,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人目标和个人独立,个人是社会的单元,个体行为主要遵从个体的态度和兴趣。

如表1所示在个人主义维度上法国的分值为71,表现出较强的个人主义文化倾向。法国的个人主义文化可以追溯到希腊文明时期。希腊文明以城邦文明为特色,而城邦以分离主义为基础,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边的村舍也是其构成部分,各个城邦都是小国寡民,安于松散关系的现状,城邦之间各自独立并相互牵制,难以达到地大物博和中央集权的统一。此外,城邦实行公民政治,权利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公民大会拥有国家最高统治权,这一政治的实施使得城邦文明尊重每个公民的选择。西方文明中强烈的个人价值、个人诉求和个人尊严的信念由此树立。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再一次广泛传播了个人主义,运动打出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旗帜,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17世纪至18世纪法国大革命之间的启蒙运动更是将个人主义推向了一个高潮。这些思想一脉相承,倡导“人”作为个体的自由,鼓励发挥个人能动性和激发个人的奋斗精神,这都对法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中国在个人主义维度上的分值为20,表明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倾向国家。中国的集体主义可以追溯到上古治水的年代。中国传统社会是一种“水利社会”,农业灌溉和大型的防洪工程需要高度集中的劳动力、生产资料、科学技术和管理体系,而在领导指导下的大规模集体协作便成为这类活动的最大特点。其次,中华民族自商周到明清都沿袭着宗法社会,形成了一种以家庭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此外,中国人长期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思想中的礼制秩序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这一秩序弘扬义重于利,公共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以血缘和宗法等级为基础而形成的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和道德标准构成了中国集体主义发展的根基。

二、不确定性规避

在一个高不确定性规避的组织中,人们为减少不确定性建立了更多的条例、规范和工作流程,管理层习惯进行程序化决策。在一个弱不确定性规避的组织中, 办事讲求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依仗权谋而不靠制度,很少强调工作条例和控制,标准化流程规范化程度相对较低。

由表1可知在不确定性规避这一维度上法国的分值为86,表明法国社会对模糊的态势较为抵触,试图通过精准和规范来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安和威胁感。法国追求绝对真理,崇尚理性主义。早在希腊罗马时代,亚里士多德积极追寻 “存在是什么”的意义,将古典理性主义推向了一个高峰。17—18 世纪在法国的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更是备受强调和推崇。在日常生活中法国人追求严格的规范,崇尚严谨的态度。例如在举行会议和谈判前,法国人希望获悉所有必要的信息,制定计划是他们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此外,法语以精确严谨著称,从时态统一、性数配合到主属的协调、词语的搭配,每一种语法现象都有明确严格的规定。而这些都是法国人追求精准和规范的表现。

中国在不确定性规避这一维度上的分值仅为30,表明中国人面对不断变化的生活条件和环境采取一种更为平和灵活的心态,对于模糊性的接受程度较高。几千年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农耕生活让中国人懂得适时播种和按时收获。人们逐渐形成了安土乐天,顺应天命的心态,讲求“富足太平”、“知行合一”和“经世致用”的实用目标,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讲求顺其自然。此外,长期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形成了对于隐喻性和模糊性的独特审美情趣。例如中国山水画、书法、诗歌等艺术形式讲求留白的手法,用意象留给人无限遐思。

三、男性化社会和女性化社会

“男性化”倾向代表社会偏好成就以及物质奖励,鼓励积极进取和奋斗,整个社会更具有竞争力。它的对立面,“女性化”倾向代表偏爱謙逊、关怀柔弱和注重生活质量,整个社会更多地以达成共识为导向。

如表1所示中国在男性化社会维度上分值为66,表现出“男性化”倾向。而法国分值为43,程度适中但偏向“女性化”。儒家讲求积极进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成为许多中国人做人的态度。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四点,其一就是刚健有为②。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此区域水患频发,黄河频繁的改道和汛滥激发并延续了中华儿女骨子里乐于进取和敢于斗争的精神。而当下中国社会也可以说是由成功导向和驱动的“男性化”社会:例如许多中国人会牺牲家庭和休闲时间以优先工作;迁移的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来到城市以获得更好的工作和更丰厚的薪资。

而法国虽然是世界主要农业大国,但法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地形以平原为主,全境大都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此气候水量充沛,降水分布均匀,全年温和,适宜农耕。优越的生存条件让法国人避免了大的自然灾害,生活条件相对舒适安宁也造就了法国人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性格特点。此外,法国每周35小时工作制,每年至少5星期带薪假期等一系列法规政策也让法国人更为热衷于营造和谐的生活氛围。例如法国的大部分超市、商店、商场都有周六周日休息的传统,法国城市中很少有像国内24小时开门的超市,而且每家店都有它们各自的开门关门时间。法国人认为周日是和家人团聚,一起出去游玩的休闲时间,应该抛开工作自由享受生活。这些正是法国“女性化”气质的体现。

四、权力距离

高权力距离国家或组织中的人群接受论资排辈制度和组织内权力分配的大幅度差异,家长式的领导风格被认可。反之,低权力距离下的人们力求权力分配的平衡,努力争取在组织内的话语权和自主权。

由表1可知,在此维度上中法两国的分值依次为80和68,体现出均属高权力距离的社会文化这一相似性。中国文化以农耕文化为基础,捍卫社会的等级制度。法国在这一维度上的得分虽不及中国,但也体现出较高的权力距离。例如法国的高等教育体制由综合公立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组成,而后者是法国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提供的是高水准、专业化的精英教育,每年能进入高等专科学校的人数仅占高中毕业生人数的10%,政治、金融及企业领袖们几乎都是这些学院的毕业生。权利的集中也体现在区域规划上。以巴黎为例,它是法兰西岛大区的核心同时也是法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巴黎与法兰西岛大区大约贡献超过法国四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33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的总部设立在巴黎,是欧洲最集中的地区。此外,巴黎的高等教育机构是欧盟最集中的地区③而且法国交通网中绝大多数的高速公路和铁路以巴黎为中心通向周边。

五、长期导向和短期导向

长期导向的文化重视节俭和毅力,进行活动前习惯考虑自身的行为将会给后代带来怎样的影响。在短期导向的文化里,人们的关注点放在过去和现在,尊重传统的同时重视此时此地的切身利益④。

由表1可知,在此维度上中法两国的分值依次为87和63,两国均属于长期导向的国家且中国的趋向更加明显。人们信奉真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形势、环境和时间的影响。有能力让传统融入变幻的环境中,为了取得成果提倡节俭和坚持的毅力。

本文在五个维度上对中法民族文化的异同点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两国的差异点并探讨其原因。但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

(1)法国在个人主义和高权利距离的维度上得分都很高,这样特殊的组合看上去很矛盾。但其实不然,他们只是现实的结构性反映。例如法国人更愿意依赖于中央政府,一个客观的权力中心,但又不允许这个权利象征轻易侵入他们的私人生活。

(2)各维度的得分是相对而言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换句话说这些评分只有建立在文化比较的基础上才具有真正的意义,不能用绝对、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两国文化的差异,这样会有失于偏颇。

参考文献:

[1] 陈晓萍.跨文化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14:1-167.

[2] 甘筱青.从中西方文化公理体系的差异看“文明的冲突”[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0-11.

[3] 彭世勇.霍夫斯泰德文化价值理论及其研究方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7-9.

[4] 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EB/OL].https://www.sohu.com/a/115927497_451132,2016-10-12.

[5] Bernard Fernandez et Zheng Lihua. Culture et gestion en Chine:gérer un grand pays, cest comme cuisiner un petit poisson [EB/OL].http://asl.univ-montp3.fr/e41slym/culture_gestion/Chine_culture_et_gestion.pdf, 2015-9-24.

注:

① 來源:http://geert-hofstede.com/china.html http://geert-hofstede.com/france.html

② 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原载《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期)?,http://site.douban.com/110673/widget/forum/318753/discussion/36150104/

③ 资料来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巴黎

④ 陈晓萍,跨文化管理,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