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招聘的现状与改进建议

2020-12-14任清大

科学与财富 2020年28期
关键词:市场竞争人才资源

摘 要:招聘是企业吸纳人才,输入“新鲜血液”的重要途径。在以人才为竞争核心的市场经济时代,招聘的作用尤为突出。企业可以根据本身的企业文化、企业氛围、发展方向、所在行业等重要的背景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的人才。这样招聘的人才可以弥补企业的发展漏洞、职位空缺和竞争短板,为企业增加相应的知识储备和竞争实力,还能为企业带来创新想法和发展活力。所以在人才竞争的发展时代,招聘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招聘中,有这样一类招聘群体和招聘方式备受关注,那就是校园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作為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拥有现在相关领域最为前沿的知识储备,而且作为职场小白,他们的职业背景是空白的,所以更加容易融入一个企业。这使得在每年的毕业季或者毕业年份的伊始,各个企业都开始大肆进入校园就业市场寻找需要的人才。对人才需求的愈加热烈,导致校园就业市场的竞争愈发火爆。各个企业不得不调整自己在校园就业市场上的招聘策略,来增加作为雇主的招聘竞争实力。但是很多企业却不知该从何入手去制定招聘战略来吸引校园就业市场上的应届毕业生,从而获得更多的人才“青睐”。本文主要通过数据,刨析校园就业市场上的应届毕业生的择业心理活动,从而为企业如何进行校园招聘提供借鉴。

关键词:市场竞争;人才资源;校园招聘;应届毕业生

一、概述

校园招聘在招聘大类中属于一种特殊的招聘形式,与社会招聘不同,校园招聘指的是在校园内或者校园外以各种形式的招聘方式招聘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作为新入职员工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在社会上招聘有一定社会经验和工作经历的社会人员。因为应届毕业生所独有的个人优势,使得这种招聘方式成为目前企业最为看重的招聘内容之一。首先,应届毕业生刚走出高校寻找工作机会,他们拥有着各自领域最为前沿的研究成果,在他们身上储备着不可估量的知识资源,这些知识资源对于企业在各自的领域进行创新和竞争意义重大。这些知识资源为企业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所以,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应届毕业生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源头动力。其次,应届毕业生刚从校门走出,他们身上还保留着强大的学习能力,这些学习能力正是改革和创新所必须的。很多陈旧和急需改革的企业正是需要这种强大的学习能力去打破陈规,创新发展。这也是为什么校园招聘的人才可以为企业带去源源不断的活力的原因。再者,应届毕业生作为没有社会经验和工作经历的职场小白,他们的职业背景是空白的。所以他们有着很高的可塑性,能够很容易地适应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并很快融入进去。这一方面,对比已经有了工作经验的社会人,他们没有刻板的职业习惯,所以有着很大的优势。最后,作为应届毕业生,从工作能力和职位等各个方面衡量,都不用支付过高的薪酬,相反薪酬可以作为知识资本投资,有着低风险和高回报的特点,这样低成本和高回报的投资是再合适不过的了。综上所述,通过校园招聘吸引合适的人才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二、校园招聘的现状

2.1招聘人员的素质层次不齐

作为刚进入就业市场的新人,应届毕业生不可能对各个企业的情况都了如指掌,从而去选择自己适合和喜欢的企业以及职业。对于公司的硬性指标,比如注册资本、主要业务、公司规模等是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掌握和熟知的,但是一些软性的企业文化、工作氛围、同事关系、隐形政策和福利等因素是需要亲身经历和体会才能了解的。这些不确定性的因素会使得应届毕业生内心忐忑,最终影响应届毕业生做出择业决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该着重去培养高素质和胜任力的招聘人员。招聘人员是企业和应届毕业生直接接触和沟通的唯一通道,招聘人员的一言一行就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在外形象。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能真切地感受企业氛围等软性因素也只有通过与招聘人员的相处和观察。所以一个企业的招聘人员的素质高低决定了企业在应届毕业生心中的第一印象。但是很多企业还是任用专业技能不过关、态度恶劣的招聘人员去进行校园招聘。这就使得企业形象在应届毕业生心中大打折扣,最终招聘不到需要的人才。

2.2招聘宣传力度低、渠道单一

目前市场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校园招聘渠道,比如官网和求职网站、校园双选会、校园宣讲会、校企合作等。虽然存在各种招聘渠道,但是在信息肆意泛滥的时代,很多重要信息会被一带而过。招聘信息也是如此。很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鉴于宣传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并不注重招聘的宣传工作。只是简单的在官网等网站上发布以下招聘信息。这些招聘信息很难引起应届毕业生的注意,而且没有像双选会和宣讲会等形式的直接接触,应届毕业生很难在心里建立起对该企业的认识,这种情况下会使得企业的招聘竞争处于劣势。招聘宣传力度低下、渠道单一还会导致企业无法拥有丰富的人才候选池。要想真正得到自己想要的人才,就需要“广撒网”,选择多了,自然就可以选择到自己需要的人才。但是很多企业的招聘宣传力度低下、渠道单一,导致招聘日期截止,很多应届毕业生才发现该企业的相关招聘信息,到时已经为时已晚。

2.3不注重学生的真实需求

企业在招聘应届毕业生过程中,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重视应届毕业生的真实需求。社会在进步,生活在进步,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而且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应届毕业生进入企业是以知识型员工存在的,他们的需求与老一辈的职工需求的着重点是大不相同的,而且很难去把握。这就需要企业在应届毕业生的需求调查中多花费心思。但是很多企业不做相关调查,也不去关注应届毕业生的需求,只是着眼于自己对人才的需求,但是招聘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只重视自己需求的企业是无法有效吸引应届毕业生的注意的。当企业提出的职位情况能够满足应届毕业生对于自己第一份职业的需求时,人才的吸纳就是顺其自然、理所应当的了。

2.4招聘流程不规范、无效率

企业招聘流程的规范程度和效率也会大大影响一个企业是否可以招聘到自己需要的人才。流程规范的招聘体系不但可以向应届毕业生展示企业的高专业能力,还可以通过各种流程和指标真正筛选到自己需要的人才。但是很多企业没有建立起一个固定的招聘体系。招聘过程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进行随意的面谈等流程。没有统一的招聘程序,也没有量化的考核指标,全凭“一面之缘”的主观感受去决定招聘结果,这样对自己和对应届毕业生而言都是不负责任的。其次,很多企业招聘过程过于冗杂,而且战线很长,效率很低。招聘结果需要几个星期甚至一个月的时间才可以公布。但是应届毕业生的时间是很宝贵的,在校园招聘季,大都是争分夺秒的,当招聘结果迟迟不出时,很可能自己需要的人才已经被其他企业抢走了。

2.5招聘定位出现偏差

就业市场是一种双向市场,校园就业市场也不例外。校园招聘的双向选择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在校园招聘中既是卖家,也是买家。一方面,企业要向应届毕业生或者需要的目标人才群体推销自己,展现自己好的一面,让他们接受并选择自己。另一方面,企业也是买家,他需要用资本购买应届毕业生的劳动力。如何购买到自己需要的“产品”,就需要企业在招聘上多下功夫。但是现在由于应届毕业生增多,使得很多企业无法摆正自己的定位和态度。总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身份去面对应届毕业生,只关注自己“买方”的身份,并且将校园就业市场定位为“买方市场”。这种态度是错误的。首先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数量的确在逐年增加,但是参加校园招聘竞争的企业也在不断增加。其次,校应届毕业生的数量的增加不意味着企业自身需要的专业人才也在同步增加,所以人才在任何时候都是珍贵的,企业只有摆正自己的定位,是在校园招聘和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第一步。

三、数据分析——应届毕业生的择业现状

本阶段主要通过针对22所知名高校应届毕业生的研究,来分析当代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的情况,从而为企业针对性创新招聘体系提供借鉴。

3.1工作需求的多层次化和全面化

在对应届毕业生择业需求的调查过程中,采用“薪酬福利”、“工作氛围”、“学习发展”、工作环境”、“岗位晋升”、“行业前景”、“内部管理”、“企业知名度”和“社会责任的权重”九个研究指标。研究结果显示,目标学生择业时最为看重的三个指标按照重要性排序依次是“薪酬福利”、“工作氛围” 和“学习发展”。“薪酬福利”位列特质第一,这说明学生在做求职决策时更倾向现实因素。此外,“工作氛围”是目标学生考虑加盟某家企业时的另一个重要考量指标。说明现在大学生更加注重自己的精神文明、身心健康。“学习发展”也是目标学生择业时看重的因素之一。现在的学生更注重所求岗位的“性价比”,企业是否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培训平台、企业是否为员工制订职业发展规划、员工自我价值能否得以实现等成为了学生评判雇主岗位优劣与否的重要标准。除此之外,“工作环境”、“岗位晋升”、“行业前景”、“内部管理”、“企业知名度”和“社会责任的权重”虽然相对偏低,但是学生对每项的打分却不低,在每个指标领域,学生对理想雇主都提出了高要求。所以说,现在的应届毕业生在择业时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他们有优先较为关注的目标,但是在最终决定 offer时,他们也会对所有的需求进行全面的考量。

3.2对招聘企业缺乏了解

通过对应届毕业生了解目标企业的程度研究发现,对于目标企业而言,1.74%的学生非常了解,9.79%的学生比较了解,37.78%的学生有些了解,50.69%的学生不太了解。而且学生对目标企业的了解程度和他们是否会将该企业视为求职目标有强相关性,学生越了解目标企业,他们越可能向目标企业投递简历的趋势较

为显著(相关系数 0.238,显著性 0.000)。可以看出,在应届毕业生的求职过程中,大多数同学对于招聘企业是不了解,这与企业的宣传力度和学生之间的沟通程度有关。而且学生越了解企业,就越有可能去求职。所以说,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自己,越可以增加需要的人才来求职的可能性。

3.3看重企业的招聘流程

应届毕业生对企业招聘流程评价的研究显示,47.85%的同学认为企业招聘流程应该进一步规范,提升效率。45.14%的学生看重企业招聘过程的公平、公开、公正。42.01%的学生认为企业招聘的信息渠道应该多样化。39.44%的学生认为企业招聘应该加强宣传力度。31.46%的学生认为企业招聘应该运用科学有效的测评工具。学生对企业招聘流程的评价与他们是否愿意投递简历存在相关性,其中,学生对宣传力度(相关系数 0.178,显著性 0.000)和招聘流程规范性(相关系数 0.158,显著性 0.000)存在不满意可能会降低他们向企业投递简历的意愿。所以企业应着重去规范自己的招聘流程,建立有效的招聘体系。同时在招聘时加大宣传力度。

3.4较为关注校园内招聘活动

在目标学生常用求职渠道研究分析中,结果显示64.79%的学生关注校园招聘宣讲会。49.58%的学生经常通过传统的求职网站求职。45.49%的学生参加专场招聘会。12.43%的学生通过朋友和同事的推荐求职。6.6%的学生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求职信息。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还是更为关注校园内的招聘活动。而在企业校园活动中,最为受欢迎的是宣讲会,包括校园招聘、活动宣讲、高管来校分享等,占80.42%。参加校企合作学生组织和担任校园大使的学生占15.48%。看重企业奖学金和企业赞助的占9.69%。5.89%的学生看重企业在校举办的各类比赛。2.6%的学生看重企业开放日。

四、对校园招聘工作的改进建议

4.1提高对校园招聘工作的重视程度

很多企业无法在校园就业市场上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归根结底是对校园招聘工作的不重视。很多企业认为应届毕业生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只有理论知识,很难快速地融入社会,融入企业之中,花费成本去培养一个零经验的人是存在风险的。这导致了企业在校园招聘时不重视的态度。应届毕业生诚然有着工作经验不足的短板,但是知识丰富、适应性强、学习能力强、成本低的优势是完全可以弥补弱势的。企业应该多去关注应届毕业生的优势,大胆启用信任、培养新人,相信会带来很高的回报。

4.2建立完整有效的招聘体系

很多企业校园招聘工作杂乱无章,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招聘体系。招聘体系的建立可以规范化和效率化一个企业的招聘流程,这也正是应届毕业生在择业时最为看重的方面之一。招聘体系包括招聘人员的选用、招聘流程的建立、考核标准的设立、招聘结果的反馈和改進等。每一个招聘体系的因素都会影响着招聘结果的好坏,而且学生对于招聘体系的每个因素也都极为关注和密切关联。因此,好的招聘体系可以使得企业在校园招聘中脱颖而出,成为应届毕业生的第一选择。

4.3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

上文我们提到,学生择业所看重的因素时全面。虽然学生最为关注薪资报酬,但是每一个择业因素都会影响学生最终的选择。企业应该摒弃只要薪酬给到位,学生就会选择自己的思想。新时代的新员工不能再套用老旧的薪酬体系去激励,。而是应该多样化激励因素。建立全面职位体系,将学生择业关注的需求都纳入进来,在不违背企业运行和超支预算成本的前提,满足学生的需求,会更加容易招聘到自己需要的人才。

4.4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雇主品牌形象

在上文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目标学生对企业的了解时非常少的。而对企业的了解程度又会影响着学生的择业选择。所以,企业应该重视校园招聘过程中的宣传环节,加大宣传力度。不断营造学生中的企业氛围和雇主形象。雇主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营销过程,它不仅要影响候选人,还要影响和候选人有关的人群。 因此企业只有加大宣传力度,提升雇主品牌形象,才能被更多的学生正确了解、获得更多的品牌美誉度,吸引到更多合适的、高质量的学生候选人的关注,校园招聘才会变得更简单、更高效。

4.5加强与学校的合作

学生了解企业招聘信息和企业情况,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校园的途径,包括学校宣传、就业活动和师生之间的口耳相传。所以,企业和学校建立起密切的合作,才能使得宣传范围扩大,招聘面广。学生之所以喜欢校内的招聘活动,包括双选会等。一是有学校在背后作为支撑和保障,学生不用担心自己被虚假信息所欺骗,二是,校园招聘活动面对面的双向沟通形式可以使得学生和企业更加容易去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和直观的接触感受。所以企业应该“投其所好”,加强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多举办一些校园活动,扩大在学生中的知名度,从而在校园招聘中占去先机。

作者简介:

任清大,1994年12月31日生,汉族,男,籍贯山东青岛,职称:,无,本科,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市场竞争人才资源
“人才有价”充分释放人才资源市场活力
新能源企业人才资源胜任管理研究
市场竞争、产权改革与商业银行贷款行为转变问题探究
最低工资制度的反竞争性
关于板材连锁企业竞争态势及战略选择的思考
中小企业营销现状分析
从联想集团的发展谈企业产品多元化
基层女干部人才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分析——基于一个县级市的调查
人才资源与企业经济的关联性探究
人才资源开发的环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