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重要论述的文化基因

2020-12-14黄骏李映都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治国理政传统文化习近平

黄骏 李映都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重要论述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民本文化以及和合文化的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重要论述提供了宝贵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重要论述推动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习近平;治国理政;传统文化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0.03.003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0)03-0018-0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实践和智慧的结晶。习近平十分注重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来治国理政,他在很多场合的讲话都引用了中国传统格言,闪烁着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民本文化、和合文化的基因。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重要论述中的传统文化基因进行考察,一方面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

一、传统廉政文化

晏子认为,廉者,政之本也。中国古代治国经验也都表明,为官清廉是对从政者廉政自身的基本要求,而廉政文化体现了古人治国安邦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重要论述蕴含的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基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崇廉尚洁

崇廉尚洁,即崇尚廉洁修身、廉政做官。宋朝名士吕本中《官箴》有云:“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清”占其一,且为其首,为官者“清”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自古以来为官清正者名垂千史,反之则遗臭万年。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引用过宋代苏轼《范增论》中的话,即“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说明任何贪污腐败之事,归根到底都是自身底线丢失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引用东汉荀悦《申鉴·政体》中的“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1]387。在习近平看来,目前党员干部所出现的问题,比如精神上“缺钙”的问题,信仰迷茫和精神迷失的问题等,都是如古人所说的“不正己”原因所造成。换言之,为官者,只有修身正己,廉洁奉公,才能经受住外界种种诱惑的考验,才能坚持为官者应有的道德操守。所以,为了在新时代更好地崇廉尚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2016年1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开始实施,2018年10月1日新修訂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也开始实施,这些党内法规进一步划清了党员干部不可逾越的底线。习近平还借鉴古人“正本清源”“吾日三省吾身”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指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重视党员自身的党性修养,要求共产党员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信仰坚定,对党忠诚,尽责担当。这一切都说明,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重要论述中的崇廉尚洁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超越了这种传统文化而具有鲜明的党性和时代性特征。

(二)崇俭戒奢

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咏史》诗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秦二世、隋炀帝皆因奢靡而导致王朝覆灭。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的人以为不再需要崇俭戒奢,工作中也出现有人铺张浪费、大手大脚进行公款消费等问题。对此,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借用了唐朝政治家褚遂良向唐太宗的谏言,指出“我们一定要牢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古训”[1]371。为杜绝铺张浪费、公款消费,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要求从中央到地方都必须全面落实“八项规定”,其中重要一条就是要厉行勤俭节约。这就进一步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从中华传统美德提升到了对所有党员都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层面。2013年1月17日,习近平在新华社《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材料上批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大力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秀传统文化,牢固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杜绝公款浪费。”[1]36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贯彻执行“八项规定”,着力开展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强调要“坚持以上率下,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继续整治‘四风问题,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2]45。可见,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重要论述中,崇俭戒奢的传统文化基因又进一步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三)猛药去疴

当今社会,许多腐败现象一开始都是微腐败,久而久之才有巨贪和“塌方式腐败”现象。贪污腐败往往都是从小开始,然而日积月累,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商君书·修权》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意思是说,蛀虫太多终会导致木材折断,墙壁缝隙越来越大终有一日会倒塌。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反腐的文化传统。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引用了杜甫的诗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借以表达在反腐问题上的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之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重拳反腐毫不手软,推进的强度呈压倒性态势,对腐败现象零容忍,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反腐无禁区、全覆盖,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已经不是一句口号。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各种监督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并建立了有效的反腐国际合作机制,不断扩大对贪腐追逃的空间范围,使腐败分子无处藏匿,无法逃避打击。“百名红通”名单发布后,许多逃亡海外多年的“红通人员”陆续被解送归案或投案自首,重拳反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传统民本文化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之集大成者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看来,百姓是立国之本,君主要实施仁政,应做到尊民意、顺民心、察民情,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仔细考察习近平关于治国理政的重要论述,可以发现其中的中国传统民本文化基因。2016年1月,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引用了《淮南子·汜论训》中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的名言,强调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21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重要论述的中国传统民本文化基因主要体现为体察民情、尊重民意、顺应民心三个方面。

(一)体察民情

曾任明朝内阁首辅的张居正在其《答福建巡抚耿楚侗》中有一句话:“窃闻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意思是说治好国理好政,没有什么比使百姓安定更重要;而使百姓安定,就在于体察他们的疾苦。习近平在很多场合创造性地借用了这句话,指出“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以表达体察民情之重要。2013年11月26日他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借用了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的诗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倡导领导干部,无论担任何职,都要深入基层多与百姓沟通、交流,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民情,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政策方案,真正做到问计于民听民意,问需于民保民生。2019年3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要接地气、通下情,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真正了解人民群众面临的问题,真正把群众意见反映上来,切实解决群众难题[4]。为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强调精准扶贫必须深入基层贫困一线,了解民情,摸清情况,找到贫根,对症下药,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使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并收到更好的成效。

毫无疑问,在体察民情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重要论述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本文化基因,且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更多新内涵。

(二)尊重民意

在中国传统民本文化中,尊重民意也是对执政者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孟子就主张,为君者要尊重民意。史载齐宣王问孟子何以选贤举能,孟子说:“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孟子·梁惠王下》)可见,在选贤举能的问题上,孟子认为君主就不能只听信身边亲近的人而必须尊重民意,只有老百姓认可、称赞的人,才可以加以审查录用,反之则要慎重。其实,孟子关于选贤举能的言论也可以推广至其他诸多重要事情,把老百姓的意见看成是为君者治国理政之取舍的重要衡量标准。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重要论述中,合理借鉴了中国传统民本文化思想,并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2014年9月21日,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引用《尚书·泰誓中》中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名言,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真诚倾听群众的呼声,切实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习近平在谈到协商民主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民主形式时,强调协商必须贯穿于决策前和决策过程中,遇事要多商量、好商量、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协商民主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拓宽协商渠道,建立多种协商方式,最大范围集中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三)顺应民心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中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意思是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而要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的《主仆关系不容颠倒》一文里引用了这句话,强调从政必须顺应民心。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还引用了《管子·牧民》中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在习近平看来,只有顺应民心的政令,才能得到民眾的支持与响应,才能实现国家的政通人和与兴旺发达。2012年11月,习近平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4。他多次强调,百姓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就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老百姓关心的就业问题,习近平要求从中央到地方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创造出更多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和就业质量,提高劳动报酬,让人民群众体面工作;为了解决老百姓关心的教育问题,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实现教育公平,加强基础教育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精准脱贫,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公平接受教育,拥有美好明天;为了解决好老百姓关心的住房问题,针对当前我国房价普遍过高而民众难以承受的情况,习近平指出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坚决抑制房地产泡沫,“努力把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办成一项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德政工程”[1]192。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2]32。

可以说,在执政为民方面,习近平关于治国理政重要论述让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传统民本文化中“顺应民心”基因,还深刻认识到这种基因在新时代有了更多新的内涵。

三、和合文化

《国语·郑语》中说:“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意思是商契如果能确保五教的和谐共处,那么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和合”概念由此而来,指的是和谐、和睦、合作和融合。“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历经几千年沉淀,早已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一)和而不同

在中华传统和合文化里,“和而不同”是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涵,是指和睦而又包容不同。周太史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费孝通先生则将中华传统和合文化里的“和而不同”进一步阐述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建立一个和平的世界,一个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世界,一个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世界,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借用《三国志·夏侯玄传》“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和《左传·昭公二十年》“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的名言,表明中国人早就懂得和而不同的道理,同时也向世界推荐解决文化差异和文明冲突的中国方案。2016年1月21日,习近平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中指出:“中国将继续毫不动摇支持中东、阿拉伯国家维护民族文化传统,反对一切针对特定民族宗教的歧视和偏见。”[3]464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重要论述中的和而不同的文化基因,体现在当今中国的外交政策上,就是尊重各国主权,尊重各国的自主发展权利,努力推动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不同文明的相互借鉴,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其他国家一起共同打造多彩的人类美好家园。

(二)协和万邦

“协和万邦”出自儒家经典典籍《尚书》,说的是治国理政除了要处理好内部事务外,对外还要使各诸侯国协调和顺,营造一个良好外部环境。《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意思是说世间万物共同生存在一个地球而不是彼此伤害,其发展变化的规律都是互不冲突、各行其道。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引用了这句名言,强调“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依附别人、更不掠夺别人,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5]。针对国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不断给中国泼污水,无端制造“中国霸权论”“中国威胁论”,习近平多次在公开场合回应:“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1]266“中国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6]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2]39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率先把建立伙伴关系确定为国家间交往的指导原则,同90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中国将进一步联结遍布全球的‘朋友圈。”[3]546从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从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到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等一系列外交活动,习近平活用传统和合文化中“协和”思想并予以现代演绎,增进了中国与各国的友好往来,增强了彼此的理解与合作,共同致力于应对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

(三)休戚与共

“休戚与共”出自《晋书·王导传》,意思是无论忧喜祸福都一起承担。在中国古人看来,真诚对待自己的朋友,就必须做到休戚与共。《孟子·尽心章句上》中则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时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中国也愿意将自己的发展成果与世界各国分享。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中,引用了于右任的“计利当计天下利”这一名句,强调“中国愿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扩大对东盟国家开放,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东盟国家”[1]293。为了说明当今世界各国的命运休戚与共,只有互惠合作才能实现共赢,2017年1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演讲中还借用了中国古语“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呼吁各国要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提到了国际社会的议事日程,这不仅与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中“休戚与共”文化精髓一脉相承,而且还基于人类同处于一个地球而對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中“休戚与共”的思想内涵进行了创新发展。如今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以及生态共同体等,实际上都反映了这种新的“休戚与共”理念。2015年11月,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宣布,中国将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国将积极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和责任,信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承诺[7]。这种承诺也表明了中国将与世界各国休戚与共,一起面对全球发展面临的挑战。

《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习近平向世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是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基因中休戚与共理念的与时俱进,体现的是天下情怀,既树立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也为国际社会解决人类共同的难题提供了值得参考的中国方案。

四、两点启示

全面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重要论述中的传统文化基因,既要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重要论述提供了宝贵滋养,也要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重要论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重要论述提供了宝贵滋养

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今天的重要价值,习近平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8]笔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重要论述产生重要影响,首先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具有极大魅力,其中就有十分丰富的值得参考借鉴的治国理政经验。习近平在2014年10月13日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习近平能够以史为鉴,从中国古人治国兴衰成败的经验里汲取精髓,融入新时代的治国理政方略中来,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在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当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重要论述产生重要影响,还与习近平本人的特质和成长经历有关。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谈论到学习时引用了古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并以自身为例,鼓励干部群众要不断学习,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古为今用。习近平不仅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很深的理解,而且对中国国情有清醒的认识。所以,在演讲和谈话中,他总是能够基于世情、国情和党情,恰到好处地把中国古人诗文中的名句信手拈来,把典故娓娓道来,用以说明治国理政的道理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习近平关于治国理政重要论述提供了宝贵的滋养。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重要论述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中华文化历经千年而积淀了许多精华,但世易时移,这些打上特定时代烙印的传统文化同样也难免有着诸多的局限性。汉代政治家桓宽在《盐铁论》中说:“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意思是聪明人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做事的方式,有智慧的人会按照世事变化的情况而制定法则。2014年10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9]習近平的执政为民理念蕴含着中国传统民本文化基因,但与历史上“民为贵”的民本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真正的将人民放在第一位。习近平不仅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而且还对这种思想进行了扬弃,使其精华与时代的要求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初心和使命有机融合起来,因而也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文化的创新与弘扬。习近平的外交思想蕴含着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基因,并对中国传统和合文化进行了传承与创新,他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时代要求,发展同各国的平等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所以也是真正实现了将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文献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5-04)[2020-02-2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5/04/c_1122783997.htm.

[5]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18(5).

[6]习近平.中国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EB/OL].(2014-03-28)[2020-02-04].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28/c_119984544.htm.

[7]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2015-12-01)[2020-03-02].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12/01/c_1117309642.htm.

[8]习近平.从延续民族文化脉中开拓前进   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签——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J].党建,2014(10).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29.

责任编辑:顾榕昌

猜你喜欢

治国理政传统文化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成就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及其核心地位
习近平“治国理政”集中研究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架构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