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市龙泉驿区龙泉山脉植树造林技术

2020-12-14李川北

乡村科技 2020年29期
关键词:植被恢复植树造林

[摘 要] 植树造林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解决土壤沙漠化问题,还能保证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良好、减少噪声污染,是保护生态环境最佳的方法。龙泉山是距成都市最近的山脉和森林绿地,对于维系成都特大城市的生态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植树造林必要性的基础上,对2010年龙泉山脉植被恢复造林工程中所运用的技术进行简要介绍,以供参考。

[关键词] 植被恢复;植树造林;龙泉山

[中图分类号] S7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29-68-3

龙泉山是距成都市最近的山脉和森林绿地,素有“成都之肺”的称号,对于维系成都特大城市的生态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调查发现,龙泉山区的生态环境亟待整治,森林生态系统亟待恢复与重建,需要尽快大幅度提高森林的总体質量[1]。龙泉山植被恢复项目,对于构建和谐成都,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深远影响。

植被修复是解决森林资源匮乏、水土流失问题的重要措施[2]。利用人工造林技术对项目区林地实施植被修复,重建生态效益良好、林分质量优良的森林生态系统[3],加快项目区生态环境恢复,最大限度地保障项目区内生物多样,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从而促进成都市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1 研究区域概况

龙泉驿区位于成都市区东部,属成都市近郊区,总面积556.24 km2。当地全年平均气温16.8 ℃,年降水量786.6 mm,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夏季多暴雨,秋季多绵雨,冬季干旱少雨多雾。全区地带性土壤为黄壤,东部低山为紫色土,中西部坝丘区为黄壤性水稻土,林业土壤主要有紫色土和黄壤土。

龙泉山植被恢复方向应以形成稳定的植被群落为目标,并以近自然林为参照,采取“适度”造林和合理的节水技术,以提高植被恢复成效[4]。经调查发现,龙泉山脉地带性森林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由于长期人为活动的影响,自然原始森林植被不复存在,现存植被多为天然次生林、人工林、果树林和竹林。水蜜桃、枇杷、樱桃等是龙泉山的优势产业。

龙泉山主要森林植物有57科145种。其中,用材树主要有柏木、桤木、青冈、桉树、千丈、香樟、楠木、女贞、刺槐、合欢、榆树和枫杨等,引进树种有湿地松、火炬松、露丝柏(墨西哥柏)、意大利杨树等;境内属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有水杉,二级保护树种有银杏、杜仲,三级保护树种有楠木、红豆木等,均为人工种植。

2 调查对象、方法、内容

本项目为龙泉山脉生态植被恢复2010年春季植树造林工程。本文外业调查林地区划系统按县—乡(镇)—林班三级区划。外业调查时,用GPS定位测定各小班面积,采用1∶10 000地形图,按照规程规范的要求,根据现地各林地块立地特征差异进行小班划分。

2.1 调查对象

植树造林不仅要“适地适树”,还要“适地适土”[5]。龙泉山丘区土层瘠薄、干旱少雨且分布不均,农业种植产值低下,经济效益低下,而且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森林植被覆盖率低、树种单一,部分地段垦植,植被退化,形成荒山荒坡的宜林地。本次调查对象针对以上地块。

2.2 调查方法

根据《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四川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办法(试行)》(1994年)等技术规程要求对小班进行调查。立地特征调查采用深入现地调查结合地形图调查的方法,坡度现地实测,名称及其他理化特性现地确定,其他立地因子在现地结合地形图确定。植被因子调查采用小样方进行调查。

2.3 调查内容

立地因子包括地形地貌、海拔、土壤、坡度、坡位和坡向等;植被因子包括树(竹)种、高度、郁闭度、灌木(草本)盖度,幼苗、幼树名称、高度、667 m2株数、分布情况等。根据小班调查内容,在现地填记小班调查设计表。

3 造林设计

3.1 立地类型

根据植树造林作业区所属的气候带、海拔、坡向、坡位、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和植被等因子划分立地类型。

3.2 造林模式

以立地类型为基础,根据造林小班的具体的位置,结合树(竹、灌、草)种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社会经济状况等设计相应的造林类型,共设计15个造林模型。其中,造林模型一,香樟5+枫香5,共计60个小班,配植方式为块状混交、品字形栽植;造林模式二,台湾桤木(无性系)5+赤桉(无性系)5,共计12个小班,配植方式为块状混交、品字形栽植;造林模式三,山桐子10,共计1个小班,配植方式为品字形栽植。本次人工造林小班全部为水土保持林。本次造林树种选择香樟、椿树(香椿、臭椿)、枫香、无性系台湾桤木和无性系赤桉(备选树种女贞、无性系巨桉、山桐子)。

3.2.1 造林密度设计。按照项目实施区域的立地类型、造林类型、树种选择以及快速达到恢复植被,适当增加造林初植密度,在尽量减少对原有植被干扰的前提下,根据建设类型区、小班立地条件、树种生物学特性、培育目的和造林小班植被覆盖度大小来确定初植密度。

3.2.2 种苗设计。一是种苗需求量。工程实施需各类苗木共717 258株,分模式和区域苗木需求量。二是种苗来源。苗木使用本地乡土苗木为主、外购为辅。造林苗木以选择营养袋苗为主,造林种苗要求顶芽饱满、侧根完整发达,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所需苗木按《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 600—1999)标准执行;容器苗执行LY/T 1000的规定;未制定国家标准的树种,要选用品种优良、根系发达、生长发育良好、植株健壮的苗木。根据国家及省林木种苗检疫有关规定的检疫对象、程序,严格进行产地检疫。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及造林地块的小生境,选择在雨季(即清明节前后)进行造林。

3.2.3 清林整地。清林采用团状清林方式,采用大穴整地,造林整地规格为60 cm×50 cm×50 cm。在造林前30 d或上年秋冬季进行整地;在雨季进行栽植,可随整随造。

3.2.4 栽植。一是苗木准备。按照造林地面积和设计密度、树种组成计算用苗量,及时起运到造林地假植,做好栽植准备工作。二是裸根苗木栽植。栽植要点是深度适中、苗木扶正,踩紧踏实。植苗时做到苗干要竖直,根系要舒展,深浅要适当,填土一半后提苗踩实,再填土踩实,最后覆盖虚土。苗木栽植深度根据立地条件、土壤的情况,覆土应略高于苗木根部的土痕。三是营养袋栽植。营养袋苗上山前必须灌透水,栽植时塑料袋必须全部撕掉,并回收营养袋。栽植时要保持苗木立直,栽植深度适宜,苗木根系伸展充分,并有利于排水、蓄水保墒。将容器苗周围的覆土分层压实,而不损坏原带土团,覆土厚度一般应盖过容器2 cm左右,并在苗木根蔸周围覆盖塑料薄膜、石块和杂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四是假植。对当天不能栽植完的苗木进行假植。选择蒸发量小、土壤肥沃的地方挖一条沟,长度因地和剩余苗木而定,将苗木均匀放置于沟内,覆盖上泥土,浇足水,第2天及时栽植。五是补植。根据《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检查验收方法》所规定的人工造林当年苗木成活率和3 a保存率,苗木栽植6个月后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成活率达不到85%的造林地块需进行补植。补植技术与初植技术相同。对于造林不合格需重新造林的,必须对该小班进行认真调查,确定影响成活的原因,制定具体方案后,才可重新造林。

3.2.5 灌溉。本次项目灌溉均采用移动抽水泵就近利用储水池、水库等进行抽水灌溉。

4 抚育和管护

4.1 抚育

4.1.1 抚育次数。造林后应及时进行松土除草,与扶苗、除蔓等结合进行,对穴外影响幼树生长的高密杂草,要及时割除。连续进行3~5 a,每年2次分别在6、8月进行,以刀抚为主。

4.1.2 抚育技术。一是松土。里浅外深,不伤害苗木根系,深度一般为5~10 cm,干旱地区适当加深,丘陵山区可结合抚育进行扩穴,增加营养面积。当年冬季应采取覆土、盖草等防寒(旱)措施。二是除草。根据需要,采取适宜的除草措施。采用化学药剂除草时,执行LY/T 15783 规定。三是平茬。对具有萌芽能力的舒展,因干旱、冻害、机械损伤以及病虫兽危害造成生长不良的,应及时平茬复壮嫩芽。

4.2 管护

①对新造林地、未成林地要加强管护,除了有计划地割草、未成林抚育和林农间作外,采取工程措施,建设封禁设施,避免人畜随意进入。

②要做好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森林病虫害防治要贯穿营造林全过程,采用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方法,协调使用各种防治方法,提高森林抗御病虫害的能力。尽量避免采用化学防治法。

5 环境保护措施

①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规程》《造林经营环保技术规程》和《林木种苗管理规定》。

②绿化场地整地后及时栽植苗木,尽快恢复植被。

③大量使用草肥、堆肥等农家肥,选择生物农药,并做到科学施肥、施药等,尽量避免肥料、农药流失,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④加强宣传与管理,提高人们环保意识,不把污染物带入绿化区域,施工过程中的垃圾集中堆放,并及时深埋处理。

⑤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控制环境污染的规定,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施工中的污水、废料和垃圾等有害物质对河流、湖泊、池塘和水库的污染。

参考文献

[1]胡学军.怒江干热河谷地区植树造林措施探讨[J].绿色科技,2018(1):36-37.

[2]徐亮.植树造林的必要性及主要方法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1):261.

[3]蔡德才.植被恢复造林工程的实施技术[J].乡村科技,2018(6):61-62.

[4]蒋俊明,费世民,何亚平,等.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探讨[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7(6):11-15.

[5]邱莉萍.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生态系统土壤质量变化及调控措施[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作者简介:李川北(1990—),男,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环境生态。

猜你喜欢

植被恢复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 保护家园
乡镇县植树造林如何做到适地适树
植树造林作贡献
关于造林地植树造林的方法探析
废弃菌糠在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
矿山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问题及对策
郴州市开展植树造林“百日攻坚”行动
春天到了,植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