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风味小吃英文译写与传播路径
——涵化理论在小吃译名中的认知与应用

2020-12-14李稳敏王晶晶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肉夹馍小吃英译

李稳敏,王晶晶

(陕西科技大学 文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一、引言

中华特色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环节。陕西风味名小吃作为陕西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体现了内容丰富、富有地方特色的陕西菜品、菜式,也反映了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华夏饮食文明。因此陕西特色风味名小吃作为陕西文化对外宣传的名片,其英文译写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在准确传达菜名含义的基础上,融合菜品背后的文化意蕴,达到期待的传播效果,从而实现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是英译陕西风味小吃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针对饮食英译,国内学者多是研究菜名翻译的特点、过程及英译策略,如罗倩的《模因论视阈下中国菜名英译策略》、[1]53-56周祁林的《目的论视阈下贵州少数民族菜谱英译》、[2]183-185何武的《跳出菜名译菜谱——影响中式菜谱英译策略选择的几组关系》[3]132-134等,但是较少从传播学角度阐释菜名的英文译写。英译陕西风味小吃名,归根究底是为了向外国受众群体呈现和传播地方特色饮食文化,因此其译名的传播效果与接受度十分重要。本文试从传播学的涵化理论出发,分析陕西风味名小吃英文名译写及其传播路径,探讨如何有效实现陕西饮食文化“走出去”,构建陕西国际化旅游形象。

二、涵化理论的相关研究

涵化理论(Cultivation Theory),又称培养理论,是大众传播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传播学学者乔治·伯格纳对电视的接触量与人们对环境危险的判断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调查,发现人们观看电视的多少与其对电视“媒介真实”的认知成正比,[4]由此提出了著名的涵化理论(Cultivation Theory)。

人们头脑中的观念与客观现实存在差距,因此媒介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会影响人们观念的形成。换句话说,作为媒介的某种大众传播手段会构造“拟态环境”,长期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的行为和认知。这就是涵化理论的主要观点。1980年,伯格纳完成了《The Mainstreaming of America-Violence profile No 11》,正式提出“主流化”的概念。在这一影响过程中,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种群,“主观现实”会逐步倾向于传播媒介所构建的“媒介现实”,逐步趋向“主流”,受众群体对传播内容或方式产生共鸣,那么传播效果也会明显增强。耿书培认为主流化观点的提出可以说是涵化理论的一个转折点,它将培养理论从单一的暴力视角深化到综合意识形态,在理论深度上进行了很大的扩展,使培养理论上了一个全新台阶。[5]涵化理论的主题从暴力扩展到了其他领域。Barrie Gunter 加入人口统计学变量,重点探讨了电视收看与公众信任之间的相关性,发现电视内容对于公众社会意识的培养效果是存在的。重度电视观看者会根据电视上所呈现的内容来判定自身所处的环境是否公正平等,从而影响到政治意见。[5]

国内关于涵化理论的研究大体分为四大类,包括对涵化理论及其变迁的研究、不同主题的涵化效果研究、不同媒介形式的涵化研究以及运用涵化理论分析社会现象等。[6]57-58贾圆、孙卫华从传播学视角分析了《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认为涵化理论尤其强调电视媒介的“培养”作用,即电视媒介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效果,从文化渗透、民族观念培养等方面阐释了现代媒介发挥了社会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整合作用。[7]88-91蔡立媛分析了网络中的涵化效果,探讨了其多空间、精准性、破坏性、非结构性、跨越时空等特点。[8]33-35

由此可见,涵化理论的研究与运用主要集中于理论本身的拓展研究,以及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对大众涵化效果的实证分析。在新时代全球化、技术化、网络化语境下,人们更易于以各种形式接触和了解事物。本文探讨多模态语境下陕西风味小吃英译名对国际受众的涵化效果。

三、涵化理论在陕西风味小吃译名中的认知

陕西风味小吃深深根植于陕西饮食文化,一些小吃名背后往往蕴含着一个个历史典故或民族风俗,如已入选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肉夹馍”,本是“河漏”的“饸饹”等等。因此向国际游客推广和宣传特色小吃的过程中,商家或是小吃推介方会利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丰富传播内容,通过各种大众媒介,营造出积极的消费环境或是文化传播氛围,将信息传达给受众,诱导国际受众消费,加深受众对陕西饮食文化的印象。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小吃传播并被接受的过程,也可以看做是受众受大众媒介所构建的环境氛围影响,通过文字、图片等语码接收信息并作出积极回应的过程。涵化理论深刻地体现在这一推介、传播和接受的过程。小吃名的英文译写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转换、语码转换,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如“肉夹馍”的英译过程正能体现这点。

例1:肉夹馍

英译名:Chinese Hamburger/Meat Burger/

Roujiamo/Rougamo

肉夹馍是陕西特色小吃,据记载起源于秦朝,距今有 2000 多年的历史。从原语角度来看,“肉夹馍”本是古语肉夹于馍,源自秦朝名将白起为快速供应战地伙食而做,取精肉,中药煮熟后夹于烤制面饼中,以期将士食用后精力充沛且有御寒、健身、抗饥饿功效。现代的肉夹馍制作不但保留了中国几千年来用中草药为佐料烹饪肉食,注重营养的习惯,而且更加注重视觉、味觉、感觉上的美味和美感享受。根据现代汉语的表意特征,此小吃名应更改为“馍夹肉”,但陕西方言中汉字“没”读音与“馍”同音,即“mo”,“馍夹肉”在陕西方言中听起来似“没夹肉”,含否定意义,会造成误解,因此沿用古语中的主体部分“肉夹馍”表达小吃名称,表达既精练又不失中国古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若是采用直译的方法,那也要译成“馍夹肉”。但由于中外文化不对等,国外并没有“馍”,巧合的是肉夹馍的外形与国外汉堡相似,都是成为熟食品的面食中夹肉,因此可以借用“Hamburger”或是“Burger”的表达,便于国外游客理解食物实体,首先达到交流沟通的目的。此外,汉堡是国外常见的食品,此种译法因与国外本土食品相结合,更易于受众接受,从而达到传播的效果。但无论是“Chinese Hamburger”还是“Meat Burger”,虽然实现交流沟通的目的,这种表达都无法实现中国文化的传播功能,建议可以融合其他表达方式,或是借助传播媒介,如图片、视频介绍,弥补缺失的文化信息。而采用拼音“Roujiamo”的译法则旨在突出汉语语音的魅力,强调中华文化内涵,凝聚文化自信。但这种译法忽视了受众的感受,对中华文化不了解的国际游客来说,较显陌生,难以形成共鸣感,因此若要采取拼音译法以加强文化传播效度,则需要添加文字、图片等形式的注解,提高理解度,增强受众接受度。拼音“Roujiamo”中的“jia”的音,英语中无对应的音,对于外国受众而言,无法准确发音。西安质监局给出的官方译法“Rougamo”则综合考虑受众感受与文化传播因素,既考虑了译入语语言特征,贴近受众语言表达习惯,也保留了汉语特色,实现文化输出功能。据了解,西安市质监局为英译肉夹馍曾做了实地考察。在美国开设的肉夹馍店的消费群体中,大部分的美国人都是以“Rougamo”发音,并以此书写,“Rougamo”中的“ga”音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基础。由此可见,虽然此种包含中国文化的译写对于美国受众来说较显陌生,但实体店内会有实物介绍图片甚至电视专题播放,不少店家还会有网络宣传,其在多样化灵活自由的传播过程中,通过构建图、文、声并茂的拟态环境,食客受所营造的文化环境的影响,逐渐接受此种译写,实际上这一做法也是在增强受众的认知趋同,引起受众的共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受众对中国文化的印象。

因此,在小吃名英文译写中,通过译名及其传播媒介等,营造出适时的文化氛围,实现蕴含文化特色的译名的主流化效果,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主动接受陕西特色饮食文化的输出,实现陕西风味名小吃英文名的最佳传播效果。而就传播内容而言,如何实现受众接受与特色文化传播的统一,则是小吃英译与传播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译写及传播的过程中,小吃传播者并不仅限于商家,还包含译者、饮食文化宣传者等等,应该从受众角度出发,思考如何寻找受众共鸣点,建立与受众的联系,通过译写策略、图文并茂的媒介传播等各种手段营造“拟态环境”,有意识地培养国际受众主观世界的认知趋同,引导国际受众与陕西特色小吃名的译写产生共鸣感,实现陕西特色小吃的有效接受及其文化的积极传播,推动陕西旅游经济与餐饮文化的蓬勃发展。

简而言之,涵化理论在陕西风味名小吃中的认知对推动陕西特色饮食文化“走出去”,构建国际化旅游城市起着积极作用。

四、涵化理论在陕西风味小吃译名中的运用

(一)贴近受众,增强共鸣感

英译陕西小吃,译者需要站在受众角度,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贴近译入语的表达习惯,通过译文与受众建立联系,让受众对译文,即传播内容,产生共鸣,实现信息有效输入的功能。

例2:锅盔

英译名:Crusty Pancake/Guokui

锅盔,又被称为锅魁,是陕西特色面食类小吃。关于其译名并没有统一表达,或是大众普遍使用的译名,此处选用较为常见的两种译法为例,试做分析。锅盔形似盔状,是种烙烤的面饼。“Pancake”指薄煎饼、烙饼,两者的原料与制作方式类似。与国际游客而言,其对“pancake”的熟悉度肯定要比“Guokui”高,若是直接使用后者,受众可能会有较大的陌生感,受众连意思都无法理解的话,也就无从谈及译文的接受与传播。不过,随着我国国际形象的提升,汉语的发展与普及,采取拼音的方式进行文化输出,也是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一环。当受众对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语言表达无法产生共鸣的时候,我们可以考虑结合多种方式进行小吃名的译写。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需要受众慢慢接受这种表达,例如 Toufu、Kungfu 现已成为英语规范表达的一部分。

例3:牛肉泡馍

英译名:Pita bread soaked in beef soup/

Shredded pancake in beef broth

两种译文都借用了西方人熟悉的某种菜名翻译小吃名,从受众角度出发,让译文更贴近译语习惯,加强受众的熟悉感,从而增强受众的接受度。但无论是“pita”(皮塔饼),还是“pancake”(薄煎饼),与牛肉泡馍的馍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不能实现信息与文化内涵的完全转换。在此情况下,小吃的英文译写要考虑如何通过传播媒介来强化传播效果,实现信息与文化内容传播的统一。建议译名为拼音加注释的形式,如:“Niuroupaomo(Pita bread soaked in beef soup)”,创造与受众主观认知有交集的“拟态环境”,受众通过熟悉的加注的内容逐步了解和接受拼音译名,最终实现本土表达方式的对外传播。

例4:金线油塔

英译名:Crispy Fried Noodles

金线油塔是陕西西安地区的一种精致的汉族传统小吃,也是一种面食。多层且丝细,做起来较为复杂精致,吃起来松软不腻,其形状“提起似金线,放下像松塔”,因而得名。中国菜名讲究音美、形美、意美,旨在用菜名营造文化氛围,让母语受众感受一种朦胧美、意境美。“金线油塔”四个字点出了小吃的形、色与其使用的配料,即塔状细丝、金色,却未点出这是面食,可以激起初次点餐者的好奇心与期待感。而西餐名多是指出食材、烹饪方式等,具有直接性,让点餐者一目了然。“Crispy Fried Noodles”的译法显然是符合英文菜名的表达方式,营造一种与受众认知重合度高的拟态环境,从国际受众角度来看,这种译法的受众接受度更高,但无法展现该风味小吃的音美、意美和形美,更无法体现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建议译名为拼音加注释的形式,如:“Jinxianyouta(Crispy Fried Noodles)”,实现全球语境下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效果。

(二)融入地方特色,实现文化对外传播

民族特色菜肴是构成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民族特色菜肴反映了特定民族的饮食心理和饮食习俗。[9]110-113在陕西风味小吃英文译名中融入陕西饮食特色,实际上也是对外传播陕西饮食文化。

实现译名的主流化效果指国际游客在具有民族特色的小吃译名媒介图文并茂的宣传传播过程中,通过对小吃实物的视觉、感觉、味觉的体验,逐渐了解小吃译名的蕴含意义,潜移默化地接受带有文化色彩的小吃译名,此种小吃译文名通过增强受众认知趋同成为主流表达方式,实现有效的文化信息传播。当小吃及其译名广为国际游客接受时,也是实现陕西饮食文化“走出去”,用本土表达国际接受的方式传达中国文化,实现中华饮食文化的本土全球化的过程。

英译名:Biangbiang Noodles

例6:荞面饸饹

英译名:Hele buckwheat noodles

荞面饸饹是陕西一种以荞麦面粉为主材的传统面食,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据古代中医典籍记载,饸饹与广成子、与道家讲究的养生之道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相传,黄帝曾向广成子(上古时期的道教人物,据正统道教说法,广成子为黄帝之时太上老君化身)请教治国之道与养生之术。当时广成子除了传授给黄帝《自然经》,还邀请黄帝共同进食。广成子随手挥剑砍下一棵桃树,掏空树干中最平直的一节,并用刀钻出多个如粗麻绳大小的孔。然后将此桃木放置于灶台上,随即将桃木担在炉台陶器上,将面团放入桃木中并用木槌挤压,面团从小孔中挤出,形成面条,煮熟即可食用。此面团的主材正是崆峒山附近生长的野生荞麦。荞麦性甘味凉,在所有谷类中被称为最有营养的食物,荞麦类食品可以调节血脂、血糖代谢的平衡,是集营养、保健、医疗于一身的多功能粮种。因此饸饹面广受母语受众的青睐。其英文译名除了点明食物食材、类型外,额外添加了汉语元素,标注了饸饹的拼音,以期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国际受众注意,了解其营养价值与背后的传说故事,实现小吃译名中包含的文化信息的有效传播。

(三)扩大传播路径,增强传播效果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和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社会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多种模式进行交际,促成视觉文化的主导地位。而在视觉文本中,文字并不是唯一的符号资源,它必须和图像等其他符号资源联合一起发挥作用,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图像等符号资源会发挥主导作用,文字甚至可以不存在。[10]77-87+145小吃名的英文译写同样也是对视觉文本的译写,它不仅涉及简单的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因此其英文译写与传播也应该注重审美表达,关照受众的审美享受,采取多渠道多模态宣传陕西风味小吃,提升西安餐饮文化品质,进一步培养和扩大中国文化传播的国际使者。

1.宣传渠道多样化

随着科技进步,大众传媒的多样化,饮食宣传除了宣传手册等纸质媒介,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宣传方式的效果显得更为直观明显。近年来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就是最好的例证。同理,陕西风味小吃推广也可以不用局限于电视、宣传手册等传统媒介,微博、微信、Facebook等网络平台也可以作为传播陕西饮食文化的新阵地。通过微博、微信、YouTube 等新媒体渠道打开知名度,通过不同的媒介平台,线上线下联动宣传,最大范围内吸引到受众群体,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此外,公共场合语言景观的宣传应注意动静结合,除了标识宣传牌等二维静态展示,也可运用动态展示途径,如LED 屏、3D 立体投影,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随着网络技术不断进步,点餐也逐步实现了数字化。菜单设置逐步多元化,食客可以通过平板、手机等在线点单,因此为达到传播的直观性,菜单可以结合影像资料,增强传播效果。

2.译名表达多模态化

多模态话语是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11]24-30在新技术全球化语境下,以翻译为媒介的饮食文化传播不应该只局限于文本到文本的翻译,而是趋向图片、视频等多元化的表达形式。菜肴讲究色、香、味俱全,其英译名也要讲究视觉效果。除了文字表达要规范统一外,搭配的图片、选取的色彩、字体样式等也会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影响受众的接受度。毫无疑问,在译文质量相同的情况下,视觉感官将是影响传播效果、受众接受度的重要因素。多模态话语也成为小吃英译需考虑的一点。翻译作为不同语言间沟通的桥梁,从广义上说是跨语际的符号转换,其目的是实现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交流沟通。而在翻译转换过程中,“多模态话语在展现浓厚的全球化色彩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本土化的话语”。[12]49-59+168-169也就是说,采取多模态态话语进行小吃英译与传播时,也要体现饮食文化内涵,点出背后的历史典故。例如,“肉夹馍”的英译较为常见的是“Chinese Hamburger”,但肉夹馍本身与汉堡相似,但仍有区别,因此可以采取“文字+图片”的方式,用图片展现陕西“肉夹馍”,更直观地便于解释实物的同时,激起食客的食欲;宣传饸饹面的时候,除了译名表达恰当外,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点出其健康价值。

3.增强国际受众传播力

增强餐饮文化译名的表达美、传播的设计美,加强受众体验感,增强口碑宣传影响力,实现双向互动传播,从而扩大饮食的国际影响力。除了传播媒介外,传播过程还有的关键一环是受众。受众不仅是传播内容的接收者,本身也是传播途径,即当国际游客接纳饮食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后,会向他人推介,进一步扩大传播效果,如此循环往复,形成良性循环,持续不断地对外传播民族特色餐饮文化,而且这种传播途径更具说服性,传播效果更佳,传播时效更久。

结语

陕西风味小吃的译名通过译名宣传陕西风味小吃,是传播中华文化、构建陕西国际形象的有效途径。因此,小吃的英译与传播过程要充分考虑受众感受,优化语言环境,增强受众共鸣感,同时也要加强译名的主流化效果,营造良好的饮食文化氛围,让受众于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国化表达内容与传播方式。当国际游客接受并真正了解菜品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后,会主动传播中华饮食文化,化身中国文化传播的国际使者,这样才能形成中华饮食文化最佳传播效果,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

猜你喜欢

肉夹馍小吃英译
肉夹馍
我是一个小吃货
肉夹馍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怕冷的小吃货 等
厦门品小吃
大家都爱吃小吃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小”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