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剧戏服中刺绣元素的研究

2020-12-14陈淑聪

染整技术 2020年11期
关键词:戏服刺绣纹样

陈淑聪,汪 斌

(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浙江嘉兴 314000)

戏曲服饰纹样是越剧戏服设计的灵魂所在,刺绣元素是其主要的工艺表现手段,更是戏曲服饰区别于其他演艺服饰的重要标志,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相应的戏曲纹样可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身份地位。明清刺绣工艺的空前繁盛奠定了戏曲“刺绣之服”的基础,但随着越剧的日益衰落,戏服刺绣工艺濒临失传。2006年5月20日,越剧被列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界关于越剧文化的研究重点多在唱功、舞台动作、表演上,鲜少有学者关注越剧中的服饰文化,目前尚无学者就越剧戏服中的刺绣元素进行相关研究。因此,对越剧服饰中的刺绣元素展开系统化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分别从越剧戏服溯源之初的刺绣特征,近现代越剧戏服中刺绣图案的艺术特征、色彩特征、工艺结构特征、文化内涵及其传承创新展开系统的研究,希望对越剧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 越剧戏服的历史溯源及其发展

越剧起源于浙江绍兴一带,发展于上海,历经100多年的发展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格体系[1]。建国前越剧服饰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1.1 小歌班初期的模仿期

1906—1922年是小歌时期,这个时期的越剧服饰并不系统,没有固定的行头,戏中角色的穿戴大多数借用生活中的衣衫、长袍、褂,扮官宦用庙里的神像蟒袍,在风格上基本模仿当时比较流行的京剧服饰。这个时期越剧戏服的刺绣大都以满地绣为主,色彩浓重艳丽,采用大量的珠绣作为点缀来增加戏服的华美之感(见图1)。

图1 小歌班时期的戏服(越剧博物馆藏)

1.2 绍兴文戏时的杂乱无章期

在绍兴文戏时期(1921—1937年),演员根据角色需要向绍兴大班行头主自行租用戏装,在演出时随身携带衣箱走村跑镇,此阶段被认为是越剧最早的衣箱形式[2]。这个时期演员自行负责添置戏服,因此戏服的设计主要取决于演员的审美和对戏中角色的理解;一般演员、龙套、宫女等群众演员都穿“堂中行头”,以袄、衫、蟒、靠、箭衣为主,此阶段主要模仿绍剧、京剧等传统戏服样式(见图2)。

图2 绍兴文戏时期戏服(越剧博物馆藏)

因此,这个时期的越剧戏服被称为杂乱无章的时期,此阶段戏服无论在风格上还是款式上都比较随意、不够系统,没有固定的风格,缺乏个性,局限于演员个体对剧中人物的理解或者爱好而选择相应的戏服,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越剧的发展。

1.3 新国营时期后形成独特的艺术特征

1942年,以袁雪芬所在剧团为首的几个越剧团与新文艺工作者合作对越剧服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在戏服的式样、纹样、配色和用料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革新,这个阶段越剧戏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为中国戏曲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3]。袁雪芬等对于越剧戏服的改革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1943年,出身舞美设计的韩义在《雨夜惊梦》中对剧中角色的服装进行了专门的设计;当年11月,袁雪芬主演《香妃》(见图3)时,戏服的刺绣色彩清新淡雅,通过局部装饰塑造人物形象,同时因剧中人物身份较多,亦是韩义根据剧情角色身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制作,取得了艺术效果上的统一,同时避免了混乱的服饰风格,是越剧服装的一大改革。1946年6月,袁雪芬扮演了《洛神》中的甄洛,所穿戏服不再是满身绣,而是在胸部、肩部做了局部的刺绣装饰,戏服整体感飘逸,具有仙气(见图4)。

图3 袁雪芬《香妃》剧照

图4 袁雪芬《洛神》剧照

从1955年开始,越剧有了专职的服装设计师,改变了以前服装设计由设计布景的舞美设计师兼任的局面。受江南水乡民风、民俗的影响,越剧服饰整体呈现轻柔、淡雅的独特风格。原先戏服是把花纹绣在整件服装上,存在难以清洗、易破损的情况,改革后把刺绣花纹绣在小纺上,然后剪下来缝制在戏服上,清洗时可以拆卸下来,有效地保护了戏服的刺绣部位。同时改变以往戏服的衣箱制,采用专人专戏的制度,根据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设计制作服饰,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体系,这也是越剧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此阶段完成了越剧美学的塑造,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戏服,是越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2 近现代越剧戏服刺绣元素的艺术特征

改革后的新越剧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话剧、京剧古装戏、昆曲、电影等的优势,同时从我国传统人物画和民间美术中汲取营养,按照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及身份地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创造出了属于自身的越剧服装独特新式样。本文分别从越剧戏服中的刺绣色彩特征、图案艺术特征、工艺结构特征、人文内涵等方面展开研究。

2.1 近现代越剧戏服刺绣的色彩特征

色彩能够直接表现和烘托人物心理,可有效激发观众的想象和情感体验,达到与观众交流的目的,对观众情感的视觉感染力最强烈,如越剧服饰可以通过色彩的变化来暗示环境、角色命运及其心理活动的变化,以色传情,借助色彩延伸人物的内心世界,烘托人物的外部形象,帮助观众融入剧情,亦可通过色彩有效地塑造人物性格和特定意境。象征性与装饰性是戏剧服装色彩的重要特征。

越剧的主要行头古装衣、越剧蟒、越剧靠、越剧裙、云肩、褶子和帔、盔帽、靴鞋等都运用了大量的刺绣元素,这些行头既具备古典美学特征又融合现代美学特征,在配色上打破传统戏曲服装常用的“上五色”(红、绿、黄、白、黑)和“下五色”[紫、粉、蓝(绿)、湖、绛]。受苏绣配色艺术手法的影响,改革中运用传统色彩的同时兼顾江南民风民俗和审美情趣,增加了大量的中间色,如米黄色、浅绿色、粉色、紫色和紫红色、红色和橙色、蓝色和绿色、紫色和蓝色等,大多采用色相环上90度内的同类色、邻近色、类似色进行搭配,选择适中的明度、纯度,刺绣图案整体色阶丰富、过渡自然,注重色调的统一和谐,戏服整体呈现优美、柔和、淡雅的视觉效果。

通常此阶段的越剧戏服为了使所绣纹样更加突出,在淡色衣服上采用“淡入”[4]的绣法,运用同色推移法、间色跳跃法、对比色反衬法、衣料加绣剪贴、丝网印花等方法,尤其是女子越剧戏服具备江南服饰文化柔雅、细腻、含蓄等典型特征,在柔美中兼顾诗情画意。总而言之,相对于京剧戏服来说,越剧戏服在色彩的运用上更简洁柔和、清新雅致(见图5)。

图5 越剧戏服的色彩特征(越剧博物馆藏)

同时,越剧戏服里合适的颜色运用对越剧人物性格的刻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服饰一般都以鲜亮的色彩为主,在红色的帔上配以金丝线绣花以衬托人物的华美富贵(见图6)。而如林黛玉这类心思敏感、细腻淡泊、自尊自爱又多愁善感的角色,就采用淡色系(白、蓝、粉3色)表现其淡泊名利的性格特征;刺绣花纹以梅、兰二色为主色,以梅之冷艳、兰之馨雅表达黛玉倔强又幽雅的个性(见图7)。

图6 越剧贾宝玉服装

图7 越剧林黛玉服装

2.2 近现代越剧戏服刺绣的图案元素

传统戏服的刺绣纹样以细密、繁满和绚丽为主,极富装饰性和夸张性;而话剧服饰图案主要根据角色需要来设计,一般不注重刺绣纹样的细针密线。越剧服饰的纹样刚好介于两者之间,从剧情出发,采用简练、集中、素净的形式塑造人物形象,整体呈现简洁、朴实的风格特征,着重强调戏服式样和纹样的历史真实感[5]。在形制上喜用双数形式,以寓意和谐、吉祥,好事成双(见图8);这样的形制也符合人们追求对称、平衡的审美习惯。

图8 越剧戏服中的二方连续纹样(越剧戏服厂)

越剧戏服的刺绣纹样题材均来源于民间故事,如龙、虎、狮、凤等[6];或来源于生活中的动植物,如鸟、鱼、虫、花草、卷草等;或来源于中国吉祥纹样,如八宝纹、回纹、云纹、菱纹、文字和现代感强的几何纹等(见图9);或对其进行变形组合,采用团花团寿或散枝、绣花边等。根据剧中人物身份的不同选择绣制相应的纹样,恰到好处的刺绣图案点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也能运用图案所指突显强化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烘托故事情节及表现人物特有的感情基调。

图9 回纹、云纹组合刺绣云肩

越剧服饰中的刺绣纹样布局以边角布局、点式布局和满式布局为主。边角布局是指以对称、不对称的形式将一些形态较小的纹样缝制在戏服的边角位置,例如在戏服的领口、袖口、门襟、下摆等部位缝制简洁的装饰纹样,这类布局多用来表现小生质朴、温和的性格特征。点式布局则较为集中显眼,这类布局作为越剧服饰的视觉中心加以设计,例如越剧戏服中常出现的团龙、团凤图案等,四周缀以小型图案,彰显着装者贵重的身份特征,这类布局多用于女性戏服。满式布局则是刺绣图案布满整个戏服,大都以龙形图案为主,四周点缀云纹等吉祥纹样,凸显着装者位高权重的身份特征。在越剧戏服中,纹样布局越密反映着装者的身份地位越高(见表1)。

表1 不同品类越剧服饰图案、色彩特征的对比

例如越剧经典曲目《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因家境较为贫寒且身为男性,因此戏服不可过于华丽,但可以通过一些简练的回纹、枝叶纹图案以边角布局形式体现,配以素雅的冷色调塑造出具备男性特征的简朴美,用银线采用盘绣技法来表现;而祝英台家境富裕又是女性,因而她的戏服刺绣纹样在配色方面更加鲜亮,多用花卉、蝴蝶绣图案,采用点式布局塑造华丽美,金线采用盘绣技法,体现女性妩媚动人的一面(见图10,左为梁山伯,右为祝英台)。

图10 梁山伯与祝英台戏服

3 近现代越剧戏服刺绣的工艺特色

越剧服装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受到京剧古装戏与话剧历史剧的影响,为了配合角色背景、身份特征,苏绣、京绣等都会出现在越剧服装中,使戏服更富有生命力。越剧戏服会针对不同的人物个性、背景予以不同的针法。通过比较可知,彩线绣在越剧戏服中使用最频繁,以彩线代笔,将各种绣线进行重叠、并置、交错,从而产生丰富多姿的效果(见图11),涉及的主要刺绣工艺有平绣、条纹绣、点绣、编结绣、钉线绣、盘金绣、挑花以及辅助绣,不同的刺绣工艺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7]。一件戏服上的刺绣一般都是几种针法配合运用,以增加戏服的层次美。

图11 越剧旦角戏服上秀丽的彩线绣

而在越剧古装戏中,官员服装中的刺绣元素大多采用宫廷绣。宫廷绣亦称京绣,此手法过去专门用于宫廷服饰的刺绣。经过多年的演变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技法与韵味[8]。宫廷绣的针法、技艺、用工、用料、图式纹样等特点更加鲜明。京绣所用的面料非常奢华,一般选用最好的绸缎,而绣线除了以蚕丝制成绒线外,还以黄金、白银捶箔,捻成金线、银线大量使用于绣品服饰中(见图12)。

图12 金碧辉煌的京绣凤、京绣龙

另外,越剧戏服和民间刺绣的不同之处在于越剧戏服较多采用金绣、盘金、盘银等刺绣针法来勾勒纹样的边缘,此类针法有利于凸显戏服的舞台效果,从而使戏服呈现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艺术特征(见图13)。此类绣法以金线、银线作为刺绣材料对戏服纹样边缘进行勾勒刻画,或者作为填满龙、凤的主要刺绣材料,或把绣线固定在面料上构成纹样的轮廓,丝线横向加以固定,固定用线比较粗的称为“综线”,比较细的则称为“钉线”,因此亦称为“钉绣”。综线与钉线的颜色配合可以选择视觉效果差异较大的对比色,也可以用同类色,亦可以是邻近色或者色彩一致。如图14所示,红色与银色产生强烈对比,极具细节感。此种绣法在越剧戏服中经常出现,这与它能够增加戏服的舞台艺术效果有脱不开的关系。

图13 盘金绣戏服局部

图14 钉线绣戏服局部

4 越剧、京剧戏服中的刺绣元素差异对比

在色彩的运用上,京剧戏服用色大胆,色彩对比强烈,戏服上采用“满地绣”,金线、银线被大面积用在戏服上,具有很好的调和作用,所以戏服整体风格对比既强烈又和谐统一,并且光彩灿烂、极为富丽,舞台效果流光溢彩。用色常具有特定的寓意,通常根据人物性格特征、身份地位而定。而越剧服装的色彩多采用中间色,相比京剧戏服,越剧戏服的色彩少有强烈对比,加入了许多鲜明清淡的中间色,注重颜色之间的搭配(见表2)。

表2 越剧、京剧服饰刺绣元素的差异

图15、16分别是越剧花旦戏服和京剧花旦戏服,在图案的选择上,虽然同样是花旦戏服,越剧戏服中的刺绣图案更内敛与秀气,色彩更素雅纯净。这与越剧戏服受到古装衣与江南民俗的影响有一定关系,设计师借鉴仕女图的部分设计元素,使越剧戏服更飘逸灵动、细节精致、柔和简洁、图案秀丽、色彩清雅[9]。在刺绣工艺的运用上,越剧服饰多采用套色绣工艺,讲究淡入深出或淡出深入的变化,相较于京剧服饰传统平金、平银绣的富丽光泽、端正大气,刺绣纹样相对比较繁密。越剧服饰纹样轮廓以勾金、勾银为主,契合整体柔和淡雅的风格。

图15 雅致秀丽的越剧花旦戏服

图16 京剧花旦戏服

5 刺绣元素在越剧戏服中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

戏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明清两代戏服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而来,有着严格的服饰等级制度。“宁穿破,不穿错”[10]是戏服的穿戴规制,亦是演员和观众之间约定俗成的交流语汇。戏曲服装不分朝代、不分季节,通常历代皇帝都是上朝时穿黄龙袍,在后宫穿黄帔,配以团龙图案。戏服也没有四季之别,可以通过披斗篷来寓意寒冷的场面。

5.1 越剧戏服中刺绣图案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

刺绣纹样是戏衣的鲜明特色,戏服纹样不仅体现戏服的装饰美,而且具有表意的重要作用,不同的刺绣图案表明剧中角色社会阶层不同。如戏服中的蟒纹根据人物不同的身份、性格特点而呈现团龙蟒、行龙蟒、独龙蟒等图案。武将的“靠”则大多用猛兽如虎、狮等纹样和鱼鳞纹相结合强调刻画,象征着装者的勇气和威猛。在“官衣补子”中,仙鹤、海水、红日、山石、祥云、火焰等吉祥图案组合充分体现了天地山水、龙腾虎跃的磅礴气势,同时象征着装者的身份地位。戏服中皇室女眷的“帔”大多用凤纹作为主要的装饰图案,因为凤有鸟中之王之称,是美丽和幸福的象征,凤纹与牡丹结合则象征着幸福美好,凤纹与百鸟纹组合寓意百鸟朝凤。越剧褶在简洁、流畅的造型上饰以华丽的图案纹样,如动物、植物、花卉等纹样,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寓意,如梅、兰、竹、菊寓意着品格高洁,设计者可以通过不同的图案组合传递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身份地位。

观众亦可以根据剧中角色独特的图案特征判断角色的年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以及剧情发展。中国历代都喜欢圆形和成双成对的图案造型,象征圆满的同时也寓意着生命的循环往复。正旦女帔的门襟底部两边会放少量“海水江牙”纹样(见图17),观众可以从戏服图案语汇中了解到该图案是有身份地位的命妇,如《金枝玉叶》中的皇后所穿女帔上就绣有此类纹样。

图17 “海水江牙”纹样

5.2 越剧戏服中刺绣色彩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

戏服色彩中,红、青、黄、白、黑蕴含着严格的等级观念,黄色是最高等级的色彩,是帝王的专用色。红色、紫色官衣表示着装者身份极高,其中红官衣往往是状元高中、进士和官职迁升的标志,紫官衣亦是官职较高者穿着。紫色虽不是传统五色,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紫气东来一说,紫色象征祥瑞、高贵,所以成为贵官服色,蓝色次之。

6 越剧戏服刺绣元素的传承与创新

现代刺绣吸收一切刺绣的优点,博采众长,运用多种针法穿插设计,让其更具肌理感。刺绣图案甚至可以不再只是平面的美,通过点、线、面的搭配塑造立体化、千变万化的层次美感。以往的刺绣在图案呈现上往往是对称和有规律的,而如今我们可以采用均衡、呼应等形式美法则。在工艺方面,贴布绣成为一种不错的选择,先在布上绣好图,然后贴到戏服需要装饰的位置。刺绣新材料、工具、技艺方面不断丰富发展,新的绣种层出不穷,设计者可以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手法进行混搭处理,有的戏服甚至用到雕绣,花样繁多。

6.1 新材料的运用

在现代戏服设计中,许多新型材料不断涌现,为设计师提供了广阔的设计思路。原本用线绣出的花纹,可以用珠片来钉绣出花朵,柔软的丝绸和闪亮的珠片形成对比,呈现出惊艳的舞台视觉效果。这种设计能够得以实现也有赖于人造轻质珠片材料的发展,这种新型材料质轻且外观效果良好,在现代戏服设计中获得越来越多的使用(见图18)。同时,戏服设计中各种材料的混用也是一种发展方向,网格蕾丝与丝绸的搭配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这要归功于电脑刺绣的发展,才能在蕾丝这样的新材料上绣出美丽的图案(见图19)。

图18 珠片戏服图

图19 刺绣材料的混搭运用

6.2 新工艺、新技艺的应用

常规材料也可以通过运用新工艺呈现出焕然一新的视觉效果。比如在常规面料上通过变化刺绣方法,在胸部和领部用本布捏出立体的花型,也可以用棉花等辅料进行填充,达到造型饱满的视觉效果,使戏服更具层次感;还可以用手缝针在面料上缝出肌理效果,使平面面料呈现立体效果,更加富有装饰性。到目前为止,这样的立体刺绣在越剧戏服上的应用还非常少见。但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平面美,开始追求立体效果带来的层次感与新鲜感,因此增加刺绣立体感在越剧戏服中的应用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总而言之,越剧戏服刺绣在继承了中国传统刺绣的同时又融入了现代科技新材料与新工艺,呈现出轻、柔、美的风格特征。随着人们审美的改变,设计师在设计时需要融入当代消费者的审美情感元素,不断深入挖掘刺绣的传统文化艺术内涵,促进其传承与发展,同时也要结合现代化技术进行创新,使戏服刺绣艺术不断适应客观形势的发展,获得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戏服刺绣纹样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西夏陵出土砖饰纹样与特点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曾经的米高梅有15个服装仓库,15万套戏服......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从卖二手货到获得37座奥斯卡小金人
粤传统 粤传承 粤剧戏服手艺传承
戏服制作 因为年轻,才有更多的心力 认真做好一件事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