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之灵
——白鳍豚

2020-12-13○文/

绿色天府 2020年8期
关键词:白海豚水面长江

○文/ 金 麟

白鳍豚,鲸目喙豚科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世界上最濒危的十二中动物之一。

白鳍豚是一种很古老的物种,比大熊猫还要古老,是当之无愧的“活化石”,“水中大熊猫”。根据化石考证的情况来看,白鳍豚在至少4000万年前的中新世和上新世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白鳍豚不仅是世界上仅存的四种淡水豚中所剩数量最少的一种,还是中国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白鳍豚是世界上最濒危的十二中动物之一,是仅生存在中国长江中下游这一黄金水域的“长江之灵”。

白鳍豚有个和我们人类相似的特征,就是它也有恒定的正常体温,总是在36℃左右。成熟的雌性白鳍豚最长可以达到2.5米,雄性白鳍豚最长可以达到2.3米,最大重量大约是230千克左右。它身体是纺锤形的,它的嘴部是比较狭长,大约30厘米,前端略微上翘。喷气孔纵长,位于头顶的左侧。眼非常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是针眼状的,背鳍呈三角形,鳍肢比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

值得一提的是,白鳍豚是中国的“特产”,是仅在长江中下游存在的一种小型鲸。它是食肉动物,所以它的牙齿是很发达的,它拥有大约130个尖锐的牙齿,并且还是同型齿。成年白鳍豚一般背面会呈现浅青灰色,腹面呈现洁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新生幼体的体色略深。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当由水面向下看时,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很难分辨;当由水底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也很难被发现。这使得白鳍豚在逃避敌害、接近猎物时,有了天然的隐蔽手段。

因为白鳍豚的外形与中华白海豚近似,白鳍豚是淡水鲸类,且生性害羞,很少跃出水面,凡是在海面上翻腾跳跃,动感十足的照片,基本上都是中华白海豚。之所以有很多人经常都把中华白海豚误认为是白鳍豚,是因为白鳍豚喜欢生活在远离岸边的江河深水区,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是一种疏人性的豚类。它时常在晨昏的时候游向岸边浅水处追逐鱼虾充饥,也会吃一些水生植物和昆虫。虽然白鳍豚的食量很大,但是它懒得咀嚼,只管张口吞下鱼食,消化能力很强。它的行动具有集群习性,经常三五成群活动,偶尔也会进入湖泊、支流与长江干流汇合处活动。

白鳍豚是用肺呼吸的水生哺乳动物,它出水呼吸时间大约是1—2秒钟,潜水时间每次约20秒,长潜时可达200秒。每隔一两分钟就要露出水面换一次气,有时会喷出水花,出水呼吸时会发出声响。当天气闷热、暴雨即将来临之际,它便频频露出水面一起一伏,群众称为“白鳍拜江”。白鳍豚视觉很差,靠自身发出的超声波讯号发现食物并突袭式吞食。

白鳍豚寿命可达30多年,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4岁。野生状态下的成年白鳍豚雌雄比例为1: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只有30%,自然繁殖率很低。成年的白鳍豚每年有两次发情期,分别在3至5月和8至10月。雌性怀孕期10至11个月,翌年一二月份在江中分娩。母豚两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偶有双胞胎,出生时体长80厘米左右。刚出生的幼豚哺母豚乳汁长大,并随群活动。

白鳍豚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有2至1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温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温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

造成白鳍豚数量稀少的内在原因就是白鳍豚繁殖周期较长,它们最长可以活30年,所以六岁时才性成熟,再加上白鳍豚的总量不多,所以无法大量繁殖成为了白鳍豚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就是我们人类环境的原因,白鳍豚只产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江中的黄金水域,由于人类活动频繁,这片区域的船只过多,经常出现白鳍豚死于螺旋桨的事故,再加上人类的过度捕捞和排污不当,导致白鳍豚的生存环境恶劣,食物短缺,它们的数量才会越来越少。

本已经被宣布功能性灭绝的白鳍豚,它的生存状况在2018年出现了新的变化。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更新发布,白鳍豚未被宣布野外灭绝。这一消息的发布,使我们在白鳍豚的保护工作上看到了更多的希望,接下来我们会发现并保护更多的“长江之灵”。

猜你喜欢

白海豚水面长江
海洋中的“大熊猫”
第五届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活动启动
长江之头
水黾是怎样浮在水面的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为什么木头可以浮在水面上?
一块水面
长江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