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2020-12-11彭傲雪

记者摇篮 2020年11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引导大学生

彭傲雪

【摘 要】自媒体平台以其自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社交发表言论,容易出现言论偏颇或过激行为,造成不良影响,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舆情   引导

一、案例描述

案例1:汤某,女,20岁,在参加全国护士职业资格考试后,因个人考试发挥不理想,在微博发表亵渎国家考试言论,半小时获29个点赞、2个赞同评论,两小时内,国家卫生相关部门将该生拉入各地卫生局黑名单进行处理。

案例2:葛某,女,18岁,在高校大学生“易班”平台,发表质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式的言论,并辱骂学院领导、老师,评论中不乏赞同的声音。

二、案例分析

以上两个案例中的年轻人在网络公共平台发布不良言论,笔者对其中共性的特点作以下分析:

1.大学生日常使用手机频率高,在各网络媒体平台表现活跃。经了解,事件中两名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几乎“机不离手”,使用频率高。

2.个性“外向独立”,自诩“仗义执言”。当事两位学生的性格具有共性的地方——性格外向,个性独立,遇事较为急躁。在与辅导员的谈话过程中,定性自己直白地发表言论的行为是“说实话”,在网络上“仗义执言”“言人所不敢言之事”;同时也承认,自己常“祸从口出”,说话直率,容易得罪人。

3.自认为网络平台隐匿,对事件结果没有预判。汤某是在微博上,葛某是在高校“易班”讨论区发布言论,二者皆采用网络化名,认为此言论、行为是相对隐匿的,只有相识的“网友”才能看见,从而满足表达欲望。

4.法律意识薄弱,自律能力较差。辅导员在与其谈话过程中发现,两名学生都存在法律意识淡薄问题。二人皆认为,此次发表言论只是自己发泄情绪的途径之一,是个人行为,不需要承担后果,更不涉及法律层面的问题。

三、辅导过程

1.了解事情经过,令其删除不当言论。确认事情经过,根据校《学生手册》相关规定,告知其中存在的违纪行为,勒令其第一时间删除不良言论。

2.讲解相关法律知识。网络语言中涉及的亵渎、侮辱等词汇,涉及“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即便是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损害他人的民事权利,但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虽然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结果导致他人的名誉受到损害的,也属于过失。

3.约束手机使用频率,引导人际交往方式。入学前,新生中就已经建立各种各样的“校友群”,很多大学生人际交往都是通过QQ群和微信群开始和发展的。大学生在网络上交到的朋友淡化了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方式。过度使用手机,长期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人机”交流,会让人产生“面对面”交流的畏惧感,现实交流能力降低。辅导员可充分发挥班级或宿舍的作用,让班委或宿舍长介入,组织人际沟通相关主题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体会交流的乐趣,倡导学生减少手机的使用时间。

4.选择正确的情绪疏导途径。案例中的学生都自诩“个性直爽,敢于直言”,实质上隐含着学生言语表达情绪不当的问题。辅导员应引导学生了解情绪的表达是一项艺术。舒缓情绪是自我认识的一个机会,言语倾诉是宣泄情绪的重要方式。网络宣泄没有眼神的交流,没有语气的试探,实际上是逃避倾述的表达方式,并不能达到疏导情绪的作用。

5.降低不良影响,杜绝此类事件发生。为了防止事件进一步发酵,要让学生在同样的网络平台澄清事实或者进行道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之前的不良影响。辅导员还应在班级范围内了解事件的后续影响,在班级或宿舍内设立舆情监督员,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四、经验与启示

这两个案例体现了网络舆情事件的突发性、迅速性和冲击性。这就需要辅导员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耐心引导,认真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网络舆情教育工作,使学生知晓其中的利害关系,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此类事件也给辅导员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借鉴:

1.各班级设定一两名网络舆情观察员。社交平台往往需要“互相关注”才能第一时间知晓信息。辅导员的精力毕竟有限,这就需要在班级范围内设立“网络舆情观察员”,可以由班委担任,要求具有正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具有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学生时时掌握班级同学的网络动态。

2.制定网络舆情危机应急预案。在班级网络舆情观察员发现班级同学的网络言论出现偏差时,第一时间告知辅导员,辅导员迅速了解事件情况后,根据预案规定的级别和机制,作出相应的评估、联动、预警、处置等工作,避免不良信息扩散,发展成严重网络舆情事件。

3.加强相关法律教育。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有表达心声和利益诉求的权利,他们既是高校网络舆情的制造者、传播者,又是受影响者。新网络时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更应该受到法律约束。学校应对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4.加强家校联系。充分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对个别特殊或问题学生,第一时间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与家长联系,家长、辅导员、学校三者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情绪管理与疏导工作。

5.丰富课余生活,减少手机使用。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放下手机,参与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等,班级组织开展面对面交流活动,让学生通过现实活动拓宽交际圈,提高现实交流能力,倡导学生减少手机的使用时间。

(作者单位: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袁冬梅.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与引导策略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11):191-192.

[2]张娅萍.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征及引导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2013(15):175.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引导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