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苏东坡

2020-12-10雨薇

少男少女·小作家 2020年11期
关键词:朝云竹管惠州

雨薇

在宋代,有一个著名文人被流放到惠州,在这里的四年中,他先后寫下了歌咏惠州风物的160首诗词和几十篇散文,使惠州名扬四海。他在惠州传播文明,推广教育,以致后来数以百计的文人、墨客纷纷聚集到惠州,大办书院,推广科举,使惠州人才辈出。这个让“天下不敢小惠州”的人,就是大文豪苏东坡。

爱上惠州

1094年,北宋大学士苏东坡因为政见与朝廷的当权者不同,受到了他们的排斥,被贬谪到惠州。

那时的惠州人烟稀少,属于未完全开化的偏僻地方。虽然苏东坡为人素来乐观,但一想到自己已经58岁了,还要跋山涉水、千辛万苦流放到南方的边远地方,心情难免失落。

幸好当时惠州的詹太守是文坛领袖苏东坡的崇拜者,对这位既在朝廷当过大官,又当过皇帝的老师的大文豪十分尊敬,他热情地接待了远道而来的苏东坡。

苏东坡在合江楼过了一夜,第二天醒来,苏东坡欣赏起周围的风景:近看,西枝江与东江在合江楼脚下流过;远看,整个惠州城尽收眼底……

“真没想到这里的风景这么优美啊!”苏东坡边说边摇头晃脑,他的诗兴大发,吟了起来:“海山葱茏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

苏东坡非常喜欢合江楼附近的丰湖,有时白天游览完了,晚上睡不着时,他会去夜游丰湖。

1095年9月的一个晚上,苏东坡又来到了丰湖边观赏夜色。一更(晚上8点左右)时分,他看到一轮清朗的月亮从远山的缺口处跳了出来,朗朗清晖下远远望过去,一座石塔倒影在微波轻漾的湖面上……

“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句子便从他的口里自然地吟了出来。

苏东坡很得意,诗中的“吐”和“卧”字,以静写动,生动地表现出眼前凉天佳月的优美湖景。

苏东坡看看湖上石塔,又看看倒影在湖水里的石塔,忽然心胸一豁:“它是沉落,也是上升。正如我不幸被贬到惠州,却有幸欣赏到丰湖的美丽!”因为丰湖有点像杭州的西湖,后来,苏东坡干脆将丰湖改称做西湖。

喜欢上了惠州的苏东坡虽然没有权也没有钱,但他心中的百姓情结始终没有改变。他希望用自己在北方几个大城市做官的经验,为惠州建设出谋划策,让惠州变得更加美丽。

苏东坡经过细致的考察,发现西枝江阻隔了两岸的百姓的往来。他决意要修一条堤和两条桥,让两岸的百姓自由往来。

苏东坡的建议得到了惠州官民的支持,但缺乏筑堤的资金。苏东坡捐出一条名贵的犀牛角做的腰带,他还动员弟弟的夫人把皇帝赏赐的数千黄金钱也捐了出来。大家看到苏东坡带头做善事,一些富绅也慷慨解囊……经过多方筹集资金,1096年6月终于建起了东新、西新两条桥和一条宽畅的大堤。工程完工时,百姓们奔走相告,杀鸡庆贺。东坡的《两桥诗》记载了当时的盛况:“父老喜云集……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

苏东坡自贬到惠州后,他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

“知音”王朝云

当初要来惠州时,苏东坡知道惠州瘴气流行,决定不带所有仆人,即使他最喜欢的侍从姬妾王朝云也不让她随行。“你还年轻,我一人前往就是了。我的老骨头死在那里也不足惜!”苏东坡有点伤感地说。

可朝云不从,她坚决要跟随苏东坡。这让他感动不已。

王朝云是浙江钱塘人(今浙江杭州),因家境清贫,从小就做了歌妓。她的身上有着一种清新、高雅的气质。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苏东坡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次偶然的机会,苏轼在一次宴会上看到了轻盈曼舞的王朝云,他被朝云的气质所打动,娶了她为妾,非常宠爱她。

苏东坡有一首著名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西湖的旖旎风光,实际上寄寓了苏东坡初遇王朝云时为之心动的感受。

西子,是指古代的大美女西施,“我哪能跟西施比呀?”朝云虽然喜欢苏东坡赞美自己美丽,却谦虚地嗔笑道。

“你是在西湖边长大的女子,也是‘西子啊!”苏东坡解释说。

苏东坡在杭州四年,之后又转到密州、徐州、湖州当官,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副使,这期间,朝云始终紧紧相随,陪伴在苏东坡的身旁,和他一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成为他艰难困苦中最大的精神安慰。苏东坡性情豪爽,常常在诗词中畅论政见,多次因得罪当朝权贵而遭贬。在苏东坡的妻妾中,朝云最善解苏东坡的心意。有一次,苏东坡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一班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个答道:“文章。”另一个答道:“见识。”苏东坡频频摇头。这时朝云笑答:“您满肚子都是不合时宜。”苏东坡听了称赞道:“我的知音,只有朝云啊!”

朝云随苏东坡到惠州时才三十岁出头,而当时苏东坡已年近花甲。

苏东坡有朝云相伴,在惠州过着吟诗游乐的清闲生活,十分惬意。

没想到,善解人意的朝云竟然没能陪伴老迈的苏东坡走完他的人生之路,反而比他早离开尘世的喧嚣。那天,朝云突然得了一种疫病,苏东坡请来了名医给她看病,也没法救回她。朝云是虔诚的佛教徒,她在咽气之前握着苏东坡的手,念着《金刚经》上的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意思是说:“世上一切都为命定,人生就像梦、幻、泡、影,又像露水,像闪电,转眼之间就永远消逝了,因此没必要过于在意。”这番话包含有六个“如”的比喻,不只是朝云对禅道的彻悟,其中也隐含着她临终时对苏东坡的无尽牵挂。

按照朝云的心愿,苏东坡把她安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这是一个僻静的地方,黄昏时分可以听到阵阵松涛和禅寺的钟声。附近寺院的僧人筹款在墓上修了一座亭子,命名为“六如亭”,用来纪念朝云。亭柱上刻有苏东坡撰写的一副对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这副亭联不仅透露出苏东坡对自己一生坎坷际遇的感叹,更饱含着他对一位红颜知己的无限深情。

让广州人饮上“自来水”

一天,在惠州的苏东坡收到一封从广州寄来的信,他拆开一看,原来是新任广州知州的王敏仲有事向他请教。

王敏仲是苏东坡的好朋友王定国的堂兄弟,他有事情向自己请教,一向热心助人的苏东坡自然热情出手相助。

王敏仲在信中说:广州近海,城中居民饮水有困难,只有少数官员和有钱有势的人才能饮用山泉水。一般老百姓只得饮用又咸又苦的水。因为饮用了不干净的水,每逢春夏之间,广州人常常会患病,引发疫症的流行,病死不少人。

苏东坡摊开一张地图,仔细地看了起来。“广州人要饮用又咸又苦的水?”他开始是不明白的。看着看着地图,他终于明白了:原来广州靠边海边,每当大海潮汐涨起来时,海水便倒灌进珠江,咸苦的海水便成了一些广州人的饮用水了。“广州是个大城市,看来井水也解决不了人民饮用水的问题……”

那时,苏东坡还没到过广州,对广州的地理环境并不熟悉。

第二天一早,苏东坡就上了罗浮山,他找到了道士邓守安。之前,常常上罗浮山的他早就认识了邓守安。作为道士,邓守安去过许多名山大川,见多识广,向他请教广州的地理环境一定没错。

果然,苏东坡没有找错人,邓守安很熟悉位于广州北面的白云山:“白云山南麓的蒲涧有一个叫滴水岩的地方,这里常年有清澈的泉水流淌,如果能将这里的泉水引入广州,就可以让全城的贫民和富人同饮甘泉了。”苏东坡听了,满脸兴奋。

“但是,滴水岩远离广州,大概有10里路程,要引水入城,工程很大……”邓守安有些顾虑,说。

“有水源就好,其他的我来想办法!”苏东坡谢过邓守安便回惠州了。

“10里的路程要是用石头建渠运水那当然是最好的,但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完工,广州人要等多久才能喝上山泉水……”在惠州,苏东坡不断思考这个问题。“有哪些材料最适合做‘运水的材料呢?”

苏东坡想到过许多的材料,但都被他自己一一否定了。他决定暂时不去想了,画画吧,换换脑筋,说不定有新的灵感呢!

苏东坡铺开宣纸,将毛笔蘸足墨汁,他看了看窗外的竹子,“好!就画竹子吧!”他把大笔高举过头,然后闪电般将笔向下一划,雪白的宣纸上霎时画出一条笔力劲道的线条……很快,一幅《墨竹》便画成了。他拈着胡须观赏自己的得意之作。曾说过“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他十分喜欢竹子,竹子中间是空的,象征“虚”,“竹子”柔韧,象征“坚毅”……想到这里,苏东坡“咦”了一声,他的灵感来了:将竹子的关节打通,不就可以“运水”了?而且竹子不漏水,放在野外日曬雨淋也不怕!

苏东坡立刻写信给王敏仲,在信中他建议王敏仲可以实施这一造福于民的引水工程。他连工程的设计、建造、使用方法以及资金筹集、经营管理等等,都考虑得十分详尽周密,并推荐邓守安参与其事。

王敏仲接到苏东坡的信后非常重视,立即派人上白云山进行实地考察,并且很快就开始动工。他们在滴水岩下凿了一个大石槽,把5根粗大的竹管绑在一起接水;竹管与竹管之间用麻绳紧缠,再用黑漆涂抹以防漏水。竹管随地势高低安装,把泉水引入广州城后,用大石槽容纳这些泉水,再用5根大竹管分流入城中各处的小石槽,以便大家使用。

管道建成后,王敏仲派几个军士、工匠专门修护,遇到竹管烂了就更换。

在惠州这边,苏东坡也没闲着,他考虑到路远日久,竹管必定会出现堵塞现象,为了便于看护人员检查,他又想出巧妙的办法:教王敏仲在每根竹管上钻了一个绿豆大的小孔,用小竹签插塞,抽出小竹签即可查验每根竹管的通、塞情况,以便更换。

大胆的设想,科学的方法,严密的管理,广州人终于完成了这项巨大的引水工程,这在当时的确是一项不凡的创举。

后来,苏东坡在前往海南的途中路过广州,终于饮到了广州的“自来水”。喝着甘甜的“自来水”,他为自己的创意设计深感自豪呢。

日啖荔枝三百颗

尽管惠州的山水很美,但生活环境远远不及当时比较发达的中原,说实在的,苏东坡刚到惠州时心情不是很好。

有一天,朝云对他说:“别愁眉苦脸啦!惠州多好啊,当年杨贵妃才能吃的荔枝,你现在可以经常吃了!”

苏东坡被她这样嘲笑,也乐了:“对啊,有什么好愁的,既来之则安之嘛!改天我们去吃荔枝!”

苏东坡是个著名的饮食家,岭南气候温暖,一年到头甜瓜香果不断,其中以出产荔枝、龙眼、柑橘、杨梅等果类出名。在别人眼中的岭南烟瘴之地,在苏东坡眼中却是洞天福地,他如游鱼得水,大饱口福。

在一次饱食荔枝之后,苏东坡心满意足地写了一首诗《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日啖荔枝三百颗”作为苏东坡的名句便流传开去了。

有朋友看了这首诗,便笑他太夸张了吧,一个人怎么能“日啖荔枝三百颗”?

苏东坡又将一颗“瓤肉莹白如晶雪”的荔枝肉送入口中,轻轻一咬,那清爽的汁液溢满了他的口腔,那种甜蜜滋味,吃传说中的仙果也不过如此吧!

对于别人非议“日啖荔枝三百颗”,苏东坡也不解释,他反倒吟诵起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来。他的意思是:李白可以夸张地写庐山的瀑布,我为什么不可以夸张地形容自己喜欢吃荔枝?

懂诗的人自然明白“日啖荔枝三百颗”是夸张的艺术手法,不懂诗的人再怎么跟他解释都是白搭!

在心高气傲的苏东坡心里,这句诗其实是写给朝廷中那些打击他的人看的:意思是——你们把我贬到这瘴气弥漫的地方,是希望我死。可你们瞧瞧,老子的日子过得滋润着呢!至少我经常有新鲜的荔枝吃,你们想吃都吃不着!

后来,朝廷中那些打击苏东坡的人也看到了这首诗,他们没想到苏东坡居然将“流放”的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他那么喜欢岭南的风物,那么留恋岭南之地,就让他去更远的地方好了。”有人这么设想,便向皇帝打小报告说苏东坡的不是。于是,苏东坡便被迫告别居住了四年之久的惠州,向海南的流放地进发……

阅读指导:

苏轼(1037-1101年),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他的文章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的画在北宋画坛引领时尚,被视为“文人画”的理论奠基人和杰出的实践者。

苏东坡一生有起有落,在他人生最低潮的时候,他依然能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他的这种乐天精神,是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

猜你喜欢

朝云竹管惠州
苏东坡“炼丹”
果园管理一诀窍:小小竹管治根病全
以管窥天
远行的舞者
苏东坡: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浅谈对称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惠州多姿多彩
骑车赋
2009年“惠州华轩杯”全国象棋甲级联赛日程
浅井变深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