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六国时期南凉、大夏“阳武之役”述论

2020-12-10魏军刚

关键词:晋书高平河西

魏军刚

(西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东晋义熙三年(407)六月,赫连勃勃称天王、大单于,建元龙升,国号大夏,叛后秦自立。十月,赫连勃勃求婚于南凉,试图与之结盟,但遭到拒绝。十一月,赫连勃勃出兵南凉境内,在掠夺大量人畜后撤退。南凉国主秃发傉檀率兵追击,在阳武下峡一带遭到大夏军队的伏击,损失惨重,史称“阳武之役”。阳武之役,不仅改变了南凉、大夏两国的政治命运,也导致了十六国后期西北政治格局的变动。目前,学界对此役的关注,主要是集中讨论该战役对南凉国力由盛而衰的影响①齐陈骏、陆庆夫、郭锋:《五凉史略》,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 年,第114 页;赵向群:《五凉史探》,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 年,第118-119 页;周伟洲:《南凉与西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48 页。,有关战争发生的背景、两国行军路线的选择,以及战争对大夏和后秦的影响等问题,尚有继续讨论的空间。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针对上述问题展开分析,求教于方家。

一、南凉、大夏之间“阳武之役”的发生背景与战争经过

大夏建国初期,赫连勃勃谋求与南凉联姻进而实现结盟目的,与其当时面临的周边政治形势有关。东晋义熙三年(南凉弘昌六年,大夏龙升元年,407)五月,赫连勃勃袭杀了岳父没弈干,兼并了驻牧高平的鲜卑破多兰部,从而奠定了大夏建国之资。六月,赫连勃勃宣布脱离后秦独立,正式建立大夏政权。大夏初建,国力尚弱,且局促于高平一地。面对来自后秦和北魏方面的强大军事压力,赫连勃勃亟需寻找政治盟友。

当时,在北方地区与大夏并存政权有北魏、后秦、后燕、南凉、北凉、西凉、南燕诸国。其中,后燕、南燕、北凉、西凉诸国势力较弱,且各有周邻强国威胁,自顾不暇,在地缘上也与大夏隔有其他政权,交通不便,不具备作为大夏盟友的条件,而查阅诸史也未见赫连勃勃与诸国联系的记载。北魏、后秦、南凉等国,或占据山东,或称雄关陇,或称霸河西,均是当时北方的强国,且与大夏接壤、联系方便。但除南凉外,其他政权为大夏政治宿敌。首先,北魏拓跋氏与大夏赫连氏为世仇。赫连勃勃父兄死于拓跋珪之手,其被迫流亡后秦,依附于姚兴。其次,赫连勃勃叛后秦自立,双方互为敌国。后秦在“柴壁之战”后,与北魏化敌为友,直接促使了赫连勃勃叛后秦自立,史称“(赫连)勃勃闻秦复与魏通而怒,乃谋叛秦”②《资治通鉴》卷114,晋纪36,安帝义熙三年(407)五月条,中华书局,2011 年,第3653 页。。因此,从大夏方面讲,仅有南凉是可作为盟友的选择。吴洪琳也认为,“在新建的夏国以后秦作为首要进攻对象的同时,也试图联合周边一些力量,其西边力量较强的南凉成为其首选”③吴洪琳:《大夏国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年,第38 页。。

赫连勃勃之所以选择求婚于南凉并与之结盟,除了考虑到南凉国力强盛和两国领土接壤、交通便利等因素之外,主要还基于双方反对后秦的共同政治立场。南凉对后秦的政治态度,以秃发傉檀东晋义熙二年(406)年十一月迁都姑臧为界,发生了由恭顺到叛逆的明显变化。东晋隆安四年(400),后秦灭西秦占据陇右后,开始介入河西政治。元兴二年(403)八月,姚兴灭后凉,占据姑臧,设凉州刺史进行直接统治。同时,后秦通过册封诸凉统治者在河西建立宗藩体制,使其国势达到极盛。南凉从秃发利鹿孤开始就臣服于后秦,秃发傉檀即位后也接受后秦的册封,“去其年号,罢尚书丞郎官”④《晋书》卷126《秃发傉檀载记》,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3148 页。。后来,秃发傉檀遣使向后秦“献马三千匹,羊三万头”成功获取信任,获得了包括姑臧在内的河西走廊东部地区。但南凉统治者自迁都姑臧后,试图摆脱后秦的藩属体系的限制,虽名义上臣服后秦,但实际上独立行事。史称,“(秃发)傉檀虽受制于姚兴,然车服礼章一如王者”⑤《晋书》卷126《秃发傉檀载记》,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3150 页。。

不惟如此,据诸史记载,在阳武之役发生之前,南凉曾经多次招引后秦边境势力,直接挑战姚兴的统治权威。《资治通鉴》卷114 记,义熙三年(南凉弘昌六年,407) 七月,“秃发傉檀复贰于秦,遣使邀乞伏炽磐,炽磐斩其使,送长安”⑥《资治通鉴》卷114,东晋安帝义熙三年(407)七月条,北京:中华书局,2011 年,第3656 页。。又“冬,十月,秦河州刺史彭奚念叛,降于秃发傉檀,秦以乞伏炽磐行河州刺史”⑦《资治通鉴》卷114,东晋安帝义熙三年(407)十月条,北京:中华书局,2011 年,第3658 页。。虽然,秃发傉檀召诱乞伏炽磐叛秦计划失败,但彭奚念叛降南凉,导致后秦西北边境出现统治危机。尽管史书未记载姚兴就此事对南凉方面有所责难,但也反映了在后秦宗藩体系下,双方关系已发生了微妙变化。上述两件事发生时间相距不远,且都在大夏建国之后不久。赫连勃勃选择在义熙三年(407)十月秃发傉檀召诱彭奚念叛秦成功之际,求婚南凉以达到结盟目的,似不应只是史书记载的巧合。赫连勃勃是想利用南凉与后秦之间业已出现政治“裂隙”,通过联姻方式与秃发傉檀结盟,共同对付后秦,以减缓外部的政治压力。在赫连勃勃看来,与南凉基于共同反秦政治立场,进行结盟是最合理的选择。这样,以高平作为政治大本营的赫连勃勃,在面对来自后秦长安和北魏平城方向的军事压力时,可以依托南凉并得到其相应的军事支援,即使对抗失利或许还可以转入河西走廊保存实力。

但结果是,南凉统治者拒绝与赫连勃勃联姻结盟。胡玉春认为,有南凉作为后秦的臣属和对大夏的轻蔑两方面的原因①胡玉春:《大夏国史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6 年,第176 页。。处于强盛时期南凉统治集团对新建立的大夏政权,在心理上有轻视,不愿与之结盟,是非常有道理的。但若说南凉拒绝赫连勃勃求婚是基于对后秦的臣属关系,恐怕不十分准确。如前所述,秃发傉檀对后秦虽有臣属之名却有叛秦之实,大夏之所以选择与南凉结盟正是考虑到双方共同的反秦政治立场。此外,笔者推测:秃发傉檀之所以拒绝赫连勃勃求婚,也有警惕大夏觊觎南凉疆土的考虑。赫连勃勃草创大夏,是在袭杀岳父高平鲜卑破多兰部帅没弈干兼并其部众的基础上实现的。南凉统治者对赫连勃勃不顾亲情、残忍嗜杀的手段,当有所耳闻,其拒绝大夏求婚,或许是不想再重蹈没弈干身死国亡的覆辙。

大夏求婚南凉失败,成为后来“阳武之役”爆发的导火索。《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记载:“(赫连)勃勃初僭号,求婚于秃发傉檀,傉檀弗许。勃勃怒,率骑二万伐之,自杨非至于支阳三百余里,杀伤万余人,驱掠二万七千口、牛马羊数十万而还。”②《晋书》卷130《赫连勃勃载记》,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3203 页。据此可知,赫连勃勃因求婚南凉失败而起兵偷袭河西,利用骑兵机动作战的优势长驱直入南凉腹地,在掠夺大量人畜之后才撤退。在撤退途中,赫连勃勃密切关注南凉追兵的动态,当他知道秃发傉檀拒绝焦朗提出在大夏军队撤退途中设兵阻击的良策后,决定在阳武下峡设伏兵进行阻击。结果,南凉失败,“名臣勇将死者十之六七,傉檀与数骑奔南山,几为追骑所得”③《资治通鉴》卷114,东晋安帝义熙三年(407)十一月条,北京:中华书局,2011 年,第3659 页。。很显然,大夏获胜得益于统帅赫连勃勃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将士背水一战的勇气,而南凉统治者骄傲轻敌的心理导致其在战略战术运用上失误,招致惨败。

前已分析,南凉统治者拒绝大夏求婚结盟,有轻视赫连勃勃的心理因素,在追击大夏军队的过程中,这种骄傲自大情绪再次影响了判断。原本,焦朗提出“从温围北渡,趣万斛堆,阻水结营,制其咽喉,百战百胜之术”④《晋书》卷130《赫连勃勃载记》,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3203 页。,十分正确。但秃发傉檀却听信大将贺连所说,“勃勃以死亡之余,率乌合之众,犯顺结祸,幸有大功,今牛羊塞路,财宝若山,窘弊之余,人怀贪竞,不能督厉士众以抗我也。我以大军临之,必土崩鱼溃。今引军避之,示敌以弱。我众气锐,宜在速追”⑤《晋书》卷130《赫连勃勃载记》,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3203 页。。秃发傉檀拒绝焦朗的正确建议,在追击路线选择和战略战术运用上丧失理性判断的结果是,大夏军队在阳武下峡以逸待劳,大败南凉追兵。战后,后秦韦宗分析南凉战败原因,认为“阳武之役,(秃发)傉檀以轻勃勃致败”⑥《晋书》卷126《秃发傉檀载记》,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3151 页。。南凉殿中都尉张猛也认为,“主上(秃发傉檀)阳武之败,盖恃众故也”⑦《晋书》卷126《秃发傉檀载记》,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3151 页。。

二、武威、金城、高平之间的交通与大夏、南凉行军路线的选择

大夏建国初期,赫连勃勃虽然拒绝了诸将提出的定都高平的建议,但高平却一直充当着大夏政治大本营的角色。高平,处于丝绸之路东段北线的重要节点上,与武威之间有着便利的交通,这从敦煌悬泉置和居延发现的汉代里程简的记载得到证实。后凉时期,驻牧于高平的鲜卑破多兰部帅没弈干就已经与姑臧之间存在政治交往,其接受后凉吕光授予的秦州刺史官职⑧魏军刚:《吕纂、没弈干任“秦州刺史”问题考略》,《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 年第3 期。,并在东晋隆安元年(后凉龙飞二年,397)正月吕光发动征讨西秦的战争中,与凉将梁恭、金石生所领甲卒万余人在阳武下峡汇合,组成了东路军①魏军刚:《后凉、西秦“河南之战”及其对河陇政局的影响》,《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 年第3 期。。因此,赫连勃勃率大夏军队撤退过程中,选择在阳武下峡设伏阻击南凉追击军队,主要考虑到阳武下峡是高平与武威之间交通线路的必经地点之一。当然,这主要还得益于赫连勃勃及其部下对高平至河西武威之间的交通路线非常地熟悉。赫连勃勃起事前,曾经“召其众三万余人伪猎高平川,袭杀没弈干而并其众,众至数万”②《晋书》卷130《赫连勃勃载记》,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3202 页。。这些破多兰部众谙熟高平至河西的交通路线,他们参与了大夏深入南凉境内驱掠人畜的军事行动,对赫连勃勃进攻和撤退路线,及伏击南凉追兵地点的选择,当有所贡献。

在高平与金城之间,还存在交通路线。十六国时期,没弈干便利用高平与金城之间交通路线,扩大其部落的活动范围。《魏书·高车传附破多兰传》记载:“牵屯山鲜卑别种破多兰部世传主部落,至木易干有武力壮勇,劫掠左右,西及金城,东侵安定,数年间诸种患之。”③《魏书》卷103《高车传附破多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2313 页。木易干,即没弈干。赫连勃勃创建大夏政权后,继承了没弈干时代政治遗产,安定至金城东西数千里的广阔区域,仍是其势力所及的范围。在大夏骑兵深入南凉境内掠夺过程中,赫连勃勃将进攻主要方向设定在今庄浪河流域的杨非、枝阳等地,同样也是利用了当时金城与高平之间便利的交通路线。

此外,赫连勃勃将军事攻击点和撤退路线选在南凉国土南界与后秦疆域接缝部,还主要充分考虑了两国“貌合神离”的政治关系。大夏骑兵利用其机动性,游走于南凉军事防御最薄弱而且后秦不会出兵救援的地带。当他们深入南凉国境三百余里,杀伤、掠夺百姓三万多人及牛马羊畜产数十万头,却不见杨非、枝阳等地官民的军事反抗,说明南凉在这一带兵力布防的漏洞。赫连勃勃在阳武下峡成功阻击南凉追兵后,渡过黄河经后秦边地取道武威至高平的交通路线撤退回“岭北”,也是考虑到后秦在此地军事防御的薄弱。该地是后秦兼并西秦后所得,姚兴通过委任乞伏乾归进行间接统治,但乞伏氏的政治中心在苑川(今兰州市榆中县境内),对此地统治相对薄弱。正因如此,南凉焦朗在设计追击路线之时,才会提出在温围水北渡黄河后,“趣万斛堆,阻水结营,制其咽喉”。万斛堆,在当时后秦境内原西秦的旧土,不属于南凉管辖。

综上所述,赫连勃勃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对南凉实行长途奔袭,在撤退途中,又选择阳武下峡设置伏兵,成功阻击南凉的追击部队,正是充分利用了高平与金城、武威之间便利的交通路线,并考虑南凉、后秦交界区域军事防御的漏洞。

三、从十六国后期西北政局变动看“阳武之役”历史影响

东晋义熙三年(南凉弘昌六年,大夏龙升元年,407)十一月,南凉、大夏之间发生“阳武之役”,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十六国后期西北政局的变动及其历史走向。

(一)阳武之败:南凉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阳武之败,是南凉建国以来遭受的最严重挫折之一④赵向群:《五凉史探》,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134 页。。第一,赫连勃勃入境掠夺了大量人口、畜产物资,加上阳武之战中南凉名臣勇将多死,不仅削弱南凉军事实力,而且激化其国内矛盾,造成统治集团分裂。史称,“(秃发)傉檀惧东西寇至,徙三百里内百姓入于姑臧,国中骇怨”⑤《晋书》卷126《秃发傉檀载记》,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3150-3151 页。。此举招致姑臧城内屠各成七儿叛乱,接着军咨祭酒边宪、辅国司马梁褒也趁机发动叛乱,史称“边、梁之乱”。胡三省云:“自是之后,秃发氏之势日以衰矣”⑥《资治通鉴》卷114,晋纪36,安帝义熙三年(407)十一月条,北京:中华书局,2011 年,第3660 页。。第二,南凉的内乱招致外部政权的侵略。首先,后秦因南凉“阳武之败”和“边、梁之乱”,出兵河西。其次,南凉在同北凉军事较量中,渐落下风。南凉在解除后秦的军事威胁后,数次进攻北凉,但大都惨败而归。尤其410 年穷泉战役后,北凉与南凉强弱易势已成定局。

总之,阳武之役后,河西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南凉因国力削弱,丧失了河西霸主地位,北凉则在对南凉的战争中渐据优势,从而具备统一河西的实力。

(二)阳武之胜:大夏崛起的关键战役

阳武之战后,赫连勃勃虽然没有实现与秃发傉檀结盟的目的,但却重创了南凉政权,从而解除西边强敌的威胁。此后,赫连勃勃得以全力投入征服岭北和蚕食后秦的军事征服战争中。赫连勃勃深入南凉境内夺得大量的人口、战略物资,也充实了大夏的国力,奠定了其进攻后秦的经济基础。

同时,大夏对南凉战争的获胜,增强赫连勃勃称霸扩张的信心,尤其后秦兵败河西反映了姚氏集团的腐朽和弱点,这使大夏更加坚定蚕食兼并后秦的战略决心。赫连勃勃通过阳武之役和木城之战,连败南凉、后秦两大强国,一跃成为当时西北第一强国,关陇政治格局随之改变。

(三)姑臧之败:后秦在河西构筑藩属体系崩溃

阳武之役,不仅直接影响南凉、大夏两国的政治命运,而且间接导致南凉与后秦之间发生“姑臧之战”。

东晋义熙三年(南凉弘昌五年,后秦弘始八年,406),后秦势力退出河西走廊,南凉获得姑臧,疆域骤然扩大。但自次年南凉迁都姑臧后,秃发傉檀对后秦只是名义上臣服,实际上独立性很强。因此,后秦一直想寻找机会出兵河西。南凉遭遇阳武之败,加上内部叛乱迭起,后秦借机派遣韦宗出使南凉,探查虚实。《晋书·秃发傉檀载记》云:“姚兴以傉檀外有阳武之败,内有边、梁之乱,遣其尚书郎韦宗来观衅。”①《晋书》卷126《秃发傉檀载记》,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3151 页。《资治通鉴》亦称:“秦王兴以秃发傉檀外内多难,欲因而取之,使尚书郎韦宗往觇之”②《资治通鉴》卷114,晋纪36,安帝义熙四年(408)五月条,北京:中华书局,2011 年,第3663 页。。

后秦是否该出兵河西,姚兴君臣之间意见不同。韦宗指出,“凉州虽残弊之后,风化未颓,(秃发)傉檀权诈多方,凭山河之固,未可图也”,针对姚兴坚持出兵,韦宗认为“形移势变,终始殊途,陵人者易败,自守者难攻。阳武之役,傉檀以轻勃勃致败。今以大军临之,必自固求全,臣窃料群臣无傉檀匹也。虽以天威临之,未见其利”③《晋书》卷126《秃发傉檀载记》,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3151 页。。尹昭认为,“(秃发)傉檀恃远,轻敢违逆,宜诏蒙逊及李玄盛,使自相攻击。待其毙也,然后取之,此卞庄之举也”④《晋书》卷118《姚兴载记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2992 页。。虽然有韦宗、尹昭等人劝阻,但南凉阳武之败,给了后秦充足的出兵河西的理由和信心,姚兴公开宣称:“勃勃以乌合之众尚能破之,吾以天下之兵,何足克也!”⑤《晋书》卷126《秃发傉檀载记》,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3151 页。

东晋义熙四年(后秦弘始十年,南凉嘉平元年,408)五月,后秦姚兴派遣中军将军姚弼、后军将军敛成、镇远将军乞伏乾归等率步骑兵三万人讨伐南凉秃发傉檀,又使卫大将军姚显领兵为后援。战前,姚兴为麻痹秃发傉檀,曾遣使修书云:“尚书左仆射齐难讨勃勃,惧其西逸,故令弼等于河西邀之。”⑥《晋书》卷126《秃发傉檀载记》,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3151 页。南凉信以为真,遂不设备。结果,后秦军自金城郡渡河后长驱直入。姚弼在攻克昌松郡斩杀太守苏霸后,兵临姑臧城下,驻屯西苑。到这时,南凉方面才反应过来,开始组织兵力防御。当时,姑臧城内有王钟、宋钟、王娥等人密为后秦军内应,秃发傉檀听从伊力延侯建议,坑杀了叛者五千人。在南凉镇北将军俱延、镇军将军敬归等人进攻下,后秦军大败,损失七千人。七月,姚显听闻姚弼失利,自高平赶赴姑臧参战,但并没有扭转不利的战局,最终委罪于敛成,“遣使谢傉檀,引师而归”⑦《晋书》卷126《秃发傉檀载记》,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3151 页。。

阳武之役后,后秦非但没有联合南凉,共同对付大夏,反而趁着南凉内忧外患对河西用兵,在政治上彻底失去了“道义”。于是,周边藩属国开始对后秦的“离心”。姑臧之战后,南凉解除与后秦的宗藩关系,“十一月,秃发傉檀复称凉王,大赦,改元嘉平,置百官”⑧《资治通鉴》卷114,晋纪36,安帝义熙四年(408)十一月条,北京:中华书局,2011 年,第3666 页。。北凉、西凉与后秦之间的交通,也由此中断。至此,后秦姚兴在河西苦心维持数年的宗藩体系(400—408)彻底崩溃,接着西秦乞伏氏也在陇右开始其复国历程①《资治通鉴》卷114,东晋安帝义熙四年(408)十月条载:“乞伏炽磐以秦政浸衰,且畏秦之攻袭,冬,十月,招结诸部二万余人筑城于嵻崀山而据之。”,河陇政治格局遂发生重大变化。

四、结 语

东晋义熙三年(南凉弘昌六年,大夏龙升元年,407)六月,赫连勃勃脱离后秦建立大夏政权。赫连勃勃为缓解外部的军事压力,基于共同对付后秦的政治考虑,选择与南凉联姻结盟,但被秃发傉檀拒绝,导致双方发生“阳武之役”。南凉拒绝与大夏联姻结盟,既有对赫连勃勃轻视的心理因素,也有警惕大夏觊觎南凉疆土的政治考虑。赫连勃勃因求婚被拒而引兵入南凉境内,在掠夺大量人畜之后撤退。秃发傉檀率兵追击大夏军队,但在追击路线选择上,因骄傲轻敌拒绝焦朗正确的建议,结果在阳武下峡遭到大夏军队伏击,大败而还。赫连勃勃制定进攻南凉和撤退路线,以及选择在阳武下峡设伏兵阻击南凉追兵,主要得益于对高平与金城、武威之间交通路线熟悉,并充分考虑南凉、后秦交界区域军事防御的漏洞。

南凉、大夏之间发生“阳武之役”,不但直接影响两国政治命运,而且也间接导致十六国后期西北政治格局的变动。首先,此战失败成为南凉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直接影响河西各国实力发生强弱变化。其次,大夏获胜成功解除来自河西的威胁,并获得大量的人员、畜产物资,奠定与后秦争霸关中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信心。再次,阳武之战间接导致后秦与南凉之间发生“姑臧之战”。后秦的军事失利导致政治上发生连锁反应,南凉、北凉、西凉诸国趁机摆脱后秦控制,使姚兴在河西构建的藩属体系最终崩溃,而且也加速了西秦在陇右的复国的进程。总之,南凉和大夏的“阳武之役”直接或间接的改变了河西、关中、陇右的政治格局,从而影响了十六国后期北方历史发展的走向。

猜你喜欢

晋书高平河西
闻鸡起舞
嵇绍重礼
闻鸡起舞
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论唐代河西地区“同城”的边防地位
千年古建看高平
高平夜景
五“地”五“乡”圣地高平
仰望高平
枕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