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进展与成效①

2020-12-10宋建辉

热带农业科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体系科技

宋建辉

(天津市农村经济与区划研究所 天津300192)

为更好发挥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提升国家和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于2007年底共同启动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试点工作。试点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中央和地方科研资源,在全国率先选取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棉花、柑橘、苹果、生猪、奶牛等10个产业开展试验示范。试点针对每一个农产品设立1个国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由若干功能研究室组成),主要从事技术研发;同时,在主产区设立综合试验站,进行技术集成和试验示范。首批共启动56个功能研究室,聘任214个研究岗位人员,涉及67个单位,在主产区建设229个综合试验站[1]。2008年,国家又先后启动花生、食用豆、大麦、高粱、谷子、马铃薯等其他40个重点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工作。而在国家创新团队引导下,国内自2008年起相继有四川、北京、上海、山东、河北、江苏等20多个省市依据农业生产区域特征和资源禀赋优势启动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地方创新团队建设工作,且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建设了一套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的技术体系[2],有效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成果转化效率提升。同时,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是解决科技支撑农业产业发展不力的有效途径,是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的重大创新[3],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意义重大。

1 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进展情况

为加快农业科技资源优化整合,更好发挥科技对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天津于2017年初优先选择启动了水产、蔬菜、生猪、奶牛4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工作。随后,2018年初新增水稻、林果2个创新团队。团队运行2年来,立足产业技术需求和农民需要,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开展,坚持用科技链支撑产业链延伸,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1 稳步开展科技研发

创新团队启动以来,科研人员坚持问题导向,加大科技创新和联合攻关力度,努力构建科研面向生产、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模式。2018年,全市6大体系创新团队开发新产品106个,研发新技术213项,申请专利208项,授权专利126项,科研成果亮点突出。其中,水产体系创新团队水质调控岗位专家成功研发出淡水小球藻快速培养技术,且筛选出诸如封闭式塑料袋、开放式塑料箱等几种简易培养方式。该水体饵料培养技术节省了饲料准备过程的操作程序、场地空间和运输成本,受到养殖户欢迎。蔬菜体系创新团队花椰菜育种岗位专家联合其他成员完成了世界上首个花椰菜全基因组测序工作。这对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资源,抢占菜花基础研究制高点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另外,团队还全力发挥技术优势,先后研发育成以‘津优336’、‘津优319’、‘津美79’为代表的一批黄瓜新品种,这些黄瓜新品种能抵抗枯萎病、细菌性角斑病等多种植物病毒,受到用户好评。生猪体系创新团队在疫病防治方面研发了主要疫病病毒快速诊断与净化技术,实现了仔猪腹泻病防控技术突破;在污染物控制方面建立了以“污水收集+集污暗沟+厌氧集污池+综合农用”为代表的综合处理技术工艺,形成了适合中小规模养猪场废物处理的技术模式。水稻体系创新团队初步构建了分子育种、信息育种和常规育种相结合的小站稻精品育种技术体系,且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先后育成‘津粳818’、‘津粳优919’、‘津原985’等新品种。林果体系创新团队贮藏保鲜岗位专家所研发的臭氧绿色保鲜技术使化学保鲜剂使用量降低70%以上,在保证果品新鲜安全前提下节省了储运成本。

1.2 积极开展新品种引进培育

创新团队在强调自主创新同时,积极开展新品种引进培育工作。2018年,全市6大体系创新团队累计引进培育新品种724个,极大丰富了农产品结构,促进了种质多元化。水产体系创新团队针对养殖品种低效杂乱、病害频发情况,选择性引进了‘黑鮶鱼’、‘中科3号鲫鱼’、‘抗病草鱼’、‘罗氏沼虾’、‘海兴农2号’对虾等诸多新品种,且筛选出品质和效益较为突出的3个品种进行了规模化示范养殖,提高了水产养殖安全、优质、高效化水平。蔬菜体系创新团队针对优质专用蔬菜品种缺乏问题,引进示范了‘贝德拉’、‘多丽丝’、‘荷兰108’、‘津粉207’等诸多番茄新品种。同时,团队还适时引进培育了‘紫叶油菜’、‘金叶甜菜’、‘露地辣椒’、‘紫根韭菜’等新鲜特色蔬菜品种。奶牛体系创新团队结合全市牧场布局规划引进燕麦饲草新品种18个,选择滨海新区、武清、宝坻建设种养一体化生产示范基地6个,示范面积433.33hm2;经综合评价比较,筛选出6个适合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燕麦饲草新品种,加快了奶牛饲草种植本地化进程。同年,团队还引进了国外顶级荷斯坦奶牛与弗莱维赫乳肉兼用牛种质资源,开展了奶牛性能测定与主要性状全基因组检测,推广了快繁技术,这为奶牛种质提升途径提供了更多选择。水稻体系创新团队引进具有高密度基因型数据的水稻核心种质资源1 000份,从中筛选出抗病毒种质24份,鉴定耐冷种质200份,收集香稻种质21份,这为未来天津水稻品种结构优化与种质提升打牢了基础。林果体系创新团队针对果树品种结构不合理问题,引进新型果树枝苗160余种进行高接换优工作,开展劣质果树改造,秋后果品品质得到显著提升。

1.3 深入开展技术指导培训

创新团队以综合试验站为基地对生产经营主体开展技术指导培训活动。2018年,全市6大体系创新团队下乡进村开展科技指导活动6 458次,提供科技信息5 004条,培训技术人员10 771人次,培训农民30 399人次,多种技术技能得以示范推广。其一,水产体系创新团队进行水产养殖技能培训。2018年3月,团队免疫岗位专家前往宁河区某村向村民传授稻渔生态种养殖技能。在种养殖现场,专家从稻渔生态种养殖品种选择、种养工程改造、苗种投放、疾病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讲解示范,还就村民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其二,蔬菜体系创新团队开展联合技术指导。2018上半年,团队针对单一菜农很难掌握蔬菜全部种植技能的情况,组织多领域专家共同前往基地指导菜农,通过“联合会诊”方式促进蔬菜产量、品质提升。如蓟州区渔阳镇某蔬菜基地,专家就温室内土壤养分降低、病虫害频发问题,联合提出引进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新品种、土壤深耕消毒、多施用有机粪肥、增施微量元素肥等综合措施。基地采纳专家意见后,土壤质地逐步改善,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其三,生猪体系创新团队突出应急技术指导。2018年4月,针对气温剧烈波动给生猪养殖带来的恶劣影响,团队精细养殖岗位专家与试验站成员前往宁河区先后走访4个养猪场,就仔猪保健、有害气体控制、低蛋白饲料配制等问题给予指导,现场解决了饲料配比、保育舍温度过低等问题。其四,奶牛体系创新团队重点开展牧场粪污治理技术培训。2018年5月,牧场污染治理岗位专家先后3次前往相关企业,就奶牛粪污治理和废水处理设施使用进行现场指导培训,就牧场粪污生物除臭、固液分离前置技术进行讲解。企业采用上述技术后,实现了粪污治理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目标。其五,水稻体系创新团队推进种植技能扩散。团队借助基层试验站积极向种植户、农技人员传授和推广基质育秧、病虫草害安全防控、简化栽培等技能,努力培养更多水稻种植大户和种稻能手。其六,林果体系创新团队集中开展果树管理要点培训。2018年初,团队浆果类岗位专家前往北辰区某葡萄种植基地,就葡萄栽培密度、架型、前期管理等进行现场指导示范,受到农户欢迎。

1.4 广泛开展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创新团队尤其是综合试验站人员通过试验示范、观摩展示、田间指导等多种方式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促进生产人员技能提升和产品品质改善。2018年,全市6大体系创新团队示范推广新产品新技术339项,科技成果正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第一,水产体系创新团队广泛开展疫病防控技术示范。团队免疫岗位专家针对鲤鱼病害严重情况,自主研发了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且自行制备生产7 000 kg,选择武清、宝坻、滨海新区共666.67万余公顷养殖池塘示范应用。结果表明,示范池塘未检测到鲤鱼病毒性疾病发生,提高了鱼苗养殖成活率。第二,蔬菜体系创新团队集中开展种植技术辐射推广。2018年5月,团队无土栽培岗位专家选择某农业企业召开实用技术现场观摩会。会上,专家为企业人员演示了蔬菜种子线播技术操作方法;随后,在温室棚内示范了番茄授粉器和番茄夹使用方法,指导部分人员进行现场操作。通过示范,提高了企业人员蔬菜种植技能。第三,生猪体系创新团队重点围绕新型饲料加以推广。团队饲料岗位专家选择静海某养殖合作社,通过以微生物复合酶作为生物饲料发酵剂菌种,对饲料原料进行发酵预消化处理。生猪食用此发酵饲料后显著改善了饲料原料消化吸收率,提高了疫病抵抗力。第四,奶牛体系创新团队主要开展生产性能测定技术推广。团队高效养殖岗位专家于2018年6~9月选择武清、静海、宝坻合计21个奶牛场,向牛场负责人、挤奶厅管理员开展系统流量计安装使用、采样标准化操作及数据填报等方面培训。经过3个月推广筛选,确定19个奶牛场,11 037头成年母牛进入测定系统。第五,水稻体系创新团队突出开展种植技术推广。2018年5月,团队市农机化中心试验站召开水稻新型高效插秧机侧深施肥技术观摩会,向种植户展示一次性完成插秧和施肥2道工序操作方法。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化肥施用量30%,体现了绿色农业发展方向。第六,林果体系创新团队优先开展新品种推介。2018年4月,团队核果岗位专家选择西青区某村召开设施桃新品种推介活动,向种植户介绍桃树新品种、新技术,推介自主开发的“津柳早红”新品种,选择部分农户开展联合试验推广活动。

2 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成效

2.1 团队运行增强了成员间科研协作意识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是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重组。天津6大体系创新团队组建,打破了团队成员间行政隶属、部门界限、利益藩篱的限制,从科研项目层面实现了优势科研力量和科技推广团队的重新整合,避免了过往科研人员因争项目、跑经费而耽误时间、耗费精力、单打独斗、无效竞争等不利局面。相应,基于体系平台多学科专业交叉群集、多领域技术融合集成,单打独斗变成了集智攻关,最大限度发挥了各方优势,使优势产业更优了,特色产业更特了[4]。团队成员间发挥彼此优势,相互协作,面向农业生产一线技术需求联合开展农业科技研发与转化推广工作,大批农业技术难题得以合力攻关解决,实现了农业科研成果由“碎片化”向“集成化、系列化、应用化”转变,更强化了不同专业学科成员间的协作交流。

2.2 团队运行加快了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天津6大体系创新团队运行2年来的实践表明,体系通过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对长期以来形成的农业科技条块分割、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等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5]。创新团队通过整合教学、科研、推广、产业各方面优势人才资源,以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为导向,建立起多学科、多层次纵横交错的协同创新机制,实现各类农业科技资源有机联合协作。具体工作中,各创新团队成员紧紧围绕年度制定的科研任务开展不同岗位、岗位与试验站之间的协同攻关和技术推广应用,依据现实目标任务需要形成协同创新的科技合作模式,有效解决了过去研发与推广“两张皮”的问题。同时,创新团队组建使专业人才合作研究有了正式平台,使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更紧密结合起来[6],也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有了科技支撑保障。

2.3 团队运行拓展了农业科技培训范围和方式

天津6大体系创新团队科技培训受众范围扩展且更倾向于普通农户、种植或养殖大户、农业企业或合作社负责人及所属技术人员,培训对象更加面向基层一线生产者、管理者,培训内容也更加强调农业种植或养殖实用技术推广普及。培训方式更突出多元、实用、务实。一是由纯理论授课改为理论与实践结合式培训,努力将理论知识转化应用于指导生产实践,促进学员学习中实践、实践中学习。二是在生产关键时间节点,岗位专家联合试验站成员共同前往田间地头、温室大棚、养殖车间开展现场指导,就生产中遇到的现实技术难题开展全方位讲解、示范和培训,促进了一线生产者技能提升。三是在突发气象灾害、疫情疫病、虫草危害情况下,创新团队及时派出植保检疫、病理病害、生物防控等方面专家前往受灾地点开展灾情检查评估、疫病检测分析,指导受灾主体恢复生产。四是开设科技培训热线,创新团队选择重点产区通过发放科技帮扶卡、开通咨询热线、设立指导微信群等方式向受众群体传播最新科技信息。

2.4 团队运行促进了产学研融合

天津6大体系创新团队建设本身即是推进产学研融合、农科教结合,发挥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科技转化推广中积极作用,增强和优化为农服务效能的科技支撑体系。就创新团队整体运行而言,团队内部技术岗位设置、研究任务与经费使用贯穿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涵盖了技术研发、熟化集成到示范推广全过程,直接面向产业链关键环节进行研究集成,强化了创新与产业的有效衔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科研脱离生产、课题立项与产业发展脱节的问题,打通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大大增强了产业的科技支撑力[7]。具体到科研与生产融合,团队运行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动专家梳理和锁定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广泛征求产业部门、地方、企业等方面意见,开展分层次、递进式研究,提高农业科研针对性和实效性[8],这样也更有利于形成科研任务从生产实践中来、科研成果到田间地头中去、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良好机制[9]。

3 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运行能力提升对策建议

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运行2年来积极搭建农科教、产学研结合的链式创新工作机制,推进农业新产品、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加快了相关试验、示范、转化、推广进程,为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科技支撑。然而,与创新团队成立之初设定目标、产业发展现实需求及国家和其他省市创新团队相比,其运行过程中仍面临诸如基础关键技术亟待突破、团队内部成员协作不够密切、技术集成转化应用待加强、农技推广培训针对性不强、考核指标体系设计不规范、组织结构建设需优化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以后工作中逐步加以改进完善。为此,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持续提升团队运行能力。第一,围绕需求强化基础关键技术研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农科教结合的有效载体[10]。创新团队应在基于对技术需求和农民需要调研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针对性开展基础关键技术研发、试验示范和集成转化,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效率,推进科研与产业良性互动。第二,重视团队成员协作。围绕“建一流团队、创一流业绩、做一流贡献”目标,进一步强化团队合作意识[11]。团队顾问、首席专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长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应根据需要积极建立岗岗协同、岗站对接机制,合力解决技术问题。第三,持续推进产学研合作。借助创新团队平台,通过整合产学研优势力量,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集聚人才、技术、项目、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突破制约产业链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12],加速科技研发与技术需求、成果推广与生产需要互动对接。第四,增强技术指导培训针对性。各体系创新团队应结合农民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特点,考虑采取现场讲解示范、外出考察学习、发放技术资料、网络互动等多种适用且有效的方式,切实提高农业从业者技能水平与技术推广普及度。在生产关键环节做好技术跟踪服务,定期举办知识讲座和技术培训会,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13]。第五,完善考核机制并规范运行。创新团队应加快建立并完善基于以科研成果转化为目标导向的考核机制,通过建立科学合理激励约束机制,改革财富分配方式,提高分配制度的激励效果[14],对优秀者予以奖励,后进者加以惩戒。第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强则团队强,这可以称为是团队建设中的“铁律”[15]。创新团队只有具备合理的人才结构才能更好发挥整体合力。为此,各创新团队可考虑通过项目扶持、合作研究、实践考察、学术交流等形式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科研骨干,引导和鼓励青年科研人员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现实技术需求,提高科研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团队整体实力。

致谢特别感谢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科技教育处与相关产业体系创新团队工作人员为本研究提供文字与数据材料支持。

猜你喜欢

体系科技
TODGA-TBP-OK体系对Sr、Ba、Eu的萃取/反萃行为研究
笔中“黑科技”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体系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